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永山——桂枝汤证:桂枝汤方调营卫,太阳病证自然愈

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一条开始讲治疗。给出了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一首基本方剂,全书第一方:桂枝汤“阳浮而阴弱”。在《康平本伤寒论》中这一句是“脉阳浮而阴弱”。

《康平本伤寒论》是流传在日本的古传本。因康平三年(1060年)由侍医丹波雅忠抄录,故后人据其抄录时代而命名,称为《康平本伤寒论》。宋·嘉佑二年(1057年)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由林亿、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

可见,康平本与我们通用的宋本《伤寒论》同期。《康平本伤寒论》的排版格式与诸《伤寒论》版本不同,作为校勘本能解释许多疑问。例如通行的宋本《伤寒论》中有很多诸如“疑非仲景意”这样的明显不是仲景原文的内容。在康平本中都以注文的格式抄写。比较两书的内容,疑似《康平本伤寒论》与宋版《伤寒论》是同源的抄本,但日本人在传抄时保留了原本的格式。也有观点认为康平本是后人伪造,但此类问题终难有定论。我们先知道有此版本,以后深入学习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在以后的讲解中还要经常提到它,都简称为“康平本”

通观伤寒论全书,我们会发现,用阴阳来描述脉位,是常用的方法。而全书中没有明确的内容显示用阴阳来讲述病机。所以,认为“阳浮而阴弱”是描述脉象,可能会更符合原文的本意。

因为阴阳是“万物之纲纪”,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的关系来归纳、理解。

所以后世很多对此句的讲解,都认为阳浮而阴弱是在讲病机,这种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是条文原意。我们作为参考可以,没有必要认为原文就是某种说法的那个意思,尤其是不需要把某一种解释背下来当作“标准答案”

这样的话,就不是在学《伤寒论》,而是在学某某标准化版的二手伤寒论了。学习经典,必需要熟悉全文,所有的内容在理解上能融会贯通、理论自洽,在运用上能有效于临床,知常达变。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原著的内在逻辑。所以,学习经典无论有多好的注家,都是只可以作为参考,而不可以作为经典的替代。

回到原文,我们看伤寒论中主体六篇的篇名都叫“某某病脉证并治”,就是针对某病,从脉、证、治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论述病机,并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因为事实都呈现清楚了,机理是自在其中的。而本条作为第一个出现方药治疗的内容,理应符合全书、全篇的宗旨。从这个角度推理,这一条的内容也应该是交待清楚太阳中风证的脉、证和治法。这样看,如果“阳浮而阴弱”是讲脉象的,也符合这种基于原书逻辑的推理。

那么,什么是“脉阳浮而阴弱”呢?

就是病人的寸脉浮象明显,而尺脉弱象明显,整个脉体摸起来有点从尺到寸微微上翘的感觉。这在临床上是能见到的,也有脉证如此而用桂枝汤原方一服而愈的实际案例。所以,我们可以先采信这种理解。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一句在康平本上是“傍注”,就是在原文的行间空白处添加的注解。看起来是在解释发热、汗出的机理。

我们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和内容可以知道,古人讲阴阳是要应象的,就是言阴阳时,必然阴阳要有所指。我们在此处直接把发热汗出的机理落实到卫气与津液的关系上就好理解了。卫气浮而散失,不能固摄,故汗出;全身整体的营卫还在继续往体表倾移,在肌表的层面上是郁积的,所以发热。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啬啬和淅淅都是形容词,就是指哆哆嗦嗦地怕冷,尤其是对风很敏感,一有风吹就怕冷得厉害。

“翕翕发热”,翕,这个字就是“合羽”,在这里是形容病人的发热自己感觉象是用羽毛捂着的感觉那样。如果大家有光着膀子穿过羽绒服,过一会那种微微发热的感觉就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了。所以,翕翕发热是主观上感觉到低热,无论用体温计量出来是多少度,病人自己感觉不是高热、灼热。

“鼻鸣”就是指鼻子里有鸣响声。一般就是感冒后的鼻涕增多、鼻塞声重这一类的。有的人解释说这种鼻鸣是一种“鼻鸣如哨”或还要伴有某种特别的感觉什么的。这在整体病证符合的前提下,当然也可以属于本条所讲的“鼻鸣”,但不可以理解为原文中的鼻鸣一定是指某一种特定的症状。因为这个症状在全文中没有主证的意义,如果只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特殊症状,就不会被写在这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条文中。

“干呕”,和前面讲“呕逆”的机理是一样的,就是整体气机外散的态势很强时,中上焦的气机上升也加剧,所以和降不中。说“干呕”而不说“呕逆”,说明只有干呕,没有吐出物。

大家在学习这类有方有证的条文时,要注意一下原文中各症状的出现顺序。一般都是有代表意义的、特征性的、重要的症状写在前面,相对不重要或在临床中不是必然出现的症状,依次写在后面。

用“而”字强调的则不在此例。比如此条中的干呕,在临床中有桂枝汤证的病人不一定有此症状,但见到此症时,可以更明确地提示整体上的气机外浮、胃气不降。它同时提示了这种情况下胃气不降这个内在的病机是由外感表证继发而来的,不是当前的主证。所以标明这个不一定出现的症状是有意义、有必要的。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感冒后不一定有干呕的症状,但一般都会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就是这个道理。

十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这一条开始就明确指出是太阳病,这就告诉我们是体表的气化功能失常了。“头为诸阳之会”,头痛就表示头上的阳气不通畅;太阳病的发热,是肌表的气机郁滞、走不通畅。这个情况下的汗出,说明肌表的腠理开泄,卫气往外泄露。卫气固摄不利,带着津液跑出去了。恶风是腠理开泄、卫气失其温煦固摄的典型表现。这种病证可用桂枝汤主治。

这一条的发热和第12条一样,一般热度不会太高。但有一般就有特殊,小孩子得了太阳中风证了会有比较高的发热,可以在39度以上。这个发热在总体上看是肌表的营卫之气不足以调整到正常的司开合状态。再具体地看,是卫气过多地泄漏于外。由于人体的营气与卫气总是要保持着伴随并行的自然状态,所以在卫气外泄时会带着营气偏倾于体表,从而在体表形成郁滞。营卫的关系还是“卫气不共荣气谐和”。

等量的桂枝和芍药均匀地畅行营卫,姜枣草联合起来和脾胃化生营卫、作为桂芍的后援。全方服后使体内的营卫之气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通过两个小时左右的温覆,让体表一直保持在营卫协调的状态,把之前的营卫不和状态彻底地修复了,则病情自然痊愈。

这一条就是前面太阳中风证的一个简要概括,总结了太阳中风证的常见的主证。一般在临床上,只要见到这几个症状具足了,基本上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不管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也不管病病毒变异还是没有变异。

只要病人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给他开桂枝汤。这就是所谓的“方证对应”用法。这是运用经方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准确,疗效极佳。是学习、运用经方的入门功夫,必需要足够地重视。掌握了这个方法,在临床中上手快,容易找到感觉。但不要简单地理解“方证对应”就是把原文背到烂熟,见到这样的病人原方开上就完事大吉了。

随着后面的原文学习,我们就会发现,还有很多不是这个样子的病情,也要用桂枝汤主之。所以经方的运用必需要“见病知源”才行,而不是像某些人讲的那样,方证对应就是对“症候群”的辨识用药。那就把经方拉到经验医学的水平上去了,是对经方运用的极度僵化和缩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06讲:《伤寒论》太阳篇总论、太阳篇首
(13)许叔微医案集按学习9
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伤寒论》篇
伤寒论浅释
伤寒大家:授课《伤寒论》(第五讲)
《伤寒论浅注》学习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