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蒲辅周医疗经验》④:护生之甚
userphoto

2023.07.07 上海

关注

跨越将近两千年,从仲景到现当代,诸位医家或许,持有不尽相同的论点,互相之间,也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认同甚至误解。然而所有的大医家们,都共享着同一个核心理念,所谓底层价值观,即顾护正气或胃气。

人的存活,依靠心跳,呼吸,饮食。而前两者的能量又来源于饮食。所以,自古医家最重视胃气之强弱,并以之判断生命之存亡

记得第一次读蒲老的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保护胃气的重视。可以想见,他在人生过程中,必定经历过令他深有触动的相关事件,才可能达到这种细致入微的程度。

蒲老书中对于胃气心心念念的细微之处,体现了护正具体的方方面面。读了他的语录,会让我们明白,临床上,顾及病人的胃气,永远不会是“想多了”,因为你想得再多,可能还不及蒲老的十之一二。

虽然蒲老的用药,偶尔会受到这种如同宗教般律己的牵绊。比如他对于寒凉药的使用,极为谨慎严苛。还有之前,通过他的两篇医案学习(第1篇第3篇笔记),可以发觉他的更方有时稍嫌早,比如郁热似乎未尽就转而扶正,至少会先删减寒药。

这是需要我们在学习蒲老的同时,尽量避免的。当“克制”,影响到我们正确判断用药时,反克制,亦是对“克制”的克制。不断地矫正,以守持中道。

顾护正气,是中医最基本的底色。然而,不知中医传承至今,期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致于很多人在诊疗中已经没有这个概念了。

有女性月经不调,医生开具大量滋补肝肾之药,却不曾细问过胃口如何消化如何大便如何;有小儿慢性大便不调,医生一味苦寒清热泻下;有小儿慢惊,医生却用急惊方药来治,从不看古书的么,至少从钱乙开始,就已论之为非;有人外感,医生不细辨具体情况以精准用药,径用每味药达几十克甚至几百克的剂量,以期量大力大...

且不说所有的药物都首经脾胃运化,类似以上种种,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会加重问题或制造新问题。

归根结底,不顾胃气的人,其本质在于,眼里没有生命,只有理论模型和方药。这样的资质,别说大医,合格都没可能。没有地基,平地起楼,楼建得起来么?

治病,目的在于护生。这是医者自始至终需要秉持的初心。虽然类似于蒲老这种对于护生之恪守,可能会令人有所掣肘,但却能磨练我们更为精准更为正确地用药的功夫,持续迈进成为大医之路。

蒲老护生语录

特别注意治病勿伤胃气,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须精察人体抗病功能,因势利导,若不讲究驱邪勿伤正,往住见发热,不分表里、寒热、虚实,就用苦寒解毒药,苦寒太过首伤胃气,脾胃功能一伤,营养供应不上,正气必然衰退,病就能入三阴,难治或贻误病机,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邪正相争情况,应当重视正气为本。

【按】上文所说的弊端,还不仅在于伤胃,在外感中,过早或过多或错用苦寒药,会致邪闭郁深入。

所谓误下伤阴(内为阴,腹为阴,指误下损其脏气),寒下不当亦伤胃阳。对于炎症的概念,不能单纯理解为两个火字。临床对炎症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听炎症,就清热解毒,随用黄连、黄芩、板蓝根之类。我认为伤于苦寒太过者,即同误下。此类不良后果,最为多见。所谓“急下存阴”、“下不嫌早”,都是有的放矢,攻逐邪热,有故无殒,驱邪护正的手段。谨慎待之,方能做到“下而勿损”。

【按】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痛点,消炎即清火。炎症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中医仍须详细辨证。苦寒太过,以及误下,对人身体的损伤,虽不至于立刻殒命,却也远远超过我们大多数人的预想。没有深刻的体悟或临床见闻经验,是很难真正认识到的,所以我以为蒲老必定经历过。

温法要掌握尺度。药既要对症,用也必须适中,药过病所,温热药的刚燥之性就难免有伤阴之弊。临床见到个别处方,砂、寇、木香用数钱,这类药物辛温香燥,少用化湿悦脾,舒气开胃,用之太过则耗胃液而伤气。丁香亦有用五钱者,其味何能入口?马勃有用一两者,药锅如何盛放?从医者尝药、识药、制药,都是必要的。

【按】砂仁寇仁之类,一般一两克足矣,打碎后下,取其气猛。目的在于化湿,辛燥之物过用必定伤正。这里还提到了部分医者纸上谈兵,未能识药,缺乏基本素养。

凡用清法,就须考虑脾胃,必须凉而勿伤,寒而勿凝。体质弱者,宁可再剂,不可重剂,避免热证未已,寒证即起之戒。

【按】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外感都须如此,何况内伤杂病。

消法所用的药,就是具有克伐之性。消而勿伐,消的是病,不要消伤正气,为此要详明病之所在,或在经络,或在脏腑,分经论治,有的放矢。并要注意患者体质强弱,或先消后补,或先补后消,或消补兼施。病有新久深浅,方有大小缓急,必须分别论治,灵活运用。

【按】还是那句话,眼里要有生命。

中医补药皆从口入,要通过脾胃吸收运化,不论阴虚或阳虚,对形瘦食少者,必须顾到脾胃,脾胃生气受戕,则损怯难复,并要切实掌握,不虚者勿补之,虚而补之。

【按】不是“补药都能扶正”。

药必适量,不宜过大。要避免杯水车薪,也不能药过病所。如玉屏风散是治老年人或卫虚易感冒的方。我用粗末三至五钱,煎服疗效较满意。有一同志用玉屏风散使用大剂量,服三剂胸满不适,改小剂煮散获效,而无胸满之弊。我对于慢性病,调其所偏,补其不足,推荐煮散,如五积散…我年轻时,读叶天士《临证指南》,看到他用药甚轻,多年后,才理解,人病了,胃气本来就差,药多了加重其负担,反而影响吸收,这是很有道理的。

【按】想到李东垣的方药量小,除了当时民生凋敝的社会背景外,恐怕同时也是出于胃弱的考量。对于运化较弱的人来说,黄芪和白术,都易滞。

病愈复杂,用药愈精。病情复杂或有几种病,必须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击中要害。危重病人的抢救必须分闭和脱,紧急情况下,开闭或固脱用药要精。我治疗一外感病变证,脾阳损伤的逆证,西医称“重症肺炎”,开始就用甘草干姜汤点滴频服,温脾阳而复脾阳,救治而愈。慢性病,正气已衰,脾胃功能亦受影响,用药亦宜精,且药量宜小。如补中益气汤,黄芪虚热甚者用一钱,余药皆数分。

【按】少量频服,可用于小儿、外感、以及重症救逆。

六一散方: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温开水调下。胃阳弱者,绢包煎汤服。或用二鲜饮(鲜芦根、鲜竹叶)。

【按】读到这里时,有点惊到我了。连六一散的不同服法,都考虑到了。

低烧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脾败胃,苦寒太过亦化燥伤阴。另外慢性病尤其要重视胃气为本,内伤低烧,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用之欲速不达,反伤中气。这是临床用药原则,必须重视,要善于掌握。

【按】苦寒不仅伤气亦伤阴,这也是温病学家认为诸多伤寒方不适用于温病的原因之一。“用之欲速不达,反伤中气。”这是何等的克制、自律。

人以胃气为本,治痢亦当先审胃气,热毒痢应用苦寒攻伐者,中病即止,苦寒太过则伤中气,往往反导致正虚邪陷,所谓热证未已,寒证复起。

【按】幼科出身,心细如发的叶天士有言:“痢关乎脏,误治必危。诊之大法,先明体质强弱,肌色苍嫩,更询起居致病因由。初病体坚质实,前法可遵。久病气馁神衰,虽有腹痛后重,亦宜详审,不可概以攻积清夺施治。”

纯寒药味,仅可施于体气充足的火热之证,如遇羸弱者,难胜克伐,稍弱之体,初则见功,后亦不效。凡病以胃气为本,投纯寒之剂,胃败必导致病情恶化。夏邦佐(《癫狂喉症条辨》的编撰者)治白喉热证,用黄连解毒汤加僵蚕、附子,这是一种苗头,用附子者,用寒勿远热,驾诸药而不凝滞,反佐而能捣其巢,攻坚破结。津液亏损,用生津之药不能获效,如属釜底无火,不能气化,必加附子。急性热病津伤,若需用附子,必须慎重,且用量宜轻。辨证不清,不可轻投。

【按】附子的这个“去性存用”法,让我想起了之前《范文甫方药》里用大黄细辛附子的治验。正如《唐宋医方钩沉》所述,附子有疏通经络流通气血的作用。

凡肝生病,用药不能太寒,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苦寒太过则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容易导致肝病加重,如肝硬化等的形成;治疗肝病亦不能用太热的药,《伤寒论》厥阴病手足厥寒,当归四逆汤证,要有久寒,才加吴茱萸、生姜。肝为罢极之本,病后尤其要善于劳逸结合,适当活动,同时不能情绪紧张,营养不宜太丰,也不能不及需要。

【按】守中难,难于上青天。

病势减退后,饮食调养,自可恢复健康,不宜多服药物而伤胃气,并忌生冷厚味及忌油腻。

【按】有个东西叫做“势”。当疾病扭转后,在某个节点,医者便可以放手了。

野菊花味苦寒,花小蕊多,用之不当,服之伤胃。治疔肿,野菊花连叶一握,同地丁煮汁颇效。

【按】即便药食同源,也要注意四气五味不过。

《内经》中讲以苦吐之。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均用栀子引吐,而非是豆豉涌吐。生栀子走气分,炒后苦性低走血分。脾胃阳弱便溏者不宜用栀子。

【按】栀子的苦寒之性是很猛的,所以我大多用炭制,偶用炒制,极少生用,倒不是为入血分,而是尽量减低其寒性。至于栀子豉汤的涌吐,以后会谈到。

木香辛苦温,入足太阴、阳明。古方南木香即广木香,行滞气,和脾胃,磨汁服佳。中虚者勿重用。后世所谓青木香,乃马兜铃之根。还有川木香似广木香功同。

【按】木香除了温性,还很燥。重用,久用,都须思量。古人很慎重于这种偏性较大的药味,当然用对了也很速效,比如胃肠滞气,因为够猛。

川芎辛温,不宜重用久服。若使他药佐之,中病即止可也。且不独川芎,如黄连、大黄,古人亦有告诫。治产后乳房痛不可忍,名乳悬,可用当归、川芎为末,浓煎频服,并以蓖麻子一粒捣细末,贴顶心。

【按】川芎也很猛啊,闻一下就知道了,气雄。所以古人一般只用几分而已,太重太久会伤身啊。其实古人用刚燥猛药,基本都限于一时,还如此费思,如今我们动辄几个月的服药,更须注意。

最后是汤药量,蒲老一般要求每剂在150-200毫升,胃气越弱汤量越小,甚至偶有低于100毫升。也有隔天服药法。

【按】基于汤药须胃运的前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论中药的配伍运用(五)
手抄本整理——药性赋
李东垣治疗便秘用药特点
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
李时珍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展
脾胃病施治的“5大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