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红灯亮 薪火传承——玉溪新闻网
花红灯亮 薪火传承
写在玉溪花灯剧院建团六十周年之际
http://www.yuxinews.com 2013-01-25 01:26:36 分享到
当代玉花人在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启动仪式的彩排现场合影
屡获殊荣的大型花灯剧《古湄歌》
第一代玉花人下乡演出时的合影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杨雪  侯燕)2013年1月18日,众多老中青艺术家汇聚玉溪花灯剧院,以一台“花红灯亮六十春”的文艺晚会,共同庆祝玉溪花灯剧院建团六十周年。
六十年风雨轮回,玉溪花灯剧院,有成就,有辉煌,更有挑战。院长严伟说,“戏比天大”是我们的座右铭;“继承传统、敬畏经典”是我们前行的基石;“出人出戏”是剧院的根本任务……
这是一个眷恋花灯、守护花灯的艺术院团!
凡有玉溪人处,必有花灯!玉溪花灯温暖了玉溪人,是玉溪人最温情脉脉、最具泥土芬芳的艺术瑰宝。
乡土情结:坚守乡村舞台、保住地方戏曲的根脉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戏曲理论研究专家薛若琳先生曾于48年前来到玉溪,与当时的玉溪花灯团一同改编花灯剧《女飞行员》。如今,他再次来到玉溪,坐在花灯剧院观看晚会,看台上姹紫嫣红、人才辈出,这位和玉溪花灯有着半个世纪情缘的古稀老人感慨万千。在座谈会上,老人语重心长寄语花灯剧院:“作为一个专业戏剧团体,要坚持三条:一是以剧目建设树品牌;二是以人才培养求发展;三是以市场开拓求生存。剧院既要赢得市场的气场,还要进赛场。花灯剧院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希望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现代戏创作要注重深入生活,要把生活中的冲突变成戏剧的冲突,加强创作的时代感。”
1952年,玉溪花灯剧团的前身,玉溪人民实验剧团花灯组成立。60年来,剧团根植于“花灯之乡”的艺术土壤,在不断传承创新中发展起来。199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
2005年,玉溪花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4月,玉溪市花灯团更名为玉溪花灯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加挂玉溪市花灯剧院牌子,从此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苏永华老人1956年担任团长,他深情回忆了当年的情境:花灯团的演员们,背着背包、挑着乐器,下乡演出,常年行走在玉溪的山水之间。虽然物质条件简陋匮乏,但精神上却是充实的。
上山下乡的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2012年12月底,由花灯剧院演员组成的玉溪市聂耳大众文艺小分队,去到峨山、新平、元江的乡镇演出,以花灯、歌舞、戏剧小品的形式宣传十八大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放歌欢唱新生活。
严伟说,“植根本土,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服务人民”是剧团青春常驻的法宝。自1952年建团以来,花灯剧团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以农村广阔天地为舞台,把艺术之根深深扎在生活的沃土之中,把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送到农村田间地头,送到社区、广场,送到老百姓的心窝里,每年在基层演出上百场。尊重并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作剧目100多部,整理、改编剧目300多部。
花灯在玉溪乡村拥有广大的观众与演唱者,他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花灯剧《情与爱》编剧杨应昌是一位农民剧作家,为农民写了一辈子的戏。他认为有好戏才有好剧团,花灯在民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花灯创作要深入农村,抓住乡土特色,要写老百姓身边事、写百姓大众情。
“60年,剧团何以‘花红’?源于根植于‘花灯之乡’的肥沃土壤,源于其根其魂深深扎入玉溪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饱蘸泥土的芬芳,从生活、从人民大众的源头活水中汲取营养、潜心耕耘。”玉溪市文化局局长桂江静这样评介花灯与乡土的深厚情感。
精品意识:走出玉溪,展示地方戏曲的魅力与风采
1953年,刚满周岁的玉溪花灯团创作上演的花灯歌舞剧《玉约瓶》在云南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一等奖,同年进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历史上第一次把云南花灯带到了首都北京,展现了花灯艺术的魅力。
记者提问:60年,花灯团以何“灯”亮?
桂江静自豪地说,仰首云岭之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出人、出戏是法宝。
60年来,花灯团硕果累累,创作出《玉约瓶》、《闹菜园》、《情与爱》、《金银花竹篱笆》、《卓梅与阿罗》、《古湄歌》、《蝶双飞》、《一对羊》等精品力作,在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奖”等国内重量级艺术领奖台上屡获殊荣,在中国戏曲百花园里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培养出李鸿源、杨丽琼、朱丽云、严伟等为代表的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使“玉溪花灯”这一艺术品牌唱响了全省、全国乃至国外。剧院携剧九上北京,南下广州,东赴上海,并代表云南省先后到意大利、法国、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伊朗、日本、韩国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为云南花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戏曲评论家、画家徐培成先生希望花灯剧院要强化精品意识,因为精品可以拓宽剧院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机会;可以提高剧院全方位的人才素质;可以改善剧院生存环境。
传承重任:提高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18日晚,花灯剧院庆祝建团六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花红灯亮六十春”向市民免费公演。乔玉芬老人和单位的几位花灯迷早早赶到剧场,看着台上那些熟悉的面孔,乔玉芬很是兴奋:“今晚演出的一些经典剧目我都会唱,杨丽琼演的戏我看了20多年了,现在又涌现出了这么多年轻演员,真让人高兴,花灯的传承有希望了。我们中老年人对花灯很留恋,平时就喜欢聚在聂耳公园唱花灯,剧团也会派出演员来教我们唱一些小戏。这样的免费演出,希望平时能多一些。如果卖票,我们也愿意,只要票价不要太高。”
76岁的杨先生和老伴从儿子那里得知当晚有花灯演出,早早就赶来看。杨先生说:“我们在荷花池唱花灯有10多年了,电视台还给我们录过节目。现在我们唱不动了,却永远喜欢花灯。今晚的演出,把几十年的戏全看完了。”
张俊丰带着7岁的儿子来看演出,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年轻人,但“从小受家人的影响喜欢花灯。以后也想让儿子学学花灯,今天带他来看戏,也是培养下他的兴趣。今天老中青幼儿四代人同台演出,很是感慨,看到了玉溪花灯60年的坚持和传承。”
60年,是一个沉淀。回望60年,是为了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地出发。
作为玉溪花灯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剧院任重道远。在严伟心里,家在、人在、根在、魂在,玉溪的“灯”味就在。他将带领着他的团队,以六十周年为新起点,在继承中发展,期望下一个10年: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剧场,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传承学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严伟以诗明志:栉风沐雨六十周年,氍毹长亮玉溪花灯。硕果飘香声名悠远,唱出云南崴出国门。( 图片由玉溪市花灯剧院提供)
编辑:李海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
一脉尚存的京剧男旦(5)
尚文波: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乌鲁木齐首届戏曲艺术节完美落幕|新疆|戏曲|京剧团
民营院团的使命与戏剧人的担当
【Miss 柯话廊】中国“梅花奖”杨丽琼:基因里流淌着花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