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有效的进行语文积累-亲近母语--儿童教育网-新儿教

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这便是盲目反对背诵,反对多记多默,将这种传统语文教学中有效做法一概斥之为死记硬背诬之为是封建社会束缚读书人的一套笨办法,因而试图找出一种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行之有效的先进办法来。自然,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老师不讲解,只管用填鸭式方法向学生灌输,然后要他们去背诵,这是让学生嚼木札”“念藏经,效果当然不会好。但是如果走到另一极端,学生自己不活动或活动甚少,教师讲解分析得多,以分析去代替朗读,以习题代替背默,结果出现了教学中的分析肢解,放胖(吕叔湘语):明明一节课可完成的,分析了两节课,明明读一遍可使学生明白的,非要精耕细作,深挖微言大义,不但使本来生动的课文变得索然无味,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吕叔湘先生曾经批评过这种现象,他说:要是学生懂了,你还老在那儿讲,学生就不爱听,就厌烦了,他肚子里就在说:废话,你又在那里说废话了”9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学界。近年来情况又起了变化。为了适应考试,小学语文教学从二三年级开始,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去背孤立的词语解释,机械地抄写词语、抄写课文,不必动脑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到了五六年级又要求学生去适应考试,做所谓的阅读分析题,学生既没有积累足够的语言信息,形成语感,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只是机械地背教师提供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又抄自教学参考书习题集中的标准答案,结果是死记硬背。方式其实没有改变,学生的作业未减少,所改变的只是背的东西不是古典诗词、名家名篇,而是孤立的词语、成语,而是蹩脚的注释,或由一部分人拟定的标准答案。这种习题往往把课文中原来明白易懂的地方搞得复杂起来,搞得使人不懂,做人莫名其妙起来,力气花了不少,分数仍然提不高,共结果是字没有写好,文革没有背几篇,写作能力也没有提高,成了夹生饭,白白丧失了大好的语言学习时机。这种失误本来在初中阶段可以得到弥补,然而,事实上初中三年又一次失去了这个时机。目前初中考试一率考课外篇目,于是有的学校索性连课文也不讲了,而是按照考题形式匆匆做一下课文习题,到了初三更是一张张试卷,铺天盖地而来。而之前整个初中除了规定的要考的八、九篇文言文外,基本没有背诵文章的任务,三年中只有不到十篇文言文,即使倒背如流,如何能达到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这十篇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中考时的二十分,结果最好的高材生不过拿二十分,差的学生也能达十七、八分,至于是否真正培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另外一件事。至于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或者是谁也无法把握的题目(连命题者自己),或是仅仅培养一些再认能力(可依靠材料进行判断),机械地依样画葫芦。正像当代美国有位教育专家指出地那样:我们对儿童的阅读教学,似乎一直局限于机械的技巧操练。这样的操练既不能促进智力,又不能唤起热情”10以至目前中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到了高中,语文仍不过关。然而他们面临的却是更为复杂多变的考试方式,三年高中语文学习基本上仍然围绕着考试题型转。这几年高考越考越难,越考越怪。大学中文系教授不会教中学语文已成为很普遍现象。除高一外,高二学期开始就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去适那种标准化试题,背诵记忆仍然得不到重视。近几年虽高考题目己有考名句这一项目,然而比重极少,又是片言只语,而且为时已晚。由于小学初中丧失了大好时光,到了高中学生显然既没有热情又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背诵名家名篇,因为他们还要应付数理化外语,以及教学学习中层出不穷的各类统考摸底评估。临时抱佛脚式的为应付考试而背诵,既不能很好理解,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去应用这些名句。暂时记忆的结果,反而会使背诵成为一种无效的负担。
旅美学者唐德刚先生曾经对中国的语文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学的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他人之精华;剔除自己之糟粕,原是义无反顾的,但是我们断然不可,因为洋人怎样,我们一定也要怎样。”11回顾近十多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从“AB”卷到标准化测试”“自测评估,我们大盘照搬西方教育的一套,我们已把中国传统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丢得差不多了。背诵名家名篇”“多读多写差不多成了被嘲笑的做法了。其实稍稍了解当代国外语文教育中的经验教训,是可引起我们的重视:美国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发生过学生写作能力差的现象,被称之为写作危机,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不安。他们在分析校内校外各种原因时指出:美国中小学忽视传统英语文学课是一原因,”“另外的一个因素是越来越采用机器计分考试,普遍采用填空练习以及其他减少教师和学生时间的办法,”“大学和中学越来越依赖于只要求在空格处填上一个符号的考试……”12这种在教学中使用的过多的所谓的标准化考试,在西方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近年来西方各国都在重新重视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英美各国都在各种测试中增加文学的份重,增加记忆内容。由此可见,对一些教育上的舶来品是否要学习,要看它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更何况,人家已在反思的东西,我们却要奉为圭臬,那是十分可笑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语文教学的困惑(论坛帖)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困惑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吃透这些题,语文考试考高分没问题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育现状之我观
钱梦龙:路是这样走出来的(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