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别集》四卷,宋时流传较为普遍,《直斋》卷一七、《宋史.艺文志》均有著录。衢本《郡斋》卷一九也有记载,但不见于袁本《郡斋》,而作者晁公武(?—— 1877)约卒于淳熙十四年前后,按理可能见不到淳熙十三年才由綦(qí)焕增补的《遗集》,更不必提嘉定五年(1212)饶州刻本重辑的《别集》,恐是后人所加。

  作为一代名臣,范仲淹备受后人景仰,除了文集、奏议,他的一些家书、与友人信帖等,经其子孙采辑成编,亦在宋时广泛流传。人们希冀从这些往来书信文字中,获取修身律己做人行事方面的教益。《范文正公尺牍》,原本五卷,“其家所传,在正集之外”(《直斋》卷一七),《宋史.艺文志》仅著录《尺牍》二卷,今《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翻元本则分上中下三卷,有家书及与交游书,概出于后人整并改编。宋时《尺牍》的刊刻,可以确考的是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 1 76)桂林郡斋刻本,见《四部丛刊》初编本《范文正公尺牍》卷下末附张拭跋,跋文言此“文正范公帖,得之文定胡公家”,未言卷数。张拭跋后又有“口口口年”朱熹跋,为“范文正公与其兄弟之书”而作,则朱熹所见仅为范氏尺牍的一部分内容,并不一定是因《尺牍》全书的刊刻出版而发,很可能是后人刊刻《尺牍》时所附入。

  约一百六十余年之后,元代至元再元三年(1337,按:元世祖及元惠宗都有至元年号,此称“再元”,故当为后者),范仲淹八世孙范文英,因“旧刊于郡庠”的《文正公尺牍》岁久漫漶,遂于家塾岁寒堂“命工锓梓”。所言旧板当即淳熙三年(11 76)桂林郡斋刊刻之书板,范文英此次乃据旧板重新刻印为《尺牍》三卷:家书、与韩魏公(琦)、(其他)交游,后附张拭跋、朱熹跋及范文英刊刻牌记,则可以推测宋淳熙刻本也是一个三卷本。《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存目》谓《范文正公尺牍》“今止三卷,则陈振孙所改编也”,不知所据。

  今有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全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著录为宋乾道间刻本(《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我们已经知道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有俞翊鄱阳郡斋(饶州州1学)刻本,不知其集名,不知其卷数,如果它和日本藏的乾道本是一个本子的话,那俞翊刻本的原貌,今天仍旧可以完全得见。但是实际上范仲淹的《别集》,是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綦焕辑编刊刻的《遗集》,于宁宗嘉定五年(*)饶州重刊增订后的定名,所以乾道刻本是不可能收有晚出”别集四卷”内容的,故疑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乾道间刻本”著录有误。核《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该本半页12行行2。字,除有元祐四年(1089)苏轼序、乾道丁亥(三年)俞翊跋外’还有淳熙丙午(十三年)綦焕跋以及“嘉定壬申(五年,1212)仲夏重修”题记与“朝奉郎通判饶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宋钧,朝请大夫知饶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赵伯檝”衔名。所以实为“南宋乾道中饶州路刊刻、淳熙补刻、嘉定又修”之本。范仲淹的文集、奏议、书信以及后人所编年谱、祭文、遗事录等等,将这些内容统统汇总合刻并成为后世最通行的本子,出于元代褒贤世家(范氏)家塾岁寒堂,因为当年范仲淹去世之时,仁宗皇帝曾亲自用篆文题写墓碑,许为“褒贤之碑”,故范氏子孙便一直自称为“褒贤世家”。元天历至正间岁寒堂刻本。收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遗文一卷、年谱一卷、年谱补遗一卷、祭文一卷、义庄规矩一卷、褒贤祠记二卷、鄱阳遗事录一卷、遗迹一卷、言行拾遗录四卷,总计42卷。 《四部丛刊》初编所收为明翻元天历本(按:即嘉靖范惟元校刻本),亦为四十二卷,内容包括:(1)《范文正公文集》,首有苏轼叙及“天历戊辰改元(1328)褒贤世家重刻于家垫岁寒堂”的牌记,次为目录(含细口),有“后学时兆文校正,后学黄姬水校正,后学李凤翔校正,十五世孙启义同校,十六世孙惟元同校”题名5行。正文半页11行行21字,左右双边,书口上方题写刻字字数,中间为书名简称、卷数、页码,如“文正集卷一,一”。下方为刻工姓名。虽然同样是文集二十卷,但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北宋刻本二十卷编卷却不尽相同:卷一古赋、古诗,卷二古诗,卷三、四律诗,卷五义、论、议、赞,卷六颂、述、序,卷七记、书,卷八、九书,卷一○祭文,卷一一碑,卷一二、一三墓志,卷一四墓表、书碑阴,卷一五、一六、一七表,卷一八状,卷一九状、剳子,卷二。赋。显然是尽量将同一类文体作了归并,不再像北宋刻本那样常常一体分跨两卷,但总的序次基本一致,仅卷二○赋北宋刻本可能在卷一(今存北宋刻本卷一为抄配,故不详原本面貌)。(2)《范文正公别集》四卷,卷一为古诗、律诗,卷二、三赋,四序、启、剳子、赞等,目录后及正文卷一后皆有时兆文等五人校刊题名,卷四末有俞翊跋、綦焕跋以及嘉定壬申(五年,1212)仲夏重修时宋钧、赵口口等衔名3行。(3)《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二卷,目录后有“元统甲戌(二年,1334)褒贤世家岁寒堂刊”牌记,正文后亦有时兆文等校刊题名5行。(4)《文正公尺牍》三卷,有目录,有时兆文等题名,卷末有宋张拭跋、朱熹跋以及“先文正公尺牍旧刊于郡庠,岁冬漫漶,今命工锓梓,刊置家塾之岁寒堂,期与子孙世传之。至元再元丁丑(三年,1337)正月甲子日八世子孙文英百拜谨识”牌记。(5)《范文正公年谱》一卷,无署名。据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范时崇岁寒堂本,实为宋楼钥编次,元天历三年八世孙范国儁刊刻并撰题识。6)《年谱补遗》一卷,疑即出于范国儁。(7)《言行拾遗事录》四卷,出《魏公别录》、《沈括笔谈》(即《梦溪笔谈》)、《长编》等书。(8)《范文正公鄱阳遗事录》一卷,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陈贻范编,有其自序。(9)《遗迹》一卷,分吴中遗迹、白山遗迹、洛阳志、西夏堡寨等。(10)《义庄规矩》一卷。(11)《褒贤集》一卷,录褒贤之碑、宋欧阳修撰《范公神道碑并序》、富弼撰《范公墓志铭》、张唐英撰《文正公传》。(12)《褒贤祠记二卷》,以及朝廷优崇、遗文、诸贤赞颂论疏、祭文等等。据清康熙范时崇刻本范能浚《后序》谓:“褒贤祠记、碑传、规矩、言行、拾遗、遗迹、忠宣遗文诸种则元统(1333一1335)中世孙文英又得鄱阳别本,续刊以补集后。”

  简言之,《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原为元天历元年(1328)刻板;《别集》四卷,有宋嘉定五年(1212)原本;(政府奏议)二卷乃元元统二年(1334)刻板;《尺牍》三卷为至元再元三年(1337)刻板。《年谱》一卷及《年谱补遗》一卷为天历三年刻板。《褒贤祠记》等附录为元统间刻板。上述各集初由元天历迄至正问范氏八世孙文英等汇总校刻,至明嘉靖间又经时兆文、黄姬水、李凤翔以及范氏十五世孙启义、十六世孙惟元五人重新校正、刊刻,故全书四十二卷版式统一,既保留了元岁寒堂的旧牌记,又于正集、别集、奏议、尺牍、年谱各集中增加了时兆文等校正题名5行。

  范仲淹集明清两代的刻本,大多祖元范氏岁寒堂刻本,且多为范氏后裔所为,他们或修版重印或据以校刻。如①元天历至正间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明修本,②明嘉靖范惟元刻本,皆是四十二卷。又有称《范文正公集》四十八卷者,如③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范时崇岁寒堂刻本,④道光十年(1830)范玉琨岁寒堂刻本,⑤宣统二年(1910)苏州范氏重刻岁寒堂本等。其中③范时崇刻本《范文正公集》四十八卷,较元刻本四十二卷区别在于:原《褒贤祠记》二卷变成《褒贤集》五卷(传志碑铭祭文一卷、朝廷优崇一卷、碑记二卷、宋元诸贤赞颂论疏一卷);除遗文一卷外,原祭文一卷扩充成碑记祭文二卷,再加上制词优崇本传一卷、名人题跋一卷,共编成《补编》五卷。而正集、别集、奏议、尺牍等的编卷则皆无差异。此本半页11行行2l字,白口,版心下方刻“岁寒堂”3字。其《政府奏议》二卷前有宋韩琦序,《年谱补遗》后有元(范)国儁题记,皆为《四部丛刊》初编本所无。据此本卷末清康熙四十六年707)文正书院主奉十九世孙范能浚、“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二十一世孙范时崇《重刻范文正公忠宣公全集后序》,当时岁寒堂旧板已经不存,惟有明熹宗天启(162工一1627)中云间刻板,亦已蠹坏,脱漏缺损严重。康熙四十年范时崇捐赀,命能浚主其事。后能浚以家藏诸旧本集众裔孙校勘,将各种附录“稍为序次而条分诸目”,又新辑遗文等为《补编》五卷附后,开工于康熙四十四年仲秋,至四十六年暮春完成。故此本较《四部丛刊》初编本整饬,尤其各项附录不再显得“断续错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库全书收录之范文正公书目汇览
邢益海:方以智著作的家传与整理
范仲淹:这一家人的书法也很吸引人
推官毛一鹭3:刊刻《范文正忠宣公集》
刘墉《临范文正公尺牍立轴》
华为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