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七百句,名句、名言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难熏,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厘。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气:

80、足太阳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中医名句: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也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也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雷丰《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9、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四、医德医风:

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19、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26、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五、医术要言:

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

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也林《世医得效方~序》。

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14、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

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

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19、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20、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2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22、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23、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24、不知为不知,也良医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25、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清~喻昌《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

26、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清~宁松生《医林选青~医有体用论》。

27、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清~程文囿《医述~治法》。

28、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

29、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同病各发》。

30、不破万卷书,安试药三品?(清~费伯雄《医醇賸义》李小湖题辞)。

31、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32、《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33、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事,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34、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尚书》孔安国序)。

35、知方而不知经,则失其理;知经而不知方,则失其宜。(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刘浴德序)。

36、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明~张介宾《类经图翼》。

37、天地阴阳具于人身,人身阴阳具于天地。(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自序)。

38、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进难经表》纪天锡《集注难经》。

39、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金~张元素《医学启原》。

40、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清~喻昌《尚论篇》。

41、通“天、地、人”三才之谓医。(金理《医原图说》曹锡宝序)。

42、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43、长沙为医中之先圣,长洲为医中之亚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王恕常序)。

44、《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矣。《嘉祐补助本草》掌禹锡序)。

45、医家之有仲景,犹儒家之有孔子也。医书之有《伤寒论》,犹儒书之有《四书》也。(陆新源)。

46、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47、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清~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8、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49、内伤必取法乎东垣(清~叶桂《叶氏医案存真》。

50、医者不读仲景书,不知治伤寒;不读又可书,不知瘟疫。(吴有性著,洪天锡补注《补注瘟疫论》朱紘序)。

51、医通四时之气,辨百物之性,……非精乎儒者不能成一代之名医。(吴有性著,洪天锡补注《补注瘟疫论》周人骥序)。

52、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53、《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也由浅入深,须竖看。(吴瑭《温病条辨》凡例)。

54、医道之大尚矣!其上医国,其下医人,而身之所系,抑岂小哉?(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闻忠后序)。

55、(东垣)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经、别脉、识证、处方而已。(金~李杲《东垣试效方》王博文序)。

56、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兵有法,良将不拘于法;药有方,良医不拘于方,非曰尽废其旧也。(金~李杲《东垣试效方》砚坚序)。

57、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旧唐书~许胤宗传》。

58、要知伤寒之法,可推而治杂病,而杂病之方,未尝不出于仲景百十三方也。(李仲南《永类方》自序)。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危也林《世医得效方》自序)。

60、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61、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62、医之为学,……其要不过阴阳五行而已。(楼英《医学纲目》自序)。

63、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丹溪烛内伤于血气虚实,东垣扶护中气,河间推陈致新,钱氏分明五脏,戴人熟施三法。(楼英《医学纲目》自序)。

六、阴阳五行: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7、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2、阳道实,阴道虚。《素问~太阴阳明论》。

13、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汉~华佗《华氏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

15、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六味地黄丸集注》。

16、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

17、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8、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篇》)。

19、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20、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问~五常政大论》。

21、阴以实为质,阳以虚为用。(明~陆树生《病榻寤言~元神》。

七、藏象学说:

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腑气通则脏气安。(清~王士雄《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热篇》。

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8、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8、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9、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20、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1、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2、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藏生成篇》。

23、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藏生成篇》。

24、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5、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6、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7、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8、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9、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30、腑气通则脏气安。(清~王士雄《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31、五脏六腑,俱受气于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

32、(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阎孝忠原序》。

33、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34、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35、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6、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7、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8、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9、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伐肝也》。

40、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明~赵献可《医贯~后天要论》。

41、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难经~三十七难》。

42、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

43、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44、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45、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46、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47、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48、肾精贵乎专涩,膀胱常欲气化。(宋~严用和《济生方~肾膀胱虚实论治》。

49、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50、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51、五脏之真,惟肾为根。(明~赵献可《医贯~玄元肤论》。

52、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53、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54、人以胃气为本。(金~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治为热中论》。

55、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56、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57、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58、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59、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

60、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61、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62、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63、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64、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明~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

65、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66、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盛,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清~王士雄《柳州医话》。

67、肝得血则筋舒,肾得养则骨强。(丁甘仁《丁甘仁医案~痿痹》。

68、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脾者,以饮食之精,自能下注肾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69、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清~何梦瑶《医碥~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70、脾阳健则能运,胃阴充则能纳。(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继志堂医案》。

71、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虚劳》。

72、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膏方》。

73、胃主牙床,肾主牙,补虚清热各专家。(清~唐宗海《医学见能~证治》。

74、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

4、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5、气顺则津液流通。(宋~严用和《济生方~痰饮论治》。

6、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7、血藏于肝,精涵于肾。(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身瘦不孕》。

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9、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10、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清~唐宗海《血证论~脉证死生论》。

11、发者血之苗,血盛则发润。(明~李梃《医学入门~脏腑》。

12、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明~朱棣《普济方~血荣气卫论》。

13、气化则水行。(清~张隐庵《素问集注~经脉别论》。

14、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血》。

15、气属阳而无形,血属有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16、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

17、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清~尤怡《金匮翼~痰饮统论》。

18、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诸气》。

19、气之性善升而易散,育与固,养气之妙法……血之性善降而易凝,和与温,养血之妙法。(清~唐笠山《吴医汇讲~石芝医话》。

20、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21、荣者血也,卫者气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痈疽病诸候》。

22、人之一身以血为主,以气为先。(明~胡慎柔《慎柔五书~虚损》。

23、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24、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25、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26、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27、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诀气》。

九、发病原因:

1、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

2、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

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风邪无形而居外,湿邪有形而居内。(清~喻昌《医门法律~热暑湿三气门》。

5、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6、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7、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8、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10、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清~喻昌《医门法律~热湿暑三气门》。

11、外因之病,风为最多。(清~费伯雄《医醇剩义~火》。

12、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13、众人一般者,乃天行时疫也。(明~龚信《古今医鉴~温疫》。

14、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

15、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6、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17、久病生郁,久郁生病。(明~傅仁宇《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

18、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9、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20、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21、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22、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患。(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中风小羌活愈风汤》。

23、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4、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25、因病而郁,因郁而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郁证》。

26、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宋~杨世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27、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28、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

29、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30、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31、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32、气有余则化为火,液有余则化为痰。(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火痰》。

33、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

34、瘀血在里则口渴。(清~唐宗海《血证论~瘀血》。

十、致病机理:

1、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素问~疟论》。

27、泻多必亡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

28、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灵枢~刺节真邪》。

29、阳气者烦劳则张。《素问~生气通天论》。

30、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阳不足再辨》。

31、阴虚体质,最宜化燥。阳虚体质,最宜化湿。(清~石寿棠《医原~百病提纲论》。

32、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素问~调经论》。

33、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清~尤怡《医学读书记~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方合论》。

34、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清~尤怡《医学读书记~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方合论》。

35、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36、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金~张元素《医学启源~内经主治备要》。

37、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8、病在气分,游行不定;病在血分,沉着不移。(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附录》。

39、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40、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1、气属阳,有余便是火。(明~龚信《古今医鉴~杂病赋》。

42、气虚不能统血,气寒不能生血。(清~唐宗海)。

43、气虚则寒,营虚则热。(丁甘仁《丁甘仁医案~产后》。

44、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45、肝气横逆,犯胃则呕,克脾则泻。(丁甘仁《丁甘仁医案~泄泻》。

46、脾胃一虚,肺气先绝。(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

47、上焦闭则下焦塞。(姚若琴《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朱丹溪医案》。

48、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

49、脏寒生满病。《素问~异法方宜论》。

50、病多恶寒,责其无火。(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

51、病多壮热,责其无水。(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

52、风多则痒,热多则痛。(元~齐德之《外科精义~辨证法》。

53、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论痰饮药宜分治》。

54、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5、寒之不寒,责其无水。(明~张介宾《类经附翼~真阴论(引王冰语)》。

56、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57、热得湿面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清~王士雄《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

58、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9、热之不热,责其无火。(明~张介宾《类经附翼~真阴论(引王冰语)》。

60、热则生风。(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

61、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

十一、经络针灸:

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素问~宝命全形论》。

3、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

4、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5、胁乃肝之分野。(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内伤杂病》。

6、学医之道,不可不明乎经络。(元~滑寿《十四经发挥~序》。

7、直行者,谓之经;旁行者,谓之络也。(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经论总论》。

8、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9、凡气之道,气调而止。《灵枢~终始》。

10、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金元~窦杰《针经指南~标幽赋》。

11、治痿独取阳明,……此言不止为针也,针与药同也。(金~张从正《儒门事亲~热形》。

12、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13、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篇》。

14、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15、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

十二、四诊方法:

1、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脉要精微论》。

2、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4、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灵枢~五色》。

5、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6、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辨舌之苔垢》。

7、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

8、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9、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10、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11、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清~程杏轩《医述~辨脉》。

12、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13、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14、(饮食)喜冷则为中热,喜热则为中寒。(明~李梃《医学入门~问证》。

15、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好言者热,懒言者寒。(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10、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清~陈念祖《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1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2、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3、音壮为实,音轻为虚。(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14、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5、厥少热多则病退,厥多热少则病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16、救阴不在于血,而在于津与汗。(清~叶桂《外感温热论》。

17、少阳主半表半里。半不也,不表不里之隙地也。(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8、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9、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2、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清~叶桂《外感温热论》。

23、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4、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5、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26、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27、脾热口甘或臭。(李梃《医学入门~杂病分类》。

28、胃强脾弱,则消谷而便溏;脾强胃弱,则知饥而纳少。(清~林佩琴《类证治裁~饮食》。

29、精脱者耳聋。《灵枢~决气》。

30、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心要~手足麻木》。

31、内伤发热,时发时止;外感发热,热盛无休。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清~程杏轩《医述~审证》。

32、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

3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四、治则治法:

1、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明~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

2、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清~刘恒瑞《经历杂论~疼痛辨》。

3、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3、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五藏别论》。

14、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素问~移精变气论》。

15、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6、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9、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0、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1、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2、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3、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24、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5、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

31、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32、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3、凡欲治病,先察病源,先候病机。《神农本草经~序例》。

34、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明~张介宾《类经~论治类》。

35、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6、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能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张介宾《类经~论治类引王应震语》。

37、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8、欲潜其阳,必滋其阴。(丁甘仁《丁甘仁医案~神志》。

39、用阴和阳,用阳和阴。《灵枢~五色》。

40、气虚者宜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阳虚者宜补而兼暖,阴虚者宜补而兼清。(明~张介宾《类经~虚损治法》。

41、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42、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4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4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5、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46、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缓图。(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47、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8、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

49、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50、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51、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52、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53、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清~唐宗海《血证论》。

54、欲调其血,先调其气。(明~王肯堂《医统正脉全书~秘传证治要诀》。

55、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56、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57、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清~叶桂《外感温热论》。

58、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59、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汉~张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60、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汉~张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61、攻不可以收缓功。补不可以求速效。(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62、汗之发也,其出自阳,其源自阴。(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活人败毒散集注》。

63、里虚者,便虽难而勿攻。里实者,虽吐利而不可下。(清~汪昂《医方集解~表里之剂》。

64、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6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6、下之贵得其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67、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则已。(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68、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实脾饮注》。

69、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70、实火宜泻,虚火宜补。(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火证》。

71、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72、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燥》。

73、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元~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湿》。

74、外饮治脾,内饮治肾。(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

75、郁火宜发,实火宜泻。虚火宜补,阴火宜引。(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伤寒要义》。

76、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

77、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78、妙药难医心上病。(清~顾锡《银海指南~郁病论》。

79、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清~叶桂《外感温热论》。

80、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81、温能除大热。(金~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82、阳虚易补,阴虚难疗。(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虚劳》。

83、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

84、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疑似之证须辨》。

85、凡治病者,总宜使邪有出路。(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

86、汗能亡阳,下能损阴。(元~滑寿《难经本义~五十八难》。

87、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明~周慎斋《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88、有形之精血不能速生,无形之真气所宜急固。(明~绮石《理虚元鉴~阳虚三夺统于脾》。

十五、药物方剂:

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清~顾松园《顾氏医镜~论治大纲》。

4、升降浮沉则顾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

5、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6、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小承气汤集注》。

7、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8、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9、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10、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升降浮沉》。

11、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王纶《明医杂著~暑病》。

2、久咳不已,必须补脾土以生肺金。(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咳嗽》。

3、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4、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5、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6、肺病者,喘息鼻胀。《灵枢~五阅五使》。

7、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胀论》。

8、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9、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10、血不养心,则神浮而悸。(清~唐宗海《血证论~惊悸》。

11、呕吐伤胃,泄泻伤脾。(丁甘仁《丁甘仁医案~痉症》。

12、病深者,其声哕。《素问~宝命全形论》。

13、致呃之因,总由气逆。(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呃逆》。

14、疸久不愈则补脾。(清~林佩琴《类证治裁~黄疸》。

15、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汉~张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汉~张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17、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8、水谷分则泻自止。(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

19、白痢者,属乎气;赤痢者,属乎血。(清~汪宏《望诊遵经~大便望法提纲》。

20、初痢多属湿热,久痢多属虚寒。(清~李馥垣《医理汇精~痢疾》。

21、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清~吴瑭《温病条辨~湿温》。

22、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23、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24、善治风者,以气理之。(明~戴思恭《证治要诀~中风》。

25、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也微。(汉~张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6、治阳水用攻用散,治阴水用温用补。(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桂苓术甘汤按》。

27、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2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29、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30、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31、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32、暴衄则治须凉泻,久衄则治须滋养。(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衄血》。

33、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丁甘仁《丁甘仁医案~便血》。

34、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35、闭塞不通谓之痹。(清~李用梓《证治汇补~痹症》。

36、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37、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癫狂》。

38、狂为痰火盛实,癫为心血不足。(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癫狂痫门》。

39、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难经~二十难》。

40、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41、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候》。

42、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肺肾。(清~喻昌《医门法律~消渴门》。

43、痿多虚,痹多实。(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

44、木火郁于中焦,脘痛嘈杂。(清~叶桂《未刻本叶氏医案》。

45、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46、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47、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疡科调治心法略义》。

48、治妇人之疾,先须调经。(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论》。

49、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也。(清~吴瑭《温病条辨~儿科用药论》。

50、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生风,风盛发搐。(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

51、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海论》。

52、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盛也;旧聋多虚,少阴肾气不足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耳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锦句
中医完整版
朱良春治痹用药经验
各种病的病机+《病机十九条》译
实践脉学(黄杰熙著)
决生死秘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