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被古装剧给骗了!古代城市里的居民,也面临着街道脏乱的困扰

古人也面临着城市污染问题

当下流行的古装剧,把古代人的生活描绘得优雅恬静,富有生活情趣。先不说那个过于明亮鲜艳的画面带来的种种不真实感,主要的问题在于影视剧中描绘的古代城市,似乎都挺干净的,更有甚者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般。

然而古代的城市,其实也挺脏的。

明朝张瀚的《松窗梦语》便记载:"昨雨后出街衢,一舆人蹑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 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不复顾惜。"

这段话的大意是某人在雨后穿着新鞋上街,越往前走,鞋上的泥泞越多,等到满脚都是淤泥的时候,他索性也不在乎脚下的污泥了。

古代的路,大多为土路,只要一下雨,路面就会变得泥泞不堪,不管是大户人家的马车,还是普通百姓的布鞋都很容易陷进淤泥中,行走起来十分不便。

【雨后泥泞的土路】

加上直到清朝时期,中国都没有普及公厕,那时候除开在城里有房子的居民可以在家里上厕所外,其他外地来的人突然想上厕所了,便只得在街道外找个隐蔽的小巷子随地解决。气温炎热的时候,各种味道飘散在空气中,让人实在难以忍受。

别忘了这还是在京师,当时其他城市的状况,只能说更加严重。

现代人对于城市环境的治理问题非常看重,除了我们自觉按类别处理生活垃圾外,每天天还未亮就有环卫工人在打扫城市了,所以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那么在古代社会中,古人又会如何治理城市卫生问题呢

一、最早的"环卫工人"和环保法

“卫生”一词的最早记载出自《庄子·庚桑楚》篇,晋代李颐将其解释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这个解释虽与"卫生"的现代意义有所不同,但“卫生”一词从古至今的含义中都包括"保卫生命,维护身体健康"的意思。

早在商周时期,古人便已经意识到生活环境太脏乱会影响住户健康,故而在周代的城市在便出现了专职负责城市清洁的人。

《周礼·秋官》记载:狼氏下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这其中的"狼氏"即为"条狼氏",主要负责道路的清洁,也负责在君王出行时开辟清除道路。然而与现代"环卫工"的意义不同,"条狼氏"似乎主要是为了君王出行而专职服务的,也仅仅是在这个时候才会清洁道路。

另外周文王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部法令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环保法令"

【古代的城市】

韩非子谈过一个典故,《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弃灰与道者断其手。

顾名思义,在商朝,大街上随地乱扔垃圾,按刑法直接砍手!

"商鞅变法"在城市卫生这方面也有规定,根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商君变法,弃灰于道者,黥。”

注:黥,又称墨刑,也就是直接在脸上刺字,再涂上墨使其定型的意思。

唐朝关于惩治乱丢垃圾者的法律,似乎比商朝和商鞅变法时期要好受那么一点,《唐律疏议》记载: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

二、除了立法外,古代已经出现了“洒水车”、“环保局”、城市垃圾处理站

汉朝的时候,百姓已经开始自费出钱,聘请清洁工人打扫城市卫生了。“十常侍”之一的毕岚,还发明出了最早的洒水车——“翻车”。

《后汉书》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宋朝,出现了类似于现代"环保局"的部门——"街道司"。

街道司的工人工作划分更加细致,有负责清扫街道垃圾的、有负责处理排水系统的,正是在他们齐心协力下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街道的干净和整洁。

宋朝的污水排放系统已经较为成熟,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京师沟渠极深广。"

【清理垃圾】

为了不受垃圾的侵扰,每天能有一个好心情,从汉朝开始,古人就有将城市里的垃圾定点堆放的习惯。他们会在城市的郊区设置一个大型垃圾场,然后由环卫工人定期将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带过来集中进行处理。

处理垃圾,在古代还是一项非常冷门的赚钱方法,唐代的裴明礼就是以收集垃圾起家,成为了身家百万的富豪。

本来,古人对于垃圾,都是直接焚烧,或者挖坑填埋处理,裴明礼却从中看出了财路。

裴明礼四处购买别人不要的垃圾,他再从中挑选出还有再利用价值的垃圾转手卖给别人,比如收来的粪便他会卖给别人做肥料、烂木头卖去做柴火、泔水卖给养猪场做饲料……

裴明礼将垃圾变废为宝的能力、想法,着实令人叹服,以至于唐代史书《御史台记》都评价他:营生之妙,触类多奇,不可胜数。

【收垃圾的裴明礼】

三、可别小瞧生活垃圾,它不光影响了一座城市的生活质量,在外国人眼里这还涉及到国家形象问题

虽然说在古代,科技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像什么废弃塑料,电池之类的工业垃圾根本不会有。剩菜剩饭这些厨余垃圾之类的也可以通过喂牲畜来解决掉。然而即使如此,积年累月下来,还是造成了大隐患。

·被垃圾污染逼迫迁都的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开国初年,他原本将都城定在了汉长安城。然而在历经了几百年的过量污水排放以及垃圾堆置填埋过多的问题后,长安城的排水系统早已被生活垃圾堵塞,受到污染的河水味道过咸,还有臭气,难以饮用,直接导致整个长安城都不适宜居住。

那时候不像现代有污水处理器,当时人们的生活污水也是任凭其顺着排污渠流入河中,久而久之,生活污水竟连河流都给污染了。

《隋书》:且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下之心,为迁徙之计。

加之汉长安城略显狭小,隋文帝没有办法,只好在汉长安城东南方的龙首塬南面新建了一座都城,并取名为“大兴”,后来唐朝一统天下后依然把大兴称为长安。

【隋文帝】

·环境卫生问题在外国人眼中,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好坏

现在只要一提起印度这个城市,"脏乱差"三个字也会跟着被提起。

把时间倒回到1793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当政时期,当时英国外交使团正在马戛尔尼勋爵的带领下访问清朝。马戛尔尼勋爵在华期间,对于清王朝的卫生状况相当不满:比如一些大臣在房间中随意吐痰;有的毫无顾忌地当众抓虱子,还吃了下去;房间里面也没有抽水马桶(16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抽水马桶);江边污水浑浊,平民饮水也只是放一些杀不死细菌的明矾进行简单的净化等等。总之就是十分糟糕。

1874年曾根俊虎到访中国后有两种记录:《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和《清国漫游志》。

他在著作中有明确记载当时清朝城市脏乱差的程度,他说:城市里随处都是一堆堆的生活垃圾,人们还随意在大街上大小便,行走在街道上,经常是臭气冲鼻。城市地基很低,也没有好的排水系统,一旦下雨,街上的积水能淹到腰部等等。由于污水问题严重,引发的疾病导致生病的人难以计数等等。

这两次比较有代表性的访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其他国家对于清朝"强大,文明,富庶"的固有印象,也就是说当时其他国家开始觉得清朝似乎并没有他们认为的那么文明。

【马戛尔尼使团眼中的清朝君臣】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一个城市的脸面,就看它的干净、整洁程度。

无疑,在这方面,清朝做得有点差强人意。

明清时期的环境问题,其实和当时人口的大增长有关

明清时期,随着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的推广,使得广大人民的温饱饮食问题得到了改善,这也间接导致了人口的爆发性增长。

但从宜居的角度来讲,一座城市的人口容量是有限的。因为随着人口的增长,每天居民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也会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如此下去,便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

由于当时的科技并不发达,这种恶性循环一旦超过城市排污系统、垃圾处理厂的能力极限,就会导致这座城市陷入垃圾成堆的困扰当中。

【古代城市】

先辈和城市垃圾的斗争史,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为了生活在干净美好的环境中,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创造出了如今我们生活着的这样一个干净整洁的文明社会的整个过程。

对于我们而言,爱护环境,既是在维护自己的家园,同时也是在致敬数千年来人类为了战胜环境污染付出的巨大努力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唐朝长安城拥有百万人口,他们是如何处理垃圾污水的呢?
视野 | 古代城市垃圾如何处理?明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城市美化者|为汝城环卫工人点赞!
中国古代城市是怎样处理垃圾秽物的?
从垃圾处理,浅谈中国古代的环境管理!
书记市民共话“美丽苏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