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说《大秦赋》:吕不韦执政12年,为秦始皇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

《大秦赋》中,秦王嬴政和吕不韦的两次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秦王嬴政问吕不韦是不是自己生父,他说道:“你若是我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离开秦国,愿意跟你浪迹天涯,也不愿做一个……”

第二次,吕不韦给嬴政讲了一个关于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当年齐桓公为管仲之仲父,每当有大臣去找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必说:'去找仲父!’。

旁人便开始议论:'事事找仲父,这个王未免当得太轻松了吧。’

齐桓公得知此事后没有大怒,反倒解释说:'我先前没有得到仲父的时候,当这个君王确实艰难。如今我得到了仲父,做这个君王是真的很容易。’”

吕不韦解释说,他讲这番话是为了告诉嬴政,做君王不需要事必躬亲,把事情交给臣子(他)去做即可。

其实,这句话并非剧中才有,现实中的吕不韦也常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他认为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君王如果德行不足以服众,人民便可以站出来推翻他。所以君主为了减少自己的过错,就要把权力下放,接受人民的监督,让贤明的人一起治理国家。(《吕氏春秋》)

即便是放在百家争鸣的大时代来讲,吕不韦的思想也很超前了,倘若生在当代,他应该会很开心吧。

今天,我们来谈谈吕不韦执政12年的功与过。

一、吕不韦提倡“义兵”制,改变了商鞅变法以来“计首授爵”、“尚首功”的政策,为秦国的人口增长打下了基础;

吕不韦谋秦的时候,秦国刚刚在长平之战中击败了当时唯一能够和秦国在正面战场硬碰硬的赵国,在秦昭襄王的领导下,秦国兼并天下的大势已经势不可挡。

但也正是这场长平之战引发的后续事件,让吕不韦意识到了秦国军功爵制的“弊端”所在,这套曾经让秦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马上就要一统六国的秦国了。

昔年,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时,提出了以斩获敌人首级、耳朵的数量记功的“计首授爵”、“尚首功”政策,这种政策可以激励秦人在面对人数远超己方的敌军时,仍然能保持高昂的士气。更深远一点,这种政令还能够动摇敌人的人口根基,一步步削弱敌国的国力。

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的四十多万士兵,便占据了赵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秦国这一战等于直接让赵国在三十年内难以恢复元气。

人口是组成一个国家的核心,人口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力、军事实力的强弱,商鞅就是看准了秦国要想以少打多取得胜利,必须用这种方式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达到目的。所以,他的这种思路,是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图“变强”。

而吕不韦所处的时代,秦国和诸国所处的角色完成了一次对换,现在瑟瑟发抖的换成了秦国的对手们,这自然就不需要采取斩首记功这么粗暴的方式了。

吕不韦认为秦国要想兼并六国,是需要六国的人口来充实自己的实力,如果继续采用斩首记功的方法不仅会间接削弱秦国未来的发展空间,还会逼迫六国联合起来反抗秦国,从而加大统一六国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吕不韦提出了义兵制度:“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交,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

这套制度的核心,就是秦军攻下的地盘不扰民、只除恶人,让六国百姓转变对秦国的看法,认为秦军是解救他们于水火的仁义之师,从而减弱对秦国兼并六国的抵触情绪。

二、吕不韦重视修建水利工程、推崇农业科技,提高了秦国粮食产量;

秦始皇13岁登基,他在位前四年,接连发生灾祸:秦王政三年“岁大饥”、四年“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大疫”。

吕不韦意识到关中地多碱卤,本来粮食产量就不高,如今接连出现灾祸,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苦,这样下去迟早会让秦国的大本营出现动乱。

怎么办呢?

吕不韦想到了一个人:蜀郡太守李冰。

在他当丞相时,他听闻,蜀郡太守李冰正在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光能解决当地的水患灾害,还能把地瘠民贫的成都平原改造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韩国派来的间谍郑国试图用修水渠的方式削弱秦国时,吕不韦非常主动的接受了韩王的弱秦之计:我主动上钩,你快来吧!

郑国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修建了一条长达300余里的“郑国渠”,这个规模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无愧郑国承诺的那样:“我虽然是被派来秦国做间谍的,但是水渠修好之后受益的还是秦国。”

据史料载,郑国渠“溉咸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我们可以想象对于一个立志统一六国,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对手,唯一对手是各种自然灾害的秦国而言,当折腾他们大本营好久的灾害被解决之后,这不就相当于秦国最后一块短板也被补上了吗?这样的秦国该是多么强大啊!

更有趣的是,吕不韦还很关心如何根据时令变化,来从事农业生产才能提高产量的问题,细细一想,这不就是农业科学吗?吕不韦可真是个妙人。

在吕不韦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中,吕不韦不光依据时节的不同,总结了农事的生产规律“仲春之月……是月也,安萌牙”、“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他还专门用《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文章来教导世人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来种地、如何辨别土质好坏、如何根据时令种植作物、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知识是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在生产工具落后的年代,吕不韦命人收集总结的这些农耕经验无疑是能够帮助人民增产的利器。

三、吕不韦重视吸收人才,增加了秦国的人才储备;

吕不韦当上丞相后,做了一件在当时很彰显身份的事情: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招贤纳士是战国时期的风俗,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都喜欢玩这一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强自己的权势,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孟尝君的经历说明了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运用得好,也能发挥出超乎想象的价值。所以在战国时期,无论是身怀奇门巧技的江湖人士,还是学富五车的名士,如果想要走捷径,都可以尝试去做别人的门客谋生。

吕不韦招来这三千门客,当然不是为了充门面,争面子的,他的目的一是为了拉拢六国人才,削弱他们的力量,另一方面就是想招来人才为秦国兼并六国做准备。

在吕不韦招来的人才中,诸如甘罗和李斯,都是官拜丞相的人,由此可见,他的三千门客里确实是有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

吕不韦对于人才的重用,不光体现在吸纳外来人才上,也包括对秦国内部人事调动。

四、吕不韦采用诸子百家思想著成《吕氏春秋》,他的施政理念无形中影响着秦始皇宽容对待六国百姓。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推崇法家,正因为此,受主流观念影响,很多人在指责秦始皇的时候,都会带上“残暴不仁”、“严刑峻法”等等理由。

但这些人了解的秦始皇只是断章取义的始皇帝,甚至于恐怕连《史记·秦始皇本纪》都没看过。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

秦王政和吕不韦的关系明面上很紧张,但长久以来吕不韦的行事作风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秦始皇的决策。

受吕不韦的影响,秦始皇在对待六国的问题上采取了一种比较开明的方式:原六国的贵族只要放弃抵抗,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往往是有保障的,而六国的平民在登记了自己原有的土地份额后,便可以在现在所居住的地方领取同等份额朝廷分配的土地。

至于原本没有田地的流民,也可以分配到田地、房屋,作为生活保障。

吕不韦对秦始皇造成的影响,远比他自己所否认的那般轻描淡写:“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文/脑洞趣味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傀儡到秦王,嬴政的前半生一点都不轻松!
史上第一宫斗戏:青年嬴政的奋斗之路
被逐出自己国家的流民,是怎样当上天下宰相的?
秦始皇生父是吕不韦?专家认为是造谣,而炮制谣言的女人很厉害
大秦赋:秦始皇嬴政重责吕不韦,令其迁往蜀地,吕不韦却服毒自尽
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