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复写的苏东坡

让思维成为一种且行且远的力量


一次,苏东坡在游历杭州城之后,给他的好朋友晁端彦写了一首诗,诗的前几句是这么说的:

西湖天下泉,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苏东坡的感慨是针对晁将要赴任杭州而发,其意亦劝亦谏,似已看透人生,大有参禅悟道的意味。

我想,如今我们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可以把传主的生平和行迹作一种景致看待,尽管苏东坡的整个人生全得班驳淋漓、摩罗偏至,我们还是能够依了自己的心愿探其深浅,随意得其所得。

林语堂无疑是深谙东坡居士的写家,这不仅因为他曾经在羁旅海外的生涯中熟读东坡,“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更因为林先生是一个力求自适人生、心情有所寄寓的人,亦有东坡做派。

正因为心情有所寄寓,林语堂眼界的苏东坡才是一个浸润了他丰富的人生经验的居士,一个儒家风范、佛佛道道皆备的“斗士”,“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于是,最终有了如此的结论,“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

林语堂在《瞬息京华》里面写了一个道家的女儿,他爱宽容、从容、豁达的木兰。我想他也一定爱清风道骨般的东坡居士的。

果然,他就有这样由衷的赞言:

他的肉身难免要死去,但是他来生会变成天空的星辰、地上的雨水,照耀、滋润、支持所有的生命。

……

生命毕竟是永恒的、美好的,他活得很快感。这就是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奥秘。

如果说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里主张“抒情哲学”,谈人情,论“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旅行的享受”、“文化的享受”、“思想的艺术”。

那么在《苏东坡传》里则是他这一系列主张的具体化,林语堂的抒情哲学结合到苏东坡身上,俨然苏东坡的言行都在活脱地揭示人间世的各种活法和路数。

苏东坡置身画家、书法家、清谈客、旅行家之列,自采药草、偶尔实验炼丹术,又当了工程师去疏浚河道、修建堤坝(如杭州有名的苏堤),并且练习瑜珈功与和尚为伍、出入青楼与歌妓厮混。

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非要亲身尝试不可,并且一旦尝试又一发不能收拾,这倒合乎以“思想的艺术”作风践行享受生活、大自然、文化的乐趣的原则。

不知道是林语堂参悟了苏东坡的人生哲学,用《生活的艺术》去范铸人生的精义,还是九百年前的苏东坡一觉醒过来冲着林先生会心地微笑,大谈特谈生活的艺术之余,要喟叹“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之不易(引自钱钟书《说笑》)

对照《生活的艺术》来读苏东坡,林语堂所景仰的居士终究成了《生活的艺术》的鲜活范本,苏东坡可以“和草木为友”、“和土壤为亲”真正乐得个优哉游哉、心满意足,即使在被贬谪南粤之地时也能忍受瘴气与溽热的困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林语堂说:

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

虽是最普通不过的藉词,但苏东坡的这般襟怀他不可能不加以考虑。

由苏东坡的诗、词、文,我们不难猜想置身乱世的文人的睿智、聪颖、庄重、活泼与无奈,由民间关于苏门的奇闻逸事我们不难想象文人庄重背后的顽皮、窘迫、辛酸与憨厚。

苏东坡似乎天生就拥有两副身影与笔墨。

当着他仕途得意“上可陪玉黄大帝”一路春风盎然;当着他壮志未酬“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纵浪大化中、不喜不惧。在发妻辞世十年时,他一曲“江城子”唱出“生死两茫茫”的断肠之苦,也悲悼自己的“尘满面,鬓如霜”;在游猎嬉戏时,他居然不倨傲于“老夫不为”,却“聊发少年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他有时也发发“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的春心;有时又劝劝自己捐弃“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功名观。他不做道德的守护神,但始终遵循“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伦理本位。

至于民间有关苏东坡、苏小妹、秦观三人的笑谑,我倒宁愿相信东坡居士对他那位“莫须有”的妹妹说过这样的话,“你若是男人,一定比我有名”。我想依凭这句话,想象居士买笑青楼,“停杯且听琵琶语”只看“醉脸春融”的不逾矩也切近自然——林语堂就说过,“苏东坡倒没有和任何一位名妓有过风流韵事”。

这个高度,凡夫俗子的确难以企及。

苏东坡是庙堂中的人,却有着江湖人的胸魄,居江湖之远则浑身充满着庙堂意识。

他在庙堂和江湖两极摆动当然有身不由己的感受,他的“遭到贬官、逮捕、生活在屈辱中”似也可在“政治风暴中的海燕”永不妥协的姿态上来理解(而他在徽宗主政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则明显地为一生仕途的终结写上了凄凉的一笔)。

至于林先生从来不谋求高官厚禄,青年激进,中、晚年只脚踏东西文明的两只船,专心做他的宇宙文章,是否已于冥冥中尝得仕途甘苦的三昧?

如要做这样的硬性理解,林先生恰恰不过是半个身影的东坡居士而已,借着为东坡做传记的机会复写了一段历史,复写了“一个心灵的故事”,也复写了自己。

我做出这样的结论当然不是对林先生写苏东坡的传记一事抑扬兼备。我的意思是想说明前文提出的话题,东坡居士是一道风景,林先生的传记对如今的人们是一张最好不过的导游图,在闲暇心静时去看看,“深浅随所得”——我的意思不过如此!

- 作者 -

刘涵之,文学博士,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传》序言:真正的成熟,是与苦难握手言和
《苏东坡传》:学会享受人生的每一道光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林语堂
问道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九月推荐书目一:林语堂《苏东坡传》
五个维度读东坡:有血有肉有风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