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开千古之谜

解开千古之谜——占卜术和易经真相大揭秘(二)

  《汉书 律历志》载:“夏历八酉月: 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角十度, 秋分。终于氐四度。”

  酉月始于轸末,终于氐初,在黄道恒星圈的位置大致如下:


  


  酉月之酉,究竟从何得名呢?

  《说文解字》载:“酉,就也。”

  又载:“酒,就也。”

  又载:“就,高也。”

  《释名》载:“酒,酉也。”

  再来看古文字“酉”
  


  综合以上,我们可知,酉是酒的本体字,表达的是酒坛子的形象。



  酒坛
  


  然后我们来看酉月所在的角宿、亢宿、氐宿,角宿有2颗主星,亢宿有4颗主星,氐宿4颗主星,加在一起共10颗主星,把这10颗主星进行连线,其外形颇像古文字“酉”,即酒坛子,酉星因此得名。
  


  原来,公鸡打鸣时,其脖子上鸡肉隆起,头部和脖子连在一起,形状颇像一个酒坛子,古人为了方便记忆和发现酉星,就把它和鸡联系在一起,找到公鸡打鸣一样形状的星体,也就是酉星所在了。

  公鸡打鸣
  


  《汉书 律历志》载:“夏历九戌月: 大火,初氐五度, 寒露。房五度, 霜降。终于尾九度。”

  戌月始于氐宿初,终于尾宿末,其在黄道恒星圈的位置大致如下:


  


  戌月之“戌”,究竟如何得名?

  《说文解字》载:“戌,灭也。”这个解释无法告诉人们,戌到底是什么东西。

  那么,戌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

  木器行业目前有一个词语,叫“屈戌儿”,是一种锁具配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门鼻。门鼻上面可以套钌铞,然后上锁。

  然后我们再来看古文字“戌”

  


  戌的写法,左边是门鼻的形象,右边是钌铞的形象

  然后来看屈戌儿和钌铞


  


  


  搞清楚了“戌”的真实含义,我们再来看戌月所在的心宿和尾宿,心宿有3颗主星,尾宿有4颗主星,二者加在一起,总共有7颗主星。把这7颗星星进行连线,看上去颇像古文字“戌”,戌星因此得名。
  



  原来,古人发现,这个戌字,这个戌星,看上去很象狗叫唤时的样子,为了方便记忆和寻找戌星,就把它和狗联系在一起,找到一个张着嘴巴的狗头一样的星体,戌星自然也就找到了。

  古文字“戌”及戌星

  


  叫狗

  


  戌月之“戌”,究竟如何得名?

  《说文解字》载:“戌,灭也。”这个解释无法告诉人们,戌到底是什么东西。

  那么,戌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

  木器行业目前有一个词语,叫“屈戌儿”,是一种锁具配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门鼻。门鼻上面可以套钌铞,然后上锁。

  然后我们再来看古文字“戌”



  戌的写法,左边是门鼻的形象,右边是钌铞的形象

  然后来看屈戌儿和钌铞



  
  《说文解字》载:“戌,灭也。”这个解释无法告诉人们,戌到底是什么东西。

  那么,戌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

  木器行业目前有一个词语,叫“屈戌儿”,是一种锁具配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门鼻。门鼻上面可以套钌铞,然后上锁。

  然后我们再来看古文字“戌”



  戌的写法,左边是门鼻的形象,右边是钌铞的形象

  然后来看屈戌儿和钌铞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有其字,必有其物

  也就是说,“戌”字出现的时候,戌这种东西一定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

  亥月始于尾宿末,终于斗宿中,在黄道恒星圈的位置大致如下:


  


  那么,这个亥月之“亥”,究竟从何而来呢?

  《说文解字》载:“亥,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子咳咳之形。”这个解释把亥解释成草根。

  我们来看古文字“亥”

  


  如果解释为草根,那亥上面那一横为何物呢?


  许慎把“亥”成“荄”,不能完全符合亥字本身的形象,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这种思路,来分析下令一个与亥有关的字:核。

  《说文解字》载:“核,蛮夷以木皮为箧,状如籢尊。”核,就是南方蛮地、东方夷地的人们,用木片做成的箱子一类的东西,形状就像梳妆盒一样。

  许慎告诉我们,核这种东西,是南方特有的,是用木头做的,形状象梳妆盒一样,那毫无疑问,这种东西就是南方古代特有的一种篮子。

  南方古代的篮子
  


  梳妆盒
  


  那么,南方古代的篮子和“亥”字之间,有没有直接联系呢?

  我们来看古文字“亥”
  


  再来看南方古代的篮子
  




  从外形上来看,亥,乃是核的本体字,亥的本意,就是篮子


  搞清楚了亥的意思,我们再来看亥月所在的箕星,其主星有3颗,再加上其对面的糠星1颗、埋杵星2颗,共6颗星,连线在一起,颇象古文字“亥”,亥星因此得名。


  


  那么,亥星,又是如何和猪联系在一起的呢?

  原来,野猪在古代又称为豕,而古文字“亥”和古文字“豕”写法很像,《吕氏春秋》载:“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和寻找亥星,就把它和野猪联系在一起,找到野猪一样的星体,自然就找到亥星了。

  古文字“亥”

  


  古文字“豕”

  


  十二地支、十二属相的来历,已经全部考证完毕,现在我们知道: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全部是因为古人对天空中的星体进行了划分,根据各部分星体的形状而得名;

  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全部是因为它们的外貌特征,和十二地支有相似之处,古人为了方便和记忆寻找十二地支,就把这些动物和十二地支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十二地支、十二属相,不是迷信,更和什么佛祖无关。

  但是,那些把地支、属相和人的命运、婚姻、生克联系在一起的,绝对是忽悠。

  而那些因为迷信属相大小,而提前把小孩剖腹的人,让小孩扎堆出生的人,则是属于愚昧的范畴了。


  古代北斗,又叫招摇,而招摇,就是勺子的意思。现在部分地区,仍然把盛水的大勺子称为“摇子”。《山海经 南山经》有一座山叫招摇之山,就是因为这座山的山脉走向象一把大勺子。

  弄清了十二地支,我们再来看下北斗星的“周易”:


  《淮南子 时则训》载: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

  仲春之月,招摇指卯;

  季春之月,招摇指辰;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

  仲夏之月,招摇指午;

  季夏之月,招摇指未;

  孟秋之月,招摇指申;

  仲秋之月,招摇指酉;

  季秋之月,招摇指戌;

  孟冬之月,招摇指亥;

  仲冬之月,招摇指子;

  季冬之月,招摇指丑。


  北斗斗柄绕着黄道指了一周,一个回归年就过去了,这就是周易。

  月亮在十二地支中的“周易”,老马就不浪费字码了


  
  没有一件事比接受福音对人类更为重要。不接受福音,人的对错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只会自私自利,无法胜过罪恶,也没有天家的盼望,这个世界的苦难就不会减少。不管我们的职业是什么,都要为神国的福音作见证,献上祷告,多拯救灵魂。

  脱下王袍冠冕,你赤身来到人间,取卑微不为人知,为赎堕落人类,受尽试探屈辱,你尝尽人世忧苦;受鞭伤赐我医治,受刑罚赐我平安。何等深情,无限怜悯,令我敬畏震惊,哦,让我更深的为你的爱,摸着你的心。

  


  根据史料记载,占的本意,就是看,就是观察。
  占天,观察天象变化。
  占气,观察气象变化。
  占星,观察星象变化。
  占龟,观察龟壳变化。
  占梦,观察梦的变化。
  -----------------------------
  八卦易经都只是中国早期的天文历法而已,详见《华夏古文明探秘》。

  搞清楚了十二地支、十二属相,我们再来看十天干。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天干是和干支纪年联系在一起的,天干地支搭配组合,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六十一轮回。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十天干究竟是怎么来的,它最初是用来干什么的。

  有的人说,最初天干是用来纪日的,地支是用来纪月的。

  但是我们来看《月令》《时则训》就会发现,十天干所表达的“日”,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纪日”,完全是两个概念。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

  。。。。。。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其日壬癸



  仔细看来,“其日甲乙”,这里的天干,指的不是太阳的具体位置,因为前面已经说“日在某”;也不是指的具体的某日,因为和“甲乙”所对应的,是月份,而且是两到三个月份。

  那么,十天干究竟从何而来?其最初的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

  《左传·昭公五年》:“日之数十。”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

  《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

  《淮南子·天文训》:“日之数十。”

  从史料可以知道,“十日”,最初的意思,是和“十二岁”“十二月”“十二辰”“二十八星宿”一样,是对黄道恒星圈的一种划分。

  那么,十日,是怎样对黄道恒星圈进行划分的呢?

  我们再回到《月令》《时则训》的记载: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前面说过,在测日影以确定太阳的位置时,测试的时间段一般有三个:日出之时;日中之时;日落之时。

  观察星体的位置变化,也有三个观察的位置点,即:日出之地,日落之地,中天之地。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这其中,

  “日在营室”,是说这个月份,太阳下落的时候,其位置在室宿;

  “昏参中”,是说这个月份,日落时候出现在南中天的星宿是参星;

  “旦尾中”,是说再这个月份,日出之时,出现在南中天的星宿是尾星;

  日落之地,中天之地,都有了,那么日出之地呢?是漏掉了吗?

  非也。

  “其日甲乙”,描述的,就是这个月份,日出之时,太阳所在的位置。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明白,为什么叫天干,为什么叫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不同的季节,日出之时,太阳所在的星体位置,太阳上行于天,所以叫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不同季节,日落之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太阳下落于地,所以叫地支。

  在黄道恒星圈上:

  十天干按照东经南向西的顺序,呈逆时针排列;

  十二地支按照由西经南向东的顺序,呈顺时针排列。

  但是由于天干有十,地支有十二,无法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会在《月令》《时则训》中,看到三月对两日的记载,如“孟春、仲春、季春”所对应的,都是“其日甲乙”。
作者:风行于地 时间:2013-12-14 20:47:53
  学习!谢谢楼主

  现在我来看黄道恒星圈,其中的女宿,有4颗主星,这4颗星进行连线,颇像古文字“甲”,当太阳在这个位置出现时,就是“甲日”。


  


  斗宿,有6颗主星,这6颗星进行连线,颇像古文字“乙”,当太阳在这个位置出现时,就是“乙日”
  


  《尔雅》载:“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鱼头骨叫做丁,鱼肠子叫做乙,鱼尾巴叫做丙。

  我们来看尾宿的4颗主星,再加上心宿的3颗主星,这7颗星进行连线,颇像古文字“丙”,也就是鱼尾巴,太阳出现在这个位置时,就是“丙日”。
  


  补上:

  甲,就是鱼鳞,其字形颇像四篇鱼鳞组合在一起的情形


  而亢宿的四颗主星,连在一起,颇象古文字“丁”,即鱼头骨,当太阳在这个位置出现的时候,就是“丁日”。
  


  下面我们来看“戊日”

  戊,其本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的记载,只是从十天干的角度,以字解字,不能告诉我们戊最初是指得怎样东西。

  倒是另一本解说文字的古书《集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探窥真相的线索。

  《集韵》载:“戊,音牡,意同。”就是说,戊,和牡的发音相同,意思也是一样的。

  《集韵》又载:“牡,音姥,禽雄曰牡。”《说文解字》载:“牡,畜父也。”《神异记》载:“男露其牡,女张其牝。”

  牡,就是雄性的意思,当指雄性生殖器

  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戊就是牡,牡就是雄性生殖器

  但是,我们来看古文字“戊”


  


  其外形,并不是特别象雄性生殖器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牡在古代,除了雄性生殖器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门闩。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载:“ 成帝元延元年正月, 长安章城门门牡自亡, 函谷关次门牡亦亡。”城门上的门闩,莫名其妙的自行脱落了,被视为凶兆。

  门闩,通俗的讲,就是门插,形式多样,但基本原理,就是用一根棍棒,别住两扇门,如果在门外使用,还可以上锁,总之,就是起到使外人难以打开门的作用。

  门闩
  


  门闩

  


  古文字“戊”

  


  搞清楚了“戊”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二十八星宿里的“轸宿”,轸宿有5颗主星,这5颗主星进行连线,颇像古文字“戊”,即门闩,太阳从这个位置升起的时候,就是“戊日”。


  


  接下来是“己月”。

  《说文解字》载:“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这个解释,是用十天干中的己,来解释,是以己解己,不能告诉我们,己究竟是怎样的一样东西。

  而另一本古书《释名》载:“己,纪也。”己,通假纪。而金文中,己即是纪的本体子。

  《说文解字》载:“纪,别丝也。”纪,就是把丝分别整理。

  《墨子》载:“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纪是用来捆扎丝缕的绳子,纲是用来收放渔网的竹竿,纲纪都是约束控制事物的方法。

  《淮南子》载:“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古代缫丝,要先把蚕茧煮一下,找到丝的头绪,然后将一定数量蚕茧,比如五个、八个蚕茧的头绪合在一起,穿过集绪孔,这个过程叫做“统”(统一由此而来);把丝线绕在筐、盆上,缫丝完后捆扎起来,这个过程叫“纪”。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己”的本意,就是捆扎丝线的绳子。

  捆扎好的生丝

  


  古文字“己”

  


  搞清了“己”的意思,我们再来看二十八星宿中的“翼”宿,其有22颗主星,进行连线,颇像古文字“己”,即绳子。 在十二地支中,翼宿被解读为“申”,也是捆绑东西用的绳子。“己”和“申”,可谓异曲同工。

  当太阳从“己”位升起时,就是“己日”。
  


  下面来看“庚日”

  《说文解字》载:“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这个解释,无法告诉我们,庚,究竟是什么东西。

  我们平时问你年龄多大了,为“贵庚”。古代男女定亲前,交换写有生辰八字的帖子,叫“庚帖”。同年龄的人叫“同庚”。

  庚,为什么和年龄联系在一起呢?

  原来,“庚”字的本意,在古代就是一种计时工具,这种工具叫做“刻漏”。我们今天说“更鼓”“五更”,其实都是“庚”和“更”之间的一种借用。

  刻漏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壶中灌水,然后装上一支有刻度的木箭,当水从壶底漏出,水位下沉,木箭随之下沉,然后观测木箭上的刻度,即可知道时刻。

  因为庚是记时工具,所以庚往往和时间联系在一起,比如所谓“庚帖”,就是上面写有男女出生时间的帖子。

  《周礼》载:“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挈辔以令舍,挈畚以令粮。凡军事,悬壶以序聚??。凡丧,悬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汉书》载:“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率更,即是掌管刻漏。

  《说文解字》载:“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

  《隋书》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日未出前二刻半而明,既没后二刻半乃昏。减夜五刻,以益昼漏,谓之昏旦。”

  古人根据刻漏计时,把晚上分为五更,实际应为“五庚”,然后进行报时。

  我们来看古文字“庚”
  


  观察此字,可分为三部分,最上面是刻度木剑的头部;中间部分是读刻度的水平;最下面部分是装水的漏壶。

  下面是北京齐政楼复原的刻漏

  


  


  下面来看“庚日”

  《说文解字》载:“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这个解释,无法告诉我们,庚,究竟是什么东西。

  我们平时问你年龄多大了,为“贵庚”。古代男女定亲前,交换写有生辰八字的帖子,叫“庚帖”。同年龄的人叫“同庚”。

  庚,为什么和年龄联系在一起呢?

  原来,“庚”字的本意,在古代就是一种计时工具,这种工具叫做“刻漏”。我们今天说“更鼓”“五更”,其实都是“庚”和“更”之间的一种借用。

  刻漏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壶中灌水,然后装上一支有刻度的木箭,当水从壶底漏出,水位下沉,木箭随之下沉,然后观测木箭上的刻度,即可知道时刻。

  因为庚是记时工具,所以庚往往和时间联系在一起,比如所谓“庚帖”,就是上面写有男女出生时间的帖子。

  《周礼》载:“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挈辔以令舍,挈畚以令粮。凡军事,悬壶以序聚??。凡丧,悬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汉书》载:“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率更,即是掌管刻漏。

  《说文解字》载:“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

  《隋书》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日未出前二刻半而明,既没后二刻半乃昏。减夜五刻,以益昼漏,谓之昏旦。”

  古人根据刻漏计时,把晚上分为五更,实际应为“五庚”,然后进行报时。

  我们来看古文字“庚”
  


  观察此字,可分为三部分,最上面是刻度木剑的头部;中间部分是读刻度的水平;最下面部分是装水的漏壶。

  下面是北京齐政楼复原的刻漏

  


  


  搞清楚了“庚”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二十八星宿的柳、鬼、井三宿,柳宿有主星8颗,鬼宿有主星5颗,井宿有主星8颗,三宿加在一起共21颗主星,把这21颗主星进行连线,外形颇像古文字“庚”,即古代计时用的刻漏,当太阳从这个地方升起的时候,就是“庚日”。


  


  上图有误,修正
  


  而金星,因经常在黄昏出现在西南方向的庚日附近,所以其又名“长庚”。

  下面来说“辛日”。

  辛,究竟指的是什么东西呢?

  《说文解字》载:“辛,秋时万物成而熟。”这是用天干之辛来解释“辛”,不能告诉我们辛的本意。

  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索“辛”的本源,即和辛有关的字。

  《周礼》记载,有一种木工,叫梓人,其主要产品,是饮具、箭靶、磬架等。那么,他们为什么叫“梓人”呢?

  原来,他们的产品在制作过程中,要反复使用一种工具--凿子,凿子成了他们的象征,因而叫做“梓人”。

  辛,本意就是凿子。和辛有关的字词,都和凿子有关。

  辛苦,辛是凿眼,苦是推磨,古人认为这两样工作最累。

  辛辣,因为辣椒长得象凿子。

  再来看古文字“辛”
  


  观察此字,上面是凿子,下面是凿的眼

  凿子
  


  凿眼
  


  


  


  古文字“辛”
  


  弄清楚了“辛”的含义,我们来看二十八宿中的毕宿,其有8颗主星,把这八颗星进行连线,颇像古文字“辛”,即古代的凿子。太阳在这个位置升起的季节,就是“辛日”。
  



  需要马克
  

  下面来看“壬日”

  《说文解字》载:“壬,位北方也。”这个解释也无法告诉我们壬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

  但是我们来看和壬通用的“任”字,就会有所发现。

  《诗经·大雅》载:“是任是负。”

  《国语》载:“负任担荷。”

  《楚辞》载:“任重石之何益。”

  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任”是一种背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装石头。

  任,就是今天的背篓。

  背篓的种类很多,但根据篓体形状,大致分为两种:方形的和圆形的

  方形背篓
  


  圆形背篓
  


  我们再来看金文中的“壬”字,也大致分为两种

  方形“壬”,笔画代表了背篓的头、底、身
  


  圆形“壬”,除了头、底、身外,还在篓中间加粗,表示圆形隆起

  


  女人怀孕称“妊娠”,也是因为,孕妇的大肚子象圆形背篓的缘故

  如果某人被说“身负重任”,那仅仅是因为,他背的那个篓子太沉了。

  搞清楚了“壬”的意思,我们再来看二十八星宿中的娄宿,其有三颗主星,这三颗星进行连线,颇像古文字“壬”,即古代的背篓,当太阳从这个位置升起的时候,就是“壬日”。
  



  《说文解字》载:“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從橫也。”卜,就是通过热灼的方式把龟壳给剥下来。
  
  下面我们来说“癸日”。

  《说文解字》载:“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这个对癸的解释,含含糊糊,不甚明了,但是大约在说,癸,和测量水平有关。

  《史记·律书》载:“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也。”这个就说得比较直接了,癸,就是揆。

  《说文解字》载:“揆,度也。”又载:“度,法制也。”

  《汉书·律历志》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

  综合以上,我们大致可以得知,癸,当是揆的本体字,意思是对事物进行测量。

  《史记》载:“(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史记里记载,大禹治水时,使用了四种测量的工具,分别是准、绳、规、矩。这四种工具,准,我们知道是今天的铅垂,用来测量是否垂直;绳,用来测量是否水平;规,用来测量圆;距,用来测量方。

  那么,癸所指的,是哪种测量工具呢?

  我们来看古文字“癸”
  


  看这个癸字,外形不象铅垂,不象圆规,不象矩尺,倒是很像两条绳子。

  没错,癸字所表现的,就是用两根绳子在测量水平的情景。

  那么,两根绳子是如何测量水平的呢?

  有过装修经历的朋友都知道,在铺设地板或地板砖前,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做“找平”。如果找平做不好,你铺设的地板或者地板砖就会翘起、作响等,严重影响使用。

  所谓找平,其实就是使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高度,达到一致,即同一个水平。

  而找平最原始的工具,就是绳子。具体操作方法也很简单,根据需要,找到一个标准点,以此为标准,纵向、横向四个同样高度的点,然后拉两条绳子进行交叉,高于绳子的,你铲掉,低于绳子的,你找东西垫上,各个地方都和绳子一个高度了,就找平了。

  如果在硬质地面上,还可以用墨斗拉线,纵向横向各打一条或数条墨线,高的地方有墨线,低的地方打不到墨线,由此即可以知道地面水平情况。

  平时,我们会经常看到砌墙时建筑工人会拉一条绳子在墙前面,其目的就是为了以绳子为标准,保持所砌墙面保持在同一个水平。

  拉线找平
  


  拉线砌墙

  


  古文字“癸”
  


  搞清楚了“癸”字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二十八星宿的室宿和壁宿,各有两颗主星,共4颗主星,把这四颗星进行连线,颇像古文字“癸”,太阳在这个地方升起的时候,就是“癸日”。


  


  搞清楚了“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含义,我们在来看古代的天文记载,就很容易理解归藏易、周易的含义。举正月为例:


  《淮南子 时则训》:“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

  《吕氏春秋 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综合一下两文记载,即: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翻译成今天的话,即:正月月,北斗斗柄指向寅星位置,太阳落山时位于营室位置,这时参星位于南中天;太阳出来时位于甲乙的位置,这时尾星位于南中天。

  其他月份的含义也是如此。

  搞清楚了“三易”,我们再来看“九筮”

  《周礼》载:“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

  一曰巫更,

  二曰巫咸,

  三曰巫式,

  四曰巫目,

  五曰巫易,

  六曰巫比,

  七曰巫祠,

  八曰巫参,

  九曰巫环,

  以辨吉凶。”

  那么这九筮,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是迷信活动吗?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筮”就是利用蓍草进行计算的活动,那么九筮,肯定也是和计算有关。

  我们再来看古文字“巫”
  


  


  该字所描述的,是在算格里放两个数字,也是计算的意思

  那么,九筮,即九算

  “巫更......巫环”,即是“计算更......计算环”的意思。

  九筮之一:巫更

  更,在古代有再、复、又的意思,今日,更、加二字仍然在合用。

  巫更,即是计算加法的意思。

  九筮之二:巫咸

  《集韵》载:“咸,与减同,损也。”咸,就是减,少的意思。

  巫咸,即是计算减法的意思。

  九筮之三:巫式

  《说文解字》载:“式,法也。”式,就是效仿,《尚书》载:“百官承式。”《后汉书》载:“法五帝而式三王。”

  效仿,放在今天的话,就是复制。如果用在计算中,即是乘法。

  巫式,即是计算乘法的意思。


  九筮之四:巫目

  目,本意是眼睛,而一些象眼睛一样的东西,也被称为目。

  比如网眼,也被称为“目”,纲举目张,即是挂网的竹竿竖起来后,网眼也就张开了。

  后来目被引申为把一样东西分为若干份,即条目,如目录等。

  把一样东西分为若干份,在数学上叫做除法。

  巫目,即是计算除法的意思。


  前面已经讲过,易即阴阳变化,应用到数学上,就是正数负数。

  巫易,即是计算正负的意思。
作者:单枪匹马2014 时间:2013-12-25 01:11:55
  1.看后颇觉有新意,楼主真用了不少功夫;赞!
  2.其实卜法之争,没什么意思。蓍草法出现较晚,也衍伸出筹算是可信的。说明卜法更有赖于历算,较龟卜更精确......这跟上古历算和数学的成型有很大关系。
  3.思维逻辑上,您似乎是先设定了《易》来自与天像历法,故找了很多资料以全其论。为此有点不管不顾的把甲骨文重新注解了,这里您可以自圆其说了,但把这些新解的甲骨文放回原文,上下文不知还能不能解释得通?
  4.您是对着古天象星宿图来解释上古的字形字义,但是这些天干地支的位置似乎不在应该的“位”上 (你懂得),顺序也似乎有些不太对,您能解释一下吗?
  5.我赞同《易》与上古的天文历法有关,但似乎还不是这么简单。余陋见:认为《易》还有上古的数学有关。《易》之成“术”必成于“数”之后。“数”何来?似乎不单取自天象。
  6.我也认为孔子没有读懂《周易》。系辞开篇便讲大衍之数毫无道理。大衍之数非《周易》之数。但是,仲尼解《周易》颇有新得(他似非完全在说《周易》而是说《易》之法),象理之说能自圆其说,但不一定是《易》之滥觞。他导致了中国玄学思想的一脉,是功不可没的,丰富了上古哲学思想体系。
  7.文王如何演卦,无从考证。但余以为,后天八卦的成形与《河、洛》有极大关系。不弄清《河、洛》就无法说清后天八卦。那么唯此也能窥见《连山》《归藏》之倪端。
  8.但是明白了后天八卦,也不见得就能正解《周易》,这是很痛苦的事,用“经”“书”“字”“史”互训,也只是朦胧的看到一些《周易》文意之倪端。无法将卦和辞有机的、有说服力的圆满的解读。《周易》史乎?策乎?卜乎?历乎?众说纷纭......盲人摸象。非世人不够聪明,《周易》有多么高深,只是因为可用以敲这扇门的砖头太少,大多资讯多是捕风捉影,臆断推测。搞得《周易》神秘兮兮。呵呵。
  9.余以为,自商箕子以降到周公旦,从可查到的文字来看,中国的文化雏形及价值体系,其实早在三代应该已经成形,非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创典。根儿应该都能摸到上古去。这个价值体系包括了,对自然的认知和解读,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及人伦等制度的构想和实践。春秋时期不过是这些文化流散到坊间,促成了百家争鸣,只不过是各守一亩田地而已。故虽不解《周易》原委,作为后代的公孙、管子、老子、孔子乃至鬼谷、孙子等能乘上古思想衣钵也不为怪。所以即便仲尼解《易》不一定准,但也偏不到哪里去。呵呵。

  陋见。看了你的帖子颇有启发,胡言乱语两句。呵呵~

  仿古饭盒

  


  古代司、祠、笥互通,饭盒用来盛东西,计算饭盒,即是计算体积、容量

  巫祠,即是计算体积的意思

  九筮之八:巫参

  《集韵》载:“参,音糁,杂也。”参,就是杂,就是夹杂交错。

  而众所周知,角,即是两条线交错而产生的。《几何原本》载:“平角者,两直线于平面纵横相遇交接处。”这句话同样可以表达为:平面上的角,就是两条直线参杂交接处。

  今人皆断言,中国古代除了直角,没有对其他角研究过。殊不知,在《周礼》中,即有对夹角的研究,不过其名称叫“巫参”。

  巫参,就是计算夹角的意思。

  九筮之九:巫环

  环,就是圆,这个毋庸多解释。

  巫环,即是计算圆的意思。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周礼》中的九筮,不是迷信活动,而是使用蓍草开展的九种计算方法: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正负数、

  平方、

  体积、

  夹角、

  圆。

  什么是八颂?

  《说文解字》载:“颂,貌也。”颂,就是外貌。

  《周礼 大卜》载:“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大卜掌管三种征兆,第一种是玉石的征兆,第二种陶器的征兆,第三种是田野的征兆,每种征兆的载体有一百二十种,征兆的外在表现有一千二百种。这里颂和体对应,是外在表现的意思。

  综合以上,颂,在古代有外貌的意思,即外在表现。

  八颂,即八种外在表现。

  什么是八卦?

  八卦是中国易文化中非常非常重要的内容,基本上达到谈易必谈八卦的地步。那么,八卦究竟是怎么来的?“--”和“—”究竟代表了怎样的内涵?为什么“三画成卦”?




  “卦”字有两部分组成,左边是“圭”字,我们前面已经知道,是尺的意思。那个右边这个“卜”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尚书 雒诰》载:“周公拜手稽首曰......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雒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雒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周公这里的“卜”,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活剥龟。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周公这里的“卜”,是观察日影的意思。

  我们前面说过,有一种测量日影的工具叫做圭表,表用来形成影子,圭用来测量影子长度。

  而古代还有一种测量日影的工具,叫做“日晷”。

  日晷的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用来形成影子,晷面用来观察影子的方位。

  而“卜”所表现的,就是日晷的形象,一竖是晷面,一横代表晷针。

  古文字“卜”



  


  日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静致易群《从天干地支看古文字的立意 》
移居吉日
第二节 天干的基础知识 - [有师父才能学八字]
寅木是什么意思?
想写好“庚子”落款,先看看这个帖子!
西王母不是传说——山海经之西山经绝密研究(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