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 | 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钱小军教授:《你知道我的迷惘》后记

编者按

这是一本关于商业伦理的案例书,收录的案例都是从过去几年间清华经管学院MBA课程“伦理与企业责任”的学生结课报告中选取的,其中也包括清华经管学院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的部分获奖作品,具有真实性、生动性、本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里的开放性指的是,这些案例带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确定的答案。每个案例之后都配发了编者的评语,希望可以为读者理解案例中的伦理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引。本书有助于商学院本科生、MBA学生以及职场人士了解商业社会中伦理问题的普遍存在性和商业决策过程中的伦理复杂性,培养伦理意识,养成伦理反思习惯。本书的读者还应该包括商学院讲授伦理相关课程的教师,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商场中的具体伦理挑战,同时也是课堂讨论的良好素材,编者评语也可以用作对教师们的教学提示。

 




清华经管学院从2010年起开设MBA项目必修课“伦理与企业责任”,每年都有超过460位MBA学生修习这门只有一个学分的课程。课程结束时,每一位学生都要完成一篇以自己或同事朋友在工作中一次伦理冲突经历为素材的案例以及分析反思的课程报告。我和我的同事们还以此为基础,在伟创力集团的持续支持下,连续五年举办了“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积攒了一批选题有代表性、伦理冲突有启发性、背景交代与人物描述较为详细、文字阐述较为流畅的案例作品。从这些案例中精选出一些编辑成册、加上我们的评论文字并出版,以丰富我国管理教育中商业伦理教育的素材,这一念头出现我的脑海里已经好几年了。但每日忙碌、日月如梭,直到去年下半年,才在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若干研究员、特别是我的同事姜朋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启动了这项工作,并在2016年年初完成了本书的初稿。


今天是2016年暑假第一周的周末,终于完成了全部样书的审读工作。我想起三个月前,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举办的“联合国负责任管理教育原则(PRME)中国大陆签约商学院可持续管理教育圆桌论坛”上我做的一个发言,那是关于我对商学院伦理教育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把那次发言中的一部分写成这篇文字,作为这些年讲授商业伦理课心路历程的小结和本书的后记,希望引起读者们(包括商学院的伦理课教师们和MBA学员们)的共鸣和进一步思考。


2010年夏天,时任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的杨斌教授邀请我、姜朋老师还有另外几位同事加入学院给MBA学生讲授商业伦理的教师组。我们都不是科班出身,自觉没有资格给学生们讲解商业伦理相关理论(估计学生们也未必感兴趣)。我们相信,绝大多数MBA学生都遇到过伦理挑战,但多数人不是不想分析,就是不愿分析,或者不会分析,很多人就是遵循“别人都这样,所以我也这样”的逻辑,一边抱怨着“这个社会怎么这样”,一边做着自己也认为不怎么符合伦理的事情。


为此,我们给自己定下了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学习法,辅以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和各种相关活动,将商业场合的各种伦理困境通过案例带到学生们面前,请他们思考、分析并做出自己的伦理决策,使他们能够:


(1)了解伦理问题的普遍存在性;


(2)认识伦理是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


(3)思考作为一个个体或一个团体,我们应当为谁负责并承担哪些责任?

 以及

(4)掌握用来反躬自省内在价值观和分析认识伦理挑战,从而做出决策或选择的分析框架或工具。

   

面对平均拥有6~8年实际工作经验的成年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牢记自己不能说教,更不能用自己的伦理立场试图去“影响”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师生“进行共同的哲学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推动学生探索对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性洞见。这样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们积极且坦诚的参与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们,大家不要顾虑自己说出的话、做出的选择“不够高尚”,担心自己的成绩会因此受影响。无论怎样的观点,只要能够说明背后的思考或缘由,都会被认为是“积极且坦诚”的讨论。虚假的“高尚”不仅不被鼓励,还会被认为是破坏了积极且坦诚讨论的氛围而被鄙视。


我参与“伦理与企业责任”课程讲授的最初目标是希望让同学们养成分析思考后再做出选择的习惯。现如今的年轻人往往没有这种习惯,遇到伦理挑战时,往往就是随大流的做法(follow the crowd),过得是不假思索的人生。这也怪不得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他们大多受的是灌输式而非启发式的教育,服从与接受是这种教育的自然结果;加上在当今社会,生活与工作的节奏太快,他们停不下脚步来进行思考;更不要说思考是沉重而痛苦的,不加思考,生活会轻松很多。


 我们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直接的、间接的、显性的、隐形的等等)、所有可能的伦理选项、各种选项的可能后果,以及短期与长期利弊的比较等角度,在课堂上通过诘问的方式,引导和推动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启发学生们了解,无论是在商业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和决策常常涉及伦理挑战;他们应当能够认识到他们的选择或决策可能给各相关群体带来的影响;能够深入自省看上去似乎合理的说法和内在的价值观;并能够应用适当的伦理分析框架分析伦理问题并做出适当选择。


我们的课程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很多学生课后表示:遇到问题知道思考了,常常很纠结,现在“觉得生活没有以前那么轻松了”;“未来工作中遇到伦理选择的挑战时,学过的案例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提醒我不能不加思考地做出选择。”


但是,渐渐地,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教育与社会,到底哪一个的影响更大?


正如徐贲在“当代犬儒主义的良心与希望”一文(载《读书》2014年第7期)中所指出的那样,当下的很多年轻人“对现实秩序和游戏规则有着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认同的接受、不内疚的合作”。


“老师,整个社会就是如此,我们能怎么样呢?”


在对员工实施末尾淘汰的企业中,在面对绩效可能排在末位和采用“不伦理”方式可以完成任务、成功逃离末位的两难情境时,员工们会如何选择?在教书育人的大学里,教师们在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与职称晋升直接相关,而授课效果只要不太坏即可的情况下,“为人师表”的教师们会如何选择?很多人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我们的课程带给学生们的影响能否抵抗现实给予他们的压力?换句话说,教育和社会,到底哪一个的影响更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努力能否跑过社会现实对学生们的影响?


现任惠普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曾任eBay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在2010年出版了名为《价值观的力量》(The Power of Many: Values for Success in Business and in Life)的著作。我觉得书名翻译得特别好,翻出了积极的含义。要是我,很可能会直译成“人多力量大”,而这样的翻译就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含义——the power of many就是社会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不是吗?


问题二:面对成年的学生,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是否已经不可能?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平均6~8年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他们往往显得更“实际”些,他们的伦理思考往往走的是“目的论”或称实用主义的思路。我常常问自己:“对于这些MBA学生,我们还能不能以及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是不是塑造他们的价值观是一个完全不靠谱的目标?”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一般靠直觉做出选择,然后用分析来为自己的选择寻找支持的证据。其实,学生们在面对案例所提供的伦理挑战面前,往往也是靠直觉(或者本能)做出选择,后面的理性分析都是在为自己当初的直觉选择做“辩护”。所以,光是帮助学生们学会在伦理困境面前进行分析和思考还不够,还应当努力改变他们做出判断的直觉基础。我感觉困惑——如果仅是启发学生们思考和分析,而无法影响他们的直觉基础,我们的教学还有什么用处?我们能否且该怎样影响及改变他们的直觉基础呢?这项任务实在太艰巨了吧?


经过这些年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我和我的同事们逐渐体会和认识到,改变直觉基础不是老师们能够做到的,那只能是学生们自己才能办到的。我们能够做的不仅是推动和帮助学生们学会思考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和养成反思的习惯,因为只有学生们自己的反思习惯才有可能改变他们关于伦理困境做出选择的直觉基础。从此,帮助学生们养成反思的习惯,就成为我们“伦理与企业责任”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还有一点体会也特别重要,那就是面对伦理挑战的时候能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怎样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向适当的对象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这就是美国巴布森学院(Babson College)Mary Gentile教授主张的Giving Voice to Value,即不仅是伦理认知与选择,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在学习和摸索。也希望全国商学院教授伦理与责任的老师们与我们一起思考、实践。


这篇后记的最后一项任务是表达感谢。首先,特别需要感谢伟创力集团,正是伟创力集团在2010年捐资给清华经管学院设立了“伟创力企业社会与环境责任研究项目”,冠名并实际支持了“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才使得这本书有了良好的素材基础。感谢清华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陈生民老师、秦合舫老师和余吉安老师,感谢他们对编辑出版本书的支持,更感谢他们参与本书案例评语的编写工作;感谢领导力中心秘书赵丽在各届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期间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以及与本书各位案例写作者关于版权事宜的沟通与落实工作;感谢博士后喻丰为筛选案例所做的大量审读与推荐工作;感谢姜朋老师,阅读了本书就知道他所做的贡献有多大;还要感谢本书的编辑、清华出版社王青老师,没有她的耐心与理解,这本书估计就不会完成;感谢本书所收录案例的所有MBA学生作者们,没有他们认真完成课程报告、积极参与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比赛,这本书的出版是肯定不可能的。


写到这里,后记就要结束了。我的耳边响起了林俊杰、阿信《黑暗骑士》的乐曲:

   “……

善恶的分界 不怕难分辨

只怕每个人都关上双耳和双眼

都害怕去改变

……

越来越毒的雨水 越来越多的灾变

越来越远的从前 英雄 电影 情节

律师和小丑勾结 民代和财团签约

善良和罪恶妥协 yeah yeah

越来越大的企业 越来越小的公园

越来越深的幻灭 英雄 电影 情节

面具下的人是谁 或是说不管是谁

都无法全身而退 yeah yeah

都无法全身而退 yeah yeah

都无法全身而退

当我们偷走伤诫 当我们怀抱信念

当我们亲身扮演 英雄 电影 情节

你就是一种信念 你就是一句誓言

世界正等你出现 yeah yeah

世界正等你出现 yeah yeah”

 

世界正等你我出现……

  

钱小军

清华经管学院教授

2016年7月23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今天开始,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 钱小军教授寄语清华MBA新生
新时代集团黄永刚总经理应邀为清华大学MBA讲授公司社会责任案例
看了这20部电影相当于读完北大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
MBA学些什么?清华经管学院MBA课程都有哪些?
毕业季 | 《2022清华经管学院校友服务手册》请查收!
走进清华研究生教改 | 建设清华MBA企业管理模拟学习平台,强化整合实践 ——清华MBA企业管理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