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货硬货!人文社科常用研究方法集萃——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人文社科常用研究方法集萃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1

问卷调查法

(一)内涵界定
1.问卷调查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证的方法,这种实证的特征决定了问卷、随机抽样及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成功的问卷调查必须有充分的理论分析作基础,必须有明确的理论框架作指导;
3.效率是问卷调查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操作化的水平和质量则是决定调查效度的关健因素;
4.人既作为研究的主体,又作为研究客体的现实,制约和影响着问卷调查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5.不同的调查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问卷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去向及相关情况调查——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作者:张黎、王志尚
期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2年第1期
内容:研究者基于对1987—2018年间的北京语言大学(北语)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97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该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及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毕业后直接就业与继续深造去向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等。研究发现,北语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其专业的关联性较强,深造比例高,外语水平高。北语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国同类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文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学习焦虑及其原因调查》(CSSCI)
作者:曹贤文、田鑫
期刊:《华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4期
内容:研究者采用量化和质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硕)留学生的课堂学习焦虑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汉硕留学生在硕士课程学习期间存在一定的焦虑,学生的HSK水平是影响焦虑的显著因素,而性别和之前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时长差异对焦虑的影响不显著。学生在课堂口头表达和课程考试方面存在较高的焦虑,在师生互动交流、与汉语母语者交谈舒适度、负评价、专业知识学习和课程学习态度上产生中等程度的焦虑。访谈结果发现,自身的汉语水平限制、课程难度、教师语言、课堂活动、考试等因素与汉硕留学生的学习焦虑有较密切的关系。

文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学情调查分析与建议》(北大核心、CSSCI)
作者:王添淼
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年第4期
内容:研究者以学习投入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学习投入度较高,整体学情良好,但科研参与度有待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对所在学校教学和所学专业评价较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在个人发展方面评价较高;调查还发现,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投入整体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基于对研究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学习投入度的四点对策。

2

访谈法

(一)内涵界定

访谈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个别化的研究性交谈, 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份认同冲突的访谈研究》
作者:姜有顺、刘妍芩、张善超
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9,17(01)
内容:文章基于冲突理论的视角,采取个案访谈调查的方法,探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份认同冲突及其成因。分析访谈语篇发现,汉教生的身份认同冲突体现为3种表征:职业身份的焦虑、学科生态的困窘和专业角色的异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份认同冲突有3个成因:其身份需求与汉语国际教育行业提供的身份识别资源短缺之间的冲突;其身份特质与大学场域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导向之间的冲突;其身份理想与被教学机构工具化和边缘化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冲突。据此,提出了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份认同建设的若干策略。

文章:《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基于巴塞罗那孔子学院的调查与访谈》
作者:秦涛
期刊:《海外华文教育》2019,(02)
内容:研究者基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组织管理、总体评价4个一级指标,通过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满意度的调查访谈得出,岗中培训效果评估值介于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之间,由高到低依次为组织管理、总体评价、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不同学历、教龄、专业背景、教学对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4个一级指标上的满意度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性别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培训方式一级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部分二级指标上不同性别、教学对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建议通过明确培训目标与参训教师教学需求的适应度,重视培训方式与参训教师教学对象的匹配度,提高组织管理与培训过程的有效度,从而提高岗中培训的满意度。

3

行动研究方法

(一)内涵界定

1.定义:行动研究即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

2.环节: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3.适用范围:

(1)在教学过程中将新的改革措施引入固有体系,使之得到创新;

(2)作为职业训练手段,提供新技术和方法,提高教师职业分析能力和自我意识;

(3)在特殊情况下对已确诊问题加以补救,或使环境因素得到改善;

(4)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研究与改革。

4.局限:行动研究本身常以具体实际情境为限,研究的样本受到限制,不具代表性,对自变量的控制成分很少,因而内外部效度显得都有些脆弱,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科学的严格要求。考虑到这一点,行动研究不能取代其他的研究方法,而只能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基于IPAD终端的西班牙青少年汉语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以Humanitas Tres Cantos国际学校为例》

作者:朱冬蕊

类型:中央民族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内容:研究以西班牙马德里Humanitas Tres Cantos学校为例,从研究者汉语教学实践出发,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反思教学过程,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理论、多元智能教学理论以及微型学习理论等理论基础,运用行动分析法,以中学部ESC1B班汉语课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行动研究。

研究共持续六个月,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指定计划——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的过程来进行,通过田野调查法、回溯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使用课堂录音、教学日志、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调查问卷、个人访谈等作为研究工具,得出了基于IPAD终端的青少年汉语教学模式框架。

文章:《初级阶段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提问行动研究》

作者:叶俐芬

类型: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内容:研究以考察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对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为目的,以一位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汉语教师以及他的马来学生(母语非汉语)为观察样本,从中发掘问题、建立假设,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实验于研究者在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汉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找出适合马来西亚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提问模式。

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一、课堂观察阶段---研究者从提问类型、提问形式、等待时间、问题的分配情况以及学生的反应五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二、教学设计阶段---研究者根据以上假设,以自身教学实践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有关等待时间研究的教学设计。
三、实验教学阶段---在进行“以等待时间的提问策略来提高学生回答水平”的行动研究中,通过不断地观察与分析,实验、反思与再实验的实践活动。

4

关键事件技术


(一)内涵界定与注意事项

关键事件技术是研究者针对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者主题搜集故事或者关键事件,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中有效或者无效的行为进行分类处理,深入分析后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其中,“事件”是指任何可观察的人类活动, 应发生在一种目标与意向非常清楚的意境中,具有足够的完整性,从而可以对人们的表现做出推断和预测;“关键”是指对整个活动目的而言,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论是积极或者是消极。

关键事件技术发挥着传统实证方法难以起到的深层作用,它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客观的数字,而是主观的意见和印象,通过时间、地点、场景、情节和内心感受的协同,能够有效地发掘行为人的情感与动机。该方法不仅能够较全面、客观地测量行为人对具体事件或事物的感知,而且还能提供用于改善行为效果的信息,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针对事实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关键事件技术与叙事法有相似之处,但它将叙事法的优点最大化,缺点最小化,有效地将被调查者的叙述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

然而,关键事件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如,研究者在对收集的关键事件进行内容分析时,会很容易掺杂个人价值观、情感、心境。因此,研究者应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 尽可能地不夹杂本人的判断。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基于关键事件的职前汉语教师语法教学反思研究》(北大核心、CSSCI)
作者:刘玉屏、袁萍
期刊:《世界汉语教学》2021,35(04)
内容:研究者对职前教师的语法教学试讲进行录像,并于试讲结束后的当天,以一对一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刺激性回忆访谈。研究将“引起教师反思”的语法教学片段认定为关键事件。比如,在教授复合趋向补语(S+V+进/出+Place+来/去)时,练习环节有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呈现了一个鲸鱼浮出水面的动画,要求学生输出“鲸鱼浮出水面来”这个句子,其中“鲸鱼”和“浮”两个词的难度超出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在刺激性回忆访谈时,教师对这个片段进行了反思:关于生词,比如最后一个“鲸鱼浮出水面来”,其实也考虑了,但是还是放上去了。基于关键事件,从反思内容和反思层次两个维度对职前汉语教师的语法教学反思进行研究。

文章:《新西兰短期来华汉语学习者文化适应始发关键事件研究》
作者:刘元满
期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02)
内容:研究者引入“始发事件”概念对新西兰短期来华留学生的“反思日志”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在日常生活层面、学习生活层面和心理感受层面的文化适应关键事件有着较为鲜明的区域特点。学习者采用了多种自我调节策略,最终达到较为正向的文化适应状态。最后从教学形式、教师意识、学生心理建设以及管理辅助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5

个案研究

(一)内涵界定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个人、一件事物、一个社会团体或是一个社区进行的深入 全面的研究。它的一个关键部分是研究者要在现场沉浸很长一段时间。

为了选取具有能完成研究任务的特性及功能的样本,个案研究往往采用有 目的抽样。可以归纳为九种策略:代表性个案抽样、关键个案抽样、极端型个案抽样、配额抽样、声望个案抽样、滚雪球式抽样、效标抽样、证实和证伪个案抽样、综合抽样。

个案研究是种初步的研究,并且它所研究的只是一个事例,因此个案研究虽然可以作出结论,但在进一步研究之前不能把结论推广开去。就是说一个个案研究能作出的概括必然是很有限的;个案研究很难重复,即使两个研究者同时独立地对同一事例进行个案研究,他们的结果也可能很不同。因为个案研究不存在严格规定的程序,不同研究并不是在严格的程序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获得结果,而是很大程度上依赖研究者个人的风格和兴趣。事实上也从未有人企图通过重复来检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结论需要通过其它途径来检验。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美国华裔儿童线上一对一汉语教学个案研究 ——以Lingo Ace为例》
作者:庞玉鹏
类型: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内容:文章基于lingo Ace线上中文教育平台,以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借助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两名美国华裔儿童的线上一对一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个案研究。

文章:《产出导向型口语教学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
作者:姜蕴
类型: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内容: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跟踪调查了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实施产出导向型教学的前后历程,采用课堂观察、访谈、和辅助性资料等多种方式收集了丰富的数据,对教师学习和教学发生的情境和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研究以下问题:(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是怎样实施POA教学实践的?教师与学生对其教学效果反馈如何?(2)POA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有无影响?若有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建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3)本研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文章:《海外沉浸式儿童汉语教学中教师评价性话语的个案研究》
作者:徐彩华、邓晓芳
期刊:《汉语国际教育学报》2019,(01)
内容:文章通过两名典型新手—熟手教师的个案研究发现:①熟手教师的教学评价是积极型的,而且评价的针对性很强,能根据学生的优点进行具体表扬;②新手教师消极评价的总量多,而且批评方式过于直接,较少采用间接策略。文章最后从教师评价语风格和质量的角度讨论了上述结果对儿童汉语教学以及师资培训的意义。

6

知识图谱分析方法

(一)内涵界定

知识图谱分析法是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其属于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知识图谱以结构化的形式描述客观世界中概念、实体、事件、属性及其关系,将信息表达成更接近人类认知世界并且可以被计算机处理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更好地组织、管理和理解海量信息的能力。知识图谱的数据结构主要以图的形式进行体现。

关键词共词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绘制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共被引矩阵。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高级统计处理,绘制出二维或者三维的可视化图形,客观系统的展示出所关注资料的直观量化信息。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近三十年汉语教师研究热点、演进脉络及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的实证分析》
作者:李欣康、青霞
期刊:《世界华文教学》2021,(01)
内容: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的汉语教师研究的文献情况、关注焦点和研究方向等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绘制了多张“图”和“谱”,得出结论。

文章:《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北大核心)
作者:李燕
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
内容:文章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了辨识和追踪,得出以下结论:汉语教学事业将逐渐由“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的落脚点绝非是立足于中国的汉语传播,而是通过语言规划放眼于全球语言生活的治理。

文章:《华文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基于CSSCI(1998—2017)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北大核心、CSSCI)
作者:朱宇、蔡武
期刊:《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内容:文章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5.1对CSSCI数据库创立以来收录的华文教育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客观显示了华文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华文教育研究的年代分布、重要期刊、核心作者、高产机构、研究热点等多维视角,全方位展示了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热点及其动态演进历程,进而为华文教育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未来该领域需要顺应新时代的需求展开前瞻性探索,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调整研究方向,拓展研究国别并加强团队合作,以推进华文教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不断发展。

7

文献计量法

(一)内涵界定

文献计量法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特征在于其输出量必定是量化信息内容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对外汉语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赖丽琴、李红满、王媛媛
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19(05)
内容:文章基于中国知网中的期刊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工具,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外汉语研究的11550篇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978~2019年间,对外汉语文献经历了从最初的恢复阶段,到快速增长阶段,到目前的发展减缓阶段。核心区的刊物有14种,共有71位核心作者,发文机构有152个。对外汉语的研究热点在近四十年中经历了从学科定位到教学对象研究,再到教材编写、语言要素教学的变化,近些年的研究主要倾向于课堂教学中的情况。

文章:《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进展与前沿——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北大核心、CSSCI)
作者:李宝贵、张千聪
期刊:《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2)
内容: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以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计量学理论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得出2015~2019年我国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的现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迅速;研究内容逐步扩大,研究成果趋向丰富;研究领域已形成以10大期刊为主的核心区期刊;尚未形成核心研究者群体,作者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语言人才、语言教育、语言能力、语言服务、语言生活、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传播、语言资源8大主题成为研究热点。

文章:《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现状分析(2008—2018)——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作者:李宝贵、尚笑可
期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3)
内容: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对2008-2018年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的相关文献从文献增长规律、期刊分布、研究机构及其地域分布、高被引作者、作者合作情况、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从持续增长到稳步发展的过程,研究领域已形成以十一大期刊为主的核心区期刊,研究的主要机构是北京、广东、吉林、上海、山东等地区的高等院校,核心研究者群体已基本形成,作者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已形成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外国留学生等十大主题类别,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材、国际汉语教师、来华留学生、汉语国际推广、孔子学院六大研究热点。

8

内容分析法

(一)内涵界定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显内容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人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的实质是对文献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其研究目的是根据数据对 内容进行可再现的、有效的推断。就具体研究过程而言,内容分析法包含6个基本步骤:提出研究问题;抽取文献样本;确定分析单元;制定类目系统;内容编码与统计;解释与检验。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发展汉语>综合教材文化因素内容分析》
作者:姚易
期刊:西安石油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内容:文章在梳理研读前人成果基础之上,选取《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共六本教材从文化因素内容进行统计、整理、分析,试图在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学习环境下对教材进行文化内容方面的细致研究,以期获得更利于师生教与学的汉语教材。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概括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以《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系列教材为研究范围,以该套教材中涉及的文化因素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相关文化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将文化因素分为物质文化、历史与制度、文化成就、文化附加词、人际交往、风俗与习惯,利用数据表格形式反映出各种文化因素在不同学习阶段和整个汉语综合系列教材学习过程中的占比情况。其次,依次以《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参照分析了《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的文化目标,从教材的板块设置、文化题材、呈现方式等入手,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了综合系列教材在文化因素表现上的主要特点,进而发现综合系列教材中关于文化因素内容呈现和编排的不足之处,如内容呈现上存在文化教学目标有待细化、地域性文化元素设计陈旧等问题,教材在编排上存在网络资源与教材的粘合度不高、文化呈现方式媒介单一等问题。最后,结合前期内容分析提出转变传统教材编写思路、增添网络教学资源和互动资源、发展汉语教材多模态形式、重视跨文化双向或多向交流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教材在文化因素方面的编写和改进提供参考。

9

语料库研究法

(一)内涵界定

语料库研究法是一种以实证和统计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中对语料库依赖程度的不同,分为:语料库指导的方法、基于语料库的方法、语料库驱动的方法。语料库指导的方法主要指对语料库进行分析,得到各种词语、搭配和结构在预料库中的出现频率、使用场合、语体等信息,然后在这些信息的指导下编写合适的教学材料;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属于验证假设法;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属于探索/描述法。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基于语料库的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书面语口语化倾向问题研究》
作者:王秋明
类型:辽宁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内容:文章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筛选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的考试作,选取不同文体中典型的书面语体作文语料进行研究,发现韩国留学生书面语作文中存在口语化倾向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纳,同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结合作者的思考提出改进建议。

文章:《韩国学习者“让”字句偏误情况——基于语料库实例考察》
作者:郑琬铃、张莉萍
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8,16(02)
内容:文章通过观察TOCFL学习者语料库中韩国学习者产出的“让”字句,发现韩国学习者在“让”的误代上有明显的特征,因此从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的角度找出其误代的原因。同时考察“让”字句在教材中的编排是否符合学习者的习得顺序以及全面性,并据此提出教学建议。

文章:《基于语料库的商务汉语话题库及话题词表构建》
作者:喻雪玲
类型:暨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内容:文章尝试基于大型语料库构建一个商务领域的话题及话题词表,希望能对商务汉语教学、测试、教材编写和词典编纂等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文章的语料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现阶段比较通用的16套(25本)商务汉语教材,二是各类公文写作网站和财经新闻网站的实时语料,三是刘华先生的“词语聚类在线检索系统”。基于对语料的分类处理,按照词语聚类的方法提取初步词表,然后经过人工控制用“词语聚类在线检索”补充词表,最后交由专家审核。由于本文研制的商务汉语话题词表只是领域类词表的一个初浅的尝试,将其与国家语委正式颁布的《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语等级划分》对比,希望能得到一些研制方法、理念以及框架上的借鉴和启发。本文作为“领域化、专业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具体实践,希望能把对外汉语教学推向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轨道,使对外汉语教学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10

全球视野比较法


(一)内涵界定

“全球视野比较法”是吴应辉老师提出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是指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应将其置于全球视野下,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同类或相似问题进行比较,力求发现其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的研究方法。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孔子学院与其他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办学状况比较研究(2015—2017年)》(北大核心、CSSCI)
作者:刘晶晶、吴应辉
期刊:《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6)
内容:研究以孔子学院与英国文化协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卡蒙斯学院、世宗学堂、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等主要语言传播机构年度报告为依据,自建数据库,对影响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办学状况的主要因素——学习者、师资与管理者、课程、考试与认证、文化活动以及运营资金等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发现,孔子学院学习者数量居首,机构分布对学习者人数影响存在地区和国别差异;管理者与师资的比例差异较大,教师岗位分类差别明显;课程聚焦语言主业,均重视数字化课程建设;考点数量、考试种类、考试场次及考生数量呈现出'四个增多'现象;运营资金来源不同,市场化程度差异明显。提出语言传播价值的二重性是传播机构普遍获得本国政府支持的重要原因的观点,并据此针对孔子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孔子学院运营能力;二是后疫情时代孔子学院发展宜借势而为,稳中求进;三是重视利用5G与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孔子学院发展。

文章:《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汉语教师标准与素质研究》
作者:潘玉华
类型: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内容: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数据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分析美国及澳大利亚的三个外语教师标准入手,对我国现行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进行解读及对比分析。在借鉴国外成熟的外语教师标准的基础上,对《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从美国的教师招聘网站上选取二十个真实的国际汉语教师招聘启事,对其岗位描述和任职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了海外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调查并分析美国十五所大学TESOL专业的课程设置,探索其课程设置的原则及理念,与现行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进行对比,旨在对现行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优化改进建议,探讨第二语言教师教育新理论对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制定及完善的启示。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标准、教师需求、课程设置三个维度分析并提炼国际汉语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提出国际汉语教师素质培养的“三元论”——知识、能力及专业发展。

11

层次分析法

(一)内涵界定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是对难以完全定量的复杂系统做出决策的模型和方法。


(二)应用举例(时间顺序)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汉语词汇综合复杂度量化分析》(北大核心CSCD)
作者:张引兵、宋继华、彭炜明、郭冬冬、宋天宝
类型:《中文信息学报》2020,34(12)
内容: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词汇综合复杂度的量化研究有利于汉语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顺序的确定,有利于教材编写过程中词汇的选择,有利于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最终提高教学效果。该文在对词汇的构词汉字属性、词汇一般属性、词汇统计属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汉语词汇综合复杂度量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所研究词汇综合复杂度的量化分析。通过将实验结果与已有大纲词汇分级一致性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研究词汇综合复杂度量化模型的合理性,为词汇综合复杂度的量化分析提供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案,同时也为词汇分级、文本难度分析、文本简化等提供了借鉴。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吴才天子
期刊:《亚太教育》 2016,(36)
内容:文章基于已有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分析,规范评估标准,进一步提升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更准确地评估各国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改进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章 备教科书的技能——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
刊讯 | 《华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2期目录、摘要及稿约
关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应用问题
【亲测】8大对外汉语必备语料库,每个都很有“性格”!!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学会了“预见”,你就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之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