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村庄与人一起老去——玉溪新闻网
玉溪乡村纪事(之六)
村庄与人一起老去

http://www.yuxinews.com 2013-07-31 22:38:31 分享到

玉溪新闻网讯 (记者 张家春 文/图)

   作为一个偏僻的山区村庄,潘家寨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但在城市化背景下,山村原有的宁静不堪一击。当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甚至家庭选择背井离乡并一去不归时,潘家寨的没落甚至最终消失在所难免。

人和村庄一起老去

  大山深处的没落村庄

  2010年7月,新平县建兴乡中寨村委会潘家寨78岁的赵子安悲伤地告诉记者,他的5个儿子都已成家,并全部举家外出打工,只留下他一人呆在空落落的老宅里,靠5个儿子每年捎回来的三四百元钱和承包田地的几百元租金过活。“连孙子都带出去了,我只会吃不会做了!”哮喘病缠身的老人每说一句话都很吃力。

  2013年7月,记者再次来到这个村庄。眼前的村庄更显没落,进村的路是一条简易的泥石土路,村里的房子许多已经坍塌。那个曾经与记者唠叨的老人赵子安早已作古,他一人独居了几年的老宅大门紧锁。

  据史料记载,潘家寨大约成村于清朝末年,由各地山民、难民搬迁会聚而成,大概是潘姓最早定居于此,也为村中人口最多的,因此得名潘家寨。

  党支部书记唐绍得说,潘家寨在册人口42户、159人,有赵、潘、李、天、唐、肖六姓,其中潘姓人口最多。从户籍人口上看,在当地一带,潘家寨的规模算中等偏上,也算是个出人才的村子。按照统计,村里至少有14人在外工作,有公务员、教师,甚至还有一个在县里当上副局长的。更多的人则在外打工,当然也有一些发了财,在外面买了房、买了车。

  “村里没人了,有能力的都出去了,在家里的都是成不得的。”唐绍得话虽难听,但对这个日渐老去的村庄和村里人来说,却是真理。目前长年在村里生活居住的人不足40个,13个为70岁以上的老人、四五个6岁以下的小孩、10多个50岁左右的中年人,构成了村里人口的全部。49岁的唐绍得告诉记者,在村里,比自己年轻的壮劳力只有3个了。几十个人守着偌大的村庄,一些房子房门紧闭,一些墙、瓦坍塌,荒草丛生。在莽莽苍苍的山林中,潘家寨显得没落而尴尬。

  虽然村里有不少人在外面发了财或者做了国家公职人员,不过,村中几乎看不到一幢像样的房舍。唐绍得说,因为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潘家寨好多年没有搞过建设了。乡上曾考虑给这个村庄几十吨水泥,硬化一下街道,但最后潘家寨连帮忙下水泥、投工投劳的劳动力都没有,乡上的良好愿望只好作罢。

  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村庄在生产上面临问题。许多60岁以上的老人甚至80岁的老人都还在坚持种地过活。不过,许多庄稼种下去后,由于管理无法到位,种下去了也收不回来,更多的庄稼只能被虫鸟收了去。39岁的田树华是村里刚当选的组长,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山上的野猪越来越多,经常糟蹋庄稼。“人烟少了,山上的林草茂密了,野猪自然多了。”

  家庭命运与山村紧紧相连

  潘家寨村口路边是一幢历经岁月洗刷摇摇欲坠的土掌房,80有余的杨美仙老人眼神浑浊地坐在门槛上。杨美仙告诉记者,老伴赵自民跟自己年岁相差不大,下地去了。在村里,人们习惯称呼他们为老赵家。杨美仙一生养育子女7个,4个女儿、3个儿子,现如今都出去打工了,只有两个老人留在老房子里相依为命。因为腿脚不便、眼睛不好使,两个老人就着小窗户下的火塘烧火做饭,胡乱摆在火塘边的一个茶壶和一口残破的小铁锅,就是他们做饭用的全部工具。

  党支部书记唐绍得的家庭命运同样与山村紧紧相连。唐绍得共有4个子女,3女1男,两个女儿远嫁他乡,三女儿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公务员,在新平县的另外一个乡镇上工作,儿子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如今25岁了,尚未成家,在外面开了个卖酒的小店。4个子女各奔前程,没有一个在身边,也很少回家。唐绍得和老伴留在村里,和村里仅有的几个壮劳力照料着村里的土地,也照料着这个日渐没落的村庄。“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唐绍得一年里最习惯的作息,也是村里人的生活。

  潘家寨有党员12个,按党员数量来说,唐绍得执掌的潘家寨党支部在当地算是个大支部。不过,随着村民的大量外出,村里好久没有发展过新党员了,有3个年纪轻点的外出打工了,在家的多是老年党员,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带领村庄发展的力量有限。

  田绍清是个党龄超过30年的老党员,在村里,他曾经拥有一个人丁兴旺的9人大家庭,其中5个儿子,1个女儿,外加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当年,由于人多房子小,一家人连睡的地方都不够,只能床连床背挨背地睡。不过,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也是田绍清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候,所有子女都在家里干活,在他的指挥下,日子过得还算红火。他的家庭状况最好的时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家里养了30多只羊、四五头牛,种着好几亩菜地,逢镇上每个赶集天,他家要拉上满满一车菜到镇上卖。家里存款最多的时候达到7000元,在这几年里,他做了他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花了近7000元钱,建了一幢土墙瓦顶的新房子,缓解了一家人的住房困难。不过,田绍清的家庭并没有兴旺多久,在他建房后不到三四年时间后,子女们陆续长大,身心都开始飞向山外,最后,工作的工作、嫁人的嫁人、打工的打工,还没有好好住住他新建的房子,子女们全部离开了家庭、离开了村庄,只把他和老伴留在了家里,空守着新旧两所房子。

  潘家寨的人气记忆

  在留守村庄的老党员田绍清记忆中,潘家寨曾经是个有生气的村庄。上世纪50年代末,吃伙食团的时候,由于当地一带村庄分散、点多面广,许多村寨办伙食团不现实,当地曾经采取“小村靠大村”的做法经办伙食团。人口相对集中的潘家寨理所当然成为附近三四个寨子的挂靠对象,办起了伙食团。村里还建起过小发电站、碾过米、烧过瓦窑,这些设施供着附近村寨的生产生活应用,潘家寨也因此一度成为当地的中心村,四村八寨的人络绎不绝纷至沓来,村庄里人气爆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一年中会迎来几场露天电影,露天电影成为寨子里最大的娱乐活动,也一度成为村里许多人的温暖记忆。

  寨子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在包产到户的最初几年,当时虽然户数只有24户、140来人,但每家每户人口都在四五个以上,全部集中在村里,耕种放牧,可谓人畜兴旺。村里曾经办过学校,附近两三个寨子的学生都要到潘家寨上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个小孩抵十个大人”,由于学校的存在,潘家寨也因此多添了许多生气。

  潘家寨最热闹的时候是两个民俗活动,一个是赶庙会,一个是春节。每年农历六月六,村里人都会搬上桌凳和锅碗瓢盆,筹钱凑米吃顿饭,上百村民借此集中的机会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联络一下感情。有时候,村里主事的人也会到外面请几桌有身份的人进来,十分热闹。春节是村里老少最能释放和宣泄快乐的时刻。每每距春节尚有些时日,寨子里的男女老少就迫不及待地进入状态了,洗衣服、打扫卫生、添置年货、杀年猪,所有过年的事情早早就准备妥当,等着春节期间集中释放了。春节期间,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集中在村子里最为宽敞的一角和小学校,打陀螺、磨单秋,陀螺嗡嗡响,单秋飞速转,热闹状态一直要持续十天半个月。不过,一切都已成记忆。

  现在,25岁的赵文雄是村里留守的唯一青壮年,爷爷、奶奶、媳妇、4岁的女儿和自己,一家人蜗居在一所超过60年的老房子里。赵文雄在村小学上完四年级,又到远在七八公里外的马鹿塘小学上了一年,没上初中就辍学了。同村里的许多人一样,父母早在他13岁时就外出打工了,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料着,成了村里最早的留守儿童。

  前几年,赵文雄也曾想过到外面打工,可考虑到爷爷奶奶年迈体衰,自己的父母又打工在外,他只好取消打工念头。

  作为村里唯一的青壮年,赵文雄在村里几乎找不到可以交流的对象,长期的劳作和孤苦,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许多,瘦弱寡言。赵文雄在村里呆到20岁的时候,谈婚论嫁的问题摆在了这个山里青年的面前。但村里和附近村里的女孩子们或读书或打工,几乎找不到一个适婚的女孩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经人介绍,一个在元江打工的19岁越南籍陶姓姑娘看上了她,嫁到了已经走向没落的潘家寨。如今,这个面貌俊秀的越南姑娘已经是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了,讲一口地道的中国话,与赵文雄一起上山下地,操持家务,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不过,赵文雄的跨国婚姻似乎并不被政府承认,直到现在,其越南妻子的身份证都无法办下来。赵文雄扔下她母女俩出去打工不现实,带着没有合法身份的越南媳妇出去更不可能。他只能守着熟悉的土地,生儿育女,耪田种地。

 编辑:沈建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传道家颈功 潘绍祖[玄通子]
边想边写:地名里的村庄之-乃家崖
【随笔】南街村‖红色追忆 快乐相随 河北 杜爱莲
顾小家 为大家
“种”苗得“金”,沈家村以“绿”为底绘就美丽村庄​
张光辉 尤作祥: 新“愚公”杨进太敢教日月换新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