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三

(治法部分)

前言:

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律,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满足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交流的需要,必须遵循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中医“疾病、证候、治法”三个部分,分别规定了中医临床常见“疾病、证候、治则治法”的基本术语及其概念。鉴于中医英译名的“原则、方法”不尽一致,故本标准仅提出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中文部分,英文对应词暂未列出。

本标准,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第三部分,规定了中医临床常用治则与治法及其定义,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意疗法、饮食疗法”等,计1050条。

本标准中,列有部分同义词,临床诊疗时,提倡使用正名,避免使用同义词。治法中用方括号[]所括起的部分,表示放在括号中间的词,可以代替部分前面的词。治法中用圆括号()所括起的部分,表示可以省略。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提示的附录。

鉴于中医学理论渊博,实践性强,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使中医学术不断充实、完善。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肛肠科”等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文锋、王永炎、陈士奎、陈佑邦、潘筱秦、吴厚新、蔡淦、李乾构、晁恩祥、胡铁城、郭志强、景录先、靳琦、李国栋。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解释。

目录:

1、范围:

2、引用标准:

3、治则:

4、解表法:

5、涌吐法:

6、攻下法:

7、表里双解法:

8、和解法:

9、清热法:

10、理气法:

11、理血法:

12、祛湿法:

13、润燥法:

14、补益法:

15、温里法:

16、祛暑法:

17、治风法:

18、祛疲法:

19、开窍法:

20、驱虫法:

21、安神法:

22、消导法:

23、固涩法:

24、治痈疡法:

25、治五官法:

26、其他治法:

27、针灸疗法:

28、推拿疗法:

29、外治疗法:

30、饮食疗法:

31、意疗法:

32、杂疗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13种常用治则和1037种常用治法及其定义。治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意疗法、饮食疗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卫生统计、医政管理、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3、治则:

3.1——急则治标:

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3.2——缓则治本:

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3.3——标本兼[同]治:

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3.4——因时制宜:

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3.5——因地制宜:

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3.6——因人制宜:

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3.7——扶正祛[达]邪:

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3.8——扶正固[培]本:

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3.9——祛邪扶[安]正:

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3.10——攻补兼施:

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祛邪,即祛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3.10.1——先攻后补:

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

3.10.2——先补后攻:

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于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正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

3.10.3——寓攻于补:

为治疗虚实夹杂病证的一种策略。一指将攻邪目的寓寄于补正之中,通过补正为主,待正气来复而能驱邪以愈病。一指在补益方药中,适当加入一、二味攻邪之品,使扶正而不留邪。

同义词:补中寓攻。

3.10.4——寓补于攻:

为治疗虚实夹杂病证的一种策略。一指通过攻邪,使邪去而正安,最后达到补益的目的。一指将少量补益之品夹于大队攻伐药之内,使攻邪而不伤正。

同义词:攻中寓补。

3.11、正[逆]治法:

为常规的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也即逆病性而施治。如用寒以治热、用热以治寒、实证用攻、虚证用补等。

3.11.1——寒者热之:

对于寒性的病证,使用温热的方药进行治疗。即热以祛寒。

3.11.2——热者寒之:

对于热性的病证,使用寒凉的方药进行治疗。即寒凉清热。

3.11.3——虚则补之:

对于虚弱性的病证,使用补益的方药进行治疗。

3.11.4——实则泻之:

对于性质属实的病证,使用攻泻的方药进行治疗。

3.12——反[从]治法:

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时,采用与表面症状相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也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类。

3.12.1——寒因寒用:

用寒凉药物治疗真热假寒证的方法。

3.12.2——热因热用:

用温热药物治疗真寒假热证的方法。

3.12.3——塞因塞用:

用补益或固涩的方药,治疗因正虛所致闭塞不通病症的方法。

3.12.4——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因邪实所致呕泻崩漏等病症的方法。

3.13——调理[平][整]阴阳:

利用药物或食物气味性能的偏胜,或情志的属性,或针灸补泻作用等,以纠正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治疗原则。

4、解表法:

4.1——辛温解表[发汗]:

用味辛性温的方药,以发散风寒,适用于风寒束表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发表散寒。

4.1.1——发汗解表:

通过发汗以解除表邪,适用于邪袭卫表证的治疗方法。

4.1.2——疏风散寒:

运用辛温发散的方药,以祛风散寒,适用于风寒表证的治疗方法。

4.1.3——散寒清肺:

具有发散表寒、清泄肺热作用,适用于表寒肺热证的治疗方法。

4.2——辛凉解[透]表:

用味辛性凉的方药,以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犯表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疏散风热。

4.3——辛凉清热:

用味辛性凉的方药,以解表清热,适用于卫气同病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解表清热。

4.3.1——疏风清[泄]热:

具有疏散风邪,清泄邪热作用,适用于风热外袭证、风热犯表证、风热郁滞肌肤证的治疗方法。

4.3.2——透表清热:

具有发表清热作用,适用于卫气同病证的治疗方法。

4.3.3——解肌清热:

具有清热解肌作用,适用于热毒蕴结肌肤证、气分证等的治疗方法。

4.3.4——解表[疏风]清肺:

具有解表及清除肺热作用,适用于风热犯肺证的治疗方法。

4.4——疏邪解[透]表:

泛指具有祛散表邪作用,适用于邪气在表的治疗方法。

4.4.1——疏风解表:

具有疏散风邪作用,适用于风邪犯表证的治疗方法。

4.4.2——疏风宣肺:

具有疏散风邪,宣发肺气作用,适用于邪郁肺卫证及风邪袭肺证的治疗方法。

4.4.3——疏风和营:

具有疏散风邪,和营解表作用,适用于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和营解表。

4.4.4——解肌发表:

具有发散解表作用,适用于邪在肌表所致证候的治疗方法。

4.5——疏风[解表]透疹:

运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透疹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麻疹、风疹等疾病。

4.5.1——解肌透疹:

运用清热解毒、疏散肌表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透疹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麻疹、风疹等疾病。

4.5.2——解毒透疹:

运用解毒散邪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透疹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麻疹、风疹等疾病。

4.6——疏表通经:

通过使用方药,或推拿、外治等,达到疏散表邪、舒畅经气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外邪束表,经气不利的病证。

4.7——解表宣肺:

具有发散表邪,宣发肺气作用,适用于邪在肺卫所致风寒袭肺证、风寒闭肺证的治疗方法。

4.8——调和营卫:

通过解散风邪以治卫气,收敛益阴以治营气,使营卫恢复正常协调状态,适用于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4.9——祛湿解表:

具有解散表邪、芳香化湿作用,适用于风湿袭表证的治疗方法。

4.10——理气解表:

发散解表药与调理气机药并用,适用于外有表邪、内有气滞证候的治疗方法。

4.11——扶正解表:

泛指发散解表药与补养气血阴阳药并用,适用于气虚外感证、血虚外感证等的治疗方法。

4.11.1——益气解表:

解表药与补气药并用,适用于气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

4.11.2——养血解表:

解表药与补血药并用,适用于血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

4.11.3——滋阴解表[发汗]:

解表药与滋阴药并用,适用于阴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

4.11.4——助阳解表[发汗]:

解表药与温阳药并用,适用于阳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

4.11.5——温经解表[发汗]:

具有辛温解表与温通经脉作用,适用于风寒袭络、寒胜痛痹等证的治疗方法。

5、涌吐法:

5.1——涌吐痰涎: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痰涎作用,适用于痰浊壅盛而病位偏上的病症的治疗方法。

5.2——涌吐风痰: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痰涎作用,适用于风痰壅盛证的治疗方法。

5.3——涌吐痰食: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痰食作用,适用于痰食互结证的治疗方法。

5.4——涌吐宿食: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宿食作用,适用于食积证的治疗方法。

5.5——开关涌吐:

通过催吐而达到开窍通闭作用,适用于痰浊壅盛所致神昏等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涌吐开关。

6、攻下法:

6.1——清热[泻火]攻下[通腑][通便]:

清热药与攻下药并用,适用于大肠热结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苦寒攻[通]下;峻下热结。

6.2——泻结行滞:

攻下药与行气药并用,适用于热盛气滞腑实证的治疗方法。

6.3——温下实寒:

温阳散寒药与通里攻下药并用,适用于阳虚寒凝便秘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6.3.1——温阳通便[下]:

运用温阳祛寒、攻下通便作用的方药,治疗阳虚便秘等病症的方法。

6.3.2——攻下冷[寒]积:

温阳散寒药与攻下药并用,治疗沉寒冷积所致病症的方法。

6.4——润燥[肠]通便:

增液润燥药与通下药并用,适用于肠燥津亏证、阴虚肠燥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增液通下[润肠];滋阴通[攻]下[便]。

6.5——益气通下[便]:

通过补气而达到通便作用,适用于气虚所致便秘的治疗方法。

6.6——润肠泄热:

滋阴润燥药与清热攻下药并用,适用于热结肠燥证的治疗方法。

6.7——软坚润燥:

具有软化坚硬、滋润燥结作用,适用于津亏燥结病证的治疗方法。

6.8——泻[攻]下逐水:

通过攻下以消除水饮,适用于水饮内停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攻逐水饮。

6.8.1——泻热逐水:

运用具有清热、攻下、逐水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热结水停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6.8.2——破积逐水:

运用具有破瘀散结、攻下逐水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水饮积聚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7、表里双解法:

7.1——表里双解:

泛指具有解除表邪和里邪作用,适用于表里同病的治疗方法。

7.2——解[发]表攻里[下]:

解表药与攻下药并用,适用于表里俱实证的治疗方法。

7.3——解表清里:

解表药与清里药并用,适用于表里倶热证或表寒里热证的治疗方法。

7.4——解表[发汗]温里:

发汗解表药与温里祛寒药并用,适用于表里俱寒证或表热里寒证的治疗方法。

8、和解法:

8.1——和解表里:

运用药性平和的方药以调理表里,适用于表里同病而较轻证候的治疗方法。

8.1.1——和解少阳:

运用具有解表和里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少阳半表半里证的治疗方法。

8.1.2——和解透表[祛邪]:

运用具有调和气机、发表透邪作用的方药,使邪气自里向表透达而愈病的治疗方法。

8.1.3——开[透]达膜原:

运用具有宣散祛邪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邪伏膜原证的治疗方法。

8.1.4——驱邪截疟:

具有驱除疟邪作用,以控制疟疾发作的治疗方法。

8.2——调和[理]肝脾:

泛指通过疏肝健脾、调理气机,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郁脾虚证、肝旺脾虚证等的治疗方法。

8.2.1——疏肝理[和]脾:

通过调理肝脾气机,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脾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8.2.2——疏肝健[补]脾:

通过调理肝气、健运脾气而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郁脾虚证的治疗方法。

8.2.3——抑肝扶脾:

通过泻肝理气、健运脾气而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旺脾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脾泻肝;抑木扶土。

8.3——疏肝和胃:

通过调理肝胃气机而使肝胃调和,适用于肝胃气滞、肝胃不和等证的治疗方法。

8.3.1——解郁和胃:

通过解郁理气而使胃气健旺,适用于肝胃气滞、胃滞气逆等证的治疗方法。

8.3.2——抑肝和胃:

通过泻肝理气而使胃气和调,适用于肝胃气滞、肝气犯胃等证的治疗方法。

8.3.3——泄肝和胃:

通过清肝理气而使胃气和调,适用于肝热气滞、胃失和降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8.4——调理[和]肠胃:

通过调理肠胃气机而使肠胃和健,适用于胃肠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8.5——调理[和]脾胃:

通过调理脾胃气机而使脾胃和健,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8.5.1——健[补]脾[中]和[安]胃:

通过调补脾胃之气而使脾胃和健,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8.5.2——养胃和中:

通过调补胃气而使中焦和健,适用于胃虚气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8.5.3——调中和胃:

通过调理中焦气机而使脾胃和健,适用于脾胃不和怔的治疗方法。

8.5.4——和中缓急:

运用具有缓急止痛和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中焦气机不和而挛急所致疼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8.6——调和[理]气血:

运用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血不和所致病症的方法。

同义词:理气和血。

8.7——调气和营:

运用具有理气和营作用的方药,治疗营气不和所致病症的方法。

8.8——平调寒热:

运用具有清热、祛寒作用而性质较为平和的方药,适用于阴阳寒热不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8.8.1——温清[寒温]并用:

清热药与温阳药并用,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方法。

8.8.2——清上温中:

清泄上焦热邪与温补脾胃阳气的方药并用,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方法。

8.8.3——温中清肠:

温补脾胃阳气药与清泄肠热药并用,适用于肠热胃寒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8.8.4——温下清上:

清泄上焦热邪与温补脾肾阳气的方药并用,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方法。

8.9——分消走泄:

通过清利小便、导泻大便等,使病邪得以分消的治疗方法。

8.10——分消上下:

通过涌吐、祛痰等使病邪从上排出,通过清利二便使病邪从下排出,以达到愈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8.11——表里分消:

通过发汗解表和清泄里实,使病邪从表里分消而达到愈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8.12——调理[摄]冲任:

运用具有调理冲任气血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冲任不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9、清热法:

9.1——清热削降]火:

运用性寒味苦的方药,具有清除火热作用,适用于火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苦寒清热[泄火]。

9.2——辛寒清热[气]:

运用性味辛散苦寒,具有清泄宣发邪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气分证、卫气同病证或里热仍有向外透达趋势之证候的治疗方法。

9.2.1——清热透邪:

运用辛凉之品,引邪热向外透达,适用于卫气同病证或气分证的治疗方法。

9.2.2——清热祛邪:

泛指具有清泻邪热作用,适用于火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9.2.3——清热[挥火]养[滋]阴:

清热药与滋阴药并用,适用于火热伤阴证的治疗方法。

9.2.4——清热[泻火]止渴:

通过清热泻火,以减少对阴液的耗伤,达到止渴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热盛津伤所致的口渴。

9.3——清[泄]热解[败]毒:

通过清泻火热,达到解毒目的,适用于火[热]毒证、火毒流窜证、火毒入络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泻[清]火解毒;清泻火毒。

9.4——清热[气]凉血:

运用具有凉血清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血分证、血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9.4.1——清热[气]凉营:

具有清热凉营作用,适用于气营两燔证的治疗方法。

9.4.2——清热[泻火]止血: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热盛动血证、血热动血证的治疗方法。

9.4.3——清热调经:

通过清热泻火,起到调经作用,适用于血热所致经行先期、量多等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

9.4.4——清热止带:

通过清热泻火,起到止带作用,适用于血热所致带下臭秽等症的治疗方法。

9.4.5——解毒安胎:

运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方药,达到安胎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毒攻胎气所致的病证。

9.4.6——清热[凉营]透疹:

通过清热凉营,起到透疹作用,适用于热盛而疹透不畅病症的治疗方法。

9.4.7——清热化斑:

具有清热解毒化斑作用,适用于热盛动血证所致斑疹的治疗方法。

9.4.8——清热[泻火]消肿:

具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作用,适用于火热所致痈肿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9.4.9——清热行滞:

清热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气滞热壅证的治疗方法。

9.4.10——清热[泻火]止痛:

通过清热泻火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火热燔灼所致的疼痛。

9.4.11——清热散结止痛:

通过清热解毒、消散壅结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气血壅滞所致疼痛。

9.4.12——清热宣痹:

运用清热祛邪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宣通痹阻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热邪痹阻为主的病证。

9.5——清[凉]营泄热:

具有清除营分邪热作用,适用于营分证的治疗方法。

9.5.1——清营凉血:

具有清营凉血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证的治疗方法。

9.5.2——清营透热:

具有清热凉营作用,并使热邪通过气分透达,适用于气营两燔证、营分证初期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透营转气。

9.5.3——凉血清热[泻火]:

具有清热凉血泻火作用,适用于血分证的治疗方法。

9.5.4——凉血[营]化斑:

具有清营凉血、解毒化斑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证所致斑疹的治疗方法。

9.5.5——解毒化斑:

运用具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或其他治法,达到化斑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具有发斑特征的病症。

9.5.6——清营解毒:

具有清解营分热毒作用,适用于热毒入营证的治疗方法。

9.5.7——凉血解毒:

具有清解血分热毒作用,适用于毒入营血证的治疗方法。

9.5.8——凉血止血: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血热动血证的治疗方法。

9.5.9——凉血养阴:

具有清热凉血滋阴作用,适用于血热伤阴证的治疗方法。

9.5.10——凉血止痢:

具有清热凉血止痢作用,适用于血热所致痢疾下血病症的治疗方法。

9.5.11——凉血润燥:

清热凉血药与增液润燥药并用,适用于血热化燥证的治疗方法。

9.6——清宣[泄]郁热[火]:

具有清热泄火、理气解郁除烦作用,适用于气郁化火证、热扰心神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解郁泄热[泻火];清热[心]除烦。

9.7——清泄虚热[火]:

具有清热滋阴作用,适用于阴虚内热证的治疗方法。

9.7.1——潜降虚火:

具有清泄虚火、引火下潜作用,适用于虚火上炎证、虚阳浮越证、阴虚火旺证的治疗方法。

9.7.2——咸寒清热:

运用性寒味咸的药物,以清除邪热,适用于阴虚内热等证的治疗方法。

9.8——清泄里热[脏腑]:

泛指具有清泄内脏邪热作用,适用于脏腑实热证的治疗方法。

9.9——清心泻火[泄热]:

具有清心泻火作用,适用于心火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9.9.1——清心导赤:

具有清心泻火、导热下行作用,适用于心火炽盛证、小肠实热证[心移热膀胱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凊泻火腑。

9.9.2——清心解毒:

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扰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9.9.3——清心凉营:

具有清心泻火凉营作用,适用于热入心营证的治疗方法。

9.9.4——清心凉血:

具有清心泻火凉血作用,适用于血热扰神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凉血清心。

9.9.5——清心养阴:

具有清心泻火滋阴作用,适用于心热阴虚证、心阴虚火旺证的治疗方法。

9.9.6——清心安神:

具有清心泻火宁神作用,适用于热扰心神证的治疗方法。

9.10——清热泻肺:

具有清泻肺热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9.10.1——清热宣肺:

具有清热泻火宣肺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证、风热闭肺证的治疗方法。

9.10.2——清[宣]肺解毒:

具有清热宣肺、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壅肺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9.10.3——清肺止血:

具有清泻肺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所致鼻蚰、咳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9.10.4——清肺[热]平喘:

具有清肺泻火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9.10.5——清肺[热]止咳:

具有清肺泻火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所致咳嗽的治疗方法。

9.10.6——清肺泻肠:

具有清肺泻热导下作用,适用于肺热移肠证、肺热肠燥证的治疗方法。

9.10.7——清肺化瘀:

清热药与化瘀药并用,适用于肺热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9.11——清胃泄[降]热[火]:

具有清胃泻火作用,适用于胃火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泄胃热。

9.11.1——清胃解毒:

具有清胃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壅滞于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9.11.2——清热和胃[中]:

通过清热泻火以和中宽胃,适用于胃火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9.11.3——清热止呕:

通过清泻胃热达到止呕目的,适用于胃热炽盛所致呕吐的治疗方法。

9.11.4——清胃止[凉]血: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胃火炽盛所致呕血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9.11.5——清胃滋[养]阴:

具有清泄胃热、滋养胃阴作用,适用于胃热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9.11.6——清胃行滞:

清热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胃热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9.11.7——清胃降逆:

通过清泄胃热以降逆,适用于胃热气逆证的治疗方法。

9.12——清脾泄热[泻火]:

具有清泻脾胃火热作用,适用于脾胃实热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泄脾胃伏火。

9.13——清肝泄[泻]火[热]:

具有清泻肝经火热作用,适用于肝经火旺证、肝火炽盛证、肝火上炎证的治疗方法。

9.13.1——疏肝清[泄]热:

具有疏肝清热作用,适用于肝郁化火证的治疗方法。

9.13.2——清[泻]肝解毒:

具有清肝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淤[瘀]肝证的治疗方法。

9.13.3——清肝理气:

清热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肝热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9.13.4——清肝化瘀:

清热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适用于肝热血瘀证、肝瘀化热证的治疗方法。

9.13.5——清肝养阴:

清热药与滋阴养肝药并用,适用于肝热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9.14——清泄胆热[火]:

具有清泻胆经火热作用,适用于胆经郁热证的治疗方法。

9.15——清消[泄]肝胆:

具有清泻肝胆火热作用,适用于肝胆火旺证的治疗方法。

9.16——清心泻脾:

具有清泻心脾火热作用,适用于心脾积热证的治疗方法。

9.17——清心泻肝:

具有清泻心肝火热作用,适用于心肝火旺证的治疗方法。

9.18——清心泻肺:

具有清泻心肺火热作用,适用于心肺热盛证的治疗方法。

9.19——清心泻肾:

具有清泻心肾火热作用,适用于心肾火热证的治疗方法。

9.20——泻肝清肺:

具有清泻肝肺火热作用,适用于肝火犯肺证、肝肺热盛证的治疗方法。

9.21——泻肝清胃:

具有清泻肝胃火热作用,适用于肝火犯胃证、肝胃热盛证的治疗方法。

9.22——清泻肺胃:

具有清泻肺胃火热作用,适用于肺胃热盛证的治疗方法。

9.23——清泄膈热:

具有清热凉膈作用,适用于热扰胸膈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热凉膈。

9.24清泻肠热。

具有清泻肠道火热作用,适用于肠道实热证的治疗方法。

9.24.1——清肠解毒:

具有清肠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蕴肠证的治疗方法。

9.24.2——清肠止血:

具有清肠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肠道热盛所致便血的治疗方法。

9.24.3——清肠[热]止泻:

通过清肠泄火达到止泻目的,适用于热滞肠道所致泄泻的治疗方法。

9.24.4——清肠[热]止痢:

通过清肠泻火达到止痢目的,适用于热滞肠道所致痢疾的治疗方法。

9.25——清泄相火:

具有清热泄相火作用,适用于相火偏旺证的治疗方法。

9.26——清热[泻火]通淋:

通过清泻膀胱火热达到通淋目的,适用于热淋、膀胱蓄热证的治疗方法。

9.27——清热安胎:

通过清泻火热达到安胎目的,适用于热扰胞宫所致胎动不安的治疗方法。

9.28——凊[泄]热生[存]津:

味甘性凉之清热药与生津药并用,适用于火热伤津证、阴虚内热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甘凉清热。

9.29——清热除蒸:

具有清热降火、透热除蒸作用,适用于虚火内伏所致蒸蒸发热的治疗方法。

10、理气法:

10.1——理气行[导]滞:

泛指具有调理气机、疏通阻滞作用,适用于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0.1.1——宣通[畅]气机:

具有调理宣通气机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证的治疗方法。

10.1.2——利气疏导:

具有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0.2——理[行][顺]气解[开]郁:

具有理气行滞解郁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2.1——开郁降气:

具有解郁行滞降气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而上逆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2.2——透邪解郁:

通过宣透邪气以解除郁滞,适用于邪郁气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3——疏肝理气[解郁]:

具有疏肝理气、行滞解郁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0.3.1——疏肝[解郁][理气]散结:

通过疏肝理气行滞,以解除结聚,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结聚痞满之类病症的治疗方法。

10.3.2——疏[舒]肝养血:

理气药与补血药并用,适用于肝郁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10.3.3——疏肝通络:

具有疏肝理气通络作用,适用于肝郁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0.3.4——疏肝化瘀:

疏肝理气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适用于肝郁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0.4——疏肝利胆:

具有疏肝理气利胆作用,适用于肝胆淤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5——宣肺通气:

具有理气行滞宣肺作用,适用于邪气阻滞,肺气不宣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5.1——宣肺降气:

泛指具有理气行滞、宣降肺气作用,适用于邪气阻滞,肺失宣降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5.2——宣肺平喘:

通过理气宣肺而达平喘目的,适用于邪气阻滞,肺气不宣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10.5.3——泻肺平喘:

通过宣泻肺气而达平喘目的,适用于邪气壅滞,肺气不宣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10.5.4——降逆[下气]平喘:

通过宣肺降逆而达平喘目的,适用于邪气阻滞,肺气上逆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10.5.5——宣肺[顺气][降逆]止咳:

通过宣肺降逆而达止咳目的,适用于邪气阻滞,肺气上逆所致咳嗽的治疗方法。

10.5.6——宣肺解郁:

具有理气解郁、宣畅肺气作用,适用于气郁伤肺或肺气郁滞证的治疗方法。

10.6——行[理]气和[健]胃:

通过理气行滞而达和胃宽中目的,适用于胃失和降,胃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行气宽中[除满][消痞]。

10.7——理气健脾:

理气行滞药与补气健脾药并用,适用于脾失健运所见脾气郁结证、脾虚气滞证、思伤脾气证、脾气虚证等的治疗方法。

10.8——行[顺]气降逆:

泛指具有行气降逆作用,适用于气逆证的治疗方法。

10.8.1——宣肺降逆:

通过祛邪而达宣降肺气作用,适用于邪气阻肺,肺气上逆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8.2——平冲降逆:

泛指运用重镇、理气降逆的方药,治疗气逆上冲所致病症的方法。

10.8.3——和胃降逆:

通过行气和胃以降逆,适用于胃气上逆所致呕吐、呃逆等的治疗方法。

10.8.4——降逆[和胃]止呕:

通过行气和胃以降逆,适用于胃气上逆所致呕吐的治疗方法。

10.8.5——降逆止呃:

通过行气和胃以降逆,适用于胃气上逆所致呃逆的治疗方法。

10.8.6——平肝降逆:

通过调肝理气以潜镇降逆,适用于肝气上逆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8.7——降逆消痞:

通过行气降逆以消除痞满,适用于肝胃气滞所致痞满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10.9——理[行]气消痞[散结]:

通过理气行滞以消除痞满结聚,适用于肝胃气滞所致痞满的治疗方法。

10.9.1——理[行]气破[消]积:

通过理气行滞以消除积聚,适用于气滞日久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9.2——理[行]气止痛:

通过理气行滞以止痛,适用于气机阻滞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0.9.3——理[行]气通[和]络:

以理气行滞为主,兼以活血通络,适用于气滞兼有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0.9.4——理[行]气化[祛]瘀:

理气行滞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适用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理[行]气活血。

10.9.5——行气破血:

行气导滞药与破血化瘀药并用,适用于气滞血瘀重证的治疗方法。

10.9.6——理[行]气调经:

通过理气行滞以调理月经,适用于气滞所致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

10.9.7——理[调]气安胎:

通过调理气机以安胎,适用于气滞所致胎动不安的治疗方法。

10.9.8——理[行]气消肿:

通过理气行滞以消除肿满,适用于气滞所致肿胀病症的治疗方法。

10.9.9——行气宽肠:

具有理气行滞、和中宽肠作用,适用于肠道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1、理血法:

11.1——活血化[祛][散]瘀:

泛指具有活血化瘀作用,适用于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1.1.1——行血祛[逐]瘀:

具有行气活血化瘀作用,适用于血瘀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1.1.2——破血行[逐]瘀:

运用虫类等峻猛的方药破血化瘀,适用于血瘀重证的治疗方法。

11.1.3——攻下逐瘀:

活血化瘀药与攻下药并用,以攻下瘀血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攻逐瘀血。

11.1.4——和营行瘀[活血]:

养血和营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适用于血虚挟瘀证的治疗方法。

11.2——化瘀清热:

清热药与化瘀药并用,适用于血瘀化热证、血热瘀滞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热化瘀。

11.2.1——凉血化[散][破]癍:

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作用,适用于血热瘀滞证的治疗方法。

11.2.2——清热化瘀通络:

清热药与化瘀通络药并用,适用于瘀热入络证、热蕴络瘀证的治疗方法。

11.3——活血行滞[气]:

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血瘀气滞证、气滞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1.4——活血消积[癥]:

通过活血化瘀以消除癥块,适用于血瘀所致癥积肿块的治疗方法。

11.4.1——化[破]瘀消积[癥]:

用虫类等峻猛的方药破血化瘀,以消除癥积,适用于血瘀所致癥积肿块的治疗方法。

11.4.2——活血[化瘀]散结:

通过活血化瘀以消散结聚,适用于血瘀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1.4.3——破[祛]瘀散结[软坚]:

用虫类等峻猛方药破血化瘀,以消除积聚,适用于血瘀所致积聚的治疗方法。

11.5——怯[化]瘀生新:

通过活血化瘀而促进新血化生,适用于血瘀兼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11.6——活[和]血养血:

活血祛瘀药与补血药并用,适用于血虚挟瘀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祛[化]瘀养血。

11.7——祛[化][行]瘀通络:

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适用于血瘀阻络证的治疗方法。

11.8——化瘀利水:

活血化瘀药与利水渗湿药并用,适用于血瘀水停证的治疗方法。

11.9——化[祛][散][破]瘀消肿:

通过活血化瘀以散结消肿,适用于血肿之类病症的治疗方法。

11.9.1——消散瘀血:

通过活血化瘀以散结消肿,适用于血肿之类病症的治疗方法。

11.9.2——消肿和络:

通过推拿、外治或方药等,达到消除肿胀、通经活络作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局部肿胀,经络不利的病症。

11.10——活血[祛瘀]舒筋:

运用和血化瘀药与舒筋通络药,治疗血瘀筋脉不利所致病症的方法。

11.11——活血怯[搜]风:

活血化瘀药与祛风通络药并用,治疗血瘀风燥证或血瘀风痹所致病症的方法。

11.12——活血(通络)止痛:

通过活血通络以达止痛目的,适用于血瘀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1.12.1——化[祛][散]瘀止痛:

通过活血破瘀以达止痛目的,适用于血瘀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1.12.2——通经止痛:

通过疏通经络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经气阻痹不通所致的疼痛。

11.12.3——消癥止痛:

通过活血化瘀,以消除癥积而止痛,适用于血瘀所致癥积疼痛的治疗方法。

11.12.4——舒筋止痛:

通过缓急舒筋,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筋肉挛急不舒所致疼痛。

11.12.5——宣痹止痛:

通过祛邪宜通痹阻,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因邪气阻痹所致的疼痛。

11.12.6——和营止痛:

通过调和营血,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营血运行不调所致疼痛。

11.13——化[祛]嵌止血:

通过活血化瘀,以达止血目的,适用于血瘀出血证的治疗方法。

11.13.1——和络止血:

通过外治或内治,以和调脉络,达到止血[含止衄]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以出血为主症的病症。

11.13.2——止血定痛:

以止血为主,并兼镇定止痛的治疗方法。

11.14——通络下乳:

通过活血通络以达催乳目的,适用于血瘀所致乳汁不行的治疗方法。

11.15——和[通][活]络:

用针灸、推拿、外治或方药等,达到调和经络的目的,适用于络脉不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1.15.1——和营通络:

通过推拿、外治或方药等,达到调和营气、疏通经络的目的,适用于营气不调、经络不利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1.15.2——宣[通]痹和络:

通过推拿、外治或方药等,达到宣通痹阻、调和经络的目的,适用于邪气阻痹、经络不利的痹病类病证的治疗方法。

11.15.3——活血[化瘀]通痹:

通过活血化瘀,达到宣通痹阻的目的,适用于血瘀所致痹病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11.15.4——舒筋和[通]络:

通过推拿、外治或方药等,达到舒畅筋脉、通经活络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经气不利、筋肌挛急的病症的治疗方法。

11.16——通经止痒:

运用具有通经活络和血作用的方药或其他疗法,达到止痒目的,适用于经气阻痹所致瘙痒病症的治疗方法。

11.17——活[和]血调经:

通过活血理气以达调理月经目的,适用于气血不和所致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

11.18——和血安胎:

通过活血理气以达安胎目的,适用于气血不和所致胎动不安的治疗方法。

11.19——祛[化]瘀下胎[催产]:

通过活血化瘀以催产下胎,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胎儿不下的治疗方法。

11.20——化瘀通脑:

通过活血化瘀以疏通脑络,适用于瘀阻脑络证的治疗方法。

11.21——化瘀宣肺:

通过活血化瘀以宣通肺气,适用于瘀阻肺络证的治疗方法。

11.22——化瘀宽胸:

通过活血化瘀以宽胸利膈,适用于瘀阻胸膈证、瘀阻胸胁证的治疗方法。

11.23——化瘀宽心:

通过活血化瘀以疏通心脉,适用于心血瘀阻证的治疗方法。

11.24——化瘀和胃:

通过活血化瘀以和胃宽中,适用于瘀阻胃络证的治疗方法。

11.25——化瘀养胃:

活血化瘀药与养胃和中药并用,适用于胃虚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1.26——化瘀疏肝:

通过活血化瘀以疏肝和络,适用于肝血瘀阻证的治疗方法。

11.27——化瘀养肝:

活血化瘀药与补血养肝药并用,适用于肝虚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1.28——化瘀理脾:

通过活血化瘀以健脾和中,适用于脾经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2、祛湿法:

12.1——辟秽[芳香]化[泄]浊:

用芳香化浊辟秽之品,以祛除秽浊之邪,适用于秽浊湿邪侵袭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2.1.1——祛湿解毒:

具有芳香祛湿、化浊解毒作用,适用于湿毒证的治疗方法。

12.1.2——分清降[泄][泌]浊:

通过增强脾肾气化功能以利尿泄浊,适用于湿浊困阻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2.1.3——轻清宣[芳]化:

用轻清芳香之品以宣化湿浊,适用于湿邪阻滞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宣化浊。

12.2——利[祛]湿化浊:

通过通利小便以化湿泄浊,适用于湿邪阻滞证的治疗方法。

12.2.1——清利湿浊:

通过清热利小便以化湿泄浊,适用于湿热蕴结而湿重于热证的治疗方法。

12.2.2——清化湿浊:

用轻清芳香之品宣化湿浊,佐以清热,适用于湿邪阻滞而湿重于热证的治疗方法。

12.2.3——化湿降浊:

用轻清芳香之品,宣化湿浊,适用于湿邪阻滞证的治疗方法。

12.2.4——燥湿化浊:

用苦寒辛燥之品,燥湿化浊,适用于湿邪阻滞证的治疗方法。

12.3——宣散湿邪[浊]:

用芳香辛散之品,宣化湿浊,适用于湿郁卫表证的治疗方法。

12.4——行[理]气化湿:

理气行滞药与芳香化湿药并用,适用于湿阻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2.5——化[燥]湿和营:

具有芳香化湿、调和营卫作用,适用于湿郁肌表所致证候的治疗方法。

12.6——化湿和中:

通过祛湿化浊,以健脾和胃,适用于湿困脾胃证、脾虚湿困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化湿醒[运][健]脾。

12.7——健[扶]脾化[怯]湿:

通过补益脾气,使脾气旺而能祛湿化浊,适用于脾虚湿困证的治疗方法。

12.7.1——健脾渗[利]湿:

渗湿化浊药与健脾益气药并用,适用于脾虚湿困证、湿困脾胃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渗湿健脾。

12.7.2——温中化湿:

用温阳散寒、燥湿和中之品,治疗寒湿困脾证的方法。

12.7.3——健脾止带:

通过补脾益气化湿,以止带下,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带下的治疗方法。

12.7.4——燥湿运[健]脾:

用辛燥之品,通过燥湿而使脾气健运,适用于湿困脾阳证的治疗方法。

12.8——淡渗分利[祛湿]:

通过淡渗利湿以祛除湿邪的治疗方法。

12.9——宽中利[化]湿:

通过祛湿化浊,以健脾和胃,适用于湿困脾胃证的治疗方法。

12.10——清心利湿[水]:

清心泻火药与淡渗利尿药并用,导心火下泄,适用于心火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心利膀胱。

12.11——清胆利湿:

清热药与利湿药并用,适用于湿热阻滞胆腑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2.12——燥湿行气[滞]:

理气行滞药与辛燥祛湿药并用,适用于气滞湿阻证的治疗方法。

12.13——燥湿和胃[中]:

用辛燥之品,通过燥湿而达宽中和胃目的,适用于湿阻中焦的治疗方法。

12.14——祛[疏]风燥[化]湿:

具有祛风燥湿作用,适用于风湿侵袭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2.15——散寒除[祛][燥]湿:

具有辛温祛寒嬝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阻滞证的治疗方法。

12.15.1——温化寒湿:

运用具有温补阳气、祛寒燥湿作用的方药,治疗阳虚湿困证的方法。

12.15.2——宣化寒湿:

具有辛香祛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蕴结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2.16——清热祛[除]湿:

清热药与祛湿药并用,适用于湿热蕴结证的治疗方法。

12.16.1——清热利湿:

清热药与利湿药并用,适用于湿热蕴结证的治疗方法。

12.16.2——清热化湿:

清热药与化湿药并用,适用于湿热蕴结证的治疗方法。

12.16.3——清泄湿热:

通过分利二便以清热祛湿,适用于湿热蕴结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化湿泄热。

12.17——清利[化]三焦(湿热):

清热药与祛湿药并用,适用于湿热弥漫三焦证的治疗方法。

12.17.1——清利中焦(湿热):

清热药与利湿药并用,适用于中焦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12.17.2——清利脾胃(湿热):

清热药与祛湿药并用,适用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12.17.3——清利脾经(湿热):

清热药与祛湿药并用,适用于湿热蕴脾证的治疗方法。

12.17.4——清利肝胆(湿热):

清热药与祛湿药并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12.17.5——清利肝经(湿热):

清热药与祛湿药并用,适用于肝经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12.17.6——清利肠道(湿热):

清热药与祛湿药并用,适用于肠道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12.17.7——清利膀胱(湿热):

清热药与利尿药并用,适用于膀胱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12.17.8——清利下焦(湿热):

清热药与利湿药并用,适用于下焦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12.17.9——清宣上焦湿热:

清热药与芳香化湿药并用,适用于上焦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12.17.10——清热化湿行滞:

具有清热、化湿、理气行滞作用,适用于湿热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2.17.11——清热化湿解毒:

具有清热、化湿、解毒作用,适用于湿热毒蕴证的治疗方法。

12.17.12——清热化湿通络:

清热化湿药与活血通络药并用,适用于湿热阻络证的治疗方法。

12.18——清[泄]热燥[化]湿解毒:

通过清热化湿以解毒,适用于湿热毒蕴证的治疗方法。

12.19——利水消肿:

泛指运用具有利水作用的方药或其他疗法,达到消除水肿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水肿病症。

12.19.1——渗湿利水[尿]:

通过淡渗利小便,治疗水湿内停证的方法。

同义词:利水渗[除]湿。

12.19.2——健[温]脾利[制]水:

补脾益气药与利水渗湿药并用,适用于脾虚水泛证的治疗方法。

12.19.3——温肾利[化][行]水:

通过温补肾阳以利水,适用于肾阳虚水泛证的治疗方法。

12.19.4——宣[泻]肺利[行]水:

通过宣通肺气,使上窍开而下窍泄,适用于肺失宣降所致皮水、风水等病的治疗方法。

12.19.5——疏[祛]风利水:

通过祛风解表以利水消肿,适用于风水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12.19.6——解[发]表利水:

通过发汗解表以利水消肿,适用于风水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发汗行水。

12.19.7——散寒利水:

温阳散寒药与化气行水药并用,适用于阳虚水泛证、阳虚湿困证的治疗方法。

12.19.8——化气利[行]水:

通过温阳助气化,以利水消肿,适用于气滞水停证或气化失常所致水肿的治疗方法。

12.20——除[化]湿通络:

温阳祛湿药与活血通络药并用,适用于寒湿阻络证的治疗方法。

12.20.1——除[祛]湿止痛:

通过祛除湿邪以止痛,适用于湿邪阻滞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2.20.2——祛[燥]湿除[散]满[病]:

通过祛除湿邪以消痞除满,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痞满的治疗方法。

12.20.3——除[祛][燥]湿止痒:

通过祛湿杀虫以止痒,适用于湿毒蕴肤证所致瘙痒的治疗方法。

12.20.4——除[祛]湿止带:

通过祛除湿邪以止带下,适用于湿浊下注所致带下的治疗方法。

12.20.5——祛[渗][化]湿止泻:

通过祛除湿邪以止泄泻,适用于湿阻肠道所致泄泻的治疗方法。

12.20.6——祛湿止痢:

通过祛除湿邪以止痢,适用于湿阻肠道所致痢疾的治疗方法。

12.20.7——祛湿消肿:

通过祛除湿邪以消除水肿,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水肿的治疗方法。

12.20.8——祛[化]湿宣痹:

用祛湿或化湿的方药或外治法,以宣通痹阻,主要适用于以湿为主的湿胜著轉证的治疗方法。

13、润燥法:

13.1——轻宣润[外]燥:

具有轻宣散邪、增液润燥作用,适用于外燥袭表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3.1.1——疏表润燥:

具有解表散邪、增液润燥作用,适用于外燥袭表证的治疗方法。

13.1.2——祛[疏]风润燥:

具有疏风散邪、增液润燥作用,适用于风燥袭表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3.1.3——轻宣凉燥:

具有宣散寒邪、增液润燥作用,适用于凉燥证、凉燥袭肺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散寒润燥。

13.1.4——清宣温燥:

具有清宣热邪、增液润燥作用,适用于温燥证、温燥袭肺证的治疗方法。

13.2——清热润燥:

具有清热增液润燥作用,适用于温燥证的治疗方法。

13.3——清肺润燥:

具有清热宣肺、增液润燥作用,适用于燥邪犯肺证、肺热阴虚证、肺燥郁热证等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燥润肺。

13.4——滋[养]阴润燥:

具有滋阴清热、增液润燥作用,适用于阴虚内燥证的治疗方法。

13.4.1——生津润燥:

通过生津增液以润燥,适用于津液亏虚所致干燥病症的治疗方法。

13.4.2——生津止渴:

运用具有生津作用的方药或饮料等,通过增加阴液以止渴,适用于津液亏虚所致口渴的治疗方法。

13.4.3——增液润肺:

通过生津增液以润肺燥,适用于肺燥阴亏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3.5——养[补]血润燥:

具有补血、增液润燥作用,适用于阴虚血燥证、血虚风燥证的治疗方法。

13.5.1——养血润肤:

具有补血增液、润燥止痒作用,适用于血虚风燥证等的治疗方法。

13.5.2——润肤[燥]止痒:

通过补血养阴、祛风润燥等以止痒,适用于血虚风燥证等的治疗方法。

13.5.3——养营润燥:

具有养营补血润燥作用,适用于营血亏虚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3.6——润燥止渴:

通过滋阴增液润燥以止渴,适用于阴虚津亏证的治疗方法。

13.7——润燥[肺]止咳:

通过滋阴润燥以止咳,适用于阴虚肺燥证所致咳嗽的治疗方法。

13.8——润燥解毒:

具有滋阴、润燥、解毒作用,适用于燥毒证的治疗方法。

14、补益法:

14.1——(扶正)补[益]气:

泛指具有补益正气作用,适用于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1——补气祛痰:

补气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气虚痰结证的治疗方法。

14.1.2——补[益]气生血:

以补脾益气为主,佐以补血药,使气旺而助血化生,适用于气虚所致气血两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3——补[益]气活血[祛瘀][行瘀]:

补气药与活血药并用,适用于气虚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4.1.4——补[益]气生津:

补气药与生津药并用,适用于津气亏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5——益气退热:

用味甘性温的方药,适用于气虚发热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甘温除热。

14.1.6——益气下胎[催产]:

通过补气扶正,以催产下胎,适用于气虚无力所致难产的治疗方法。

14.1.7——补气利水:

补气药与利水药并用,适用于气虚水停证的治疗方法。

14.1.8——补[益]气化[祛]湿:

补气药与祛湿药并用,适用于气虚湿困证的治疗方法。

14.1.9——补气祛邪:

通过补气扶正,以祛邪外出,适用于气虚邪恋证的治疗方法。

14.1.10——补气清热:

通过补气扶正,以清除邪热,适用于气虚余热证的治疗方法。

14.2——补益心气:

具有补气养心作用,适用于心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心益气。

14.3——补益肺气:

具有补气益肺作用,适用于肺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肺益气。

14.4——补益中气:

具有补气健脾和胃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脾健[益]胃;补中益气。

14.4.1——补[健]脾益[补]气:

具有补气健脾作用,适用于脾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14.4.2——补脾止泻[泄]:

运用健脾益气的方药,达到止泻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脾气亏虚所致的泄泻。

14.4.3——补胃和中:

具有补气健胃和中作用,适用于胃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14.4.4——补[益]气升提:

具有补气健脾、升提阳气作用,适用于气陷证、脾气下陷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脾[益气]升阳;升阳益气。

14.4.5——补气[脾]摄[统]血:

通过补气健脾,使气能统摄血行,适用于脾不统血证、气不摄血证的治疗方法。

14.4.6——补脾养血:

具有补脾益气、养营生血作用,适用于脾虚血亏证、脾虚血燥证的治疗方法。

14.5——补益肝气:

具有补气养肝作用,适用于肝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肝益气。

14.6——补益肾气:

具有补肾益气作用,适用于肾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肾益气。

14.6.1——补肾扶[培]元:

常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培补肾之元气,适用肾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14.6.2——补肾纳气[益肺]:

通过补益肺肾之气,以纳气平喘,适用于肺肾气虚所致喘咳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纳气平喘。

14.6.3——补肾[气]安胎:

运用益气补肾的方药,达到安胎目的,适用于肾虚而胎动不安病症的治疗方法。

14.7——补益心肺:

具有补益心肺之气作用,适用于心肺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心益肺。

14.8——补脾益肺:

运用具有补益脾肺作用的方药,使脾肺之气旺,适用于脾肺两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培土生金。

14.9——补益脾肾:

具有补益脾肾之气作用,适用于脾肾气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脾益肾。

14.10——补[益]气固脱:

具有大补元气作用,适用于气脱证的治疗方法。

14.10.1——补[益]气回阳:

具有温补阳气作用,适用于阳气欲脱证的治疗方法。

14.10.2——益气生脉:

具有补气增液作用,适用于气虚欲脱而脉微细的治疗方法。

14.11——补血:

泛指具有补养血液作用,适用于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2——补血养心:

具有补血养心作用,适用于心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3——补血养肝:

具有补血养肝作用,适用于肝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3.1——养血平[柔]肝:

具有补血柔肝作用,适用于肝血虚而风阳偏亢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4.13.2——养血舒[疏]肝:

补血药与疏肝理气药并用,适用于肝郁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4——补血固脱:

通过止血输血、大补气血等,以补血固脱,适用于血脱证的治疗方法。

14.14.1——补血温阳:

补血药与温阳药并用,适用于血虚寒凝证或寒凝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4.2——养血止痒:

通过补血而达到止痒的目的,适用于血虚风燥证的治疗方法。

14.14.3——养血润肠[通便]:

通过补血而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适用于血虚肠燥证的治疗方法。

14.14.4——养血调经:

通过补血而达到调理月经的目的,适用于血虚所致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

14.14.5——养血调[和]血:

补血药与活血药并用,适用于血虚且运行不畅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4.14.6——养血安胎:

通过补血而达到安胎的目的,适用于血虚所致胎动不安的治疗方法。

14.14.7——养血止痛:

通过补血而达到止痛的目的,适用于血虚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4.14.8——养血生发:

通过补血以助头发生长,适用于血虚而头发枯萎脱落的治疗方法。

14.14.9——养血复[通]脉:

通过补血而达到复脉的目的,适用于血虚所致脉微欲绝的治疗方法。

14.14.10——养血舒筋:

通过补血而使筋脉舒柔,适用于血虚所致筋脉挛急或萎弱无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14.14.11——养血清[退]热:

补血药与清热药并用,适用于血虚内热证的治疗方法。

14.14.12——养血清肝:

补血药与清肝药并用,适用于血虚肝热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4.14.13——养血和络:

补血药与活血通络药并用,适用于血虚络脉不和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4.14.14——养血宣痹:

通过补血而宣通痹阻,适用于痹病属于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4.15——养血祛痰:

补血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血虚挟痰证的治疗方法。

14.14.16——养血祛风:

补血药与祛风药并用,适用于血虚风袭证的治疗方法。

14.14.17——养血生津:

补血药与生津药并用,适用于血虚津亏证的治疗方法。

14.14.18——养血祛邪:

通过养血扶正,以祛邪外出,适用于血虚邪恋证的治疗方法。

14.14.19——养血止血:

补血药与止血药并用,适用于出血而血虚病症的治疗方法。

14.14.20——补血[心]养[安]神:

具有补血养心安神作用,适用于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4.15——滋(补)阴(液):

用味甘性凉之品,以滋补阴液,适用于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甘凉养[滋]阴。

14.16——滋补[养]心阴:

具有滋阴养心作用,适用于心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7——滋补[养]肺阴:

具有滋阴补肺作用,适用于肺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7.1——润肺生津:

具有生津养阴润肺作用,适用于阴虚肺燥证的治疗方法。

14.17.2——滋[养]阴清肺:

滋阴药与清热药并用,适用于肺热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18——滋[养]阴益[和]胃:

具有滋阴生津、益气养胃作用,适用于胃津气亏虚证、胃气阴两虚证、胃燥津伤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益[养]胃生津。

14.19——滋补[养]脾阴:

具有滋阴补脾作用,适用于脾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0——滋补[养]肝阴:

具有滋阴养肝作用,适用于肝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0.1——滋[养]阴柔肝:

具有滋阴养肝柔肝作用,适用于肝阴亏虚、肝失柔润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4.20.2——滋[养]阴疏[舒]肝:

滋阴药与疏肝理气药并用,适用于肝郁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0.3——滋[养]阴平肝:

具有滋阴养肝、平肝潜阳作用,适用于肝阴虚阳亢证的治疗方法。

14.21——滋补[养]肾阴:

具有滋阴补肾作用,适用于肾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1.1——滋肾纳气:

具有滋肾阴、补肾气作用,适用于肾之气阴亏虚、摄纳无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4.21.2——大[填]补真阴:

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培补肾阴,适用于肾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2——滋补[养]心肺:

具有滋阴养心补肺作用,适用于心肺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2.1——滋补[养]肝胃:

具有滋阴补肝养胃作用,适用于肝胃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2.2——滋补[养]脾胃:

具有滋阴补脾养胃作用,适用于脾胃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2.3——滋肺清肠:

具有滋阴润肺清肠作用,适用于肺阴亏虚、肠燥失润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14.22.4——滋补[养]肝肾:

具有滋阴补肾养肝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滋肾养肝;滋水涵木。

14.22.5——滋补[养]心肾:

具有滋阴补肾养心作用,适用于心肾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2.6——滋补[养]肺肾:

具有滋阴补肾益肺作用,适用于肺肾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2.7——滋补[养]肺胃:

具有滋阴补肺养胃作用,适用于肺胃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3——滋阴清热:

滋阴药与清热药并用,适用于阴虚内热证的治疗方法。

14.23.1——滋阴凉营:

滋阴药与清热凉营药并用,适用于热伤营阴证的治疗方法。

14.23.2——滋阴凉血:

滋阴药与清热凉血药并用,适用于血热伤阴证、阴虚血热证的治疗方法。

14.23.3——滋[养]阴生津:

具有滋阴生津增液作用,适用于津液亏虚证、阴虚津亏证的治疗方法。

14.23.4——滋阴止渴:

具有滋阴生津以止口渴作用,适用于阴虚津亏证的治疗方法。

14.23.5——滋阴降火:

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并用,适用于阴虚火旺证的治疗方法。

14.23.6——滋[育]阴潜阳:

滋阴药与重镇潜阳药并用,适用于阴虚阳亢证、阴虚阳浮证的治疗方法。

14.23.7——滋阴通脉:

通过滋阴增液而复脉,适用于阴液虚脱而脉细微弱的治疗方法。

14.23.8——坚[养][育]阴止痢:

通过滋阴而止痢,适用于痢久阴虚欲脱证的治疗方法。

14.23.9——滋阴(清热)解毒:

具有滋阴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伤阴证的治疗方法。

14.23.10——滋阴止血:

滋阴药与止血药并用,适用于阴虚动血证治疗方法。

14.23.11——滋阴止呕:

通过滋阴和胃而止呕,适用于阴虚胃失和降所致呕吐的治疗方法。

14.23.12——滋阴止咳:

通过滋阴润肺而止咳,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咳嗽的治疗方法。

14.23.13——滋阴止汗:

通过滋阴清热而止汗,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盗汗的治疗方法。

14.23.14——滋阴利水:

滋阴药与利水药并用,适用于明虚水停证的治疗方法。

14.23.15——滋阴化[利]湿:

滋阴药与祛湿药并用,适用于阴虚湿阻证的治疗方法。

14.23.16——滋阴通淋:

通过滋阴清热而通淋,适用于淋病属于阴虚内热证的治疗方法。

14.23.17——滋阴通便[润肠]:

通过滋阴润肠而通便,适用于阴虚肠燥证的治疗方法。

14.23.18——滋阴行气:

滋阴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阴虚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4.23.19——滋阴化瘀:

滋阴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适用于阴虚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4.23.20——滋阴祛痰:

滋阴药与化湿祛痰药并用,适用于阴虚痰湿证的治疗方法。

14.23.21——滋阴清热化痰:

滋阴清热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阴虚痰热证的治疗方法。

14.23.22——滋阴清热化湿:

滋阴清热药与化湿药并用,适用于阴虚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23.23——滋阴解郁清热:

滋阴清热药与理气解郁药并用,适用于阴虚热郁证的治疗方法。

14.23.24——滋阴祛邪:

通过滋阴扶正,以祛邪外出,适用于阴虚邪恋证的治疗方法。

14.23.25——滋阴搜邪:

通过滋阴扶正,以搜除余邪,适用于阴虚余热证的治疗方法。

14.24——补[温]阳益气:

温阳药与补气药并用,适用于阳气亏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5——补[壮][温]阳:

泛指具有温补阳气作用,适用于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6——温补心阳:

具有温阳补心作用,适用于心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7——温补肺阳:

具有温阳补肺作用,适用于肺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7.1——温肺止咳:

通过温阳补肺而止咳,适用于阳虚肺寒所致咳嗽的治疗方法。

14.27.2——温肺平喘:

通过温阳补肺而平喘,适用于阳虚肺寒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14.28——温补[运]脾阳:

具有温阳补脾作用,适用于脾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4.29——温补胃阳:

具有温阳健胃作用,适用于胃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温阳[中]益[和]胃。

14.30——温补肝阳:

具有温阳补肝作用,适用于肝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1——温补肾阳[气]:

具有温阳补肾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温[补]肾壮阳。

31.1——温补命火:

具有温肾阳补命火作用,适用于命门火衰证的治疗方法。

14.31.2——温补纳气:

具有温阳益气补肾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而摄纳无权所见病症的治疗方法。

14.31.3——温补下元[元阳]:

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具有温补肾阳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衰证的治疗方法。

14.31.4——补[温]肾止泻:

运用温补肾阳的方药,达到止泻作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泄泻。

14.32——温补心肺:

具有温补心肺作用,适用于心肺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2.1——温补脾胃:

具有温补脾胃作用,适用于脾胃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2.2——温补脾肾:

具有温补脾肾作用,适用于脾肾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2.3——温补心肾:

具有温补心肾作用,适用于心肾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2.4——温中[脾]涅肠[止泄]:

具有温阳补脾作用,适用于脾阳虚所致泄泻的治疗方法。

14.32.5——温中[脾]止血:

具有温中补脾作用,适用于脾阳虚失于统血所致出血的治疗方法。

14.33——温阳行[理]气:

温阳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阳虚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4.33.1——温阳固经:

通过温阳而固摄月经,适用于阳虚所致崩漏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14.33.2——温阳调经:

通过温阳而调摄月经,适用于阳虚所致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

14.33.3——温阳止血:

通过温阳固摄而止血,适用于阳虚失摄所致出血的治疗方法。

14.33.4——温阳化斑:

通过温阳解毒而化斑,适用于阳虚寒凝所致斑疹的治疗方法。

14.33.5——温阳消肿:

通过温阳散寒而消肿,适用于阳虚水泛证的治疗方法。

14.33.6——温阳宣[通]痹:

通过温通阳气而宣通痹阻,适用于阳虚寒凝所致痹病的治疗方法。

14.33.7——温阳[通]散结:

通过温通阳气而散结消肿,适用于阳虚寒凝所致肿块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14.33.8——温阳活血[化瘀]:

温阳散寒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适用于“寒凝血瘀证、血寒证、阳虚血瘀证”的治疗方法。

14.33.9——温阳止痛:

通过温通阳气而止痛,适用于阳虚寒凝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4.33.10——温阳止汗:

通过温阳固摄而止汗,适用于阳虚失摄所致汗出的治疗方法。

14.33.11——温阳止渴:

通过温阳助气化而腾津止渴,适用于阳虚津液不升所致口渴的治疗方法。

14.33.12——温阳止泻:

通过温补阳气而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泄泻的治疗方法。

14.33.13——温阳[中]止痢:

通过温补脾肾阳气而止痢,适用于脾肾阳虚之痢疾的治疗方法。

14.33.14——温阳利[化][行]水:

通过温补阳气而利水消肿,适用于阳虚水泛证的治疗方法。

14.33.15——温阳止遗:

通过温补肾阳而固精止遗,适用于肾阳虚之遗精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14.33.16——温阳止带:

通过温补阳气而祛湿止带,适用于阳虚湿困所致带下的治疗方法。

14.33.17——温阳祛湿:

通过温补阳气而祛湿化浊,适用于阳虚湿困证的治疗方法。

14.33.18——温阳祛痰:

温阳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阳虚痰凝证的治疗方法。

14.33.19——温阳祛邪:

通过温阳扶正,以祛邪外出,适用于阳虚邪恋证的治疗方法。

14.34——补益气血:

泛指具有补益气血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气养血。

14.34.1——调补[养]气血:

具有补气理气、养血活血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且不调和所见病症的治疗方法。

14.34.2——温补气血:

具有温阳补气养血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证而有寒象的治疗方法。

14.34.3——益气养营:

具有补气养营作用,适用于营气亏虚证、脾虚营亏证的治疗方法。

14.34.4——补益肝脾(气血):

具有补脾气养肝血作用,适用于肝脾气血两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4.5——补益心脾(气血):

具有补脾气养心血作用,适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4.6——补益心肝(气血):

具有补益心肝气血作用,适用于心肝气血两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4.7——止血补气固脱:

通过止血输血、大补气血等,适用于气随血脱证的治疗方法。

14.35——滋阴补[温]阳:

具有滋阴温阳作用,适用于阴阳两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5.1——温阳滋阴:

以温补阳气为主,佐以滋补阴液,适用于阳损及阴证的治疗方法。

14.35.2——滋阴温阳:

以滋补阴液为主,佐以温补阳气,适用于阴损及阳证的治疗方法。

14.35.3——固阴回阳:

用具有大补阴阳、收敛固脱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阴竭阳脱证的治疗方法。

14.36——益气滋[养]阴:

具有滋阴益气作用,适用于气阴两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滋[养]阴益气。

14.37——补益精髓:

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肾益精髓,适用于肾虚髓亏证、精气亏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精益[填]髓;补肾益[填]髓。

14.37.1——补益精血:

具有补益精血作用,适用于精血亏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7.2——补肾益[填]精:

具有补益肾精作用,适用于肾精亏虚证的治疗方法。

14.37.3——补肾调经:

通过补益肾之精气,或滋肾阴、温肾阳等,达到调理月经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因肾虚所致的月经不调。

14.37.4——温补肾精:

具有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作用,适用于肾阳虚精亏证的治疗方法。

14.37.5——滋补肾精:

具有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作用,适用于肾阴虚精亏证的治疗方法。

14.38——补益心肾:

泛指具有补益心肾作用,适用于心肾阴阳两虚证、心肾气阴两虚证、心肾气虚证等的治疗方法。

14.39——滋阴补血:

滋阴药与补血药并用,适用于阴血亏虚证的治疗方法。

15、温里法:

15.1——回阳(救急):

具有大补阳气作用,适用于亡阳证的治疗方法。

15.11——回[扶]阳救逆:

通过大补阳气,以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证四肢厥冷的治疗方法。

15.12——回[温]阳固脱:

具有大补阳气、收敛固摄作用,适用于亡阳证的治疗方法。

15.13——回阳通[生]脉:

通过温补阳气而复脉,适用于阳气虚脱而脉微的治疗方法。

15.14——温经回阳:

通过温补阳气而使经脉复通,适用于阳衰欲脱而经脉不利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15.2——温阳[里]散寒:

具有温补阳气、祛散寒邪作用,适用于寒凝阳虚证、阳虚寒凝证的治疗方法。

15.2.1——温中散[怯]寒:

通过温补脾胃阳气以散寒和中,适用于脾胃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15.2.2——温肺散寒:

通过温阳补肺以散寒,适用于肺阳虚寒凝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15.2.3——温肾散[祛]寒:

通过温阳补肾以散寒,适用于肾阳虚寒凝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15.2.4——暖肝散寒:

通过温阳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寒滞肝脉证的治疗方法。

15.2.5——温胃散寒:

具有温阳散寒和胃作用,适用于寒邪犯胃证的治疗方法。

15.2.6——温胃降逆:

具有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作用,适用于胃寒气逆证的治疗方法。

15.2.7——温通小肠:

具有温阳散寒作用,适用于寒滞肠道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散寒温肠。

15.3——温经散[祛]寒:

具有温阳散寒通经作用,适用于寒滞经脉证的治疗方法。

15.3.1——暖宫散寒:

具有温阳散寒暖宫作用,适用于寒凝胞宫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温经暖宫。

15.3.2——暖宫止痛:

具有温阳散寒、暖宫止痛作用,适用于寒凝胞宫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5.3.3——温经止痛:

通过温经散寒以止痛,适用于寒滞经脉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5.3.4——温经通阳:

具有温经通阳散寒作用,适用于寒滞经脉证的治疗方法。

15.3.5——温通经[血]脉:

具有温经散寒通脉作用,适用于寒滞血脉证的治疗方法。

15.3.6——温经[阳]通络:

具有温经散寒通络作用,适用于寒滞经络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15.3.7——温经活血:

温阳通经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适用于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5.3.8——通阳理气:

温阳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寒凝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5.4——散寒止痛:

通过温散寒邪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寒邪凝滞所致的疼痛。

15.4.1——散寒止呕:

运用温阳散寒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降逆止呕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寒证呕吐。

15.4.2——散寒止泻:

运用温阳散寒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控制泄泻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寒证泄泻。

15.4.3——散寒平喘:

运用温散寒邪的方药或其他方法,达到平息气喘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寒邪袭肺所致的气喘。

15.4.4——散寒消肿:

运用具有散寒作用的方药或其他疗法,以消除肿满,主要适用于寒凝气滞所致肿胀的治疗方法。

15.4.5——散[祛]寒宣痹:

用温散寒邪的方药或外治法,以宣通痹阻,主要适用于以寒为主的寒胜痛痹证的治疗方法。

16、祛暑法:

16.1——祛[漆]暑清热:

具有清热解暑作用,适用于暑热证的治疗方法。

16.2——祛暑解表:

清热解暑药与解表药并用,适用于暑湿袭表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解[透]表清暑。

16.3——清暑解毒:

具有清暑化湿解毒作用,适用于暑湿毒蕴证的治疗方法。

16.4——祛[清]暑利[化]湿:

清热解暑药与化湿药并用,适用于暑湿内蕴证的治疗方法。

16.5——清暑益气:

清热解暑药与补气生津药并用,适用于暑伤津气证的治疗方法。

16.6——清心涤暑:

具有清心解暑作用,适用于暑热闭神证的治疗方法。

16.7——清暑宣肺:

通过清热祛暑以宣降肺气,适用于暑伤肺络证所致烦渴咳嗽咯血等症的治疗方法。

17、治风法:

17.1——疏散风邪[外风]:

具有疏风解表作用,适用于风邪犯表证、风袭表疏证的治疗方法。

17.1.1——疏风散寒解表:

具有疏风散寒、发汗解表作用,适用于风寒束表证的治疗方法。

17.1.2——疏风清热解毒:

具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风火热毒证的治疗方法。

17.1.3——疏风清热润燥:

具有疏风清热、养血润燥作用,适用于风热血燥证的治疗方法。

17.1.4——疏风清热祛湿:

具有疏风祛湿、清热解表作用,适用于风热挟湿证的治疗方法。

17.1.5——疏风祛湿解毒:

具有疏风祛湿、发表解毒作用,适用于风湿挟毒证的治疗方法。

17.2——祛[疏]风解肌:

具有疏风解表作用,适用于风邪侵袭肌表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17.2.1——疏风消肿:

通过疏散风邪,达到消肿目的,适用于风水相搏证、风毒在表证的治疗方法。

17.2.2——疏[驱]风解毒:

具有疏风发表解毒作用,适用于风毒在表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疏散风毒。

17.2.3——疏风止痒:

通过疏散风邪达到止痒目的,适用于风毒蕴肤证的治疗方法。

17.2.4——祛风宣痹:

具有疏散风邪、宜通痹阻作用,适用于风胜行痹证的治疗方法。

17.2.5——祛风生发:

通过疏散风邪而促进头发生长,适用于因风毒所致脱发的治疗方法。

17.2.6——祛[搜][疏]风通络:

具有疏散风邪、活血通络作用,适用于风邪袭络证、风毒入络证的治疗方法。

17.2.7——祛[疏]风止痛:

通过疏散风邪达到止痛目的,适用于因风邪侵袭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7.2.8——疏风清肺:

具有疏散风邪、清热宜肺作用,适用于肺经风热证的治疗方法。

17.3——平[镇]肝熄风:

用重镇潜阳、平肝熄风方药,适用于肝阳化风证、肝阳暴亢证的治疗方法。

17.3.1——清热[泻火]熄风:

通过清热泻火而止痉熄风,适用于热极动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2——凉血熄风:

通过清热凉血而止痉熄风,适用于血热动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3——清[凉]肝熄风:

通过清肝泻火而平熄风阳,适用于肝热动风证、肝阳化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4——解毒熄风:

通过清热解毒而止痉熄风,适用于风毒证、风毒所致抽搐的治疗方法。

17.3.5——潜阳熄风:

具有平肝潜阳熄风作用,适用于肝阳化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6——柔肝熄风:

通过滋阴养血柔肝而止痉熄风,适用于肝阴血虚动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7——滋[养]阴熄风:

通过滋阴增液而止痉熄风,适用于阴虚动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8——养[和]血熄风:

通过补养肝血而止痉熄风,适用于血虚动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9——豁[漆][化]痰熄风:

通过祛痰化浊开窍而止痉熄风,适用于风痰所致痫病等的治疗方法。

17.3.10——清热化痰熄风:

通过清热化痰以熄风止痉,适用于痰热动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11——清热祛暑熄风:

通过清热祛暑以熄风止痉,适用于暑热动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12——益气补血熄风:

通过益气补血以熄风止痉,适用于气血两虚动风证的治疗方法。

17.3.13——温阳补气熄风:

通过温阳补气以熄风止痉,适用于阳虚动风证、气虚动风证的治疗方法。

17.4——平肝潜阳[镇]:

用重镇之品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证、肝阳暴亢证的治疗方法。

17.5——熄风解[定]痉:

具有熄风止痉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证所见抽搐等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镇痉熄风。

17.5.1——熄风定痫:

具有止痉熄风作用,适用于风痰所致痫病等的治疗方法。

17.5.2——祛风解[镇][止]痉:

具有祛散风邪、止痉熄风作用,适用于风中经络证、风毒入络证等的治疗方法。

18、祛疲法:

18.1——宣肺化[怯]痰:

通过祛除痰浊以宣肺,适用于痰浊阻肺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豁痰宣肺。

18.2——燥[祛]湿化痰:

泛指具有燥湿化痰作用,适用于湿痰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化[豁]痰除[燥]湿。

18.2.1——渗湿化痰:

通过淡渗利湿以祛除痰浊,适用于湿痰证的治疗方法。

18.2.2——祛痰化浊:

泛指具有祛痰化浊作用,适用于痰证的治疗方法。

18.3——清热化[祛]痰:

运用清化热痰药,或清热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热痰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化热痰。

18.3.1——消[清]火涤[化]痰:

清热降火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痰热内扰证的治疗方法。

18.3.2——清心豁痰:

清热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痰火扰神证的治疗方法。

18.3.3——清肺[金]化痰:

清热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痰热壅肺证的治疗方法。

18.3.4——清热化痰开窍:

具有清热、化痰、开窍作用,适用于痰热内闭证的治疗方法。

18.3.5——清热滋阴化痰:

具有清热、滋阴、化痰作用,适用于痰热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18.3.6——清热行气化痰:

具有清热、行气、化痰作用,适用于痰热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8.3.7——清热化痰宣肺:

清热药与化痰药并用,以开宣肺气,适用于痰热闭肺证的治疗方法。

18.3.8——清热化痰宽胸:

清热药与化痰药并用,以宽胸利膈,适用于痰热结胸证的治疗方法。

18.3.9——清胆化痰宁神:

清热药与化痰药并用,以清胆宁神,适用于胆热痰扰证的治疗方法。

18.4——润燥化痰:

具有增液润燥化痰作用,适用于燥痰证、燥痰结肺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润肺化痰;润化燥痰。

18.5——温化寒痰:

具有温阳、祛寒、化痰作用,适用于寒痰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温阳化痰。

18.5.1——温肺化痰:

具有温阳祛寒化痰作用,适用于寒痰阻肺证的治疗方法。

18.5.2——温脾化痰:

通过温阳补脾以祛痰,适用于脾虚痰湿证的治疗方法。

18.5.3——温肾化痰:

通过温补肾阳以祛痰,适用于肾虚寒痰证的治疗方法。

18.5.4——祛[散]寒化痰:

温阳散寒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寒痰证的治疗方法。

18.6——祛[治]风化痰:

疏风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风痰证的治疗方法。

18.7——理[行]气化[祛]痰:

理气行滞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气滞痰凝证、痰气互结证的治疗方法。

18.7.1——降气[逆]化痰:

降气行滞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痰阻气逆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化[祛]痰降气。

18.7.2——解郁化痰:

理气解郁药与祛痰药并用,适用于痰气互结证的治疗方法。

18.7.3——祛痰理气宽膈:

祛痰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痰气阻膈证的治疗方法。

18.7.4——祛痰化瘀宽膈:

祛痰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适用于痰瘀阻膈证的治疗方法。

18.8——化痰宣肺:

通过祛除痰浊以宣达肺气,适用于痰浊阻肺证的治疗方法。

18.8.1——化[祛]痰止咳:

通过祛除痰浊以宣肺止咳,适用于痰浊阻肺所致咳嗽的治疗方法。

18.8.2——化[祛]痰平喘:

通过祛除痰浊以宣肺平喘,适用于痰浊阻肺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18.9——散寒化饮:

用辛温之品,散寒化饮,适用于寒饮内停证的治疗方法。

18.9.1——解表化[蠲]饮:

发汗解表药与祛除水饮药并用,适用于寒饮停肺证、表寒肺饮证的治疗方法。

18.9.2——宣肺化饮:

通过化饮祛痰以宣通肺气,适用于饮邪客肺证的治疗方法。

18.9.3——化饮宁心:

通过化饮逐水以宁心,适用于饮停心包证的治疗方法。

18.9.4——化饮宽胸:

通过化饮消水以宽胸利膈,适用于饮停胸胁证的治疗方法。

18.9.5——宣肺清热化饮:

通过清热、化饮以宣通肺气,适用于肺热饮停证的治疗方法。

18.10——泻肺逐饮:

化饮药与泻下药并用,适用于饮邪客肺证的治疗方法。

18.11——温阳化饮:

具有辛温助阳化饮作用,适用于阳虚饮停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温化[散]寒饮。

18.11.1——温肺化饮:

具有温阳化饮宣肺作用,适用于寒饮停肺证的治疗方法。

18.11.2——温脾化饮:

具有温阳补脾化饮作用,适用于脾阳虚所致湿饮内停证的治疗方法。

18.11.3——温胃化饮:

具有温阳化饮和胃作用,适用于寒饮停胃证的治疗方法。

18.11.4——温肾化饮:

具有温阳补肾化饮作用,适用于肾阳虚水饮内停证的治疗方法。

18.11.5——化饮平喘[定哮]:

通过化饮以宣肺平喘,适用于饮邪客肺所致哮病、气喘的治疗方法。

18.12——温化痰饮:

泛指运用辛温之品,以祛痰化饮,适用于阳虚痰饮内停证的治疗方法。

18.13——化痰消食:

祛痰药与消食导滞药并用,适用于痰食互结证的治疗方法。

18.14——祛痰化瘀:

祛痰药与化瘀药并用,适用于痰瘀互结证的治疗方法。

18.14.1——化痰通[搜]络:

祛痰药与活血通络药并用,适用于痰湿阻络证的治疗方法。

18.14.2——祛痰化瘀宣肺:

祛痰药与化瘀药并用,适用于痰瘀阻肺证的治疗方法。

18.14.3——祛痰化瘀宽心:

祛痰药与化瘀药并用,适用于痰瘀阻心证的治疗方法。

18.15——化[漆]痰散[破]结:

祛痰药与消积软坚药并用,适用于痰核留结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祛[豁]痰软坚。

18.16——化痰消瘿[瘤]:

祛痰药与消散软坚药并用,适用于痰核留结证的治疗方法。

18.17——祛痰宣痹:

用祛除痰浊的方药,以宣通痹阻,适用于痰浊阻痹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8.18——清热祛痰化瘀:

清热、祛痰、化瘀药并用,适用于痰瘀化热证的治疗方法。

18.19——祛痰杀虫:

祛痰药与杀虫药并用,适用于痰虫互结证的治疗方法。

18.20——祛痰理气解毒:

祛痰、行气、解毒药并用,适用于痰结毒滞证的治疗方法。

19、开窍法:

19.1——开窍通闭:

泛指具有开穷醒神、宣通闭阻作用,适用于各种闭病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通窍开闭。

19.2——清[泄]热开窍:

通过清热泻火以开窍醒神,适用于热闭心神证的治疗方法。

19.2.1——清心开窍:

通过清热泻火以开窍醒神,适用于热闭心包证的治疗方法。

19.2.2——辛凉开[通]转:

运用辛凉之品,以清热开窍,适用于热闭心神证的治疗方法。

19.2.3——解毒开窍:

通过解毒化浊以开窍醒神,适用于浊毒闭神证的治疗方法。

19.2.4——凉营开窍:

通过清热凉营以开窍醒神,适用于热入心营所致神昏谵语等的治疗方法。

19.2.5——祛暑开窍:

通过清热祛暑以开窍醒神,适用于暑热闭神证的治疗方法。

19.3——宁心[神]开窍:

具有养心宁神定志作用,适用于“心厥、血厥”及惊恐伤神证所致神昏的治疗方法。

19.4——芳香[辟移]开[通]窍:

运用芳香之品,以宣闭开窍,适用于秽浊之邪阻闭心包所致神昏的治疗方法。

19.4.1——行气开窍:

通过理气行滞以宣闭开窍,适用于气厥神闭证、气闭证的治疗方法。

19.4.2——开窍泄浊:

通过祛邪泄浊以宣闭开窍,适用于秽浊之邪阻闭所致神昏的治疗方法。

19.5——散寒开[通]转[闭]:

用辛温香窜行气之品,以温阳祛寒,宣闭通窍,适用于寒厥及寒凝气滞、窍闭所见“肢厥、神昏、剧痛”等症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辛温开[通]窍。

19.6——利[化]湿开[通]窍:

具有化湿通窍作用,适用于湿浊蒙闭心神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19.7——化[祛][涤][豁]疲开窍:

通过祛除痰浊以宣闭开窍,适用于痰厥及痰迷心窍证的治疗方法。

19.8——祛痰化湿开窍:

通过祛痰化湿以宣闭开窍,适用于痰湿闭神证的治疗方法。

19.9——搜风祛痰开窍:

通过搜风祛痰以宣闭开窍,适用于风痰闭神证的治疗方法。

19.10——祛暑开闭:

清热祛暑药与行气开闭药并用,适用于暑闭气机证的治疗方法。

19.11——消石开闭:

具有消石行气开闭作用,适用于石闭气机证的治疗方法。

19.12——解毒开闭:

运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疫毒内闭证的治疗方法。

19.13——解毒宣肺开闭:

通过解毒祛邪以宣肺开闭,适用于热毒闭肺证、麻毒闭肺证的治疗方法。

20、驱虫法:

20.1——驱蛔杀虫:

具有驱杀蛔虫作用,适用于虫积肠道证的治疗方法。

20.1.1——清热安蛔:

通过清热以安蛔止痛,适用于热扰虫窜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20.1.2——温脏[中]安[驱]蛔:

通过温阳散寒以安蛔止痛,适用于肠寒而使蛔虫窜扰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安蛔定[缓]痛。

20.1.3——安蛔止厥:

通过温阳散寒以安蛔止痛回厥,适用于蛔厥的治疗方法。

20.1.4——驱虫攻下:

驱虫药与攻下药并用,适用于蛔虫所致肠闭、肠结的治疗方法。

20.2——健[补]脾驱虫:

通过补脾益气以消除蛔虫,或补脾药与驱虫药并用,适用于脾虚虫积证的治疗方法。

20.3——杀虫消疳[积]:

具有杀虫消积作用,适用于虫积所致疳积的治疗方法。

20.4——祛风杀虫:

具有祛风杀虫作用,适用于虫毒、风毒蕴结肌肤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20.4.1——杀虫止痒:

通过杀虫而达止痒目的,适用于虫毒蕴结肌肤所致瘙痒的治疗方法。

20.4.2——杀虫解毒:

具有杀虫及解毒作用,适用于虫毒结聚证的治疗方法。

20.5——杀虫宁神:

运用具有杀虫作用的方药,以宁神止痛定痫,适用于囊虫侵脑证的治疗方法。

20.6——杀虫解毒宣肺:

具有杀虫解毒、宣肺理气作用,适用于蛊毒犯肺证的治疗方法。

21、安神法:

21.1——重[潜]镇安神:

用重镇潜阳之品,以安神定志,适用于阳亢神旺而失眠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21.2——安神[宁心]定志[择]:

泛指具有祛邪、养心等作用,适用于心虚神怯证所见“惊悸、失眠、胆怯”等症的治疗方法。

21.3——养[补]心安神:

具有补心养血作用,适用于心虚神怯所见“惊悸、失眠、多梦、健忘、胆怯”等症的治疗方法。

21.4——养血安神:

具有补血养心作用,适用于心血虚证所见“惊悸、失眠、多梦、健忘、胆怯”等症的治疗方法。

21.5——益肾宁神:

具有补肾益精作用,适用于恐伤神气证或肾虚心肾不交所致“惊悸、失眠”等症的治疗方法。

21.6——益气安[定]神:

通过补气养心以安神,适用于心气虚所致心神不安的治疗方法。

21.7——滋[养]阴安神:

通过滋阴养心以安神,适用于心阴虚所致心神不安的治疗方法。

21.8——和中[胃]安神:

通过消食和胃以安神,适用于胃不和则卧不安而失眠等症的治疗方法。

21.9——解毒安神:

通过解毒化浊以安神,适用于浊毒扰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21.10——解郁安神:

通过解郁理气以安神,适用于忧思过度所致忧伤神气证的治疗方法。

21.11——安神止痒:

运用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的方药或其他疗法,主要适用于阴血亏虚,心神不宁、肌肤失养所致瘙痒的治疗方法。

21.12——镇惊[心]安神:

用重镇之品安神定志,适用于惊伤神气证、恐伤神气证的治疗方法。

22、消导法:

22.1——消食导[化]滞:

具有消食行滞作用,适用于食积病证的治疗方法。

22.1.1——消食和中[胃]:

通过消食导滞以宽中和胃,适用于食滞胃肠证的治疗方法。

22.1.2——消食止呕:

通过消食导滞以降逆止呕,适用于食滞胃肠所致呕吐的治疗方法。

22.1.3——消食止痛:

通过消食导滞以和胃止痛,适用于食滞胃肠所致脘腹疼痛的治疗方法。

22.1.4——消食解毒:

具有消食导滞解毒作用,适用于食毒证的治疗方法。

22.2——清[泄]热导滞:

消食导滞药与清热药并用,适用于食滞胃热证、食滞胃肠证的治疗方法。

22.3——消痞化积:

具有行滞消痞化积作用,适用于食积气滞所致痞胀等病证的治疗方法。

22.3.1——泄热消痞:

具有清热泻下、消食行滞作用,适用于食积热滞所致痞满胀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22.3.2——和中[胃]消痞:

具有理气行滞宽中和胃作用,适用于肝脾胃肠气机不和所致痞满胀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22.4——软坚散结[消瘿][消癥][消肿]:

具有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等作用,适用于气血瘀滞等所致瘿瘤、肿块、癥积等的治疗方法。

22.4.1——破积散结[消癥][消聚]:

具有行气活血、消癥散结作用,适用于气血瘀滞等所致之肿块、积聚等的治疗方法。

22.4.2——养营软坚:

具有补血养营、软坚散结作用,适用于肿块、癥积等病症而又营血亏虚的治疗方法。

22.4.3——益气散结[消癥]:

具有补气软坚散结作用,适用于肿块、癥积等病症而又有气虚的治疗方法。

22.5——消石导滞:

具有消石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石阻气机证、石阻证的治疗方法。

23、固涩法:

23.1——固表止[敛]汗:

通过收敛固表以止汗,适用于表虚卫气不固而以自汗为主症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敛汗固表。

23.1.1——益[补]气固表:

通过补气益卫而达到止汗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气虚卫表不固的证候。

23.1.2——补肺固表:

通过补益肺气而达到固表止汗目的,适用于肺虚卫表不固证的治疗方法。

23.1.3——扶[助]阳固表:

通过温补阳气而达到固护肌表目的,适用于阳虚卫表不固证的治疗方法。

23.1.4——敛阴固表[止汗]:

通过滋补阴液而达到固表止汗目的,适用于阴虚卫表不固证的治疗方法。

23.1.5——敛汗固脱:

通过固表敛汗而达到固脱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绝汗正气欲脱的证候。

23.2——敛肺止咳:

通过补益收敛肺气而达到止咳目的,适用于肺气亏虚而以咳嗽为主症的治疗方法。

23.3——敛肺平喘:

通过补益收敛肺气而达到平喘目的,适用于肺气亏虚而以气喘为主症的治疗方法。

23.4——涩[固]肠止泻:

通过收敛固涩肠道,达到止泻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久泻不止的病症。

23.4.1——涩肠[固涩]止痢:

通过收敛固涩肠道,达到止痢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痢疾日久不止的病症。

23.4.2——涩肠固脱:

通过收敛固涩肠道,达到控制泄泻以防正气虚脱,适用于泻痢不止,正气欲脱的治疗方法。

23.5——涩精止遗:

通过收敛固涩,达到涩精止遗目的,适用于遗精滑精的治疗方法。

23.5.1——益气摄精:

通过补益脾肾之气,达到固精止遗目的,适用于气虚不固所致遗精为主症的治疗方法。

23.5.2——补[固]肾摄精:

通过补益肾气,达到固精止遗目的,适用于肾气不固所致遗精为主症的治疗方法。

23.6——固经止血:

通过固涩经气,达到止血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月经量多不止的病症。

23.6.1——固崩止血[漏]:

通过收敛固涩,达到止血固经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月经淋漓或崩漏等病症。

23.6.2——固冲止[摄]血:

通过收敛固护冲脉,达到止血固经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冲任不固所致崩漏或月经量多的病症。

23.7——固摄[摄血]止血:

通过收敛固涩,达到止血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气不摄血所致出血的病症。

23.7.1——固气摄血:

通过益气固涩,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气不摄血证的治疗方法。

23.7.2——摄血固脱:

运用固涩方药等以摄血止血,防止元气随出血而亡脱,适用于气随血脱证、气血虚脱证的治疗方法。

23.8——固冲[肾][涩]止带:

通过补肾固护冲任以止带下,适用于肾虚冲任不固所致带下的治疗方法。

23.9——固肾安胎:

通过补益肾气以安胎,适用于肾虚所致胎动不安的治疗方法。

23.10——止血安胎:

运用止血药与安胎药,以达止血安胎目的的治疗方法。

23.11——固涩[补气]敛[摄]乳:

运用具有补气收敛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气虚不能敛乳而乳汁自出的治疗方法。

23.12——固摄敛泪:

具有补气收敛作用,适用于气虚不能收敛泪液所致流泪症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收敛止泪。

23.13——固脬止遗[尿][淋]:

通过补益肾气,以固护膀胱,适用于肾气不固所致遗尿、小便失禁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气固脬。

23.14——补[益]气固摄:

通过补气增强固摄功能,适用于气虚不摄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23.15——固护阴液:

用收敛固涩和滋阴增液的方药,适用于阴液欲脱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敛阴固脱。

23.16——温阳[涇]固脱:

温阳益气药与固涩药并用,适用于阳气欲脱病症的治疗方法。

23.17——升提[清]固浬:

益气升提药与收敛固涩药并用,适用于气虚不能固摄、精微下泄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23.18——补肾固浬:

泛指具有补益肾气、增强收摄作用,适用于肾气不固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固摄下元[肾气]。

23.18.1——补肾固脱:

具有补益肾气、收敛固脱作用,适用于肾虚欲脱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23.18.2——温肾固涩[下][脱]:

温补肾阳药与收敛固涩药并用,适用于肾阳亏虚、下元不固所见证候的治疗方法。

23.18.3——温[补]肾固冲:

具有温补肾阳、固护冲任作用,适用于肾虚冲任不固证的治疗方法。

24、治痈疡法:

24.1——解毒散痈:

泛指运用祛除毒邪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以排出痈瘍内蕴之毒邪,达到消散痈疡目的的治疗方法。

24.1.1——解毒止痛:

运用祛除毒邪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

24.1.2——活[散]血解毒:

运用活血化瘀、和营通络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祛除毒邪目的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解毒化瘀[通络]。

24.1.3——排脓解[托]毒:

运用具有排除脓液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托毒外出、祛除毒邪目的的治疗方法。

24.1.4——扶正解毒:

运用补益扶正之类方药,达到祛除毒邪目的,适用于正虚毒滞证、正虚毒陷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益[扶正]托毒;托毒外出[透邪]。

24.1.5——和营托毒:

运用调血和营的方药,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达到托邪外出目的的治疗方法。

24.1.6——托毒[里]护心:

运用透托和补托之类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托邪外出目的,使毒邪不致内攻脏腑的治疗方法。

24.1.7——解毒护阴:

运用祛除毒邪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以达到顾护阴液目的的治疗方法。

24.1.8——解毒消瘴:

运用祛除毒邪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消瘴避疫止疟目的的治疗方法。

24.1.9——发汗解[驱]毒:

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使毒邪随汗而解的治疗方法。

24.1.10——化痰解毒:

化痰与解毒方药并用,达到祛除痰浊、消除邪毒目的的治疗方法。

24.1.11——托毒透邪:

运用托毒和补托方药,以扶正达邪,达到托毒外出、透邪出毒目的,适用于火(热)毒内陷证的治疗方法。

24.1.12——滋阴清热托毒:

运用具有滋阴、清热、透邪作用的方药,达到托毒外出、滋阴清热目的的治疗方法。

24.1.13——补气解毒:

补气与解毒方药并用,达到扶助正气,解除邪毒目的,适用于气虚毒滞证的治疗方法。

24.2——解[化]毒消肿[散结]:

运用祛除毒邪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消散疮疡目的的治疗方法。

24.2.1——消肿散结:

运用具有散结消肿作用的方药,达到消散肿块目的的治疗方法。

24.2.2——消肿软[溃]坚:

运用软坚散结之类方药,达到消散肿块目的的治疗方法。

24.2.3——排脓消肿:

运用具有祛除脓液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消散肿块目的的治疗方法。

24.2.4——祛[去]腐消肿:

运用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消退疮肿目的的治疗方法。

24.2.5——消肿止痛:

运用具有消肿作用的方药或其他疗法,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

24.2.6——箍毒消肿:

运用具有箍聚疮毒作用的药物及其他疗法,达到收束疮形、消散疮肿目的的治疗方法。

24.2.7——清热祛腐:

运用清热解毒之类方药,使疮疡内蕴之热毒排出,脓腐脱落的治疗方法。

24.3——清热排脓:

运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达到清解疮疡内蕴之热毒、排除脓液目的的治疗方法。

24.3.1——通腑排脓:

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使蓄积在脏腑内的毒邪得以排出,达到排除脓液、消散疮瘍目的的治疗方法。

24.3.2——祛[散][逐]疲排脓:

运用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方药,使脉通血畅,以达到排除脓液目的的治疗方法。

24.3.3——提脓祛[去]腐:

运用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方药或其他疗法,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排出,腐肉脱落,适用于脓毒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祛腐排[提]脓。

24.3.4——托里排[透]脓:

运用补益内托之类方药,达到托毒外出、排除脓液目的,适用于脓毒证的治疗方法。

24.3.5——托毒排[透]脓:

运用具有透邪托毒、补益内托作用的方药,达到托毒外出、排除脓液目的,适用于脓毒证的治疗方法。

24.3.6——煨脓长肉:

运用促使疮面脓液分泌方药及其他疗法,促进疮面肉芽组织生长,达到疮面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3.7——聚毒排脓:

运用具有箍聚疮毒、排除脓液作用的方药,达到消散疮肿目的的治疗方法。

24.3.8——提脓拔毒:

运用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使内蕴之脓毒得以排出,适用于脓毒证的治疗方法。

24.3.9——化毒成脓:

运用透托、补托、外治等方法,使毒邪移深居浅、液化成脓的治疗方法。

24.3.10——扶正排脓解毒:

运用具有补益正气、排除脓液、解散毒邪作用的方药,使正气旺盛,达到解毒排脓目的,适用于正虚脓毒证的治疗方法。

24.4——祛[去]腐生肌:

运用具有祛腐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使腐肉脱落,达到促进新肉生长,以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1——养阴生肌:

运用具有滋养阴液作用的方药,达到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2——益气生肌:

运用具有补气作用的方药,达到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3——养血生肌:

运用具有养血作用的方药,达到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4——回阳生肌:

运用具有温阳作用的方药,达到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5——去[排]毒生肌:

运用具有祛除毒邪作用的方药,达到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6——透脓生肌:

运用具有透脓作用的方药,达到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7——消肿生肌:

运用具有消散疮肿作用的方药,达到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8——生肌定痛:

运用具有生肌和止痛作用的方药,达到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9——生肌收口:

运用具有生长肌肉作用的方药,达到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10——生肌燥湿:

运用具有生肌和燥湿作用的方药,达到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4.11——活血祛腐:

运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药,以排出疮疡内蓄的毒邪,使腐肉脱落的治疗方法。

24.5.消痈散疖:

运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消肿解毒,促进疮疡消散目的的治疗方法。

24.5.1——消散疔疮:

运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消肿解毒,使疔疮消散目的的治疗方法。

24.5.2——通腑解毒消痈:

运用具有通腑解毒作用的方药,达到消散痈疡目的的治疗方法。

24.5.3——活血消痈:

运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达到消散痈疬目的的治疗方法。

24.5.4——通乳消痈:

运用具有疏通乳络作用的方药,达到消散乳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6——燥湿敛疮:

运用具有燥湿和敛疮作用的方药,达到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目的的治疗方法。

24.7——清解余毒:

运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达到消除余毒目的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透伏邪。

24.7.1——宣泄血毒:

运用具有宣通、开泄作用的方药,达到清解血分邪毒目的的治疗方法。

24.7.2——祛腐泄毒:

运用具有祛腐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以排出疮疡内蓄的邪毒的治疗方法。

24.8——敛疮止痛:

运用具有敛疮和止痛作用的方药,达到减轻疼痛、促进疮口愈合的治疗方法。

25、治五官法:

25.1——明目:

泛指通过“祛风、清热、凉血、化瘀、养血、益气、滋阴、健脾、补肝肾”等方法,以祛邪扶正,达到提高视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视物不清的内外障眼病。

25.1.1——退翳明目:

用蝉蜕、蛇蜕、蒙花等退翳药与辛散、滋阴、活血等药物配合,治疗黑睛宿翳,使之缩小或变薄,从而起到提高视力作用的治疗方法。

25.1.2——祛[疏][搜]风明目:

用“银花、桑叶、菊花,或荆芥、防风、细辛”等药物,祛散风邪,提高视力。主要适用于风邪犯眼所致的眼病。

25.1.3——清热[肝]明目:

用“龙胆草、栀子、黄连、黄芩、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的方药,起到祛邪明目作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热性眼病。

同义词:泻火[泄热]明目。

25.1.4——凉血明目:

用“生地、丹皮、赤芍、玄参、紫草、茅根”等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的方药,起到凉血止血、祛邪明目作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热入营血所致的眼病。

25.1.5——化瘀[活血][祛瘀]明目:

用“归尾、赤芍、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及行气作用的方药,达到消散瘀滞以明目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血行瘀滞或瘀血不散所致的眼病。

25.1.6——补肾明目:

包括滋肾明目和温肾明目。指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等具有滋补肾阴作用,或“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等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方药,达到补肾明目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肾虚所致眼病。

25.1.7——滋肝明目:

用熟地、生地、枸杞子、麦冬等具有滋补肝阴作用的方药,达到滋肝明目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肝阴亏虚所致的眼病。

25.1.8——养血[肝]明目:

用“当归、首乌、阿胶”等具有补血养肝作用的方药,达到补益肝血而明目目的的治疗方法。

25.1.9——补气明目:

用“人参、黄芪、白术”等具有益气升阳健脾作用的方药,达到补气以明目目的的治疗方法。

25.2——通[利]耳:

泛指通过祛邪扶正,以通利耳窍的治疗方法。

25.2.1——平肝潜阳利耳:

运用具有平肝熄风、滋阴潜阳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肝阳上亢、风火上扰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2——疏[怯]风宣[通]耳:

运用具有疏风解表、宣通清窍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外邪侵犯耳窍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3——降火清耳:

运用具有苦寒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火毒上攻耳窍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4——泻肝[胆]清耳:

运用具有苦寒清泻肝胆火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肝胆火毒壅滞于耳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5——解毒利耳:

运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热毒上壅耳窍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6——除[祛]湿利[通]耳:

运用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因湿邪外侵,或湿浊内停泛溢耳窍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7——化浊利耳:

运用具有芳香化湿,或通利湿浊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湿浊内蕴耳窍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8——祛痰利[通]耳:

运用具有除湿化痰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痰湿凝滞耳窍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9——理气通耳:

运用具有疏肝解郁、理气通窍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肝郁气滞、耳窍壅滞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10——逐瘀通耳:

运用具有活血通络、化瘀通窍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血行不畅、瘀滞耳窍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11——温化寒水利耳:

运用具有温补阳气、散寒利水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阳虚寒水泛溢耳窍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12——补血养耳:

运用具有补血养肝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血虚耳窍失养所致耳鸣、耳聋等耳部病症的治疗方法。

25.2.13——益气通耳:

运用具有健脾益气、温中升阳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耳窍失煦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25.2.14——滋[养]阴濡耳:

运用具有滋养阴液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阴液亏虚、虚火上炎所致耳鸣、耳聋等耳部病症的治疗方法。

25.2.15——滋肝[肾]濡耳:

运用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肝肾阴精亏损所致耳鸣、耳聋等耳部病症的治疗方法。

25.3——通鼻:

泛指通过祛邪扶正,以通利鼻窍的治疗方法。

25.3.1——益[补]气煦[通]鼻:

运用具有补益脾肺之气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脾肺气虚、中气下陷,鼻窍失煦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2——温[升]阳通鼻:

运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阳气亏虚,鼻窍失煦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3——滋[养]阴通[润][濡]鼻:

运用具有滋阴润肺补肾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肺肾阴虚,鼻窍失养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4——补血滋鼻:

运用具有补血养血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血液亏虚,鼻窍失养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5——疏风通鼻:

运用具有疏风宣肺、解表通窍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风邪犯肺,肺窍窒塞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6——散寒通鼻:

运用具有温散寒邪、宣通肺窍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寒邪凝滞,鼻窍不利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7——清胆利鼻:

运用具有清泄胆热、利湿通窍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胆热上炎,搏结鼻窍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8——解毒利[通]鼻:

运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火热上炎,邪毒搏结鼻窍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9——除湿[化池]利[通]鼻:

运用具有祛除湿浊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湿浊停聚鼻窍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10——清燥润鼻:

运用具有清宣燥热、润肺生津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燥伤肺津,肺燥阴虚,鼻窍失濡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11——祛瘀通鼻:

运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窍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瘀血阻滞鼻窍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3.12——芳香通鼻[窍]:

运用具有辛散走窜、芳香宣散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外邪壅塞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所致鼻病的治疗方法。

25.4——利咽:

泛指通过祛邪扶正,以通利咽喉的治疗方法。

25.4.1——疏风利咽[喉]:

运用具有疏风解表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风邪侵袭咽喉,咽喉不利所致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4.2——散寒利咽[喉]:

运用具有温散寒邪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寒邪侵袭咽喉,咽喉不利所致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4.3——清胃利咽[喉]:

运用具有清泻胃火、解毒消肿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胃火上炎,燔灼咽喉所致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4.4——祛痰利咽[喉]:

运用具有祛痰化浊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痰浊凝滞咽喉,咽喉不利所致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4.5——理气利咽[喉]:

运用具有疏肝理气、行滞利咽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肝郁气滞,咽喉不利所致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4.6——逐瘀[活血]利咽:

运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瘀血阻滞咽喉所致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4.7——益气利咽[健喉]:

运用具有补益中气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脾胃气虚,咽喉失煦所致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4.8——滋阴润[利]咽:

运用具有滋润养阴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阴液亏虚,咽部失濡所致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4.9——滋阴润[利]喉:

运用具有滋润养阴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阴液亏虚,喉部失濡所至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4.10——生津[润燥]利咽:

运用具有生津增液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燥热伤阴,津液亏虚,咽喉失润所致咽喉病变的治疗方法。

25.5——开音:

泛指通过祛邪扶正,以利声开音,治疗声音嘶哑的方法。

25.5.1——宣肺开音:

运用具有疏风解表宣肺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风邪犯肺,咽喉不利而致声音嘶哑的治疗方法。

25.5.2——散寒开音:

运用具有辛温发散,温阳散寒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寒邪侵袭咽喉,咽喉不利而致声音嘶哑的治疗方法。

25.5.3——清热开音:

运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邪热壅遏咽喉而致声音嘶哑的治疗方法。

25.5.4——祛痰开音:

运用具有祛除痰浊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痰浊凝滞咽喉而致声音嘶哑的治疗方法。

25.5.5——行[理]气开音:

运用具有解郁行气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气滞咽喉而致声音噺哑的治疗方法。

25.5.6——祛瘀[活血][逐瘀]开音:

运用具有活血散瘀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瘀血阻遏咽喉而致声音嘶哑的治疗方法。

25.5.7——散结开音:

运用具有软坚散结与活血祛瘀散结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瘀血痰浊凝聚咽喉所致声音嘶哑的治疗方法。

25.5.8——消肿开音:

运用具有解毒消肿与利水消肿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火毒壅遏咽喉而致喉部肌膜肿胀,声音不扬或嘶哑的治疗方法。

25.5.9——益气开音:

运用具有补益脾肺之气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脾肺气虚,声带失养而致声音嘶哑的治疗方法。

25.5.10——滋阴开音:

运用具有滋养阴液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阴液亏虚,声带失濡而致声音嘶哑的治疗方法。

25.5.11——润燥开音:

运用具有清热生津濡润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燥热或热病伤津,咽喉失濡而致声音嘶哑的治疗方法。

25.6——固齿:

泛指通过祛邪扶正,以达牙齿健固、牙龈充润目的的治疗方法。

25.6.1——补肾固齿:

运用具有补肾培本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肾气亏虚,齿失充养所致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2——益气固齿:

运用具有补脾益气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气虚齿牙疏豁等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3——补[养]血健[固]齿:

运用具有补血养血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血虚齿豁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4——滋阴润齿:

运用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阴液亏虚,齿失濡润所致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5——温阳健齿:

运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阳气亏虚,齿失温煦所致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6——解毒健齿:

运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热毒熏蒸所致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7——疏风固齿:

运用具有疏风祛邪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风邪犯齿所致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8——降火[清热]固齿:

运用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火热炽盛,耗伤津液,齿龈失润所致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9——滋阴养[润]龈:

运用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阴虚龈肉失养所致牙龈萎缩的治疗方法。

25.6.10——补血养龈:

运用具有补血养血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血虚龈肉失养所致牙龈萎缩的治疗方法。

25.6.11——祛湿[化浊][祛痰]利齿:

运用具有祛痰、除湿、化浊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痰浊湿邪停聚于齿所致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12——逐瘀消龈肿:

运用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瘀血阻痹齿龈所致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5.6.13——解毒利龈:

运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火毒结聚齿龈所致口齿病症的治疗方法。

26、其他治法:

26.1——壮水制阳:

采用滋补阴液为主,使阴液充足而能抑制阳气偏亢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因阴虚而阳亢的证候。

同义词:滋阴抑阳。

26.2——益火消阴:

采用温补阳气为主,使阳气旺而能消散阴寒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因阳虚而阴寒偏胜的证候。

同义词:壮阳消阴。

26.3——引火归原:

采用温补阳气为主,适当加入引经药,使浮越的阳气得以敛藏,也即使肾阳寓于肾阴之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命门火衰,虚阳浮越的证候。

同义词:导龙入海。

26.4——和营生新:

通过调和营血、疏通血行,以促进新血化生,或促进新肉生长、创面愈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因血行不畅而影响新血化生或创面愈合的病症。

26.5——宣通三焦:

通过理气祛邪,疏通气机,使三焦得以通利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阻气滞而三焦不利的证候。

26.6——交通心肾:

通过滋肾阴、敛肾阳,降心火、安心神,达到滋阴潜阳、沟通心肾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心肾不交、阴阳失调的证候。

26.7——清利头目:

通过清热泻火、潜阳降逆,而使头目清利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火热上扰、阳亢气逆而使头目疼痛、眩晕之类病症。

26.8——滑利窍道:

运用具有滑利作用的方药等,而使窍道通利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因阴液不足所致的窍道干涩病症。

26.9——宽胸利膈:

通过祛邪理气,或升阳降浊,使胸膈得以舒畅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胸膈痞闷、胀满、梗塞的病症。

26.10——续筋接骨:

通过推拿等手法或其他方法,使损伤断裂的筋骨得以整复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筋骨损伤的病症。

26.11——强筋壮骨:

通过练功或服药等,以使筋骨强健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素体虚弱或伤后、病后体虚而筋骨不健者。

26.12——散结[软坚]:

泛指运用祛痰理气、破瘀通络之类方15或其他治法,起到软坚散结、消瘫除积作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有积聚肿块、肿胀的病症。

26.12.1——宽胸散结:

用温阳散寒、祛痰降浊、化瘀理气之类方药或其他治法,起到宣痹通阳、宽胸散结作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胸痹心痛等病症。

26.12.2——通乳散结:

用疏通乳络、通下乳汁的方药或针刺、外治法等,起到散结消痈作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乳痈初起等病症。

26.12.3——舒筋散结:

用疏通筋络的方药或按摩、外治等,以舒畅筋脉、活络散结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筋脉挛急、肿胀结块之类病症。

27、针灸疗法:

27.1——体[毫]针疗法:

以毫针为针剌工具,通过在人体经络及经外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应用范围极广,是针灸疗法最常用的方法。

27.2——头针疗法:

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将头皮划分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有关刺激区进行持续、快速捻针以治疗疾病。主要用于治疗脑部疾病所致的偏瘫等。

27.3——面针疗法:

针刺面部的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其应用比较广泛,常用于各种胃肠疾患、缺乳及各种痛症等。

27.4——眼针疗法:

针刺眼眶周围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常用于“中风、眩晕、头痛”等。

27.5——鼻针疗法:

剌激鼻部范围内的特定穴位,以治疗多种疾病。对“儿、妇、内、外”科多种病症,如咳嗽、胃脘痛等有较好疗效。

27.6——耳针疗法:

以毫针、皮内针、艾灸、激光照射等器具,通过对耳廓穴位的刺激以防治疾病。可应用于“内、妇、儿、眼、五官、皮肤”等各科病症,如呃逆、胃脘痛等。

27.7——舌针疗法:

针刺舌体上一些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可用于风痱、眩晕等。

27.8——脊背针疗法:

用特定的粗针在背部正中线及其他部位上沿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可用于疔疮等。

27.9——手针疗法:

计刺手部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可用于腹泻、喉痹、腰痛、落枕等。

27.10——足针疗法:

针刺足部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可用于急救,对面风痛、头痛、痛经等效果较好。

27.11——腕踝针疗法:

在腕部或踝部的一定刺激点,用毫针刺入皮下,以治疗全身相应体表与脏腑的疾病。适用于各部位的急性扭挫伤、各种痛症。

27.12——皮内针疗法:

应用特定的小针固定于穴位皮内或皮下,并给予较长时间埋藏,以治疗疾病。可应用于头痛、胃痛、胁痛等。

27.13——温计疗法:

针刺后在针柄上安置艾炷,点然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可用于肩痹、胃缓等。

27.14——火针疗法:

将计尖烧红后迅速刺入体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用于肢体痹病、胃脘痛、胃缓等。

27.15——巨针疗法:

运用特制的粗长不锈钢针治疗疾病。可用于肢体痹病、下肢瘫痪、中风半身不遂等。

27.16——七星针疗法:

运用多支短针[丛针]进行浅刺、速刺而不留针的一种针刺疗法。适用于头痛、脊背痛、胁痛等。

27.17——三棱针疗法:

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常用于各种“实证、热证、血肿、疼痛”等。

27.18——陶针疗法:

采用消毒的陶瓷片,在人体不同部位,运用不同手法施行刺激,以防治疾病。可应用于泄泻、霍乱、尿闭等。

27.19——芒针疗法:

运用一种极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因其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芒针)刺激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常用于中风、胸痹、癃闭、瘰疬等病。

27.20——磁穴疗法:

应用磁场作用于人体腧穴或患病部位以治疗疾病。常用于体表肿瘤、外伤、肢体痹病及风眩、肺胀等。

27.21——点刺疗法:

用锋利的针,在人体皮肤表面或关节周围、脊椎两旁进行轻刺、点刺、快刺,以治疗疾病。多用于实热证,如“高热、牙痛、咽痛、疮疡肿毒”等。

同义词:快速浅刺疗法。

27.22——割治[脂]疗法:

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切开皮肤,摘出少量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以治疗疾病。常运用于哮病、胃肠病、癌肿疼痛等。

27.22.1——割掌疗法:

在手掌部进行割治,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哮病等的割治疗法。

27.23——挑治[针]疗法:

在一定部位或穴位,用三棱针,或缝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或挑刺挤压出血,以治疗疾病。可用于“瘫痪、头晕、头痛、咳嗽、发热、眼疾、推积、肢体痹病”等。

同义词:针挑疗法;截根法。

27.23.1——挑疳积[四缝]法:

在四缝穴进行挑治,用以治疗小儿疳积的挑治疗法。

27.24——刺络拔罐疗法:

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治疗疾病。适用于头痛、偏头痛、胸痛等。

27.25——砭镰疗法:

用三棱针、小刀锋,或带有细刺的龙须草、灯心草等在病变处浅刺或擦洗,使之少量出血,以使蕴阻之邪热随血外泄的一种疗法。适用于下肢丹毒、红丝疔、椒疮等。

27.26——麦粒灸疗法:

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通过施灸,以治疗疾病。适用于气血虚弱、眩晕、小儿发育不良、皮肤疣等。

27.27——疤痕灸疗法: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化脓现象,并结为疤痕,以此来治疗疾病。适用于哮病、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肢体痹病等。

27.28——隔姜灸疗法:

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可防治感冒、寒性呕泻、腹痛、咳喘等病症。

27.29——隔蒜灸疗法:

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隔蒜片或蒜饼进行施灸,以防治疾病。多用于治疗疮、疖、乳痈、肢体痹病、天行赤眼等。

27.30——药饼灸疗法:

将药饼置于皮肤一定穴位,再在药饼上放置艾炷施灸,以防治疾病。对痈疽初起、疮疡久溃不愈、阳痿、早泄等有较好疗效。

27.31——艾条灸疗法:

将艾条或药条点燃后,熏烤腧穴或患处,通过温和热力和药力来刺激皮肤,以防治疾病。艾条灸疗法的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对一般适宜施灸的病症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和回旋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27.32——雷火计灸[神针]疗法:

用芳香走窜的药物加艾绒制成的艾条,在穴位上施灸,以温通经络、畅行气血、祛除寒湿,适用于哮病、胸痹心痛、风湿痹痛、泄泻、腹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27.33——太乙针灸[神针]疗法:

用多味温阳化瘀药物和艾绒制成的艾条,在穴位上施灸,以活血散寒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瘘病及虚寒证等的治疗方法。

27.34——拔罐疗法:

以杯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郁血现象,以治疗疾病。适用于“痹病、头痛、眩晕、月经病、目疾、丹毒”等。

同义词:吸筒疗法。

27.35——走罐疗法:

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多用于各种痹痛。

27.36——脉冲电针疗法:

在针刺的基础上,应用各种脉冲电针仪,在刺入人体有关穴位的毫针上,导入脉冲电流,以加强得气感觉,从而提高针刺疗效的一种方法。其适用范围与体针疗法相似。

27.37——微波计疗法:

应用微波针治疗仪输出的医用微波频谱中的微波,通过特制的辐射器与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连接,将小剂量的微波输入人体的穴位、经络,多用于“风眩、风湿痹痛、肩痹、偏痹”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27.38——激光针疗法:

应用医用激光仪输出的激光束替代毫针来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其适应症与毫针疗法类同,清热作用更为明显。

27.39——水针疗法:

选用药物注入有关穴位,集针刺与药物治疗的长处以治疗疾病。对经络病变、胃肠病变等有较好疗效。

同义词:穴位注射疗法。

27.40——穴位埋线疗法:

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多用于“哮病、软脚瘟、胃脘痛、遗尿、面瘫、痫病、腰腿痛”等。

27.41——(直流)电(药)离子导[透]入疗法:

应用药物离子透入仪输出的直流电,施加于浸有中草药液的电极板上,使药物离子透入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适用于风湿痹痛、乳痈、眼科疾患等。

27.42——点穴疗法:

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面上,运用“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以缓解疼痛及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对瘫痪、劳损、扭伤、牙痛等有较好疗效。

27.43——耳压疗法:

在耳穴表面贴敷颗粒状药物或磁珠等,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对“肺胀、眩晕、胆石、失眠、近视”等有较好疗效。

27.44——针刺麻醉法:

根据经络原理,按手术要求循经取穴,辨证运用针刺手法的一种麻醉方法。可用于“头颅、五官、胸腹”等部位手术的麻醉。

28、推拿疗法:

28.1——推拿[按摩]疗法:

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施以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根据施术目的、操作方法等的不同,而有“医疗推拿、保健推拿,自我按摩,小儿推拿、运动按摩、正骨推拿、喉科擎拿,指压疗法、一指禅推拿、擯法推拿、内功推拿”等不同的分类命名。其常用手法有“按法、压法、揉法、点法、掐法、拨法、押法、掩法、扪法、抄法、踩跷法,擦法、摩法、推法、分法与合法、拂法与刮法、搓法、勒法、抹法、扫散法,拿法、弹法、捻法、抓法,拍法、振法、抖法,摇法、拉法、背法、扳法”等等。可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对骨伤科疾患、小儿疾患及各种疼痛性疾患更为适宜。

28.2——小儿推拿[按摩]疗法:

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其常用手法有“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拿肩井”以及“推五经、运八卦、揉板门、推三关、推六腑、推天河水、掐十王、弹山根、运耳后高骨、推膻中、分推腹阴阳、摩腹、拿肚角、按利尿穴、推脊、揉龟尾、推七节、拿血海、按揉足三里、二龙戏珠、苍龙摆尾、凤凰单展翅、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月、黄蜂出洞、按弦搓摩、天门入虎口、斗肘走气、揉耳摇头”等。可广泛运用于小儿各种疾病。

28.3——捏脊[积]疗法:

是在患者脊柱部施行捏拿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食积、呕泻、便秘、失眠”等病症。

28.4——正骨[伤科]推拿[按摩]疗法:

矫正“骨错、筋歪”等骨伤科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其手法一般可分为“正骨手法、推拿手法”两类。前者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主要用于骨折、脱位;后者有“捏、弹、按、压、揉、点、推、疏、摇、牵、搬、盘”十二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

28.5——一指禅推拿疗法:

以一指禅法,作为主要手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其手法有“推、拿、按、摩、滚、捻、抄、搓、缠、揉、摇、抖”十二法。常用于治疗“头痛、失眠、面瘫、关节痛、落枕、肩痹”等病症。

28.6——内功推拿疗法:

以擦法,为主要手法,并指导患者进行少林内功锻炼,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常用于治疗内科虚劳杂病、外伤及妇女经带病症。

28.7——指拨疗法:

在穴位上施以手指平推和拨法,以治疗伤痛病症的一种推拿疗法。适用于“落枕、肩痹、扭挫伤、风湿痹痛”等病症。

28.8——推扳疗法:

在体表压痛点上,作与肌纤维呈直角方向的推扳手法,以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推拿疗法。常用于劳损所致肌肉酸痛、筋脉痉挛等症。

28.9——拍[棒]击疗法:

用双手或器械(木棒等)在人体体表进行拍打或捶击,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常用于“风湿痹痛、腰痹、瘫痪、咳嗽、哮病、惊风”等病症。

28.10——膏摩疗法:

将中药膏剂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上,再施以推拿手法,发挥推拿与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以治疗疾病。可用于“风湿痹痛、偏瘫、痛风、骨损肿痛、伤筋、闭经、便秘、惊风”等病症。

28.11——喉科擎[擒]拿疗法:

在捏拿虎口、腋窝、锁骨窝等部位的同时,用力擎举上肢或扩展胸廓,以治疗咽喉疾病。常用于急喉风、喉痹等。

28.12——保健按摩疗法:

根据需要,在一定部位,运用“推、拿、按、摩、揉、捏、搓、擦”等推拿手法,以防治疾病。一般可自己进行按摩。

28.13——眼保健推拿疗法: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一种自我推拿疗法。对视力减退、近视、用眼疲劳等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8.14——脏腑经穴推拿疗法:

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在体表经穴(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施以“按、摩、推、揉”等推拿手法,从而对脏腑疾病进行辨证施术的推拿疗法。适用于“胃脘痛、泄泻、便秘、哮病、胸痹”等病症。

28.15——㨰法推拿疗法:

依靠腕关节的伸屈动作,使手掌背部在患者体表来回“滚动”,并配以“揉、按、拿、捻、搓”等手法,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濡润筋骨,主要用于瘫痪、各种痹病、四肢关节扭挫伤等病症的一种推拿疗法。

29、外治疗法:

29.1——药[热]熨疗法:

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加热后置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作热罨或往复移动,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多用于寒湿、气血瘀滞、虚寒证候的一种外治疗法。

29.2——热敷疗法:

将发热的物体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特定部位(如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水热敷法、醋热敷法、姜热敷法、葱热敷法、盐热敷法、砂热敷法、蒸饼热敷法、铁末热敷法、砖热敷法等。常用于胃肠疾患、腰腿痛、痛经、冻疮、乳痈等。

29.3——敷贴疗法:

将药物调成糊状,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头痛、呕泻、自汗盗汗、脱肛、眩晕、面瘫、风湿痹病、疮痈癣疹、扭挫伤、口腔糜烂、烫伤等。

29.4——膏药疗法:

以膏药敷贴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由于膏药方剂的组成不同,功效主治各异,故应辨证施治。常用于疮疖痈肿、流痰、溃疡等。

同义词:薄贴疗法。

29.5——药膏疗法:

将外用药膏敷贴于肌肤,药膏通过皮肤、粘膜的吸收,起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邪外出的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损伤、骨折、局部感染等。

29.6——箍围疗法:

借助箍围药(如金黄散、玉露散、冲和散、回阳玉龙散等)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效应的一种敷贴疗法。对“痈疽、疮疖、瘰疬、瘿瘤、毒虫吱伤”等有较好疗效。

29.7——湿敷疗法:

用纱布沾取药液敷于患处,主要适用于疮疡痈肿、皮肤疾患、烧伤、烫伤等病症的一种外治疗法。

29.8——(敷)挤疗(法):

将药物敷置于脐眼或脐部,常用于“眩晕、盗汗、便秘、尿闭、遗精、阳痿、阴挺、痛经”等病症的一种外治疗法。

29.9——熏洗疗法:

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汽熏蒸患处,并用温热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外治疗法。常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痹痛、湿疹、癣疥、肛门病、阴痒、眼疾、跌打损伤”等病症。如眼科的熏洗法就有熏眼法、洗眼法(包括结膜囊冲洗法、泪道冲洗法)等。

29.10——熏蒸疗法:

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据熏蒸部位可分为全身熏蒸法和局部熏蒸法。多用于骨伤科疾病。

同义词:汽浴疗法。

29.11——冲洗疗法:

用药液反复冲洗患病部位的一种外治疗法。多用于五官科疾病、妇女生殖系统疾病、肛肠疾病等。

29.12——浸洗疗法:

用药物煎汤,浸洗患部的一神外治疗法。常用于各种癣病、跌损肿痛、脱肛、阴挺等病症。

29.13——腐蚀疗法:

选用具有腐蚀作用的药物,敷涂患处,以蚀去恶肉,促使新肉长出的一种外治疗法。主要适用于“体表疮瘍、癌瘤、流痰”等病症。

29.14——缠缚疗法:

以宽绷带缠缚下肢,用以治疗臁疮、青筋腿等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29.15——切开疗法:

用手术刀切开病灶或脓肿,适用于痈疬已形成脓肿的一种治疗方法。

29.16——引流疗法:

以导管或纱布条、药捻纸条等插入脓疡创孔,使脓液排出畅通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外科疮疡、腹腔手术后引流等。

29.17——(针刺)放血疗法:

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或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高热、神昏、中暑、感冒、各种疼痛、风眩、急惊风、中毒、毒蛇咬伤”等病症的一种外治疗法。

29.18——发泡疗法:

将某些能引起皮肤发泡的药物,捣碎敷在一定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上,使之发泡,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关节痹痛、疟疾、黄疸、妇女痛经、小儿疳积”等病症。

同义词:天灸疗法。

29.19——火烙疗法:

用金属器械烙烫病变局部组织,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外科和皮肤科疾病,如“赘疣、息肉”等。喉科有烙铁烧灼喉核疗法;眼科有胬肉攀睛切除烧烙法、角巩膜缘割烙法。

29.20——烧蚀[点灼]疗法:

用具有腐蚀性的药物点敷或点滴在病变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皮肤上的“疣、痣、瘤、鸡眼”等。

29.21——刮痧疗法:

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纽扣等工具,蘸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动,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痧症”及“中暑、感冒、喉痛、腹痛、呕泻、头昏脑胀”等病症。

29.22——撮[捏][抓]疲疗法:

在患者一定的部位和穴位,用手指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血斑块,主要用于急性腹痛呕泻、中暑、时行感冒、头痛、关节痹痛等病症的一种外治疗法。

29.23——药筒[罐]疗法:

将药物与竹筒同煮,乘热急覆疮上,利用其负压吸力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外科疮瘍肿毒,用以吸取脓液毒水,或用治咳喘等。

29.24——神灯[火]照疗法:

在患病部位,用药物蘸油燃烧后,通过烟气上熏,借助于药力、热和光照的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痈疽发背初起、麻疹不透及疮疥瘙痒等。

29.25——点眼疗法:

将具有消红肿、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等作用的药物直接点入眼内,以治疗眼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常用的剂型及方法有点眼药水、点眼药粉、涂眼药膏、放眼药膜等。主要适用于外眼疾病。

29.26——敷眼疗法:

用药物或冷水、热水等敷于眼部,以治疗眼病的一种方法。分为药物敷法、热敷法(又分湿热敷法、干热敷法)、湿敷法。主要用于外眼疾病。

29.27——海螵蛸摩擦疗法:

用磨成鸭嘴形的海螵蛸棒,来回摩擦睑内颗粒至出血为度,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涂以眼膏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椒疮颗粒较多者。

29.28——金针拨障疗法:

通过针拨手术将白内障拨离瞳孔,以恢复患者视力的一种治疗方法。分为白内障针拨术和白内障针拨套出术。适用于圆翳内障成熟期。

29.29——钩割法:

将生于胞睑内面、白睛等处的赤脉及息肉钩起割去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胬肉攀睛、鸡冠蚬肉、睥肉粘轮等病。

29.30——吹耳疗法:

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吹布于外耳道内或鼓膜上,以治疗耳部疾病的一种方法。

同义词:耳内吹粉疗法。

29.31——(药液)滴耳疗法:

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收敛等作用的药液滴入耳道,并适当在耳屏上按压,使药液进入耳道深部,从而治疗耳病及异物入耳的一种外治方法。适用于耳道流脓、耳道糜烂、耳部疮痈疔毒、耳寿及耳道赘生物等病症。

29.32——药末吹[喷]耳疗法:

将具有清热消肿、解毒收敛等作用的药物研极细粉末,用喷吹的方法,使药粉布于耳道等处,以治疗耳部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耳疮、旋耳疮、脓耳等病。

29.33——塞耳疗法:

将药末用纱布包裹塞入耳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用于“耳鸣、耳聋、脓耳、鼻衄、疟疾”等病症。

29.34——洗耳疗法:

将具有清热泻火、消肿解毒作用的药物制成药液,用来清洗耳部患处,或以细棉签蘸药液清洁外耳道、耳廓等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耳道流脓、耳部痈疽疖疮等病症。

29.35——(咽鼓管)鼓气吹张疗法:

患者自己以手指紧捏鼻孔,向两耳鼓气,使气贯耳窍,耳窍哄然有声,鼓膜胀而向外突起的一种方法。常用于耳闭、鼓膜内陷、耳鸣、听力减退等病症。也可作为检测咽鼓管是否通畅的方法之一。

29.36——鼓膜按摩:

以中指插入外耳道内,轻轻按压、摇动,然后突然拔出手指;或以中指按压耳屏,使耳屏掩闭外耳道口,一按一松反复行之。常用于耳闭、耳膜内陷、暴聋等病症。

29.37——鸣天鼓:

将两手掌心紧贴于两外耳道口,使外耳道口暂时处于封闭状态,两手“食、中、无名”指对称地横按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将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20余次,日行数次。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耳鸣、耳聋等病症。

29.38——鼻嗔疗法:

用鼻嗅吸药物蒸汽或药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口鼻等头面疾病,如感冒、头痛等。

29.39——(药物)塞鼻疗法:

将药物制成适当剂型(如丸、散、膏等)塞入鼻内,通过鼻粘膜吸收,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鼻部(如嗅觉障碍、鼻甲肥大、鼻塞不通等)、头面部及口腔病症,以及乳痈、疟疾、哮病等。

29.40——(散剂)吹鼻[吸药]疗法:

将药物研为极细末,以小竹管或小纸管、喷药器把药粉吹入鼻内,经鼻粘膜吸收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头面及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鼻衄、鼻塞、感冒、鼻鼽、天行赤眼”等。

29.41——药液滴鼻疗法:

将具有芳香通窍、收敛止涕、凉血止血等作用的药物制成水剂、乳剂或油剂等,将药液滴入鼻内,以治疗各种鼻病的方法。常用于伤风“鼻塞、鼻窒、鼻鼽、鼻渊、鼻槁、鼻衄”等。

29.42——油剂滴鼻疗法:

将具有养阴润燥作用的药物制成油剂,滴入鼻窍,以滋养肌膜,治疗鼻梅的一种方法。

29.43——鼻腔填塞疗法:

用棉花蘸取具有收敛止血作用的药液,或凉血止血作用的药末,或用凡士林油纱条填塞鼻腔出血部位,达到止鼻齟目的的一种治法。

29.44——取[催]嚏(开穷)疗法:

将芳香辛窜之药末吹入患者鼻腔,通过药物对鼻粘膜的刺激,使之引起喷嚏反射,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神昏厥脱、头面部疾病,也可用于癃闭、感冒等。

29.45——噙化疗法:

将丸剂或片剂药物噙在口中含化,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口腔、咽喉疾病及胸痹心痛、厥心痛等病。

29.46——含漱疗法:

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类药液含漱口中,以清洁患部,治疗口腔、咽喉部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喉痹、乳蛾、牙痛、口糜、口疮等病症。

同义词:药液漱口疗法。

29.47——喷雾疗法:

将药物的溶液或极细粉末经喷雾器或雾化器等形成药物蒸汽、雾粒或汽溶胶,供呼吸道吸入或局部喷洒,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所用药物应据病情不同而配制。常用于治疗鼻部疾患及“厥心痛、昏厥、肺胀、久咳”等病症。

29.48——蒸汽吸入疗法:

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药物,煎煮时用口或鼻吸入药物蒸汽,或用雾化器,将药液雾化后,吸入口鼻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口鼻、咽喉、心肺等疾病以及头晕头痛等。

29.49——喉核烙法:

用咽喉科专用烙铁,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蘸香油,迅速烙于喉核上,以使喉核缩小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29.50——擦牙(开噤)疗法:

用开关通窍之药擦患者牙上,使神昏患者口噤得开的一种急救方法。常用于中风、各种痉病、惊风、抽搐等。

29.51——药液拭口疗法:

用干净纱布蘸药汁或淡盐水拭抹口腔,以达清洁患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小儿鹅口疮及神昏患者等。

29.52——小儿蒂丁指压疗法:

用指压患儿舌根部的“蒂丁”(相当于会厌软骨部位的一种高突如丁状的病理性反应点),以治疗婴幼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主要用于婴幼儿顽固呕吐。

29.53——吹喉疗法:

将清热消肿、解毒利咽、收敛祛腐之类药末用喷粉器吹布于咽喉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咽喉、口腔等的疾病。

同义词:咽部涂药疗法。

29.54——药栓疗法:

将药物研成粉末,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制成长圆形固体剂型,通过插入肛门或阴道而给药,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治疗肛门与肠道疾患、阴道与胞宫疾患。

同义词:坐药疗法。

29.55——枯痔钉疗法:

用具有燥湿收敛、腐蚀坏死作用的药物制成“钉”状,插入痔核,使痔核干枯、坏死、脱落的一种治疗方法。主用于内痔。

29.56——药线[抢]疗法:

用桑皮纸、丝绵纸或拷贝纸蘸药或内裹药物后,插入病变部位,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痈疽疮疡、流痰、癌瘤等的治疗。

29.57——挂线疗法:

应用药制丝线、医用丝线、橡皮筋等材料,缠扎患病组织,利用“挂线”的紧箍力,阻滞气血、经络,使局部组织坏死,以剖开瘘管或窦道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肛瘘及各种窦道。

29.58——枯痔疗法:

以腐蚀枯脱、燥湿收敛等作用的药物制成散剂,涂搽于内痔核,使痔核发生凝固性坏死、萎缩、脱落而治疗内痔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二、三期脱出的内痔,或伴有直肠粘膜脱出的巨大内痔,或痔核较多的环形痔。

29.59——枯寿硬化疗法:

用硬化萎缩剂或硬化脱落剂注入痔核内,使内痔硬化萎缩,或坏死脱落,主要用于内痔一、二期及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治疗方法。

29.60——结[缠]扎疗法:

用线结扎或用绳缠扎,使病变部位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渐至脱落坏死,再经创面组织之修复,而达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痔核、息肉、赘瘤、赘疣、毒蛇咬伤、脱疽”等。

29.60.1——结扎切除疗法:

将外痔切除,内痔结扎的一种治痔方法。多适用于混合痔。

29.60.2——套扎疗法:

用特制结扎器械将胶圈或胶环套于痔基底部,通过胶圈或胶环的紧绞,阻断痔的血行,使痔坏死、脱落的一种治痨方法。

29.60.3——切开挂线疗法:

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用线结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及肛肌的耻骨直肠部,从而缓慢地使结扎部分的括约肌发生狭窄、坏死,产生粘连,使括约肌相对固定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高位肛瘘。

29.61——灌肠疗法:

以药液或掺入散剂灌肠,以“泻毒、化瘀、理气”等,适用于“肾绝、大瘕泄、肠痹、肛门病变”等的一种治疗方法。

29.62——包扎固定疗法:

用绷带、胶布或某些特制器械,将患病部位按要求包扎固定,以利于损伤组织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骨折、脱位及伤筋。

29.63——决板[缚]固定疗法:

用扎带或绷带把木板、竹板或塑料制成的夹板固定在骨折已经复位的肢体上,以促进骨折愈合的一种治疗方法。

29.64——整复疗法:

通过手法或以手法为主,并借助于器械,使移位的筋骨恢复其原来的位置,以治疗筋骨损伤的一种方法。本法分为诊断和治疗两个部分,即首先通过触摸伤处,及X线,诊断筋骨损伤的部位与程度,然后运用手法使其复位。适用于骨折、脱位和伤筋。

30、饮食疗法:

30.1——食(物)疗(法):

应用具有药理作用的食物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药膳、药茶、药粥、药饮”等,都属食物疗法的范畴。

30.2——药膳疗法:

应用具有药性的食物及药物,烹调成菜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除了能辅助治疗各种病症之外,尚有保健强身、抗老益寿的功能。

30.3——药饭疗法:

将谷物和某些食物与药物一起制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食品,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可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以及对“老年体弱、病后、产后、手术后”,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30.4——药粥疗法:

将中药和谷物同煮为粥,食用药粥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可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以及对老年体弱、病后、产后、手术后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30.5——药酒疗法:

将药物浸泡于酒中制成药酒,通过内服或外用,以防治有关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偏瘫,以及作为强身保健、延缓衰老的补品服用;外用药酒则用于疥癣顽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症。

30.6——药茶疗法:

应用某些中药或具有药效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以及“汤、饮、乳、汁、露、浆”等饮剂,用以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可作为S种疾病的辅助疗法,以及用于年老体弱者保健强身。

30.7——脏器疗法:

指应用某些动物的内脏和组织器官来补益、治疗人体相应内脏组织器官疾病的一种方法。应用时常据病情选配一定的中药一同炖煮,以提高疗效。

31、意疗法:

31.1——情志疗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调节精神情志,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以情胜情疗法、语言开导疗法、顺情从欲疗法等。主要用于精神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的疾患。

同义词:精神疗法。

31.1.1——意示入眠疗法:

根据中医卫气循行与寤寐相关的理论,主要以存想、意守等自暗示或他暗示,或配以按摩等方法,诱导病人入眠,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主要适用于“失眠、神劳、神郁、癫狂”等病症。

31.1.2——语言[劝说]开导疗法:

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说理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临床医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此法,故其应用范围极广。

31.1.3——以情胜情疗法:

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病人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偏激,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根据其所激发的情志变化,可分为喜乐疗法、激怒疗法、惊恐疗法、悲哀疗法等,常用者,有“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忧、悲胜怒”等。

同义词:情志相胜疗法。

31.1.4——移情易性疗法:

通过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或改变其周围环境,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病人内心虑恋的指向性,即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31.1.5——暗示解惑疗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病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病人“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真情,以解除病人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主要适用于由疑心、误解、猜测所导致的幻觉、抑郁等病症。

31.1.6——顺意疗法:

顺从病人的意念、情绪,满足病人的心身需求,以释却病人心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由情志意愿不遂所引起的心身病变。

同义词:顺情从欲疗法。

31.1.7——习以平惊疗法:

让病人习惯接触有害的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主要适用于因精神过敏所致的病症。

31.2——音乐疗法:

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中,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怡神悦性,宣通气血,以此来产生养生治病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31.3——歌吟疗法:

以歌唱或吟咏为主要内容,从而达到调节情志、锻炼肺气等目的,以此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胸闷气急、神情抑郁等病症。

31.4——舞蹈疗法:

以舞蹈活动(包括舞蹈运动和观赏舞蹈)为主要内容的一种防病治病方法。舞蹈运动可防治一些慢性肢体关节病变,观赏舞蹈多用于郁病、嗜睡及体残体弱者。

32、杂疗法:

32.1——湿泥疗法:

用湿泥或药泥敷在人体一定部位,或将整个身体置于泥中,以此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实热病证。

32.2——热蜡疗法:

将液态或半固态的黄蜡、石蜡或地蜡涂布或热敷患处,以此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可用于腰腿疼痛、冻伤、某些皮肤病变等。

32.3——沐浴疗法:

将身体浸泡在水中或药液中洗浴,以此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冷浴、热浴、药浴、矿泉浴、海水浴、蒸汽浴”等。多用于“外感发热、皮肤疮癣、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皮肤瘙痒、肥胖病”等。

32.4——矿泉疗法:

利用矿泉水内服外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某些脏腑的病变及“外科、皮肤科、妇科”的病变。

32.5——日光浴疗法:

利用日光照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如“佝偻病、肺咳、风湿痹痛”等,并可用于保健养生。

32.6——握药疗法:

将选定的药物握在手中,以此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感冒、面瘫、小儿疳积、遗精”等病症。

32.7——药枕疗法:

将药物作为枕芯装入枕中,或自制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上,睡时枕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可用于“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神劳、中风偏瘫、脑风、鼻渊、风眩”等病症。

32.8——药[究]肚疗法:

将一定处方的药物研末,装入布袋缝好,缚于腹部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方法。常用于遗精、妇女经带疾患、久泄久痢、腹内肿块、小儿疳积等病症。

32.9——药带疗法:

将药物加工后,装入如腰带的布袋中,缠缚于腰部或其他部位,以此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腰部以下的病变,如偏痹、腰痹及肾与生殖系统的病变。

32.10——烟熏疗法:

利用药物燃烧后的烟气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可用于急救、肛肠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口耳鼻疾病或作为杀虫避秽、预防疾病之用。

32.11——香佩疗法:

将芳香性药物装入小布袋或荷包内,佩戴在身上,以此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防治感冒、头痛、眩晕、小儿疳积、口疮等病症,以及作为驱疫避秽、防止蚊虫叮咬之用。

32.12——吸引疗法:

用口、蚂蝗或医疗器械吸引患部,以吸引出痰涎、脓血、毒液等,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用蚂蝗吸咂患处以治病者,称为蜞针疗法。常用于较深部的“脓疡或痈肿、急性乳痈、风眩、中风痰闭、痰壅窒息、毒蛇咬伤、毒虫咬伤”等。

32.13——打[烧][爆]灯火疗法:

用灯芯草蘸麻油,点燃后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打爆,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痄腮、头痛、针眼、乳蛾”等病症。

32.14——蜂毒[整]疗法:

利用蜜蜂毒素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肢体痹病、面瘫、偏头痛、偏痹、偏瘫”等。

32.15——鳝血疗法:

以鳝血,或鳝血膏药,涂贴在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面瘫、面风痛、鼻衄、缠腰火丹”等病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曲池穴—祛风清热
祛湿气、养脾胃,这样选方药
第四单元 儿科治法概要
十人九“痔”!(一)
肛门潮湿的中医治疗方法
支气管扩张症(小儿)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