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工厂主到资本家的蜕变

摘自《猎金之王刘銮雄》 作者:李国华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事实证明,以商业思维和企业回报的常识来考虑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并能自信、勇敢地利用由这种波动带来的价格与价值偏差,是一个成功投资家长期行之有效的策略。

与其他领域并无二致,这里的机会也是留给勤奋、刻苦的用功者;与其他领域明显不同的是,资本市场并非仅靠勤奋就可获取回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地方,具备能够理性看待证券价格涨跌的性情,才是资本幸运儿最关键、最基本的素质。唯有具备这项禀赋,再通过诸如勤奋和刻苦这样的后天努力,才能真正将幸运儿'得大奖'的概率大幅度提高。

爱美高上市--初尝资本红利好运往往如旋风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命运垂青可以让人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要取得持续且卓越不凡的成就,单靠一连串好运的照顾,概率就非常小了。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投资者能够在大部分时间里做出明智决策,并且不犯致命的错误,很大的可能性是,他具备一套逻辑上正确且持续行之有效的决策系统,在每一个投资决策过程中,这套系统都可以作为原则性指导为行动做支撑。当一套系统融入血液后,无论当事人意识到与否,这套系统都会在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

后来的事实证明,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将在未来刘銮雄每一次重大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

无论是在动辄价值数十亿港元的房地产买卖中,还是在股市上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资本博弈中,被这套体系武装过的刘銮雄,几乎每次都表现出惊人的理性和耐心。奇怪的是,大多数人并无兴趣了解这套威力无穷的知识系统,他们更愿意相信神话和奇迹。在大众眼中,刘銮雄似乎能够准确预测资本市场走向,外人看到的是,刘銮雄每次投资几乎总能踏准市场涨跌节拍。事实上,他也是凭借正确的指导原则,通过勤奋和努力,掌握正确知识和信息后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1980年以后,爱美高的吊扇销量增长已经没有前两年那么'疯',实际上,1980年,爱美高的盈利只有500万港元。刘銮雄尝试以多元化探路,爱美高开始逐渐将业务扩展到灯饰、火水暖炉及电子灭虫器等产品上。当时,正处中英谈判前夕,由于市场担忧香港未来发展前景,香港股市动荡不安。随着1983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股市开始反弹。虽然收入增幅势头有所减缓,但爱美高还是凭借创办之后短短几年的超速发展,被冠以'第一新兴工业股'的名号,1983年,爱美高骑牛上市。刘銮雄将IPO发行的7500万股股票,卖出了一个理想的价格,每股作价2港元。与此同时,因为具备'第一新兴工业股'这个可以炒作的概念,机构投资者对爱美高关注度颇高,股票交易活跃。年仅32岁的刘銮雄,出任上市公司爱美高的主席,通过爱美高的上市集资,掌控着1.5亿港元现金,从此开启了一个香港资本家的惊人成长史。

毋庸置疑,对于刘銮雄来说,1983年爱美高上市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因为,凭借可以公开发股募资的上市公司,刘銮雄为未来的资本游戏创设了一个自己完全掌控的平台。然而,对一个资本家来说,更加重要的或许是大脑的成长,即思想发展。因此,这一年,更加具有意义的事件是,刘銮雄开始大量投资美国国债。从投资理念和战略思想的层面来看,开始投资美国债券,体会资本市场的波澜跌宕,并逐步摸索行之有效的投资方法,刘銮雄才真正开始从工厂业主到投资大家的转变。不夸张地说,涉足美国资本市场这一决定,从思想上将刘銮雄改造为一名投资家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其未来的人生轨迹。

投资家的必修课了解刘銮雄的投资思想发展史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当时美国和香港资本市场所孕育出的氛围和思想,这与刘銮雄投资理念及由此衍生出的财富轨迹息息相关。可以说,刘銮雄在资本市场的成名之战,其背后的思想缘起于美国,成熟于香港。

20世纪60年代,在华尔街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工作的科尔博格,从日常的投资银行业务工作中,逐渐发展出了一项不为外人所知的投资业务--杠杆收购。

1965年,科尔博格利用贷款和极小部分的募集资金收购了一家齿科护理产品供应商,并通过这家公司展开了一系列小型的相关企业收购,两年后这家公司IPO,科尔博格获得了8倍的回报。在这之后,科尔博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更完善的杠杆收购模式,然后将探索结果再运用于下次收购中。

在1970年,纽约的克拉维斯经其表兄罗伯茨推荐,加入贝尔斯登成为科尔博格的助手。这时,投资界后来大名鼎鼎的KKR公司的三名创建者(科尔博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全部登场。克拉维斯在科尔博格手下工作的前几年,虽然做的是诸如撰写投资分析报告、陪同客户考察企业等基础工作,但这些磨炼却为克拉维斯积累了必要的基本功。

1973年,29岁的克拉维斯终于可以一展身手,独立完成一项杠杆收购业务:经过半年的努力后,他将一家专事陶瓷烧制的小型企业收至麾下。同一年,在东方的香港,45岁的李嘉诚创办的长江实业已于一年前上市,凭借IPO筹集的数千万资金及随后几次增发配股,李嘉诚准备了足够的现金,在随之而来的萧条大市中收购了大量的地皮和出租物业。一组数字是最好的证明:在1972年上市前夕,长江实业拥有土地和物业面积不过35万平方尺,通过上市集资,经过5年的收购和发展,到1977年,长江实业已拥有土地及物业1000多万平方尺。借用公众资本,更重要的是凭借聪明下注,李嘉诚使手中掌控的地皮和物业面积在5年内翻了30倍。

1976年,科尔博格、克拉维斯、罗伯茨离开贝尔斯登,正式成立KKR,启动了一段至今仍在延续的投资传奇。创业最初的三四年,KKR发展并不稳定,只有一些零敲碎打的业务。直到1980年之后,随着KKR募集资金的迅速膨胀,杠杆收购业务也开始红火起来。

自1983年开始,KKR募集到的资金逐年递增,与此同时,收购的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克拉维斯发现大公司的现金流更加稳固,而这正是杠杆收购最为关注的一点。KKR收购公司之后,通过战略、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优化,来提升被收购公司的价值,几年之后将公司再次出售或者包装上市,往往能够获取数倍的资本回报,这些资本回报的20%,要分割给克拉维斯和其他几个合伙人。

直到1988年,KKR发起了一次决定性战役,是次收购树立了其在杠杆收购领域的地位和品牌,这就是以'门口的野蛮人'而着称的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战。

在这个短短六周时间的激烈收购大战中,KKR的并购策略、技巧,以及在与其他竞购方斗智斗勇过程中表现出的凶悍风格,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次并购中,KKR作为收购主体,将提供并购资金的垃圾债券发行方及商业银行、提供咨询服务的投资银行、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顾问招至麾下,组建成一个以利益为纽带的临时战斗团体。首先是必不可少的融资渠道,当时垃圾债券发行的执牛耳者--德崇证券面向全球投资者销售债券,为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此外,通过与商业银行签订巨额的长期并购贷款授信协议,KKR获得了开启是次创纪录并购所需资本的稳固基础。这次并购中,涉及大量的计算与咨询工作,而且随着并购的深入及各方力量的博弈,收购方案中的数字随时都在根据情势的变化而调整。因此,KKR聘用了摩根士丹利来应付复杂计算及咨询工作。此外,KKR还邀请当时华尔街赫赫有名的并购投行沃瑟斯坦-佩雷拉加入并购团队。实际上,KKR自身就是并购行业的行家里手,此次收购聘请沃瑟斯坦-佩雷拉仅仅是出于防守的目的,KKR不想让这家精通并购的投行被竞争对手雇用。这次并购中的法律顾问,除了必不可少的法律事务处理外,还在整个并购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协调、沟通和指挥的角色。KKR对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收购过程中,任何一个具体环节都离不开律师的专业建议,因此,律师在并购团队中占了较大比例,他们参与并购中每个细节的制定。

这桩25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敲定之后,KKR控制了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烟草和食品业巨头。KKR完成收购的支付方式分为三部分:现金占74%,实物支付的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分别占16.7%、9.3%。这意味着KKR短期内要筹集185亿美元的现金用于支付收购价款。

德崇证券作为垃圾债券行业的领导者,是KKR此次收购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但由于当时德崇证券因内部交易正受到联邦政府调查,为了避免竞购过程中出现意外,KKR同时聘用了美林作为其融资'备胎'。

除了通过德崇证券发行垃圾债券筹集并购资金外,商业银行的长期并购贷款也是收购资金的重要来源。当时为华尔街并购活动提供并购贷款最有影响力的三家银行分别是花旗、信孚和汉华,三家擅长并购贷款的银行常常出现在同一并购案中,为不同的竞购方提供资金支持。针对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竞购战开始之后,由于竞争对手的提前安排,KKR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顺利地从信孚银行获取并购贷款授信,于是KKR迅速联系到了汉华,并且不惜成本地与汉华达成了排他性并购贷款协议,即在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并购过程中,汉华只能为KKR提供融资服务,这个排他性协议是汉华经营历史中的第一次。

并购协议签署2个月后,汉华银行筹集到的115亿美元、德崇证券筹集的50亿美元及KKR自有的20亿美元,共185亿美元汇聚到KKR的托管账户上,然后通过美国金融电汇系统逐笔支付至指定账户上。

KKR眼中合适的收购标的公司具有以下特点:能够产生可观且稳定的现金流、具有较大的削减成本的空间、股价相对自身价值被大幅低估、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层或收购后能聘请到合适的掌舵者。而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就是具备以上所有特点的诱人猎物。

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主要的两大业务板块是烟草和食品,均是强劲的现金牛资产,尤其是烟草业务,几乎不需多少资本开支,却可以常年带来利润率奇高的自由现金流。并购完成之后不久,KKR将食品板块的部分资产出售就产生了50亿美元的收益。

正是在KKR迅速崛起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也确实非同寻常。在那个资本沸腾的年代,炙热的债券市场尤其是垃圾债券的大规模发行,为并购交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也造就了一批以KKR为代表、攻击力极强的资本市场'野蛮人'。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十年间,由于美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垃圾债券的交投热络,以便利的垃圾债券融资为动力,一批名不见经传的进取者跻身资本大鳄行列,书写了华尔街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些'野蛮人'横扫文明世界的资本市场,创造了一个个以小吃大、以弱胜强的惊人故事。这些传奇故事能够发生,凭借的正是垃圾债券给予'野蛮人'的资本能量。

垃圾债券即低等级债券,即评级低于投资级(BBB或Baa)的债券,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源于美国,但是后来也被称为高收益债券。没错!低等级可以产生高收益。而发掘垃圾债券价值,并直接推动垃圾债券繁荣的是一名具有争议性的金融天才人物--迈克尔·米尔肯,他从小对数字敏感,并且在大学期间就对垃圾债券进行了研究,米尔肯认为评级最低的一些公司债券,由于市场价格极低,从资本回报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可以称为高收益债券,是名副其实的'堕落天使'。例如,面值为100元的垃圾债券,如果市场价格下跌到50元以下,按照面值发放的利息就可以将收益率提高1倍,价格下跌到20元,利息收益率则是最初的5倍。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元的购买力每年以12%的速度下降,里根当选总统后,支持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实施铁腕的紧缩政策,以遏制失控的通货膨胀。

然而,当双位数的通货膨胀这只'猛虎'似乎已经被重新关进'牢笼'时,保罗·沃克尔又开始反向操作:1982年,美联储开始降低利率,所有资产价格重新定价。股市作为最敏感的市场,1982年8月份在疯狂买盘的推动下开始急速拉升,到这一年年底,道琼斯指数第三次突破了1000点,1985年12月11日,道琼斯指数突破1500点,1987年1月8日,2000点,6个月后,攀上2500点。

当股市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屡创新高之际,所有资产定价的'锚'--利率又开始进入了上升通道。作为美国最安全的投资工具的美国国债,利率居然被推到了10%以上,这一无风险利率的高企,产生的影响非同小可,这意味着其他所有资产的回报必须要高于10%,才可能有人问津。垃圾债券这种被认为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利率自然要远远超过10%。

此外,在利率大幅波动的年代,投资债券的利润蛋糕,最大一块来自于债券本身交易价格的大幅波动。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上认为风险和利润相对平稳的债券,早已变身为不寻常的暴利工具。尤其是垃圾债券,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使投资人获得超过50%的回报。

而在万里之外的东方明珠(600637,股吧)--香港,深具经营和投资智慧的李嘉诚,相比较KKR的兴旺,更早一步地在资本市场上挖掘到了宝藏,这也给刘銮雄提供了新的资本运营思路。

在1977年至1978年之间,香港资本市场上的老牌英资上市公司--九龙仓,由于经营不善、债务高企,其股票价格遭到了严重打压:每股价格在13港元上下,按照股票总数计算,整个九龙仓的市价不过13亿~14亿港元。而此时九龙仓拥有的资产包括:港岛、尖沙咀、新界的码头和仓库,地理位置优越的酒店和大厦,有轨电车等。随着香港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九龙仓旗下的码头和仓库所占地皮价值不断攀升。此时,李嘉诚已阅读九龙仓年度报告多年,对其资产价值和财务状况了然于胸。熟谙香港地产市场的李嘉诚发现,仅仅是九龙仓账面上拥有的地皮价值,已经超出其整个企业股票市价的数倍。如果算上九龙仓其他资产,再扣除其整体负债,就可以得到九龙仓当时的真实价值,这个价值要比股票市场'挂出'的市价'高企'一词源于广东话,是指价位持续留在较高位置不落,且有再升高的可能。此词常用于金融、股票业、物价类。

高出许多。对于将买股票看作买企业的投资人来说,当时以13港元/股的市价买入九龙仓股票,就相当于以正常价格的3折在买入一家拥有优质资产的企业。这样的生意,无论如何,李嘉诚都不会轻易错过。

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李嘉诚通过其控制的上市公司长江实业,非常有耐心地分批次买入了2000万股九龙仓。李嘉诚买入股票的节奏,就像他的性格一样沉稳而耐心:哪一天九龙仓股票价格下跌了,他就多买几万股,股票价格上涨幅度稍大,他就暂停几天。他并不刻意追求买到最低点,他的目标是将总体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他总是将每天的买入量控制在当日成交量的一个比例之下,以免买盘过大推高股票价格,提高自己的入股成本。

即使买入行动小心翼翼,九龙仓股票价格还是很快飙升到了40多港元/股。李嘉诚原本准备吸纳30%至50%九龙仓股权的计划,因为市场价格的急升而搁浅。此时,九龙仓股票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含的真正价值,已经不再有多少折扣,李嘉诚果断停止收购计划。不过,这次吸纳九龙仓股票打下的基础,为李嘉诚一年后收购和记黄埔创造了多个有利条件。

因为股票价格急升,李嘉诚搁置九龙仓的收购,同时将手里的1000多万股九龙仓转让给船王包玉刚,获利数千万港元。与此同时,李嘉诚有意接手汇丰银行手中和记黄埔9000万股股票,而包玉刚时任汇丰银行董事,并与汇丰银行董事长私交甚笃。

向船王转让九龙仓股权一年后,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从汇丰银行接手和记黄埔9000万股股票,相当于和记黄埔22%股权。汇丰银行以低于市价的折扣价格6.4亿港元转让上述股份,并且同意长江实业首期仅需支付总价的20%,即不到1.3亿港元。随后的一年,长江实业和李嘉诚个人分别在市场上不断买入和记黄埔,终于将和记黄埔40%的股权收入囊中,获取了稳固的控制权。吞并和记黄埔,李嘉诚最大化使用了杠杆的力量,以几亿港元的代价,控制了大约70亿港元的资产。

刘銮雄的第一堂投资必修课,正是在这样的金融市场大背景下,实盘历练完成的。在那样一个利率大幅度上浮或拉低的调控尺度下,有价证券价格在短期内大幅波动的程度令人瞠目,称其为资本动荡年代毫不为过。当时的刘銮雄,就处于这场资本风暴的中心。他正在利用爱美高赚取的现金投资于美国债券市场。美国金融市场的这种宽幅波动,尤其是这种波动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空间,令刘銮雄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通过将真金白银投资于美国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凭借着潮汕商人天生的敏感嗅觉--对商业链条上最丰厚利润点的捕获能力,刘銮雄很快就成长为一个善于在资本市场浪涛中弄潮的投资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喜欢波动,尤其喜欢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他知道波动能够为他带来无法想象的超额利润,他是波动的主人,他的大笔财富、江湖名气均与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紧密相关。这时,一个自信已完全'征服'波动的资本家,准备好了在香港股市的第一次大规模狙击。这次狙击,奠定了刘銮雄作为香港股坛狙击手开山鼻祖的地位。

迈出投资第一步:美国债券刘銮雄的财富帝国,始于吊扇制造和出口,但这个帝国的主要大厦却真正建基于投资,要厘清和分析这个财富帝国建造的过程,必然要从刘銮雄开始踏入投资世界的那一刻,从他的行动和思想的方方面面进行分解和剖析。

美国和加拿大,是爱美高吊扇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因吊扇生意往来于香港地区和美国之间的刘銮雄,也在暗中关注着美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幕幕跌宕起伏的财富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爱美高源源不断的吊扇出口,换来了公司账户上不断膨胀的美元现金储备,精于计算的刘銮雄,简单地在心中算了一笔生意账:投资美国债券的回报一年可以达到50%,远远超过了他的吊扇生意。毋庸置疑,这个债券回报率也使得绝大多数实业的投资回报相形见绌。于是,当吊扇制造的利润越来越薄时,他慢慢酝酿了一个想法:美国债券票面利率已超过10%,有些债券以远低于面值的价格在市面上出售,如果谨慎选择,这些投资品种到期后回报率会比票面利率高出数倍。'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美国债券投资?'刘銮雄关注并投资美国债券市场之际,正是美国资本市场最为活跃的一个十年的开端,垃圾债券蓬勃发展,并购交易异常活跃。这里发生的一些巧妙收购事件,不仅仅引起了刘銮雄的好奇,还为他快速转动的大脑注入了丰富的财技营养。

1981年,发生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一件事情,就给实业出身的刘銮雄带来了莫大(博客,微博)的冲击:一家名叫Wesray的公司,以81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Gibson公司,Wesray只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100万美元,其余8000万美元由各种债务工具筹集而来,Wesray投入的自有资本不到收购总价的1.24%。1982年,Gibson公开上市,Wesray最初投入的100万美元换回了3.3亿美元的回报,仅仅18个月的时间,330倍神话般的投资回报率。

Wesray的老板是美国前财政部长威廉·爱德华·西蒙,不过,高得令人咂舌的资本回报与其身份并没有关系,倒是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Wesray杠杆收购Gibson之后,美国市场的杠杆收购案例逐年递增,熟悉美国资本市场的刘銮雄,看着一个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资本奇迹,一直在默默研究并摩拳擦掌的他,相信在香港资本市场,终可等来自己一展身手的机会。

1983年,爱美高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得资金1.5亿港元,应付爱美高的日常周转绰绰有余。因此,刘銮雄决定将出口吊扇所赚的美元,直接投入到美国债券市场。

从这一刻起,猛龙才算潜入真正的大海,只有在这里,他才能自由施展其身段和本领。

在爱美高老员工们的回忆中,1983和1984年两年间,在吊扇工厂内已很难看到老板刘銮雄。那段时间,工厂的日常运营,已基本由其妻子宝咏琴和胞弟刘銮鸿负责。

刘銮雄是一个大处着眼、不拘小节的领导者,他不仅在吊扇生意上敢于让宝咏琴管理,在几年后刘氏家族全面涉足香港商业地产时,也同样大胆、放心地将数亿元的物业买卖谈判交给宝咏琴操刀。

此时,刘銮雄虽身为香港新兴工业上市公司爱美高的主席,但已经对'新兴工业'提不起太大兴趣。这时的刘銮雄,正在不分昼夜地着迷于征战另一个世界--美国债券市场。相比吊扇制造出口生意的乏味与薄利,资本市场刺激而暴利。野心勃勃的刘銮雄,在很短时间内就感悟出自己属于这里,他完全被当时美国债券市场的波动及由此而来的高额回报深深吸引。

一开始,刘銮雄涉足的是传统上被认为最保守的美国国债,但保守不等于低回报,有时恰恰相反。对于数字极其敏感的刘銮雄,留意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现象:当时美国长期国债票面利率已攀升至13%的历史高位,相应地,由于对基准利率继续上调的预期,国债本身的价格也降到了历史低位。这时,刘銮雄意识到,投资美国国债不仅没有任何风险,而且极有可能得到非常可观的利润。

这是一个典型的低风险、高回报投资机会。不为他人情绪和行动左右,相信常识和自己判断的刘銮雄,通过设想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他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形是,目前处于历史高位的美国基准利率,未来不可避免地要回调,这必然将推动国债本身价格的升高。即使不考虑未来降息周期所推动的美国国债本身价格的资本利得收益,仅仅是?债每年所发放的超过10%的现金利息,就抵得上爱美高吊扇出口业务辛辛苦苦一年赚取的资本回报。基于以上判断,刘銮雄大笔购入美国国债。主修数学的他当然明白,这是一个高概率的'赢'事件,要想获得最大的预期值,就要重磅出击,押下重注。自信在美国国债市场发现金矿的刘銮雄,初尝胜果后,决定暂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一大部分财力投入美国债券市场。'由于美国与香港的时差,经常深夜不合眼,通过债券电子交易系统进行隔洋买卖。'当时已经贵为上市公司主席、身家过亿的刘銮雄,在买卖美国债券的那些日子里,最大的奢望居然是睡个好觉。刘銮雄对财富的欲望及其上进程度可见一斑。

幸运的是,这无数个昼夜颠倒的资本市场奋战之夜,并没有辜负刘銮雄:美国债券市场不仅为他赚取了可观回报,或许更加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魅力激发出他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进取心和野心,由此而产生的欲望及力量,最终将当初立志做一个成功小工厂主的刘銮雄,锤炼为一名纵横香港金融市场的资本家,将其推上了香港新一代财阀之列。

在美国资本市场投资之后不久,几乎将全部精力已投入其中的刘銮雄,很快发现了当时美国债券市场最大的一个价格错配品种--垃圾债券。

定价错误意味着超额利润。垃圾债券在市场上的利率和交易价格,是由投资大众决定的,因为垃圾债券的发行者一般被认为是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因此并不受投资大众'货币选票'的青睐,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较高的利率和较低的价格。然而,投资大众的厌弃并不影响一些债券背后实实在在存在着未来的明星企业,而这些卓越企业的债券正在以令人不可想象的折扣低价甩卖,而且还附以优厚的利息。

在这里,借用投资大家查理·芒格的一个思想,可能更能说明问题:这就像赌马场上一匹被列入没有胜利希望群体的矮种小马,由盲从的赌徒们所下的赌注而决定的每匹马的赔率显示,这匹矮种小马相当不受欢迎,赔率达到200∶1,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定价。无论不受欢迎的程度有多高,丝毫不能影响这匹马的实力和表现,可能的事实是,这匹马赢得比赛的概率达到了0.6,这就给聪明的下注者以巨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让有勇气在不受欢迎的矮种小马身上下重注的投资者(这时的赌马者毫无疑问是一个精于计算的聪明投资者),获得巨大的收益。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显示刘銮雄投资美国债券时,有意识地运用了上述决策系统,但从其后来一系列的投资轨迹可以明确推测出:从小对数字敏感,大学主修数学的刘銮雄,事实上是这个决策系统的应用高手。无论是商业选择还是投资决策,他都始终如一地沿着这条路径,运用着这项投资原则,谨慎而大胆地做出决策。

仅仅从这次美国债券市场投资之旅的结果看,刘銮雄也堪称是个精于计算而又有勇气的下注者。到1985年,刘銮雄的个人财富已突破1亿美元。与此同时,在经过两年刻苦研究和历练以后,他的财智和财技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这个时候,昔日小富即安的工厂业主的有限眼界,已被资本大家的运作理念置换。

善用'杠杆'潮汕人精明,善于经商,已被世人公认。但是,到底是什么基因使得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中,潮汕籍人士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如果仅仅按照一方水土能够催生一个具有普遍禀赋种群的逻辑推理,至多是潮汕商人在整个华人从商群体中,数量上相对比较多。但事实却是,即使剔除潮汕商人数量相对较多的因素,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中,潮汕籍人士所占比例仍然称得上是异乎寻常的大。

诉诸理性地分析和解释,成功大商人相对从商人数比例奇高这种现象背后,就一定存在着某种决定性的因素,这种因素使得潮汕人在竞争残酷的商场上更容易出类拔萃。这种决定性因素,或许是特别适应在商业世界进化的多种优秀基因的结合体,但经过对典型个案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确认的一个重要优秀基因是:穿透价值链。潮汕商人与生俱来的,一刻不停向价值链条最顶端探索、发展的劲头。

正如李嘉诚当年的蜕变传奇。从做塑胶花工厂的经历中,他发现自己向房东上交的租金连年上涨,房东每年坐着赚取的租金,远远超过自己辛苦拼搏的制造业利润时,就悄悄开始兴建自己的工业大厦,并跻身赚取租金的地主行列,并从此奠定了长江实业发展地产主业的思路,从而成就了一代巨商。

无独有偶,能够连续多个夜晚不合眼,没日没夜交易债券的刘銮雄,虽然赚到了可观财富,但是天性敏感的他却留意到,在债券交易这个价值链条的最顶端,还有更加令人神往的领域,充盈着巨额利润。一旦看到更加诱人的机会,刘銮雄没有耽搁片刻工夫,毫不犹豫地杀了进去。

潮州人刘銮雄发现新金矿的过程是这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债券交易后,他留意到,大众投资者购买垃圾债券所支付的海量美元,实际上被融资者运用到了一个更加刺激且回报惊人的投资模式上--杠杆收购。

当石器时代的野蛮人发明并开始使用各种石头器具时,他们捕获食物尤其是大型动物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样地,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投机者发现杠杆,并开始用它撬动一个个资本'猎物'时,投机者捕获其'猎物'的成功率也随之升高,与此伴随的,还有资本世界的配置效率也很可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前进力量。

杠杆收购最为活跃的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贪婪的10年',这期间充斥着以小吃大、以弱胜强的无数经案例。而垃圾债券正是这些惊天收购事件背后的'兵工厂',源源不断地为各个领域的并购输送着火力威猛且上膛迅速的弹药。

前文提过,1983年到1989年,是美国垃圾债券发行的活跃期,同时也是杠杆收购的激情岁月。此期间,前后有多达5800亿美元的垃圾债券融资被用于公司收购活动上,占到了全部垃圾债券发行量的32%,也就是说,此期间全美国通过垃圾债券筹集到的资本中,每10美元就有3.2美元用到了企业并购上。在垃圾债券风行之前,企业收购意味着强者吃弱者,大企业兼并小企业。然而垃圾债券的出现,却使得以小吃大成为可能。

在1980年全年,美国仅有4起杠杆收购,交易额17亿美元,而到了1988年,美国资本市场一年内就进行了400多次杠杆收购交易,涉及金额1880亿美元。这个时期的《财富》500强企业中,大约有35%卷入了有关杠杆收购的争夺中,也就是说,500强中有170多家企业都遭到过杠杆收购的威胁。

彼时,专司杠杆收购的这群人被称为'门口的野蛮人',他们就像刚刚学会磨制石器的部落,对邻近相对落后、赤手空拳的异族猿人部落,展开无情的野蛮征服,这种征服表面看去异常血腥,但如果以历史角度来看,这种野蛮也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组成部分。类似地,杠杆收购也加快了资本世界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投资者控制优质资源的步伐,从而让世界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回过头去梳理刘銮雄的资本征战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刘銮雄在香港这片东方土地上,摸索出了一套惊世骇俗且行之有效的征服技巧。在香港,他不仅是最早掌握打造锋利'石器'技巧的'野蛮人'之一,而且还最快找到了能够使自己肆意征服的大片领地。

不过,熟悉刘銮雄和爱美高历史的朋友应该不会否认,在正式对外'用兵'之前,刘銮雄操练其投资技巧、验证其投资理念的第一次征途,毫不留情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上展开了。

商业思维PK金融思维1984年,爱美高股价在基金的热捧下,摸高到4港元,这比一年前爱美高首次公开募股价格整整翻了一番。

刘銮雄陷入深思中,他面临着两种思维的抉择。

连续多日,刘銮雄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同一个资产,商业思维和金融思维给出了差异巨大的价格。哪一个价格才是更加接近真实价值的?哪种思维距离真理更近?此时已兼具企业运作和资本投资经验的刘銮雄,最终选择相信商业思维。数学成绩优异的他,发现商业思维给出的结果更加符合逻辑推理。一年前爱美高趁股市高涨之际上市,刘銮雄已经将其卖了一个非常理想的价格,俗称'骑牛上市'。仅仅过了一年时间,爱美高整体标价就被股票市场再次推高整整一倍。然而,如果用商业思维分析,不难看出,这个被股票市场将价格推高一倍的企业,正在走下坡路且前景不妙:连续几个季度,爱美高主要业务的盈利均在萎缩,而且这恐怕还不是一个暂时现象,因为此时全球风扇制造业的前景不容乐观。用商业思维稍加分析,就可得出爱美高企业内在价值比一年前有所下降的结论。无论如何,稍有常识的人至少可以看出,如今爱美高作为一项赚钱更少的资产,不应比一年前赚得更多的同一项资产更有价值的结论。然而,股票短期的价格却由金融思维来投票决定,因此,股票市场上常常会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在某种狂热情绪感染下,人们给境况愈下的资产标出屡创新高的价格。

刘銮雄理性地选择了商业思维,但并没有完全排斥金融思维,他聪明地利用了市场狂热造就出的荒谬定价,轻松赚取了巨额利润。

从运营企业实体的角度来看,一年时间能够获取高达100%的回报率,实属罕见。但是,股票市场却不乏这样的慷慨。1983年爱美高上市之初,以每股2港元价格投资爱美高股票并持有至1984年的股东们发现,他们的股票账户翻番了。

此时的刘銮雄,对自己企业的真实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吊扇制造行业前景更是了然于胸。虽然刚刚30出头,他已成功创办并运营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制造型企业,凭借勤奋和强烈的创富欲望,他在美国资本市场已身经百般磨砺,但或许最关键的是,他天生具备一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能力,即对于'贵'与'贱'相互转换规律的悟性。《史记·货殖列传》中'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哲理,在刘銮雄这里再自然不过,他始终如一严格遵守的,恰恰是2000多年前先辈们'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伟大商业智慧。

在爱美高股价短短一年时间就升幅一倍的事实面前,虽然刘銮雄已嗅到诱人的卖出套利机会,然而此时他仍然不动声色。

1985年年初,市场传出消息:与刘銮雄共同创办爱美高的另外一个合伙人、爱美高主要股东兼董事梁英伟对刘銮雄的发展策略颇不认同,当初共同创业的两位合伙人分歧巨大,以致到了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这个负面消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则是一个正面信息,它给了刘銮雄全身而退的合理借口和机会:有股东不和的消息作掩护,掩盖了刘銮雄抛空全部股票的最根本动因--爱美高股票价格严重虚高。

于是,接下来刘銮雄对自己持有的全部爱美高股票的高价清仓,进行得异常顺利,市场以坚挺的价格'愉快'地接受了大股东的抛售。

在合理理由的掩护下,刘銮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抛售行为,并没有对爱美高股价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刘銮雄的这次果断抛售,已经理性到了冷血的程度。刘銮雄趁股市情绪一片乐观之际,将自己手里的爱美高股票悉数转让给了基金,没有留下一股。'爱美高是自己在困境中一手创办起来的企业,承载着我的梦想,见证着我的成长,并且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带给我巨额的财富。'刘銮雄心底对爱美高的感情虽然很深,就如对自己亲生孩子般珍爱,但是,在做出'全部沽售'这个决定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像一个农户以暴利价格卖出一头养肥的猪一般迅速和果断。

要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绝不容许理性被感情驾驭。

理性和感性,前者是投资的朋友,后者则是投资的敌人。在爱美高的故事中,投资其股票一年的资本回报率已超过100%,在如此高的回报已脱离企业真实业务的事实面前,理性的投资者会做出决定:立即将这现实的利润收入囊中。至于以后股票价格还会涨得更高的可能性,就像寓言中的'林中之鸟'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正是由于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未来可能的价格上涨,价值大打折扣。

当刘銮雄做出全部沽售的决定时,理性用一系列事实和数字告诉他:他做了一笔非常划算的生意。

做出抛售决定后,刘銮雄唯一需要克服的一个感情因素是:带给自己好运和财富的爱美高,有可能永远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

刘銮雄将所有股权套现之后,自然要从爱美高董事会出局,爱美高的管理和运营暂时由梁英伟主持。

可是没过多久,幸运之神再次眷顾刘銮雄:股票市场给了他一次以超低成本重回爱美高董事会的机会。不过,不得不指明的是,最终决定一个投资人是否能抓住机会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的投资原则和勇气,而非运气。

当时,全球经济贸易环境产生了剧烈变化,美元和港元的兑换汇率大幅波动,逼迫香港政府实行固定汇率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重击了香港加工出口业,以海外为主要市场的香港制造业,整体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这时,爱美高的复古风格吊扇,也已不再如往日风行和畅销,内外部因素的双重打压,使爱美高已显暗淡的前景雪上加霜,经营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这时,资本市场上爱美高的投资或投机者开始用脚投票,爱美高股价从最高4港元一路跌至0.7港元,跌幅达83%。

股票市场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不计成本地'逃离'爱美高的那些交易日,对于已低价'割肉'离场,以及仍在出口为了夺路而逃争得头破血流的投资者来说,绝对算得上是黑暗时光。而在此时,有一个或许仅有这一个人,孤独、坚定、毫不畏惧地开始了自己的幸福时光。这个人是刘銮雄,他犹如处于大溃败的千军万马中的异类,奔跑的方向完全相反,这种危急情势下不从众的选择,因绝对孤独而需十足的勇气。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知道,逆向而动,如果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之上,将会是一件成就感十足的事情。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任凭他处天翻地覆,我却闲庭信步'。身处其中,刘銮雄虽然有些孤独,但无半点犹豫和退缩,在他坚定的行动背后有强大逻辑分析的支撑:纵使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不到一年时间里,一家尚在盈利的企业的真实价值,衰落至仅仅相当于原来的百分之十几的可能性并不大,恐慌之后爱美高的整体市价恐怕还不够买下企业所拥有的地皮。'市场再次给出了错误的价格,而且错得离谱。'像大多数聪明的投资者发现价格严重错配的资产一样,此时刘銮雄感到异常的兴奋和过瘾。但是,他需要尽量隐藏这种兴奋的情绪,体现在行动上,就是购买股票而不推高价格的艺术。

那些日子里,只要股市一开盘,刘銮雄就开始分批小规模地买入爱美高股票,0.8港元、0.9港元、0.75港元……无视价格的小幅波动,刘銮雄对于爱美高的股票购买显得漫不经心。不过,为了避免过快推高股票价格而导致收购成本飙升,刘銮雄每日将自己的买入量控制在日平均总成交量的一定比例之下。

吸纳,不停地吸纳。行动一开始,几乎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待低成本吸纳到足够多的股份时,刘銮雄在爱美高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下,顺理成章地重新获得了爱美高董事会的控制权。他特别珍视的'爱美高'品牌,终于重归其名下。

短短几年时光,也就是潮起潮落的股市弹指一挥间,刘銮雄对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涨潮'中决绝抛空,又在前景惨淡的'退潮'中大胆回归。

令人艳羡的是,通过对能够形成控股权的大宗股票的一放一收,刘銮雄对上市公司爱美高的绝对控制权丝毫未变,变化的是,在这一出一进之间,他的个人账户上多了2亿港元。资本市场格外慷慨,她给予真正了解她的投资者的回报超乎想象,而对试图仅仅在她身上赌运气的投机者的惩罚又异常残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数以亿计的投资者或者投机者中,真正了解资本市场,有能力看清其本质并可获得巨额回报的幸运儿只是少数。

不过,对刘銮雄买卖爱美高股票一役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作为刘銮雄在资本市场的第一个漂亮本垒打,整个过程存在着一个看似矛盾却蕴含智慧的现实,未来的资本大家刘銮雄,在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上的撒手锏,实际是最简单、最本原的生意经:贱买贵卖。

事实证明,以商业思维和企业回报的常识来考虑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并能自信、勇敢地加以利用由这种波动带来的价格与价值偏差,是一个成功投资家长期行之有效的策略。

禀赋和勤奋兼备,才是资本宠爱的幸运儿没有人不想做幸运儿,尤其是在大量财富涌动的资本市场。让我们来看看,能够获得资本市场慷慨给予的少数幸运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与其他领域并无二样,这里的机会也是留给勤奋、刻苦的用功者;与其他领域明显不同的是,资本市场并非仅靠勤奋就可获取回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地方,具备能够理性看待证券价格涨跌的性情,才是资本幸运儿最关键、最基本的素质。唯有具备这项禀赋,诸如勤奋和刻苦这样的后天努力,才能真正将幸运儿'得大奖'的概率大幅度提高。毫无疑问,刘銮雄就是这样一个蒙资本市场宠爱的幸运儿,关键禀赋和刻苦勤奋两种素质兼备。

从1981年开始,美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以小博大、一战成名的并购案例逐年增多。在见识了美国资本市场的魅力,暗中掌握了杠杆收购的技巧和理念之后,刘銮雄果断决定将所有精力从实业中抽出而转向投资,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他就没有停止过对各种投资目标的研究。刘銮雄心中的猎物清单上印有:香港资本市场上市企业的股票、香港黄金地段的地产及欧美资本市场的各类证券。

无论是谁,要想在股票市场修成正果,都必须像猎狗一样不停地在各种信息中搜寻与研究,西方先知巴菲特,东方超人李嘉诚,概莫能外。

刘銮雄,显然是一只不知疲倦的凶猛'猎狗'。当一本本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被刘銮雄翻破,报告中一个个数字被他仔细咀嚼消化后,年报中汇集的海量数字和各种比率炼化成了描述一家家企业的形象化语言。在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海洋中,刘銮雄如饥似渴地巡弋。阅读企业财报中的数据,仿佛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失片刻的呼吸。那些日子里,即使梦中出现的画面也往往是股票和数据。渐渐地,香港资本市场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概况在刘銮雄脑中形成了一条地平线,而其中的佼佼者,即优秀的上市公司,则是屹立在这条地平线上的一座座山峰,景色迷人的山峰轮廓,在刘銮雄大脑中异常清晰,许多秀美的山峰地形和特产也早已被他仔细研究和勘查过数遍。刘銮雄随时准备悄悄摸上一条人迹罕至的小道,将埋藏宝藏的山峰一座一座地征服并据为己有。

毋庸置疑,正是通过大量的财报阅读,仔细的企业研究,在股市庞杂的上市企业中,少数裹着泥巴的'真金'才开始在刘銮雄眼前熠熠生辉。'原野上到处都是肉肥味美的大象,它们行动缓慢,对人类没有丝毫戒备之心。'刘銮雄看到香港资本市场这番景象,禁不住暗自狂喜,这些大象似乎从来没有见过挥舞着石器的野蛮人,因此它们一开始对刘銮雄的野蛮征服几乎没有戒备之心和防御能力。

野蛮人的第一次出猎刘銮雄对外部世界的第一次猎杀,与其对自己创立的爱美高股权展开'一出一进'的操作,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彼时的刘銮雄可谓是多财善贾,在股票市场出手迅猛且信心十足。

1985年11月11日,与刘銮雄渊源颇深的投资顾问公司--万国宝通,代表爱美高提出收购上市公司能达科技。是次收购的建议为:爱美高以每股0.7港元的价格,收购能达科技全部已发行股份,如果收购完成,总代价为7900万港元。

同时,万国宝通代表爱美高提出了完成此次收购的必要条件:是次收购必须获得9成以上股权(或爱美高据情势变化修改的其他百分比股权)才算成立。深知市场情绪喜怒无常的刘銮雄,为了将交易风险降到最低,设置的收购完成条件,给自己留下了进退自如的回旋余地。

能达科技,是在香港上市的一家电子企业,被同是香港上市公司的庄士集团控制。庄士集团控有其29%的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在这之前,庄士集团为了套取现金发展地产业,不断抛售能达科技的股份。除了受到大股东抛售之外,能达科技还因当时港币升值造成其电子产品出口受阻,因而股价遭到打压,且下滑幅度巨大,股票市场最低时对整个企业给出的'标价'仅有7100多万港元,这个价格仅仅是能达科技资产净值的70%。又是一个定错价格的诱人资产。万国宝通提出收购的当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通知证券交易所将能达科技及其关联企业--庄士集团和庄士置业,以及爱美高4家企业的股票同时停牌。

能达科技停牌前价格为每股0.64港元,相比之下,爱美高提出的0.7港元收购价拥有不到10%的溢价优势。停牌之前,刘銮雄以个人账户持有1%能达科技,刘銮雄的胞弟刘銮鸿控制的一家企业持有20.3%的能达科技股份,刘氏兄弟实质上已是仅次于庄士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停牌第二天,庄士集团向市场发出声明,呼吁小股东不要接受爱美高的收购建议,理由是每股0.7港元的收购价格远低于能达科技的资产净值。庄士集团同时表示保留反收购的可能性。

几天之后,当4家上市企业股票恢复交易时,均全线飙升,爱美高升幅达40%,能达科技复牌后升30%,庄士集团更是飙升64%。这时,无论这出资本大戏的'剧本'如何展开,刘銮雄都可做到胜券在握:股票急升,迅速套现;股票横盘或下跌,继续增持直至全面收购。第一大股东庄士集团当然不会轻易认输,为确保对能达科技的控制权,庄士集团控制人开始在市场上以超过0.8港元的价格增持能达科技的股份,同时向市场发布声明:自己已获得银团的支持,所备现金足以应战到底。

到1985年12月4日,庄士集团终于打出反击拳,针对爱美高抛出的收购方案,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提出了反收购建议:庄士集团以每股0.88港元的价格收购能达科技股份,这个价格比爱美高的收购价足足高出了四分之一。

对方反收购方案给出的报价,令刘銮雄相当满意,0.88港元/股的价格,将使刘氏兄弟这笔投资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收益率达25%,绝对收益率已相当令人满意,这个数字年化后收益率将超过300%。

最终,刘氏兄弟以0.88港元的价格将手中所持有的21.3%的能达科技股份全部出手。极短的时间内,刘氏兄弟轻松获利580万港元。

围猎'大象'--中华煤气快速在能达科技身上小有斩获之后不久,刘銮雄悄悄将猎枪瞄准了一头体格壮硕的'大象':香港老牌上市公司中华煤气。这家公司资本雄厚,盈利稳定,是一头不折不扣的现金'大象',控制人为大名鼎鼎的李兆基。

在1986年最初几个月的时间里,刘銮雄趁低不断地分批、小量吸纳中华煤气的股份。到当年7月份,他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华娱乐,已持有1000万股中华煤气股份,占中华煤气总股本的5%。理论上,中华煤气这家已历经120多年历史的老牌垄断企业,在半年时间内,已被刘銮雄切去一部分权益。

早在1862年,中华煤气就在英国注册成立,自那时起直至今日,中华煤气一直在香港公用事业领域占有垄断地位,为香港唯一一家供应燃气的公司。因此,无论在何种经济背景下,中华煤气都能做到旱涝保收,每年为股东产生稳定且可观的现金流。1960年,中华煤气通过配股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由当时香港上市公司会德丰的主席约翰·马登任中华煤气主席,其余四名董事分别是和记洋行主席祈德尊、均益仓主席冠查、香港世家名流利氏家族的利铭泽及李氏家族的李福权,董事会阵容堪称超级豪华。

1982年,中华煤气将注册地迁到香港,仅过了一年时间,即1983年的7月,此时在地产业已大获成功的李兆基将中华煤气收至麾下,成为由恒基地产直接控制的子公司。到1986年年初,中华煤气的市值在20亿港元上下浮动。

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刘銮雄从商业回报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结论:资本市场给中华煤气定出了一个错误的价格,中华煤气股票价格被明显低估,如果以市价买入中华煤气的股份,他可以相当确定自己是在做一次非常明智的投资。到了1986年的夏天,当刘銮雄通过中华娱乐不停地分批次购入1000多万股后,中华煤气整体市值已逐步攀升至50亿港元,相比年初市值已经翻番。

1986年8月8日,对数字敏感,特别讲究数字组合与排列的刘銮雄,特意选定了这个大吉大利的日子,进行爱美高自1983年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增发配股:首次增发共发行2.08亿新股,筹集1.23亿港元。爱美高这次配股,被外界认为是刘銮雄专为进一步收购中华煤气而准备的。但从简单的数字可以看出,是次配股所得不过1.23亿港元,这笔款项相对于当时市值已经超过50亿港元的中华煤气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难以真正撼动其控制权。

正是因为对阵双方规模、实力相差悬殊,一直将中华煤气看作压箱底资产并亲任公司主席的李兆基,对于刘銮雄的'出招'表面上显得格外轻松。李兆基公开宣布他毫不担心中华煤气能够被恶意收购。不过,在公开声明背后是坚定的行动支撑,在市场上,李兆基丝毫不放松警惕,一直在调动各方资源,谨慎地为中华煤气控制权而布局防御:通过不断增持中华煤气的股份,一方面提高自己控制的股权比例,另一方面持续推高股价,加大恶意收购者的收购成本和难度。

1986年12月,中华煤气股票每股价格已经从年初的13港元,爬升至20多港元,企业价值已经在大幅攀升后的价格中充分体现。这时,刘銮雄决定不再恋战,一次性抛出800万股,获利3400万港元,其余股份也陆续分批套现。刘銮雄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华娱乐,是此次针对中华煤气的投资平台,在中华娱乐1986年的年度报告中显示,下半年,公司仅出售证券一项就获利6000多万港元。

对于中华煤气的投资,整个过程历时近一年,其间无论是刘銮雄,还是李兆基,都没有公开提出任何收购或反收购建议,双方都在聪明地利用市场情绪来赚取利润,两位香港资本家,实质上是在市场定错价格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赚钱良机,以企业的真实价值为基准,理性地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大笔的低价买入。

由于资金实力相差悬殊,刘銮雄对中华煤气的股票投资,从来没有被大众认为是以企业收购为真实目的。自然地,看到在短短几个月后,刘銮雄就对高企的中华煤气股票果断抛空并获利甚丰,大多数人将他这次投资解读为股市中所谓的'绿色敲诈',这是'股市狙击手'获利的常用手法。

不可否认,一旦刘銮雄被赋予'股市狙击手'的光环,被人贴上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标签之后,他的许多行动和言语就蒙上神秘色彩,也很容易被人曲解和讹传。很多情况下,或许在刘銮雄看来仅是一次极为普通的、符合常识的股票买卖,也可能被大众认为是对企业的恶意狙击。'我有诸多被误读的投资行动。'不会被他人影响的刘銮雄,有时也会显出几分无奈,但更多时间里,极度自信、我行我素才是他的本色性格。

实事求是地说,这份独立和自信,也正是刘銮雄能够创造异常成功的投资纪录所必不可少的关键品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中利总裁汪潮涌:中国并购大潮即将来临!
什么是私募股权投资?什么是资本市场?看看这本书
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RJRNabisco)公司杠杆收购案
《资本的故事》第十三集 门口的野蛮人
假期读书:资本之王之创业艰难
迈克尔·米尔肯:为什么只有他看见了“垃圾”的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