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年时间,华为云撕掉了哪些标签?

华为云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服务于各行各业。

2017年,华为云品牌正式对外发布。不久之后,华为云敲开了互联网Top企业的大门——为「新浪新闻」这一日活用户超4000万,月活用户突破1亿的资讯APP提供全栈云服务方案。

此后,依托坚实的技术功底,华为云开始打破“政企是主要客户”的刻板印象,在互联网市场开疆拓土。到2020年,包括新浪、网易、爱奇艺、斗鱼在内的全国Top35+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华为云的客户。

如今,不仅是政务、互联网行业,华为云的业务已经覆盖了工业、金融、交通等众多行业。30+国家级部委、600+政务云、65%省级医保平台选择华为云;220+金融客户、全国20多个智慧机场、29个高速公路自由流等行业客户选择华为云。

在市场表现上,2020年,华为云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公有云服务商。根据2020年9月权威分析师机构Canalys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报告(2020年Q2)》显示,华为云以15.5%份额位居第二,同比增速高达259.6%,增速最快。从全球来看,根据Gartner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华为云全球IaaS排名上升至第六,增速高达222.2%,全球增速最快。

这样的成就对于华为云来说并不容易,回顾华为云三年多的发展,不难发现,在取得巨大进步的背后,浸染的都是团队的汗水,以及不改初心,一路笃行的信念。

 慢与快的哲学

2017年,华为云在如火如荼的第一波“上云”浪潮当中诞生。

这一新旅程的开始并不顺利,摆在华为云面前的是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挑战。一是从市场格局来看,全球市场上已经出现了AWS这样的龙头,国内市场中,BAT的云业务在前已经获得了大部分开发者和互联网公司,而且外界并不认为华为能做好云服务,华为云想要做一个后来居上者绝非易事;二是,华为内部做硬件产品的固定思维阻碍了公有云业务的推进。做产品遵循的是提前规划、设计产品、产品测试、正式推出、后期维护的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而公有云是指一种服务,供应商需要根据客户需求不断迭代、持续创新。

如此,转变思路成了华为云的当务之急,做公有云意味着华为必须从PS(产品供应商)转变到SP(服务供应商),这需要华为在开发、技术、商业模式、营销团队等多方面转变,同时需要补齐运营和运维两个模块。

于是,华为云团队花了一年时间构筑了新的流程和工具——Cloud Service。

疏通流程的效果无疑是显著的,只用半年时间,2017年底华为云就已经上线14大类99个云服务,以及制造、医疗、电商、车联网、SAP、HPC、IoT等50多个解决方案。

在这“快”背后,是华为在公有云相关技术、客户应用场景理解的长时间“慢”积累。在正式做公有云之前,华为在服务器、存储、网络、AI算法等领域的持续研发和积累,对公有云均有裨益。

事实上,也正是在底层技术上的厚积薄发促成了华为云的快速进步。仅用一年时间,华为撕掉了“硬件厂商不适合做公有云”的标签。这一过程酷似华为开创消费电子业务和IT产品业务线的历程,又一次体现了华为的性格:不以做行业0到1的颠覆者为目标,而是在可选的核心战略方向上深思熟虑、反复论证,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一旦做了决策,就是快速反应、立即执行,不再动摇。

业务战略:从“三不”到“三能”

公有云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期的合作。长期合作的基础是安全与信任。

这也就要求公有云厂家都必须找准定位,划定边界。华为开启公有云业务之初,就给华为云定下了“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的市场策略,也是华为云为自己定下的边界。

“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即华为云明确数据是用户的,不试图“获取”客户运营数据,不与应用开发商争利;“不做股权投资”,即不投资“亲儿子”和合作伙伴去竞争,把华为云做成一个中立的云服务平台,坚持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极致性能云底座。

在互联网基因的云厂商发展正盛的2017年,华为云的“三不”原则又一次撕去了“云厂商很难不碰数据,需要以投资建生态”的标签,趟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华为云的“三不”奠基了大中型政企客户以及生态合作伙伴与华为合作的基础。

到2020年,华为云收获了一系列行业客户的认可。

与“三不”一脉相承的另一个核心战略是2017年底,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公司愿景与使命研讨会上提及的“黑土地”愿景。任正非指出:“我们实质是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这块‘黑土地’上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是让各个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户。”

由此可见,专注客户应用场景,让客户用好云资源是华为云的核心诉求。已经有太多的行业案例显示华为云对这两种价值的追求,例如华为云联合斗鱼发布了RTR(Real Time Rendering)云端特效创新解决方案,基于华为云RTC实时音视频提供实时特效服务,以应对直播市场内容同质化及用户体验要求升级的挑战;再如为网易游戏《逆水寒》的“云”化提供业界领先的企业级ARM云游戏架构,实现云试玩延迟在4G环境下能达到720p分辨率30帧,而5G环境下可以达到2K分辨率60帧的效果。亦或是制造行业的舒朗服饰,在华为云的帮助下,舒朗服饰将AI用于布料排版,效率提升了500%。

三年多来,华为云已在全球23个地理区域布局,上线了超过220个云服务解决方案服务,在10多个行业成功交付了600多个AI项目,冲进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二名。同时,华为云还聚合了19000多家合作伙伴,云市场上架伙伴应用数量超过4000个,年度交易金额超10亿元。

这些丰富实践的背后,是华为对市场动向的敏感判断。目前,云计算正全面进入Cloud 2.0时代。在华为看来,Cloud 1.0,用户主要关注基础设施云化,而Cloud 2.0,企业更加关注应用上云,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入深水区。

华为已经清晰的认识到,未来应用对于云计算的要求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2020年7月,华为云在“三不”原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华为云面向未来的新使命——“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从“不做应用”到“赋能应用”,意味着华为云将继续强化平台能力,践行“共创共享共赢”合作理念,让合作伙伴的应用更好地长到华为云上。

从“不碰数据”到“使能数据”说明华为将持续提供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让华为云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更好地使用华为云的能力。

应用使能和数据使能的核心是解决政府和非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和应用上云的能力问题。

“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则是在强调深化华为云“云技术底座”的定位,核心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系统,实现行业知识与AI结合,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升级。

 技术架构初成

从“三不”到“三能”,华为云的业务策略进行了升级,但华为云对技术的坚持和进入公有云市场的初心从未发生过改变。

郑叶来曾谈到:“三年前,我们正式发布华为云。当时,我们有三点初心:第一,把华为公司在ICT领域的研发投资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客户;第二,把华为公司30多年积累的各种能力,通过云服务的方式贡献出来;第三,为华为公司自身,包括华为终端云服务、内部IT提供云底座,支撑全球业务发展。”

如今这三点初心都在一点点变为现实。据了解,华为云已经承载了包括消费者业务在内的全部业务内容的云服务,还为华为集团内部的IT系统提供支撑,这意味着,华为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万员工每日的业务工,都要由华为云支撑。

三年多来,以技术为本,一步步完善的技术产品及服务架构也在不断增强华为云的技术实力。

不做其他云厂商的替代者,华为云从启动伊始就提出以“全栈”能力为核心,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续发展的云服务。

2020年,华为云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已经完备。华为云也向外界宣布了面向未来的“1+3+4”云基础设施架构:基于擎天架构的1个云基础设施底座,3个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应用使能ROMA、AI使能ModelArts,数据使能DAYU),4个面向行业场景化的联接触点(华为云ROMA、DevCloud、IoT、华为云会议),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升级新动能,普惠千行百业。同时,华为云在业内首次提出云原生2.0,即企业业务将从线下搬迁并运行在云上的“ON Cloud”模式向业务生于云、长于云,即“IN Cloud”转变。

正如任正非2020年11月4日在企业业务及云业务汇报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将来所有应用都会长在云土地上,但现在还不是,如何建成 ‘黑土地’是华为努力的任务,应一步一步来。”

而云原生2.0正是建设“黑土地”的重要一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趋势是,传统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资源高效、应用敏捷、业务智能、安全可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云原生更通用、灵活的特性可以更高效地将大数据、物联网和AI等新兴技术,应用到传统行业业务上,让每一个企业都能成为新云原生企业。

云原生方案的优越性也已经显现,以顺丰“快递+”为例,企业使用华为云云原生解决方案,让开发更简单,应用更敏捷,全流程上线时间从2天缩短到1小时,提升40+倍;再如斗鱼基于华为云云原生视频服务,构建实时云端特效,为用户提供“无感”实时互动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从2015年开始关注云原生技术,较其他厂商都要更早一步进行研究和应用。同时华为云也清晰的认识到,企业云原生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新生能力与既有能力有机协同、立而不破,还会是常态。未来,华为云还将重点打造“创原会”等云原生交流平台,持续开源社区贡献,通过云原生2.0产业峰会等多种方式全面技术赋能,促进云原生产业发展。

结语

“厚积薄发、持续创新”可以说是对华为云三年发展的最好总结。如今,华为云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架构,也取得了巨大的市场进步,但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云计算考验的是软件与服务的能力,华为是一家擅长研制ICT硬件设备的公司,硬件基因与生俱来。虽然华为云已经建立了独特的竞争力,但云转型尚在路上,在体验和运营运维层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如何持续实现高速增长做大市场份额,引领云产业技术发展,实现云转型成功,是华为云未来将要建立的新标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为云持续加码生态,携手伙伴共建智能世界
三个抓手,三大优势,华为云再启程
余承东新身份首秀:华为云发布全球最大盘古大模型,2.2亿美元培育沃土……
在北京,金融巨擎靠什么技术实现进阶?
成为政企智能升级首选,华为云有怎样的“道与术”?
2022年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