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鬃狮蜥】饲养的经验


家中饲养10个月母狮子一只,来自广东,1岁公狮子一只来自山东,现已产蛋2批,孵化一批,第二批预计20天后出壳,孵化率100%,成活率100%,第三窝蛋预计10-15天后产下,另有其他品种:守宫、卷尾、绿鬣若干只,死亡率均是0%,家中饲料4种:蟋蟀人工繁殖到第二代约总计3000只,大麦虫三盆约2斤,面包虫是鸟市买的,唯独面包虫我养不好,每天都有死,杜比亚蟑螂繁殖N代约总计2000只。



下面进入正题:


【狮子的饲养环境】


首先北方冬天没有暖气的一定要用木质饲养箱,南方如果追求观赏效果,玻璃爬箱非常优秀,可以多角度观赏,木质爬箱以环保为主、美观为辅、市场上的专业爬箱都可以,建议使用不带抽屉的,为什么?因为我用过就后悔了,抽屉的爬箱非常容易从边上漏沙子下去,而且等你用后你才会发现,其实你难得有机会把抽屉拉出来清理,因为要拉抽屉,你里面的布景都要拿开,对于爬沙的卫生清洁,推荐家中准备一个小鱼捞,这样每天把粪便及杂物用鱼捞一滤,沙子都掉下去了,粪便及杂物倒掉就行了。



饲养箱的大小要根据个人的喜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你喜欢复杂的布景,营造一种神秘原始的感觉,那么饲养一对成体狮子的环境,绝不可小于100*60*50(60)(长*宽*高),如果你只想随便简单的养着60*40*40是底线,不可再小,这里有一点经验,就是,高40的爬箱非常不好,建议大家购买时定做50以上高的爬箱,因为当你安装了灯具以后就会发现,如果使用UVB节能灯泡,那么整个爬箱会显得非常矮,里面造景时即使放一块半大的石头,也会导致UVB过近而刺伤眼睛,如果是我,我会选择55-60高。



另外有一个误区,有人认为鬃狮就是地上爬的,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当你给其各种不同的环境后会发现,鬃狮幼体喜欢攀爬在30度-60度的坡角,成体喜欢攀爬到20度-45度的坡角,所以鬃狮的晒点选择以40度左右倾斜适宜攀爬不打滑的粗木枝或沉木桩最好,石头其次,另外关于晒点选择木还是石,建议冬石夏木,尤为重要的一点,鬃狮饲养箱内严禁摆放各类塑料制假草假花,你要真喜欢,放两盆不带刺的例如芦荟什么的,都比放假草好,因为鬃狮的撕咬咀嚼力量要远大于素食蜥蜴,吞食假花假草可能会发生意外。



【狮子的日常喂食】


关于喂食,我不认同网上的“吃饱就不吃了”,这样几天下来,你可能会发现,突然有一天,狮子不吃东西了,这时你非常焦急,心想是不是病了,怎么昨天食欲还那么好,今天就不吃了,具体是什么原因,我目前也不非常确定,有可能是消化问题,对于疾病,本人不敢妄下定论,所以不谈,我主张定时定量,逐渐加食,有些人觉得一定要吃的胖胖的才健康,这也是错误的,过高的脂肪,对于交配生产均有负面影响,大多玩家饲养,都是脂肪蛋白质摄入超量,维生素钙质摄入不足,这就导致了肥胖且抵抗力低下,我是首先第一天,调整好狮子的状态,将温度湿度控制在最佳范围内,先让其将体温提升到最佳的消化温度,约38度,然后让其进食,以吃饱不再进食为止,这时就基本掌握的他的最大食量,以后每天以80%的量饲喂,饲喂时间选在加温1小时后,这时体温提升,鬃狮才更好动,食欲才更强,喂食后至少保证2个小时的持续温度,否则会导致消化不良。



饲料各有优缺,大麦虫廉价且易于购买,保存1-2月也很容易,但大麦虫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脂肪也有大约30%,长期单一喂养,肥胖将是一个问题,另外大麦虫有一个优点是水分也较高,蟋蟀的话有主要有2个品种,一个是油葫芦,另一个品种颜色不如油葫芦黑,体形大约是一半,具体是什么品种,我没有深究,蟋蟀的优点在于营养较均衡,长期喂养不易出现肥胖,而且好动,鬃狮尤其是幼体,对活物的兴趣更浓,如果能蟋蟀搭配大麦虫,效果会非常好,杜比亚蟑螂,这种蟑螂的优点是不会飞,可以家中自行饲养繁殖,但是很难达到自给自足的理想状态,因为其生长过于缓慢,如果不好买针头蟋蟀,一般用来喂刚出生不久的幼体,杜比亚的饲养繁殖应该是最容易的,且死亡率极低,保持潮湿阴暗的环境,主要以胡萝卜、黄瓜,生菜供给水分,麦麸为主粮,不要放置水盆,提供蛋托藏身。



【鬃狮泡澡】


对于不喜欢吃蔬菜的狮子,泡澡尤为重要,虽然是沙漠型蜥蜴,离开了水也是不行的,尤其幼体,建议幼体1-2天一次,成体3天左右一次,另外有人喜欢每天泡,这也是可以的,如果可以做到每天上午定时泡,鬃狮可以养成在水中排泄的好习惯,这样就省去的打扫卫生的功夫,泡澡的水温选择35度即可(手触感觉温水,比我们的洗澡水温度要低,洗澡水一般是40-42度最为舒适),最高不要超过40,过热会使鬃狮急躁逃离,时间3-15分钟均可,如果他在水中排泄了,那排泄完抓出来就行,将身上的水擦干,这点冬天尤为重要。



【鬃狮的发情交配及产卵前的准备】


发情期的鬃狮,公狮子的食欲会明显下降,母狮子情况要好很多,发情期,公狮子“胡须”发黑并鼓起,体色较为鲜艳,并会伴有上下摇头晃脑的行为,母狮子反应不如公狮子强烈,行为相似,网上建议成体后交配,我认为强壮的身体才是生产前最重要的,如果进行了交配,交配后要补充母狮子的维生素及钙的摄入,起初,交配成功后,母狮子的食量会大增,除了吃食更为生猛,平时不如往常好动,随着腹部膨胀,母狮子的食量会逐渐减少,甚至不吃,临盆前,母狮子会有挖掘行为,且拒绝公狮子的交配行为,出现挖掘行为的一周内,母狮子就会生产,这时最重要的有几件事:1、为母狮子补充大量水分,2、准备产卵箱,产箱不需要UVb,保证温度即可,铺垫20-40公分厚的无菌培养土,土质中等不可过松软,也不可贫瘠,否则母狮子无力挖洞,土壤保持微微湿润,不积水,3、准备孵化石(蛭石即可),4、准备温控设备(或自制孵化器,主要有外箱,加温器,温控器组成),产下的卵切记翻转,平拿平放转移至蛭石上,掩埋约50-60%。



【产卵后母狮子的养护】


产后母狮子体质虚弱,需提供大量水分,并补充大量钙质及维生素,以静养为主,最好公母分离。



【鬃狮卵的照顾】


鬃狮卵的孵化温度是27-32度,高温出公,低温出母,最佳孵化温度应该是29.5-30.5度,这个温度下,孵化期约65-75天,当然这不绝对,提前或延后都有可能,孵化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产卵后就应该注意的,你的蛭石!蛭石一定要洁净,我建议蛭石不要重复使用,用过一次的就扔掉,因为破卵后,羊水外流,会污染蛭石,下次再用,高湿度下容易生霉,所以建议每次都用新的蛭石,洗蛭石的水最好也用纯净水,蛭石不可积水,湿润即可,另外,湿度控制在孵化期内也显得尤为重要,70%的湿度差不多,我是大约80%的湿度进行的孵化,有些朋友总说湿度高容易生霉,那我只能说你的蛭石或当初产蛋的培养土可能存在问题,这些钱不能省,我买的培养土,20升的经济装,RMB68元,放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3个月,也看不见一只小飞虫,发霉极有可能是是蛋上沾了容易生霉的物质,我对这点不是非常懂,只能说我的经验,孵化期间,微小的温度差异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如28度过了一个小时升到了30度,这样的变温是可以接受的,32度以上将对卵造成比较致命的伤害,短时间的低温影响不大,高温一定要避免,一个经过严格测试的温度计这时就变得尤为重要,建议在专门卖孵化器具的商家处购买,市场上的温度计90%误差过大,且使用一定时间后,测温会更不稳定,温度计一定要在标准温度下进行误差校准,专业卖孵化器具的商家可以帮你做校准。当卵产下后约3天时间,就可以拿聚光小电筒照射蛋的内部,如果发现扩散状的血丝,即为受精卵,将来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小生命,而未受精的蛋,就可以放弃了,我有几个专门记录孵化期细节的帖子,大家可以参考,这里就不再赘述。



【孵化后幼体的照顾】


当小家伙破卵后,这时他们一般还没有睁眼,这时我不建议网上所说,不要管他,我是将卵平移取出,将卵上沾的蛭石颗粒擦净,然后放入另一个孵化盒,提供相同的温度湿度,盒内垫卫生纸或柔软的毛巾,因为当小家伙破卵而出后,脐带下的卵黄还未吸收干净,这时如果沾到蛭石颗粒,吸收时可能会有影响,所以在其破卵而未出壳前,就将其转移到洁净的环境中,破卵而出后的2-3天时间里,小家伙不会进食,依靠卵黄提供营养,大约3-7天时间会开食,这时给一些针头蟋蟀和杜比亚蟑螂,小家伙们就会开心的进食,不建议面包虫,未吃完的面包虫会咬伤小家伙,而且面包虫不易引起小家伙的食欲,且难以消化,出壳后第2-3天就可以给小家伙泡澡补充下水分了,这时小家伙一般是不会进食蔬菜的,所以水源一定要保证,且不可阳光暴晒,否则极易脱水死亡,照顾幼体一要耐心,二要细心,适宜的环境,健康的饲料,100%成活,不是不可能

因为孵化和幼体照顾这一块,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所以大家有什么细节上的,可以单独问,本人一定知无不言,对于疾病,本人一片空白,因为我还从未遇到过什么疾病,所以我只能以我的经验告诉你怎么将疾病的发生降到最低,而那些生病的,我实在无力帮助,我也不想因为我的失误,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大家就不要问了,以上内容全部手写,用时2个多小时,几乎是我所有经验的凝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阳光明媚,小家伙们非常享受9点的阳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孵化的技术
锚头鳋,要杀还得先了解它
原足目
小牛被追上后撒娇感动母狮 母狮为其挡公狮袭击
雄狮恶战大象,这样的场景即便是非洲大草原也很难见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