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临床八纲四十三证

中医临床八纲四十三证

一、感冒: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十、血证:

1、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2、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3、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

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3、脱证: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语言不利: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三十六、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

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

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3、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

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辩证治疗简解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证的证型治法及方剂汇总 完整版
中医方证总结(一)
中医病证分型选方1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
中医内科学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