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子报

激发江南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哪里

天目湖旁掩映在花丛中的步行栈道逶迤通幽(摄影:谢震霖)
       ■刘杰武
      
       在全国许多地方看过、做过、参与过乡村振兴项目,如果静静思量,哪个地方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那应该是江南地区。乌镇、拈花湾、莫干山、田园东方、同里、鲁家村……为什么江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有声有色?除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已成良性循环,也与江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精致文化引领消费升级
      
       2012年的《中国国家地理》第一期为浙江专辑,开卷语就是 “因为有了她,中国才精致起来”。这句话不仅可以用在浙江,也可以用在今天我们所说的江南地区。自汉末始关中衰落,中原频乱,江南崛起。魏晋风流、家学世风、吴侬软语,自古繁华地、世代传承风,造就了江南的精致文化,独享这份精致文化的就是江南人。
      
       江南人自古从容,不论生活贫穷还是富贵,人却始终活得精致,江南人会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会把自己整理得体面,衣服行头干净利索,从容优雅,自带气质。
      
       江南人的这份从容与优雅,得自于江南时代沉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王谢堂前之“燕”,更多是文化、习俗与传承,在世代熏陶之中,诗书传家的积累之下,已经成为了江南人刻在骨子里的“气质”,不将就,不凑合。
      
       在而今经济发展的时代,消费升级已成趋势,时尚需要引领,消费需要导引,这种镌刻于骨子里的精致江南文化,正是引领消费升级,引领乡村振兴的有益向导。
      
       需求侧改革适应精致市场
      
       前几天跟朋友们探讨两个案例,一个是蓝城农业,一个是莫干山。透过花样繁多的操作手法、名目众多的各类概念、高大精深的各项政策,还原到本真,我们看到的是江南的这个特殊的消费市场,一个精致人群形成的精致市场。正是这个市场,让“先知先觉者”想到用江南文化引领需求侧改革,让人们更愿意进行消费。
      
       先说说蓝城农业,他们选种特色的品种,其中种植的稻米能够实现稻谷1.75元/斤,精米能够卖到20元/斤;蔬菜类,其中引种的番茄能够超过37元/斤。江南总体的市场消费能力不一定比广深高,但属于精致市场,对于精致市场而言,精致的产品是受欢迎的。其实,这个市场一直存在,源于魏晋,承于唐宋,兴于明清,源远流长。莫干山也是如此,并不是十余年前才开发了莫干山,而是它一直就存在,只是精致市场再次想起了它而已。莫干山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一直是文人墨客踏青之所,及至近代,又留下数百栋别墅。它现在的兴起脱离不了江南这个精致的市场,只有这个市场才能在十余年前就能支撑起民宿一间房每晚三五千元的消费,只有这样的市场才能支撑起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甚于对生活的算计。
      
       这是需求侧改革需要的市场,它不仅仅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更多的是由懂得精致生活的人决定的。而江南恰恰有这些,有这些精致的人,有这些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市场,人们愿意为精致生活而买单。在江南,这是生活。
      
       高品质生活彰显江南文化自信
      
       江南文化精致,江南人精致,生活更是精致,其供给侧更是精致,吃喝玩乐居,处处透着精致。吃喝玩乐自不必多说,“淮扬菜”名满天下,出奇的精细,八大菜系苏菜浙菜全部位列其中;越剧、昆曲、评戏、苏剧……抑扬顿挫、百转千回、声声入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景色迷人,自魏晋始人们对山水就钟爱不已。
      
       江南人的精致生活也浸透在居所方面。一栋房子在江南,能呈现不一样的味道。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精致美观,要生活舒适,小二层或小三层的别墅,门前花植,屋后花园,美不胜收。
      
       我们常常谈到日本的乡村如何秀丽,德国的乡村如何美丽,但是我们很少想过,在这些漂亮背后的是人,规范约束形成了日本乡村之美,严谨持重形成了德国乡村之丽。作为规划师,我们在谋划乡村振兴的时候,规划都是漂亮的,设计都是优美的,为何落地下去却千差万别?这背后很多是人的因素,其中首先就是小镇或村里人的形象与习惯,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做得好的地方,都有乡规民约的 “软实力”支撑,让人得体,让人文明……江南自古精致,在很多的小镇乡村中,不必比照日本,也自有风情,这是江南的味道,声色优美人优雅。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江南文化力量来推进乡村供给侧改革。
      
       乡土守望助推乡村振兴长情发展
      
       诗书传家,世代繁衍。江南为天下富庶之地,多诗书之家仕宦之家,自科举考试兴起,不说隋唐宋元,仅仅明清两代浙江的进士就达到6505人,江苏达到5926人。这些精英群体致仕回乡,构成了江南地区的开明绅士群体,盘根错节的上层关系、水平极高的读书群体加上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 “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是很多江南人的一生缩影。对精英阶层的尊重、叶落归根的自古承接、造富乡梓的乡土情怀,以及镇乡集体经济的长期熏陶,让能人治村、能人治乡成为可能,这些又构成了江南文化特有的乡贤治乡传统。在江南地区能够找到一大群乡土守望的能人,华西村的吴仁宝、乌镇的陈向宏、灵山的吴国平、鲁家村的朱仁斌……鲁家村成了乡村振兴的典型,但它不是从2016年提出乡村振兴才做的,而是朱仁斌在2011年开始就在逐步实践,慢慢启动,有条不紊地展开;拈花小镇火爆之前是吴国平在灵山二十多年的发展,没有特色小镇概念,却在地方带领乡里做着这方面的探索;乌镇是陈向宏十多年的在地实践,从西栅到东栅,从乌镇到乌村,一点点地在地实践。
      
       能人领军,致富乡里,带动发展。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对于乡村了如指掌;因为乡情守望,所以能够长情发展,不会涸泽而渔;因为在外有成,所以能够将外界的优秀经验模式引入乡梓,而不会局限眼光。能人治村、能人治乡,长情发展、在地开拓、融合发展,这也是江南地区乡村振兴能够很好地发展的重要原因。
      
       江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有声有色,“江南好,风景曾旧谙”,它跟这里千百年孕育的江南文化息息相关,与将江南文化刻入骨髓的江南人血肉相连,江南文化以其精致引领当今的消费升级,以其精致适应需求侧改革,也以其精致推动给供给侧改革,并以其特有的乡土守望助推乡村振兴长情发展,这些都值得其他地方好好品味,细细思量。
      
       (作者为深圳大学文化与旅游新业态发展中心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案例:乌村、袁家村和莫干山
江南小镇的文学机理
中国为什么没有“轻井泽”?
宁静淡雅忆乌镇
乌镇和西塘哪个好 西塘和乌镇哪个更好玩?
案例解读:文旅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