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杀掉刘伯温目的是什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至死也没想明白

刘基,字伯温,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明朝开国元勋,他精通经史、通晓天文、熟读兵法。在中国民间更是把刘伯温传的是神乎其神:“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军事家,他在朱元璋消灭各方割据势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么一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卧龙式的人物,朱元璋却设计杀害了他,那么,朱元璋杀掉刘伯温背后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刘伯温,浙江温州文成县青田人,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通的美誉。元顺帝元年(1333年),23岁的刘伯温赶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考试,便一举中了进士。本想着一展才华,实现伟大宏图的他,却发现当时的元朝,朝廷腐败无能,官场黑暗行贿受贿成风,清正廉洁的刘伯温不肯随波逐流,自然受到了同僚们的嫉恨和排挤,那些被他得罪了的蒙古族官员,更是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刘伯温只好辞职回家,闭门读书,著书立说。满腹经纶、才气横溢的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甚至具有深邃内涵的军事、政治著作。比较著名的有《郁离子》、《诚意伯文集》等。

刘伯温

展开剩余84%

1360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占据处州,他早就听闻浙东名士刘基刘伯温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于是多次委派江南名士携带亲笔信和重金,来青田邀请刘伯温出山相助。看到元朝暴政下民心尽失,又加之朱元璋有“三顾茅庐”的诚意,且在群雄中大有成就霸业的帝王之资,刘伯温被说服,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

刘伯温一到金陵,朱元璋立刻亲自迎见,并求教灭元兴邦、统一国家的策略。刘伯温当即呈上早已构思拟就好的“时务十八策”,提出“先灭陈友谅,再攻张士诚,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朱元璋听后大喜过望,只恨相见太晚,立刻以上宾之礼奉待刘伯温,并将他安排在身边参与机密要事的谋议。朱元璋之后的用兵进程,完全是按照刘伯温的设计进行的,可以说是刘伯温构建了朱氏建国路线图。

刘伯温凭借料事如神的本事,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最终帮助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饱读诗书的刘伯温不仅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朱元璋开国封赏时,曾向他进献建国策的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这只是次一等的伯爵封号。岁禄仅仅为240石,是众伯爵中最低的。与“韩国公”李善长相比,后者的岁禄是4000石,几乎是刘伯温的20倍了。

同样是开国功臣,为什么刘伯温与李善长相比较,待遇差这么多?因为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苦干,这样一个人朱元璋很放心。而刘基是个外乡人,这在情分上已经有失亲密,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居然比朱元璋还准,从龙湾之战到求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基也想到了,朱元璋本就嫉贤妒能,岂能允许有这么一个比自己强的人长期留在身边?加之,刘基的那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朱元璋时不时会想起刘基劝自己不要去就韩林儿(起义军名义上的首领)这件事,谁知道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这令朱元璋更加的猜忌,不亲手杀刘基就已经不错了,怎么会给你刘基封赏?

朱元璋

刘基一生聪明,千算万算,却忽略了这一点。

当时的明朝朝廷内部,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以地域为区分。

所谓的派别其实就是老乡会。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是“淮西集团”,会长本应该是朱元璋,但他还是皇帝,所以会长由李善长代理。“淮西集团”人数众多,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有死去的常遇春等,而会长李善长更被朱元璋奉为开国第一功臣,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位都是血海里拼杀出来名将,而李善长是公爵里唯一的文人。

“淮西集团”对手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这两个集团居然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开始斗争,朱元璋先是不动声色,笑眯眯的准备看一场好戏。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手。李善长的亲戚李彬,由于犯法被刘基抓起来,李善长向刘基求情,刘基不但不答应还立刻向朱元璋报告了此事,李彬被杀。李善长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刘基于是请假回家,但他留下了一枚棋子,接任御史中丞的杨宪。杨宪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时间一长,朱元璋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十一月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用。此时,“淮西集团”被打压,“浙东集团”占了上风。

李善长学习刘基的方法,也找一群代言人,在朱元璋面前说刘基的坏话,朱元璋又对这位第一谋臣起了疑心。

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

刚开始,双方拉拉家常,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了脸。

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刘基这才明白,这是一场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必然会人头落地。

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人,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

刘基见招拆招,马上回答:“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回答:“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意思就是说,胡惟庸像一匹劣马,如果叫他驾车,必然会翻车。

朱元璋亮出了杀招,他意味深长的说:“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刘基犯下了致病的错误,他回答:“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您自己慢慢挑吧。”

这番谈话后,就此与刘基决裂。刘基于洪武四年(1371年)回青田老家避祸,以度余生。

但政治斗争,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朱元璋出卖了刘基,因为胡惟庸很快知晓了刘基在皇帝面前对自己的“恶评”。洪武八年,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药后,病非但没有好转,不久就死去了。

刘基的死是否是朱元璋指使,没有直接证据。但“下毒谋害刘伯温”后来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以胡惟庸当时的权势和地位,是很难如此嚣张跋扈的。这不得不让人猜想,这本就是朱元璋的本意——借刀杀人。

朱元璋杀掉刘伯温背后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在开国受赏时,刘伯温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朱元璋笑眯眯的赏奖背后,隐藏着他那一双冷酷无情的眼睛,这双眼睛,注定化奖赏为屠刀,不仅要收回他曾经付出的,更要收回那些本不属于他的东西。

世上的谋士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谋他不能谋己;第二种是谋己不能谋他;第三种是既谋他又谋己。同样是谋臣,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高升,就得以善终,他早就看透了朱元璋,在朱元璋没有大开杀戒时,就早早告老还乡,活到了72岁。可惜,刘伯温却是第一种谋士,千算万算也没能猜透朱元璋的心。

在朱元璋的心里,治国如拾荆棘,不去刺无以收拾,而要行仁政,则必须先施行暴政,朱元璋以中国农民式的质朴和思维行事,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名声,以成全儿孙仁政名声的“壮举”。换句话说,他的残暴里有大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和孙子的大爱。在这样的,饱含私欲的大爱面前,别说你一个刘伯温,牺牲几十万人上百万的生命又能如何?你刘伯温居然还著书收徒,想在我朱家的王朝实现你那些“以民为本”、“以德服众”的思想,而我朱元璋希望的人民应该是“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我朱元璋要的是所有人民都在家老老实实的种地交税,不要再出现第二个懂得厚黑学和权术的刘伯温,更不要出现第二个敢于起义造反的朱元璋。我朱元璋不一定比你刘伯温差,但我的儿子朱标,孙子朱允炆,在权谋上肯定是比你刘伯温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这是我朱家的天下,不是你的对手那就杀掉你吧。

可惜刘伯温一生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越是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出智慧超群,他的死期也就越近。而刘伯到死都没有想明白这一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开国的“山头之争”,李善长脑子堪称“八核”,皇帝忌惮!
他是朱元璋眼里的第一功臣最终却死于非命,刘伯温将其视为死对头
明朝建立以后,能力见长的刘伯温为何没得到朱元璋重用
“胡惟庸案”为什么要诛连三万人?朱元璋冷冷地说了10个字
聪明终究比不过权力——刘伯温之死
揭秘:嘲笑刘伯温出殡的人,后来都什么下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