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骨点睛  传承精髓 ---- 有感杨式太极拳85式第六代传人李海水老师学生一一赵支援

​画骨点睛  传承精髓 ---- 有感杨式太极拳85式第六代传人李海水老师教学  五年来,亲临李老师太极拳实地教学,聆听李老师太极拳教学理论,揣摸李老师杨式85式太极拳教学视频,我的感受是:杨式太极拳85式第六代传人李海水老师教学堪称“画骨点睛,传承精髓”。在学习太极拳中,“腰”、“胯”的学习和掌握 ,犹如美术中难画的“骨”,难点的“眼睛”,老师难“教”,学员难“学”。 太极拳论中特别强调:“命意源头在腰隙”,“腰胯联动”,由此可见“腰”、“胯”在太极拳学习中是不可逾越的,是必须掌握的。然而,我们的李海水老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李老师在杨式85式的教学中,既注重讲解拳架外形、劲力运转、虚实开合,更注重讲解“腰”的主宰和“胯”在行拳中的转换运用。特别是在对“腰”和“胯”的讲解教学中,不仅忠实《感恩太极》原著,而且在《感恩太极》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可真正是传承正脉,传承精髓,画虎画骨,画龙点睛。“三竖”:李老师在讲解杨式太极拳第一式无极桩时,提出了“三竖”理论。竖中轴:百会上领,尾闾下插微微向前合,行成上下对拉的一条竖线再意念到地面,使之直插在两脚地面的中心线上。两肩的肩井穴与两跨、两脚涌泉穴上下相合各形成两根竖线,谓之为两侧之轴。行拳中,“三轴”始终要竖直,转动始终在原地,行拳中虚实分明,且时时互为转换。“三竖”理论是对“太极拳说十要”的具体化,易懂易记易学,且能提纲挈领,这是我对“三竖”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如“转身右蹬脚”向右转时,右腿为实轴,以腰为动力带着另外两轴(虚轴)成立体平面原地旋转,精彩语句有“转体如同把门关”。又如左搂膝拗步(接右搂膝拗步定势动作):第一动左脚外摆45度,至左脚尖朝向东北。当左脚全脚掌着地时,左肩、左胯、左脚涌泉穴上下合为一条竖线,形成左轴(实轴)。当跨根松沉,前脚掌变虚,后脚跟变实时,左轴由实变虚,百会、尾闾与地面形成的中轴变实,由腰给力,中轴带着两边的虚轴原地旋转。第二动,向前(东北方向)移动重心。值得提醒的是,前移重心时,“三竖”意念不可丢,“三轴”齐齐向前移动。第三动,向前移动到位,左肩、左跨、左涌泉穴合为一条实轴时,左胯外旋、里收、下沉的同时,左轴(实轴)带着中轴、右轴(虚轴)同时原地旋转至中心线到70度(东北偏北)方向,此时中轴和右轴都是上实下虚,但意念中要使之直插入地面。第四动,向右开跨出步,三轴仍须竖直在原地转动后再开步。又如在无极桩的习练中,开始意念中的“三竖”并非能落实到身体,即心知,身体不知。现在站无极桩时,“三轴”竖立,能体味“衣架”的比喻,还真的有一点点骨升肉降的感觉。在行拳中的“起”和“沉”时,“三竖”也须竖直,齐升齐降,这里不再累赘。杠杆原理的运用: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就是杠杆的巨大威力。在行拳中,只要杠杆原理运用得当,就能真正做到太极步法的轻起轻落、缓起缓落、点起点落。这里,我仅对行拳转换中的杠杆原理谈谈我对李老师在杨式85式教学中的感悟。在杨式85式教学中,李老师没有对难以理解的杠杆原理进行论述,有的是他自己长期学习、实践、总结,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用通俗实用的语言道出来,用自己深厚的功底示范出来。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左搂膝拗步的教学中,他边讲边示范:当重心朝东北方向前移到左腿的过程中,右脚从脚后根依次离地至前脚掌然后右脚小拇指依次到大拇指离地(描述细微精确),当右脚大脚拇指即将离地但还没有完全离地时,“左轴”竖直,左腰带着左跨“外旋、里收、下沉”至身体中心线朝向70度(西北偏北)方向,左腰给力左跨,左跨下沉将力送到右跨,用右跨根之力提起右腿。这里,李老师特地给以注解,“里收”使尾闾处中,两跨端平,“下沉”用腰给力。这里,李老师把杠杆原理运用得恰到好处。“左轴”竖直,左腿上端与左跨根连接处,是杠杆的支点;左腰给力,左跨下沉,左跨是杠杆的动力点;右跨提起,右跨是杠杆的阻力点;两跨端平,是对杠杆是否平衡稳定的最佳判断。我在长期的习练中,每逢“转换”都要尽量地按李老师教学方法去做,把“移重心”、“外旋”、“里收”、“下沉”做到位,开始时,是生硬,动作不连贯,且明显的是身体在动。一两年后,就开始体会到腰送力给实腿跨,实腿跨送力给虚腿跨,但有时实腿跨给力多了,虚腿跨就会高于实腿跨上翘;力给少了,虚腿跨就会提不起来或提起来非常费力。现在我在行拳的过程中,腰给力实腿跨,实腿跨给力虚腿跨时,就能体会到给的力基本得当,两跨在行拳中始终能保持平衡,转换行进中比以前轻松省力。李老师在行拳“转换”的教学中,始终反复强调“实腿的跨根往下落,把虚腿的跨根提起来”、“左(右)腰托右(左)腰”、“右(左)腰送左(右)腰 ”、“外旋、里收、下沉”、“螺旋上升”、“螺旋下沉”等等,这些都是对杠杆原理诠释的具体化,我们要细细品味,反复钻研,练在身上。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在教学中多次强调“外旋、里收、下沉”要视为一个整体,不能先“外旋”,再“里收”,再“下沉”,应该是边“外旋、里收”边“下沉”,使之螺旋下沉(反之还有螺旋上升),这是杠杆原理中的轮轴功能的运用,在习练中我们不能忽视。举一反三,倒攒猴后撤步、虚步向前跟半步、云手侧行步、金鸡独立上步等步法的转换,都要严格按照李老师教学步骤和教学提示习练,天长日久,杠杆原理将运用自如,太极步法会越来越娴熟轻盈。“入榫”:“入榫”,是李老师在杨式85式教学中的理论创新和成功实践。陈式太极拳有“蓄劲”之论,“蓄劲”仅仅是“蓄”,而李老师创新的“入榫”,就不仅仅是“蓄”。我的理解:李老师“入榫”是既要“蓄”,又要准,即进攻前既要万事具备,更要瞄准进攻的目标或进攻的方向发放。李老师对“入榫”的方式有所分类,如有“实脚入榫”,有“脚跟着地即入榫”,有“虚腿入榫”等。每逢教学“入榫”处,李老师是不惜重金,细细讲解,娓娓道来。李老师对“入椎”的论述有:“顶头立腰鼓命门”、“松腰落跨往下沉”、“两跨左右打开”、“百会上领,尾闾下插,跨根后收”、“两脚互为其根”、“八面支撑”、“气往下沉”、“合住丹田”、“眼睛看准出击的方向或目标”等等,都是对“入榫”精妙的阐述。李老师还对杨式太极拳中每一式中的“入榫”处作了精确的定位。如左搂膝拗步的“入榫”处,是在左腿开跨出步后左脚掌完全踏实,身体中心线朝向45度(东南)方向后,再松左跨根继续向左转15度时为“入榫”。搬拦捶的“入榫”有两次,一次是右腿向60度方向(东南偏南)方向开跨出步,右脚向前踏实,两跨向两边打开、向下松沉时为 “搬”的入榫,还有一次是出“拳”时的入榫。杨式85式第六代传人李海水老师在杨式85式教学中还有很多创新理论,如“六平”、“丹田入榫劲”、“活步桩”等,还有就是对85式中每一式准确分解,如“起势”一式分解为一插、二掤、三举、四捋、五按等等,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基础进行传承和发展,都凝聚着李海水老师辛勤的汗水,都是李海水老师传承杨式85式太极拳的智慧和结晶,是我们学习杨式85式太极拳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聚宝盆。由于本人对杨式85式太极拳涉猎浅薄,对李老师教学体会不深,浮在表面,以上感悟肯定有失偏颇,错误的地方还很多,肯请李老师和学长们指正。谢谢大家!                  李海水老师的学生  赵支援                         2021年5月14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氏太极拳85式了李海水老师【教学视频】
李海水老师讲解85式太极拳
李储功老师太极拳教学24闪通背
李海水85式太极拳演示A-B
李海水18式简易杨氏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当中如何避免塌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