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稿时如何选择推荐审稿人?

1. 期刊为什么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

随着学科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杂志很难找到进行合适的同行评审专家。因此,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是互惠互利的做法:杂志能够找到合适的审稿人且节省寻找合适审稿人所需时间,作者则可以通过自己的联系网络提供支持,推荐最能理解投稿论文的学者。

2. 合适的审稿人需要哪些条件?

第一,推荐审稿人的专业领域一定要和稿件涉及的内容密切相关;

第二,推荐审稿人仍在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第三,对投稿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3. 如何选择推荐审稿人?

了解了编辑需要什么样的审稿人之后,推荐审稿人的选择就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始。

优先选择的是:你投稿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作者。选择和你的研究内容最直接相关的文章作者,或者多次出现的作者名作为候选。推荐审稿人可以是研究的同一疾病领域,也可以是不同疾病的同一研究方向,还可以是应用了相同的方法学,从而满足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投稿论文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找到3名推荐审稿人应该不难。

其次,通过数据库或者google scholar寻找到新发表的相关论文作者。这些论文可能在刚刚开始研究时检索遗漏的文章、或者是在你研究及论文写作期间刚刚发表的最新论文。

第三,投稿期刊中发表的相关文章作者。进入准备投稿的期刊网页,输入投稿论文关键词,寻找在该期刊内发表过的相关文章。

第四,在学术会议中交流过的学者。如果你投稿的论文在之前参加过学术会议并做了交流,则会议期间交流过的本领域方面的专家是非常重要的推荐审稿人。无论是对方来讨论你的报告,还是你在观摩别人的研究成果后,和对方讨论了双方的相关研究,都给别人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这个场合下结识的学者不仅仅会成为你文章的审稿人员,还有可能成为你未来的合作伙伴。

4. 如何提供精准的推荐审稿人信息?

通过上述方式列好候选名单之后,下一步就是提供推荐审稿人的精准信息。

对于相关文章选择的推荐审稿人,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是合适的候选人。

找到候选人的最新联系方式。在数据库中重新搜索这些作者的相关信息,以确认他/她们仍然活跃在相关科研领域,并找到其联系方式(科研工作者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联系地址,请找到最近使用的一个)。

清晰说明推荐理由。在论文提交系统的推荐审稿人提交中,大部分系统都会留出推荐理由这一栏。如果按照前述步骤选择的推荐审稿人,这个根本不是困难。可以列出该推荐审稿人的专业领域,显示适合审稿的因素;也可以指出该推荐审稿人是稿件参考文献中的文章作者。如果你的论文内容涵盖了不止一个领域,则需要确保在每一个领域都推荐有至少一名审稿人。

5. 推荐审稿人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是否推荐审稿人?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因为审稿人的推荐权在投稿人,决定权在编辑。很多人认为编辑要求审稿人只是为了补充其审稿人数据库,但真正对你文章的审稿人是从杂志社的专家库里挑选的。也有人认为,如果最后的审稿人看到你的投稿推荐审稿人中没有他,会生气从而给予差评。所以当有些杂志投稿过程中,当作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推荐审稿人时,有些作者放弃了推荐。

我们自己的结论是:要推荐,按照规矩认真推荐,会有更好结果。我们用研究结果说话,近期完成的两项研究均显示: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更有可能给出有利的评审意见。《BMJ Open》的研究显示,约三分之二的作者推荐审稿人建议接受投稿,而就编辑推荐的审稿人而言,这一比例为三分之一。《Journal of Pediatrics》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中,有65.3%推荐接受稿件,而就编辑推荐的审稿人而言,这一比例只有54.2%。

是否选大专家?如果你对投稿论文充满信心,最好在近期的学术会议上大牛给予积极评价,推荐大专家作为审稿人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的论文只有信心投3分或者以下的杂志,则不需要也最好不要推荐审稿人是特别出名的科学家。很多科研老司机认为,推荐你投稿期刊水平相当的学者作为审稿人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避免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比如推荐的审稿人是其中一位作者的导师或者现同事,或与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近五年内有过合作项目的学者,都要避嫌;另外也尽可能避免推荐太多国内同行给予审稿。实际上,很多被推荐审稿人在收到可能有利益冲突的审稿请求后,他们自己通常也会拒绝审稿,并给编辑说明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对于投稿人的信任可能会有些影响。

提供的推荐审稿人联系邮箱是其工作邮箱,尤其是edu域名下的邮箱。而163或者gmail等域名下的邮箱则很难以被编辑采用。

逐一核对作者其他信息,尤其是名(first name)和姓(last name)一定要分清。通常在原文中显示的作者名在前、姓在后;但是在检索数据库或者参考文献中则是姓在前,名只是简写成首字母。还有部分学者的姓也是有两个单词构成的,这时也要分辨清楚。另外,也尽可能提供作者的科室和单位,这些都有助于编辑确认是否采用这个推荐。

准确引用。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从参考文献中找到的审稿人,一定要确认推荐审稿人的文章被准确引用,错误引用的后果自己想象哈。

当然,并不是说期刊编辑一定会全部采纳作者的建议,但如果作者认真按照以上原则给出推荐审稿人,一般会加速审稿过程。所以,作者们,对这一步还是要给予足够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投稿须知:如何选择合适的审稿人
国内外知识地图研究比较分析(上)
关于SCI稿件的同行评审,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初学者如何学习检索经济学文献
文献查找切忌大而全
研究生阅读文献如何从0到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