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带娃看病怎么说、怎么做,医生才更懂、更能帮到你?(超级干货,必收藏!)

【睿妈语】每年一到季节交替时,儿童医院里就挤满了“小病号”。上周儿子皮肤起疹,带他去儿童医院看皮肤科外加做了个过敏源测试所到之处人满为患,各种排排排,头疼却好无奈。

跑医院是为了给娃治好病,耗费些时间也就算了,可往往效果却让让爸妈们倍感胸闷。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坐到医生面前,却被三言两语地敷衍,要么被医生问得语塞,要么说了一大通医生当没听见,心里窝火又不敢得罪。

睿妈有几个儿科医生的朋友,每每说到这事他们也是一肚子苦水。讲真私下她们真的都是很有爱心很Nice的人,之所以会让爸妈觉得没有爱,其实还是沟通方式的问题。

和医生沟通是要讲求技巧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医生口里得到最关键的信息、解决自己的困惑?今天睿妈就结合着自己带娃看病的经验,结合儿科医生朋友从一线医生的角度总结出一些干货,告诉大家怎样带娃看病最高效。



1

选对科室不绕圈子


看医生首先得挂号选科室。通常来说看什么科由宝宝的病况决定,但有些说不上是病的病该怎么挂?比如娃从床上跌落了,该看哪内科还是外科?还曾有妈妈问过我,两个月的宝宝睡眠不好,总醒,该带他去检查大脑吗?该看哪个科?给大家整理一下比较经常碰到宝宝疾病和对应的就诊科室 。


发热,感冒、咳嗽、流涕:看内科。

异物卡吼:如果影响到呼吸了,看急诊;没有造成呼吸困难的,挂耳鼻喉科。之前我分享过,想了解的可以看一看。

从床上跌落:如果有鼻部、口部等五官的内部流血,或者头部着地有鼓包,看急诊;如果有皮外伤及皮外流血,看外科;情况不明显宝宝精神正常可以不用着急去医院,在家保持观察三天。

腹泻、便秘:看肠道门诊。通常需要化验粪便。顺便说一下,现在的检测手段比较好,不需取便化验,医生在宝宝肛门口刮一下即可采样,不需要在家里收集好宝宝的便样带去医院哦~

湿疹、皮肤瘙痒起疹等皮肤问题:皮肤科。虽然我们知道皮肤问题是体内的因素,但仍然需要先从皮肤科来入手。

大运动发展滞后:发育行为科。例如宝宝超过八个月还没不会翻身,一岁半以后不会走路等一些大运动发展滞后,可以去发育行为科与医生沟,也可能需要做一些相关的检查。

关于急诊 

急诊并非是只有夜间非工作时间才运行的,白天也有急诊哦。急诊和门诊的区别在于急诊是处理紧急突出状况的,例如严重外伤、休克、异物卡喉阻碍呼吸等对生命构成威胁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应该及时送到急诊。



2

看病时,做好三点,尤其是提供照片和视频,看病铁定够高效!

和医生初次交流,虽然对医生不了解,可能说话不在一个频道上,但没关系,医生要完成一次诊断,必需要有基础的信息才可以进行分析判断。所以看医生前一定要收集好所有和宝宝病情相关的资料。

1、基础信息一定要清晰给到医生

给宝宝看病前首先得准备好年龄、身高、体重这三项基础数据,因为这些会决定开药量,也会给医生判断病情提供相应参考。

可别吱吱唔唔想半天哦~你这一吱唔的黄金时间就过去了。医生一问就迅速回答上来,这也会让医生觉得你是有备而来,也为后面的沟通打下基础。

如果在看病之前已经在家给宝宝吃过药了,一定要把药物的名称、服用时间记录下来给到医生。

2、病程要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和梳理

有些爸妈总以为带宝宝去医院看病了就是自己的责任完成了,后面怎么看、有没有治疗好就是医生的事了。但其实我们才始终是宝宝整个患病期间的责任人,在发现宝宝有病情时,爸妈都需要马上回忆一下最近24小时内有否发生过什么情况。

比如是发烧就诊,爸妈需要记录并向医生提供这些信息:首次发现宝宝发热时什么时候;热度持续了多久;发热期间有何疹状(如胃口下降、呕吐、精神不好等)。

总之,病情是动态的,医生收集到越完整的信息,越有利于做出准确的分析。

3、有照片、视频顶上你讲一万句

当然完整的信息不等于你要和医生说一大通话,从问诊角度来说,“说和听”是相对低效的,有时候连手带脚比划一分钟,还不如一张图片或一个记录病况的小视频医生看一秒钟就明白了。

例如:宝宝高热惊厥。

爸妈对医生说:我家宝宝抽搐了。

医生问:什么样程度的抽搐、抽了多久?

(面对医生的术语和表述爸妈不知如何回答,) 开始含糊描述:嗯~抽了一会儿,时间还好,不是特别长,就是整个人都发抖...

医生说:就是发抖吗?有没有其它情况?

爸妈说:嗯~就是抽搐,很可怕...

>>>

事实上,爸妈只是表达了抽搐这个概况,至于抽搐时宝宝发生了斜眼、肢体僵硬、总时长4分钟等关键信息都没有给到,医生的诊疗判断也会轻很多。这时,如果把宝宝发生抽搐时的视频给到医生看就会相当明了。

>>>

再例如,看咳嗽这样的病。

孩子在看病的短短几分钟里不一定会咳,而如果平时妈妈把咳嗽的声音录下来给医生听,医生就很容易听声音就判断出炎症所处在呼吸道的位置。


除了图片或影像可以帮助到和医生的高效沟通,对病程的记录也非常有意义。

如宝宝腹泻,何时开始第一次,一天腹泻了几次,喝了几次水,每次水时多少,最近三天吃过的食物,如果有了这样一份记录,医生给看病的心情肯定爽爽的。



3

怎么和医生说,决定了你能得到多少有效信息

很多时候带娃看病爸妈的内心都是相当焦虑的,又特别排了那么久的队,恨不得啥啥都和医生说。但过大的信息量反而不能让医生接收到有效信息,所以很多时候,你说一大堆医生都不吭一声,因为他不知道从何说起,说什么。

只讲事实不讲主观,少带情绪、保持冷静

看病既是为了得到治疗,也是希望得到答疑,例如“为何宝宝会肺部感染”,“往后应该怎么避免”,“这次开的药吃了就能好吗'... 但是请记住,一定不要像机关枪似地疯狂向医生扫射很多病症需要结合多种情况来看,尤其是病因复杂的病,就拿大家最熟悉的湿疹来说,如果一定要问医生“什么原因让我家宝宝得的湿疹”,医生只能无耐告诉你“很多原因”。

首先,与其问一个大的问题,不如问一个具化的小问题。以看湿疹为例,如“激素药膏可否控制宝宝的湿疹?”,“是否可以不用药而通过护理来缓解?”。而如果是发热等病症类的,通常医生会在先听肺部、检查扁桃体等后,再决定是否要验血。在做初步检查时只可以问问医生:“肺部音有异常吗?”,“扁桃体有发炎吗”一类的问题,医生就可以给你明确的答复。而更多的病因问题,还是留着验血单出来再问吧。

其次,在描述病情时尽量客观,只描述事实。虽然看着病痛中的宝宝妈妈们往往容易情绪不稳定,然后见到医生就有如见到救命之人一般,把自己的担心、焦虑、怀疑点一古脑儿的顷吐出来,但是这些都是无效信息。而有时医生如果问得不多,也不代表医生不好好看病,只是这个病例医生觉得根据掌握到的信息比较可以锁定病因了。

再次,不要用自己的分析去影响和建议医生。虽然很多妈妈平时看些资料,在看病前也做了些知识准备,但无论如何比起医生都是业余的,一定不要去挑战医生、和医生进行辩论,那只会失去听到医生说话的机会。如果觉得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与自己设想有差异,可以说出自己的顾虑点,以及在问诊过程中没有提出的信息。

妈妈的玻璃心比孩子的病痛还可怕

曾经儿子三个月的时候去剪舌系带,当时有一个同来的妈妈看到自己宝宝痛得大哭,自己居然哭得比孩子还厉害。当时医生说了句“孩子痛不可怕,你哭才可怕。”

当孩子在接受治疗时最需要爸妈的鼓励和回应。如果孩子看到妈妈也在哭,他就更加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有了这样的信号疼痛只会加倍。而如果妈妈给予的是不停地鼓励、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等正向的引导,宝宝其实可以很快地走出不愉快的。


4

想要看病快,还有这些小技巧

去医院看病毕竟不容易,所以还需要掌握一些小门道来减少时间浪费和处理宝宝出门的易发情况。

1. 提前预约。OK妈所在城市的儿童医院有自己的app,可以预约挂号,所以非急诊情况,我一定会先在app上挂好号子,从不冒冒然直接奔医院。

2. 避开高峰期。一般来说,周一、上午9-10点,下午2-3点都是高峰期,所以避开这几个点去医院也少浪费些在人山人海里等待的时间。

3. 选用自动柜员机挂号和付费。医院排队是个苦差事,不过现在有很多医院都已经设了自动柜机用以缓解排队流量。

4. 带些小零食和玩具去医院。给医生检查之前最好让宝宝吃饱,免得宝宝检查过程中由于饥饿而哭吵。此外尽量给宝宝穿宽松的,有扣子的衣服,以方便医生的检查,在宝宝接受检查有抵抗情绪时,可以拿出小玩具来分散注意力。

注:本文授权转载于港大教育学博士主创的“妈咪OK”:有国际幼儿教育协会专家指导。专注0-6岁宝宝睡眠、大脑发育和心理,也分享吃喝拉撒等靠谱育儿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全职妈妈的悲哀(宝宝持续3个月的湿疹终于好了)
教新手爸妈带娃看病
宝宝越长越丑了,去医院一查,医生怒斥父母愚昧
宝宝自述(1)
??宝宝湿疹反反复复?学会这5招轻松应对!
宝宝10大皮肤问题全攻略,宝妈快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