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牛逼的人都是如何做投资决策的 三个思维模型(二)

在上一篇文章(牛逼的人都是如何做投资决策的  三个思维模型(一))中我讲到了“期望值”和“概率”这两个概念,并总结道:

(1)聪明人会建立一个大概率赢钱的科学决策系统,依据期望值做决策,韭菜依据直觉做决策,前者虽然并不能保证每次都获得正确的结果反馈,但能保证你长久下来赢钱总额会比输钱多。

(2)概率再高也不是必然事件,概率再低也不要把它当成零,你一方面要坚定地执行,另外又要时刻做好黑天鹅降临时的准备。

(3)长期持有优秀的公司,在概率上显然更容易成功,而频繁交易,其实是选择了无数个舒适的小概率事件,用自己本来就微薄的资源,去补贴那些本就比你优势更大的人。

今天,我来讲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金融学原理,前景理论,

股市中资金的流动总有其不同的原因,群众在狂欢,资本在垂涎,这个链条上的许多肥肉又在摇摇晃晃,而身处其中的个体每天都将经历喜怒哀愁种种相似的跌宕起伏,这一切,不过就是该理论的一个现实缩影。

概括起来,前景理论解释了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参考点依赖等多种常见的心理特征。

和我们的关系体现为以下三句简单的话:

在得到的时候,牛逼的人是延迟满足的,韭菜是风险规避的。

在失去的时候,牛逼的人是风险规避的,韭菜是风险偏好的。

牛逼的投资者对得失的判断不受参照点的影响,而韭菜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

1

损失厌恶

记得在上篇文章里提到过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个游戏,第一种是有50%的机会赢得500万,50%的概率什么都得不到;第二种是100%赢得150万。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

当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换一个方向,结果却大相径庭。

假设你现在注定会损失一笔钱,你可以在下面两个选项中作出选择:

第一种是你一下子损失100万元,第二种是你有80%的可能赔150万元。

认真读完了上一篇文章,已经学会用“期望值”思维去考虑问题的你,相信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作出最正确的选择。

但是,我相信更多的人,在初次遇到这么一个选择的时候,愿意去选择第二个选项,相信自己的运气,最终可以将全部损失挽回。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

这种心理特征就叫损失厌恶

也许有的童鞋又要说了,以上两个问题都只是在情景假设中,我缺的不是一个选择损失100万还是150万的机会,我缺的是那个100万!

本着兼济天下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我接下来就和大家梳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商家利用了人们的厌恶损失心理。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2年的双11购物狂欢节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变化,同样是折扣优惠,开始有很多电商从原来的在原价上直接“打折”,转变为采取抽奖的形式?

比如只要购物满XXX元,就获得一次抽奖的机会,有50%的几率全单打8折、有30%的几率全单打5折,有10%的几率免单。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某自动售货机上的1元零食本来打7折销售,后来变成概率折扣:

你购买时70%的可能性原价购买,30%的可能性退回全款(免费)。

结果自动售货机销量增加了3倍。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将购物这项行为视同为“金钱损失”的话,而当面对出现一个可以让我们避免这种“失去感”的机会时,我们倾向于在不知不觉当中增加风险。

又比如,为什么很多商品明明货源充足,却让你抢购并且标明倒计时—“距离优惠结束还剩4小时”?等过了4小时后,又以另一个商品页面的形式重新上架,不断重置这个“最后4小时”。

这是因为通过抢购和限时优惠营造的“稀缺感”,如果我们不参与这个促销,我们就失去了一次以“便宜价格购入商品”的机会,这种“失去感”,激励我们想尽办法迅速下单购买。

再比如,有些人买彩票的金额越来越多,到最后变成几万、几十万的买,甚至不惜偷偷转移工作单位的资金去搏一把,走向了一条刑事犯罪的不归路。同样也是希望在下一次当中把亏的钱全部赚回来。

扯回投资方面。

想象一下,你是否符合以下两种特征:

(1)当你的股票上涨时,你是不是2、3个涨停(或者20-30%的涨幅)就落袋为安了?

(2)如果它下跌了,你可能迟迟既不愿意加仓,也不是愿意卖出止损,你唯一做的就是在那里傻等,希望等到有一天解套。

(3)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如果你足够幸运,终于解套了,赶紧抛出后,股价又一飞冲天,让你追悔莫及。

我的描述对吗?

为什么我能猜到你的行为呢?

因为市场中大多数老铁都是和你一毛一样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趋利避害这个词你总听说过吧。

损失厌恶的理论告诉我们:

在盈利的时候,人会风险厌恶,就像你会选择那个100%获得150万的机会。

你不愿意冒险,你怕万一跌回去了,你此刻已经到手的肉又飞走了,怎么办呢?所以,选择落袋为安。

但是亏损的时候,人不喜欢接受确定下的损失,正如同你更愿意去选择那个20%可以一分钱都不损失的机会,而不愿意马上就损失100万。

于是你更喜欢赌一把,看是不是有机会,能绝处逢生(解套)

事实上,光是损失厌恶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的行为,回到每个普通人,为什么我们在面对盈利和/亏损时候表现得截然相反呢?

所有的行为金融学,归结到最后,都是在研究人的行为,都绕不开一个终极法则:人性。

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做决策不是基于理性的概率和期望值,而是基于“效用”,效用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在我理解下,“效用”这个概念可以表现为人的名誉、金钱、成就感、贪欲等等的一切,总之就是让你觉得爽的东西。

比如,今天吃了一个涨停马上卖出,晚上加个鸡腿爽不爽?

今天如果刚刚买入,一个跌停,你明天就止损有没有心里压力?如果之后的一周股价又涨了回来,你是不是更难受,更不爽了?

在金融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相比普通投资者的优势除了信息搜集、专业能力和资金量之外,还包括了投资的纪律。一旦踩了雷或者买入的股票基本面恶化了,他们就果断止损,基金经理也是人啊,也会损失厌恶,在人性上和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是不是?

于是,机构一般都会设置风控部门,在必须止损时会由监察稽核部接管并下达交易指令,在机制上去克服人性的障碍。

因此,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为什么韭菜总是被割,而在韭菜的脑子里,总是把机构想象成那把镰刀状。

2

参考点依赖

过年前,我有一个朋友说想转户,因为发现他以前的券商佣金高。我就跟他说那你转呗,我认识几家券商费用都很低,可以介绍给你。

结果他又说:我现在很多股票都套着呢,如果我先把它们卖了,那就真的亏钱拉!

我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难道你卖了才是真亏?原来都是假亏?

人在进行决策时,除了受到损失厌恶这种正常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参考点依赖的影响。

什么意思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如你去宜家准备买一套沙发,看到几款超级喜欢的沙发正在打折。正常售价是超大码豪华版原价1万元,豪华沙发原价5000元,另外一款上看去非常普通的沙发原价3000元。

现在这三款折后都只卖2000元,限时一周。

如果是你,你最终会买哪套呢?

很多老铁会选第一套对吧?为什么?因为原价贵啊,感觉上就超级值!

如果你这么想,可能就too youg too simple了,真相可能是这三套沙发的成本一模一样,结果第一套标了原价1万元的,可能是滞销货,商家为了清库存刻意给你找来了另外两个参考物。

再比如,今天公司给你发了1万元的奖金,你是否会为此感到很高兴呢?我想,没有人不喜欢奖金吧?但是,等等,如果当你知道你一个部门的其他同事都拿到了3万元,只有你一个人是1万元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就变得有点沮丧,是不是?所以,参考点就是你同事的奖金水平,这直接决定了你拿到奖金后的心情变化。

金融领域,我们买股票,一些重要的参考点包括:你的成本价、历史最高价、历史最低价。

我已经赚了20%了,可以出手了卖了。

我已经亏15%了,等我解套了就走。

这只股票它的历史最低价只有10元,现在股价已经涨了10倍了!绝逼是高位,谁买谁傻!

这只股票曾经涨到过200块,现在才20块钱,好便宜哟,现在买入,10倍空间!

回忆一下,一直以来,或者说是曾经,你是不是都是这么操作的?

这些常见的错误投资决策,其实都是参考点依赖的表现。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的投资行为有何启发呢?

只有一个人快速认清过去买入的成本与股价未来的涨跌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事实后,才能摆脱参考点依赖对你决策的影响,轻装上阵。

牛逼的投资者,都是看未来,把锚点放在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上,不会非要等到回本才抛掉一只应该抛掉的股票,也不会因为账面已经有了浮盈就急于变现。

而普通的投资者总是喜欢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相比。

投资逆人性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不能忘记自己的成本,那你注定只能做亏损的大部分人。

断舍离和放下执念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确实会很难。

除了强调自律以外,有没有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来帮我克服人性?

经过研究表明,参考点还与期望水平有关,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取决于结果和设想之间的差距,而不是结果本身。

既然我们无法一时之间克服这种参考点依赖,那我们换一个途径,去改变参考点行不行?

比如,你买了一套作为投资用途的房产,买入时的价格为100万元,因为是投资,所以肯定对投资收益是有要求的,你预期它在未来能够涨到300万元,所以这个出售价格的参考点就是300万元,并且这个是你可以主观决定的。

那好,如果1个月后这个房子的价格从100万涨到120万元,你会急于出售吗?你不会,因为它离目标300万元还远着呢!

在投资的时候,经过充分的研究分析,你把一只现价10元的股票的目标价位定位20元的时候,你就完全不会受到2个涨停的影响急于落袋为安了。

每当某个粉丝问我,生叔XXX股票你卖了吗?我都会回一句它翻倍了没?

事实上,我的一些文章的标题都是“写在某某翻倍之前”,其实它就是我给我自己定的参考点。

这同样也就是【估值】对我们真正的意义所在。

3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就是指对于同一样东西,在你的心里将它们差别对待,划归不同的账户,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管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假设两种情景:

1.某天你做错事被公司罚了1000元,心情不好,但是在回家的途中你捡到了200元。

2.某天你做错事被公司罚了800元。

这两种情境下你同样损失的是800元,你觉得哪种情境你会心情更好?

我想大部分人会猜是第一种,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往往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往往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不同的“心理账户”。

再比如,现在电商除了喜欢用“抽奖”这种形式来代替普通折扣以外,还喜欢用“满减策略”,购物“满1000减200”,而不是说直接打八折。

那是因为,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东西付出800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1000减200,感觉是自己已经先付出了1000块,然后又额外收获了200元。

这更加强烈地区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获得的优惠更多。

这一点与老铁们买股票也颇为相似。

当先跌下去8%,收盘的时候又往上涨了3个百分点,最后跌幅是-5%,是不是比直接一路东南,下跌5%要感觉好很多?

再比如,我在上周的文章(从平庸走向财富自由的最佳策略是什么)中总结道:

我们应该要去抓住一次时代的大机会使得手中的财富迅速增长后,再降低收益预期,通过时间和复利把资金越滚越大,最终获得自由。

通过投资,快速积累起你的第一桶金,这一点实在是太重要了!

曾经国外有个电视节目,被测试者刚刚赢得了1万元的收益。现在跟他说有一个新机会参加一个胜率大于50%,收益与损失均为2000元的游戏。你对这个新风险将接受还是拒绝?

他几乎没有多少犹豫的接受了该风险,并解释他的思考过程:

现在我已经有1万元的奖金落袋为安,即使在下一次游戏中出现了2000元的损失,这也不会对我的情绪造成实质干扰,因为我觉得自己在用之前赢得的资金下注。

看到没有,投资者在前期靠资本市场积累了第一桶金后,往往能在之后的投资生涯中进行更理性的思考,抓住每一次“期望值”大于0的机会。

正是因为人们同样将“投资赚到的钱”和“打工赚到的钱”放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他先损失了自己的本金1万元,现在有一个新机会参加一个获胜概率大于50%,收益或损失均为2000元的游戏,他对这个新风险将接受还是拒绝?

我想很多人可能就趋于保守了吧,“我刚刚损失1万元,心有余悸,那些都是我的血汗钱,我不希望进一步亏损,如果再损失2000元,我心理上会感觉更痛苦。

所以同样的一个“期望值”为正的机会,对于他来说就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

4

总结

损失厌恶、参考点依赖和心理账户,对人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很多时候,它们会相互影响和加强。

比如损失厌恶和参考点结合起来,会让人们在亏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心理账户和参考点结合起来,会让你进行频繁的交易,而错失一波资金翻倍的机会。三者同时结合,会无限放大你的贪婪和恐惧。

行为金融学给了我们一套金融市场当中关于人性的理论框架。

其实人性很多东西,最开始就已经敲定了,你闻到了食物的香味就会饿肚子,你看到一个好看的姑娘就会想去搭讪,你看到别人投机赚了大钱你也或多或少会动一些心思。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谁生来就学会如何禁欲。

克制和利用人性,是我们要用一辈子去做的事情。

当读完了这两篇文章,当你从心底认识到了自己的脆弱,认识到了人性的问题,并且也是你开始学会如何去平衡和克制人性的时候。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下方的好看吧~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得到《陆蓉-行为金融学9-14》笔记
后悔吗--用概念法重新调整人生模型​
给你的投资思维做一次体检
赚钱为何这么难?
思维测试:100%拿500万和50%拿一个亿,你会怎么选?应该怎么选?
看透这些「人性弱点」,投资路上多赚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