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理之窗】从斯泰尔斯到斯泰尔斯
userphoto

2017.10.27 北京

关注

阿加莎·克里斯蒂塑造的比利时侦探赫克尔·波洛,凭借其深入人心的睿智形象,广受读者欢迎。以他为主角的三十三部长篇小说发表的时间跨度很大,开始于1920年,落幕于阿加莎去世前不久的1975年。阿婆以其惊人的创作速度和质量为我们奉献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比利时小人”的神奇传说。

现在就让我们追溯到这流淌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的源头,领略一下推理小说黄金时代最杰出的侦探人物之一——赫克尔·波洛的风采。

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处女作《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创作于1916年。故事围绕着战时发生在英国乡间一座庄园内的离奇毒杀案展开,遇害者正是拥有这座名为“斯泰尔斯”的庄园的富有老妇人——英格尔索普太太。故事的叙述者黑斯廷斯上尉的身份是斯泰尔斯庄园的客人,他的好友约翰·卡文迪什是庄园女主人的继子、原主人的长子。创作这部小说时,阿加莎已经在本地战时医院的药房开始学习药剂学,因此小说中的下毒情节设计得较为考究,显示了她一定的专业素养。

在对整个案件的脉络形成了初步设想后,她开始正式考虑塑造她的侦探了。

阿加莎在自传中对此作过非常详尽的回忆:她曾考虑过塑造一个学生侦探,可是侦破这样的案子对“他”来说似乎难了点;然后她又考虑过科学家,结果发现自己对科学家并没有什么了解;突然她就想起了侨居在附近教区的比利时难民……有赖于这一天才的灵感,一个足智多谋、思路明晰、精明利落,并且喜欢什么东西都成双成对、方方正正的比利时小个子的形象就逐渐清晰起来。阿加莎为他取了赫克尔(Hercule)的名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罗马神话中的赫尔克里斯(Hercules),即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至于波洛这个姓是如何诞生的,连她本人也记不清了。波洛的助手黑斯廷斯上尉和杰普警巡的人物设定,基本都是对前辈推理作家们的模仿。

这是一部与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非常贴近的小说。除了谋杀案之外,很多场景都取材自阿加莎的现实生活。这也是阿加莎大部分侦探小说的共同特征——在平凡真实的生活中设定虚构的故事。文中的辛西娅似乎就是阿加莎自身的写照——一个在战时医院药房工作的年轻女子。

由于侦探小说情节错综复杂,阿加莎在创作中难免会遇到瓶颈。此时,她的母亲便建议她外出休假一段时间,以便静下心来投入创作。于是阿加莎在德文郡达特穆尔的莫兰德宾馆订了一个房间,埋头创作了十四天,终于完成了这部推理处女作。

然后她就和所有未成名的作者一样,开始了反复投稿并被退稿的体验。

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来到1920年,此时战争已经结束,阿加莎与丈夫开始了甜蜜的家庭生活,而书稿早就被她抛到了脑后。不料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的老板约翰·雷恩向她抛来了橄榄枝,表示愿意出版这部作品。于是阿加莎欣然与博得利·黑德公司签约,为赫克尔·波洛日后在英美推理文坛的辉煌拉开了序幕。

阿加莎的第三部侦探小说《高尔夫球场的疑云》出版于1923年,小说再度启用波洛作为主角。在故事的开篇,波洛接到一封来自法国的求助信,一位自称雷诺的先生在信中声称自己正处于危险之中,请求波洛速去救援。波洛立即携黑斯廷斯赶到法国,却发现雷诺先生已经被杀害于离家不远的一个未竣工的高尔夫球场,而雷诺太太也于丈夫被害的当晚在家中被人五花大绑……这一情节的构思取材于当时轰动法国的一起诉讼案。从真实的案件中获取灵感,这在阿加莎后来的作品中也时有体现。《高尔夫球场的疑云》以情节曲折复杂见长,案中有案。阿加莎还忙里偷闲地为黑斯廷斯安排了一场令他情定终身的艳遇,为波洛安排了一场与法国警官吉罗的“破案竞赛”。这仅是阿加莎的第三部长篇侦探小说,文风还带着新人的清新感,但她驾驭复杂情节的能力已可见一斑。

1926年,日后在推理小说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惊世之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出版了。好搭档黑斯廷斯婚后已远赴南美,落单的波洛决定退休到乡村种西葫芦。原本踌躇满志、以为务农会很风雅的他,在这项事业上遭受了严重挫折,幸而上帝还是为他开了另一扇窗——村中富翁艾克罗伊德先生在家中被刺身亡。这让波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很快在本地医生谢波德的协助下展开了调查……这部小说甫一登场就引起了巨大反响,至今还时能听到相关的争议声。这部小说被评论界认为开创了推理小说某种特定的模式。确实,在阿加莎的笔下诞生过不少独具特色的推理小说模式,这正是她在侦探小说界无可替代的重要原因。如今,《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与《无人生还》一样,都被公认为阿加莎最经典的作品。尽管在推理题材日新月异的今天,猜出这部小说的谜底已不算特别困难,但作品的光彩任凭岁月侵蚀,依然难以磨灭。

在《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的小高潮之后,阿加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在婚变期间,她的创作激情也明显受到了打击和压制。1927年出版的《四巨头》和1928年出版的《蓝色特快上的秘密》,都是根据她之前的短篇作品勉强改编而成。

《四巨头》讲述的是波洛与一个企图颠覆世界的国际性犯罪团伙在一系列的案件中多次斗智斗勇并最终获胜的故事。在此过程中波洛与黑斯廷斯屡屡遇险,波洛甚至一度牺牲了他平时视若珍宝的小胡子。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穿插了两条主线:其一是大富豪范·阿尔丁先生的爱女露丝·凯特林的情感纠葛,以及她的贵重宝石被盗、其本人则在法国境内的蓝色列车上被杀害的惨剧,其二是生活在英国圣玛丽米德村的大龄女青年凯瑟琳·格雷在继承了其养母的遗产后,寻求新生活、新希望的人生旅程。两条主线就在蓝色列车上交汇。当然,涉入此案的也少不了恰好同车的波洛。

在这两部水准一般的作品之后,波洛沉寂了大约四年。阿加莎在经历了一番痛苦后终于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这一番人生磨砺也为她的创作带来了更丰富、更深刻的感悟。她的文风开始走向沉稳、从容,从此波洛系列的长篇佳作不断涌现。

在1932年的《悬崖山庄奇案》中,波洛与黑斯廷斯于英国小镇圣卢度假,不料一位妮可·巴克利小姐在他们眼皮底下频频遇险,于是波洛决定出手相助……这是一部在凶手隐藏上非常有创意的小说。1933年出版的《人性记录》创作灵感来自于美国名演员、独角戏大师露丝·德雷珀的表演。故事里,女明星简·威尔金森求助于波洛,希望他能出马相助,劝服她的丈夫埃奇威尔男爵与她离婚。然而埃奇威尔男爵却很快被人杀害……

《东方快车谋杀案》同样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的实例,但这次的诡计可以说是异乎寻常的庞大。美国飞行家林德伯格之子遭人绑架,二十年代末一列东方快车在土耳其因雪灾被困五天——这两个真实事件被阿婆巧妙地融合在加莱车厢上的谋杀案件之中。这部出版于1934年的小说可以说是阿加莎及波洛黄金时期的开端。1974年的全明星阵容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是为广大推理迷们所熟悉的。国内很多早期的阿迷都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了阿加莎。

《三幕悲剧》和《云中奇案》都出版于1935年。

正如开篇的“戏单”上所显示的,《三幕悲剧》的主角是陷入一场忘年恋的退休名演员查尔斯爵士与聪明、活泼的年轻小姐“蛋蛋”,就连自诩为旁观者的戏剧赞助人萨特斯维恩先生的戏份都多于大侦探赫克尔·波洛。围绕着接连于上流社会的社交晚宴上发生的两起毒杀事件,这四人先后展开了调查取证,但最终直抵真相的自然是介入最晚的波洛。这部小说在传统凶杀动机的模式上做了一点突破,事实上是“无差别谋杀”的先驱。

《云中奇案》将案件场景设置在了封闭的飞机机舱中。在座位上被杀害的妇人是一位职业放债者吉赛尔太太,其社会关系极其复杂。后舱的其他十一位乘客及两位空乘都成为了嫌疑人,其中就包括赫克尔·波洛。由于凶手将疑似为凶器的毒箭吹管塞在波洛的座位下,在死因裁判法庭上,天然不信任外国人的英国陪审团险些将比利时大侦探判罪……

1936年可以说是波洛大放异彩的一年。这一年出版的《ABC谋杀案》《古墓之谜》《牌中牌》,每一本都堪称阿加莎一流的小说。难得的是,这三本作品在创意上并无雷同。

在小镇安多弗,一个普通的开烟杂店的老太太在黄昏时分被人从身后敲碎了脑袋,一本ABC铁路时刻表被留在现场;而在此之前,身在伦敦家中的波洛收到了一封貌似预警、实为挑衅的匿名信——这就是《ABC谋杀案》的开场。凶手按照字母顺序,在ABC时刻表里寻找适合的地点和人物实施谋杀。案发地从海滩到影院,受害者从妙龄女郎到中年男子,牵扯众多,场面华丽,是诡计流作品的典型代表。作者试图突破侦探小说“凶手在一群熟知的人中”的模式,刻意让读者以为这是一起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开膛手杰克”类型的恶性连环杀人案。而此类凶杀常常血腥有余、趣味不足,很难在揭秘的时候满足读者的期待。阿加莎深知读者的这种期待心理,所以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几乎人人都有谋杀动机,这样才能将真正的凶手“藏叶于林”。而这部小说却恰恰相反——似乎人人都无杀人动机,但结果却仍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牌中牌》是同期创作的另一部优秀小说。有意思的是,在《ABC谋杀案》中,波洛就用和黑斯廷斯对话的方式“预订”了这个别具一格的案子。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但主要人物几乎个个都是“大腕”。四名侦探和四位被怀疑有杀人前科却成功逃脱制裁的嫌疑人被一个叫做夏塔纳的富贵闲人凑到一起打牌,牌局结束时,夏塔纳先生已被悄无声息地刺死了。除了波洛,侦探组还有代表官方的巴特尔警督、神秘的特工瑞斯上校,以及波洛未来的又一位黄金搭档——推理作家奥利弗太太。这次的谋杀几乎是在所有人眼皮底下发生的,而且现场几乎没有留下作案的痕迹与证据。

侦探组的每个成员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调查此案,而嫌疑人也是各有故事、各怀鬼胎。这种从不同视角交错展开的叙述方式是阿加莎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以上两部波洛系列的故事都发生在伦敦,注重情节的转折和场面的调动。而同年出版的《古墓之谜》就显得节奏慢一些。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西亚美索不达米亚考古现场的谋杀案,案发地与阿加莎本人当时在中东的生活环境非常接近,文中的雷德纳夫妇身上也有阿加莎夫妇的老友——著名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和他妻子的影子。很多评论者认为这是一起密室谋杀案,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凶杀现场并不是一个客观上完全密闭的空间,门未反锁,作者也刻意留出了十分钟空隙,让所有当事人都有机会在这段时间去实行犯罪,可以说还是阿加莎所钟爱的“人人都有份”类型。这部小说的生活场景有很强的带入感,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一部强诡计流作品,注重犯罪手法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波洛有过不少助手,但以女性身份帮他记录过案件的只有本书中的莱瑟兰护士,她替代了黑斯廷斯的位子,其记录案件的口吻也与黑斯廷斯有明显的区别,风格细腻真实,符合人物的身份。

到此时,阿加莎的创作已经趋于成熟,无论是她的文风还是她在推理小说圈的地位都处于稳定的状态。1937年,阿加莎将未发表的短篇小说《狗玩具球事件》扩写成《哑证人》。在《哑证人》中,小绿山庄的女主人埃米莉·阿伦德尔小姐半夜在自家楼梯上滚落,身负重伤,楼梯上赫然是她的爱犬鲍勃的玩具球。然而可爱的小狗却既无法为自己辩白,也无力保护它的女主人。不久后,阿德伦尔小姐离奇病发身亡,自己也变成了无法开口的哑证人……波洛和黑斯廷斯赶到时,被害者早已落葬多时,他们不得不四处打探,以了解几个月前发生了什么……此案一了,黑斯廷斯的下一次露面就是将近四十年之后了。

极富盛名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与《哑证人》出版于同一年。该小说于七十年代末被搬上银幕,由彼得·乌斯蒂诺夫主演。这部影片在改编、制作及演员阵容等各方面,都堪称波洛系列电影中成功的典范,其影响也非常广泛。但电影与小说的不同之处颇多,建议读者区别对待。《尼罗河上的惨案》是一部人物刻画很成功的强诡计作品,异域风情和爱情三角,都是阿婆惯用的元素。

《死亡约会》将波洛的舞台搬到了圣地耶路撒冷与古城佩特拉。作品中那个不正常的美国家庭令人印象深刻:几个年轻人在专制的博因顿太太的阴影下拼命抗争却又深感无力——因为她深谙他们各自的弱点,并以折磨他们为乐。旅行团中的各色人等目睹着这一家人的恩怨是非,或冷眼旁观,或暗自唏嘘,或伸出援手——就在此时,身体虚弱的博因顿太太突然死于非命……与《尼罗河上的惨案》一样,这本书也是1933年阿加莎与女儿罗莎琳德及丈夫马克斯同游中东后的产物。

1938年,《波洛圣诞探案记》出版。李家族的一家之主西米恩·李虽然富有,却心理空虚,年老体衰使他变得愈加不可理喻。圣诞节前夕,他将儿女们全都召回家中,并把他们叫进自己的房间里挨个儿羞辱了一番,结果当晚他就死在血泊之中……案发的段落引用了莎翁剧本《麦克白》中的一句台词:“可是谁想得到这老头儿会有这么多血。”这是阿加莎为数不多的密室题材小说,而且密室的设定非常严谨标准。

不过阿加莎显然更擅长于探究大家庭里不为人知的隐秘并施放烟幕,至于密室手法,虽然颇为巧妙,却并没有被刻意强调。

随着欧洲大陆重燃战火,二战使阿加莎的生活节奏再次发生改变,她不得不利用在医院药房志愿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创作。

1940年的《H庄园的一次午餐》中的女主人公埃莉诺是一位典型的英式冷面淑女,她与其未婚夫、表哥罗迪青梅竹马,又坐拥她姨妈韦尔曼太太的遗产及亨特伯里庄园,似乎已别无所求。然而罗迪却移情于韦尔曼太太的贴身女仆玛丽,十分突然地向埃莉诺提出解除婚约。遭受打击的埃莉诺心如刀绞,却表现出了常人难有的大度,她依照韦尔曼太太的遗愿,将一部分财产赠予了玛丽。然而不久后的某天,玛丽在亨特伯里庄园用午餐时被当场毒死,埃莉诺因此被送上法庭……看似简单的案情中暗藏玄机,幸好中途介入的波洛在法庭上力挽狂澜,最终找出了真凶。该书书名的直译应为《凄哀的柏树枝》,引自莎士比亚名剧《第十二夜》:“过来吧,过来吧,死神,让我横尸于那凄哀的柏树枝间……”根据莎士比亚研究者们的说法,此处的“柏树枝(Cypress)”可能指的是莎翁时代的葬礼上普遍使用的绉纱(Crape),也可能是指用柏木所制的棺柩、或是覆盖有柏树枝的棺木,总之象征的是死亡与哀悼。

《牙医谋杀案》,顾名思义,被害的是一位牙医——波洛的牙医。莫利先生是个小富即安的牙医诊所经营者,与姐姐共同生活。是谁会谋害这样一位温文尔雅、与世无争的中年医生呢?除了诊所雇员赖利医生和听差阿尔弗莱德之外,诊所当天的访客形形色色:军人、银行家、退休公务员、从海外归国的小姐、住萨伏依大酒店的希腊人、候诊却未应诊的美国年轻人,以及医生女秘书的男友——当然,还有比利时侦探赫克尔·波洛,正是他义不容辞地开始了对真相的追寻……书名直译应为《一、二,扣鞋扣》。这本书从书名到章节名,都引用自一首童谣:“一、二,扣鞋扣;三、四,敲房门;……;十九、二十,受够啦。”其中“鞋扣”正是此案的关键线索之一。

1941年的《阳光下的罪恶》是在阿婆的短篇小说《罗兹岛三角》的基础上扩写而成的,虽然人物关系基本变动不大,但凶杀环节的诡计设计充实了很多。故事中,波洛来到英国南部某海湾度假,此地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然而和煦的阳光下却隐藏着各种罪恶。公然陷入一段三角恋情的有夫之妇阿琳娜·马歇尔被掐死在海滩上。

她生前树敌甚多,究竟是何人所为呢?对熟悉阿加莎作品的读者来说,猜出答案应该不是难事。

在阿婆于二战期间出版的长篇小说中,《啤酒谋杀案》是一部不可不提的佳作。阿加莎的推理小说有一些显著的特点。首先,她所有的长篇作品无一例外都人物众多,而且涉案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能得到作者的平等对待,每个角色所占的篇幅虽有差异,但侧重程度基本会保持在同一水平。这与很多推理小说随案件线索的出现任剧情线性发展有很大不同。其次,阿加莎善于多视角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在前作《牌中牌》里,作者就曾以不同侦探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嫌疑人。以瑞斯上校为主角的《死的怀念》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着力于展现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侧面。第三,阿加莎喜欢在作品中融入童谣。第四,阿加莎喜欢旧事重提,让旧罪不再沉睡。而《啤酒谋杀案》最充分地集合了以上所有元素:对于一桩十多年前的旧案,小说分别从五位当事人的角度详略不同地加以探究,再加上其他一些旁观者的回忆,不仅从各个侧面重现了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已去世多年的卡罗琳·克雷尔的音容笑貌,还以童谣中的“五只小猪”一一对应地隐喻并展现了五位当事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与经典电影《罗生门》不同的是,由于波洛的存在,此案件的真相终能大白于人前。

二战后,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战前的秩序和生活方式成为过眼云烟。

过去英国乡村大宅里的悠闲生活突然变得局促窘迫,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总是拥有大批分工明确的仆人们的阴森老宅,似乎一夜间失去了它们的辉煌——它们一部分被切割成了各种各样的家庭旅馆,未被切割的则不得不面对难以为继的窘境——仆人们早已成为奢侈品,能有个把住家仆人已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以往阿加莎小说里最常见的那种大家庭场面顿时变得冷冷清清。幸好阿加莎是个与时俱进的天才,她和她的波洛都很快顺应了战后的新生活。

1946年《空幻之屋》出版。约翰·克里斯托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医生,他多年未见的初恋情人维罗妮卡·克雷已成为好莱坞的著名影星,他的现任情人是成功的雕塑家亨丽埃塔·萨弗纳克,而他的妻子格尔达却是一个姿色平庸、迟钝茫然的女子。当他在亨利·安卡特尔爵士的乡间府邸空谷山庄度周末时,这三个女子竟然都聚集到了同一屋檐下。幸而他的尴尬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很快就被枪杀在空谷山庄的游泳池边……阿加莎曾在她的自传里说:“这部作品由于增加了波洛这个人物而被我毁了……”此书一直以来在阿迷中也有争议,很多人认为它是失败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它涵义深刻。观点是见仁见智的,两种看法都不无道理:小说试图展现、挖掘人类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行为,从这方面来说确实有一些真实深刻的内涵;但小说的核心诡计实在过于简单,不足以支撑起篇幅这样长的一部作品,因此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它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这部作品日后由阿加莎本人改编成舞台剧剧本,剧中舍去了波洛。

由于战后税收政策的变化,阿加莎每年的创作数量不像以前那样大了。像1936年那种一年内连续出版三部诡计新颖、情节紧凑的一流侦探小说的盛况没有再在波洛身上发生过,幸运的是波洛并没有因此走下坡路。阿加莎的战后作品与战前、战时的作品相较之下,驱散了战争的阴霾和忧伤,表现出一种和平生活的安逸感,既有对百废待兴的期待,也有因旧生活被颠覆而带来的对未知生活的隐隐担忧。而没有了黑斯廷斯的陪伴,波洛反倒是越活越滋润,越活越时尚。

1948年的《遗产风波》的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裘力斯·恺撒》:“人间世事,涨落有时,取之于潮,便可致富。”没有子嗣的大富翁戈登·柯罗德多年以来一直把他的近亲们呵护在其羽翼之下,并向他们保证,即使他死后也会妥善地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然后天有不测风云,戈登在二战期间与一位年轻女子罗萨琳闪婚,回到国内还未来得及修改遗嘱,就被炸死在一场空袭之中。于是罗萨琳得到了戈登的全部遗产,而戈登的亲人们则突然间失去了依赖已久的生活来源——他们发自内心地憎恨罗萨琳、以及她的兄长兼保护神大卫·亨特。在戈登关照多年的近亲中,其外甥女琳恩似乎是唯一一个不屑于向罗萨琳兄妹乞讨的人,但是她也陷入了她的情感困惑。随即,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接连发生,围绕着遗产的风波爆发到了极致……书中忠实地记录了战后重建生活过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可能是因为过于偏重于展现真实生活,故事节奏有些拖沓,诡计也不够力度。

在《清洁女工之死》的开篇,警方就已经有了一位确定的嫌疑人。这个架构与《H庄园的一次午餐》《ABC谋杀案》等作品有相似之处。由于总有些明眼人会下意识地感到“不对劲”,波洛才会屡屡介入此类案件。在本案中,波洛要查明的是清洁女佣麦克金蒂太太的死亡真相,请他出山的“明眼人”正是在《遗产风波》中已经与他合作过的斯彭斯警督。

《葬礼之后》是阿加莎一部不错的作品,结构紧凑、故事性强。在大富翁理查德·阿伯内西的葬礼上,他神经质的妹妹科拉口无遮拦地说了一句:“他是被谋杀的,不是吗?”随后她就在自己的家中被杀害了……《葬礼之后》与《清洁女工之死》一样,都属于很典型的阿加莎风格——节奏明快、轻松,注重情节的意外性。故事由一个个小诡计串联,在众多人物的群像中,总有一两个人物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甚至有震撼效果。阿加莎借这两篇波洛作品实现了向传统解谜风格的回归。

1955年出版的《国际学舍谋杀案》以一所国际学生宿舍里的系列失窃案开端,然而故事很快就演变成了一系列连环杀人案件。波洛的女秘书莱蒙小姐恰好是学生宿舍舍监哈巴德太太的妹妹,因此波洛有机会第一时间掌握了各种情报,因此波洛第一时间就掌握了各种情报,及时出手并阻止了事态进一步扩大。此书的书名“Hickory, Dickory, Dock”原文含义复杂,因此不易翻译。“Hickory”本身有山胡桃的意思,也是书中学生宿舍所在的希克瑞路的名字。然而在英文童谣中,“Hickory, Dickory, Dock”又都是模拟时钟的象声词,童谣的全文可译作:“嘀哒嘀,嘀哒嘀,当,小老鼠跑到钟上。钟敲一响,老鼠退场,嘀哒嘀,嘀哒嘀,当。”

此后一段时间出版的波洛系列作品分别为1956年的《古宅迷踪》、1959年的《校园疑云》、1963年的《怪钟疑案》、1966年的《公寓女郎》、1969年的《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从这些作品出版间隔的年份上,可以看出阿加莎晚年在波洛系列上投入的精力已经大不如前。

在《古宅迷踪》里,奥利弗太太为某游园会设计了一个寻宝活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寻尸探案”活动,她还欣然地请来了波洛为她现场督阵。结果扮演尸体的演员真的成为了一具尸体,令奥利弗太太方寸大乱……其实阿加莎本人倒是设计过真正的寻宝活动,那还是1930年的往事,短篇小说《马恩岛的黄金》就是她提供给当地旅游者们的寻宝线索。

继《国际学舍谋杀案》之后,阿加莎在《校园疑云》中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学生,书中的米多班克女校与阿加莎的姐姐和女儿曾经就读过的中学一样,都是英国顶级的女校。小说发生的背景是中东小国拉马特发生了政变,掌权者尤素福亲王在逃亡过程中丧生,他留下的价值连城的珠宝去向不明,很可能流向了英国。当米多班克女校的夏季学期开始之际,数位与拉马特有着联系的学生入学了,其中包括亲王的表妹谢丝塔公主、亲王私人飞行员的外甥女詹妮弗·萨克利夫,以及曾在英国情报部门工作过的厄普约翰太太的女儿朱莉娅。女校的运转看起来有条不紊,实则已经山雨欲来。不久后,三位教师接连被谋杀,谢丝塔公主也被人绑架,聪明的女孩朱莉娅决心求助于大侦探赫克尔·波洛,请他找出“鸽群里的猫”……《怪钟疑案》的第一主人公与其说是波洛,不如说是巴特尔警督的儿子柯林·兰姆。柯林用“羊羔(Lamb)”的化名代替了自己斗志昂扬的姓氏(Battle),表面上顶着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头,实则从事的是秘密情报工作。当他在距离英国海军基地不远的小地方克罗迪恩调查一桩间谍案时,从威尔布拉汉半月街十九号冲出了一位年轻小姐撞在他的身上,她尖叫着告诉他屋内有一个人被杀死了。果然,屋内躺着一具被刺死的男尸,还怪异地陈放着四面停走的钟——然而就连刚外出归来的盲人女主人,也不知道这些钟的来历。柯林通过转述,将所有的案情都告诉了离案发地相距甚远的波洛、留待他去隔空推理谋杀案的始末,而自己则继续埋头于追踪敌国的情报人员。最终二人都各得其所,圆满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有趣的是,阿加莎在书中借波洛之口点评了数位侦探小说家的作品,读者可以由此了解她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个年轻女子上门来找波洛,因为她不确定自己是否杀了人。然而在看到波洛后,她却改变了主意:“没人跟我说过你有这么老……”说完这句话,她便夺门而去。深感受辱的波洛决心一定要查明所有的真相,以洗清这莫大的“冤屈”……这就是《公寓女郎》的开场。侦探小说家奥利弗太太、情报收集家戈比先生在这部作品中都有亮相。

在《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中,奥利弗太太又一次担当了为波洛输送案件的角色。小姑娘乔伊斯在万圣节前夜派对上看到了大作家奥利弗太太,她兴奋地声称自己曾经亲眼目睹过一起谋杀案,“因为我看见的时候并不知道是谋杀。我是说,过了好久之后我才意识到是谋杀”。可是并没有人打算相信她的话,因为她历来是一个喜欢夸大其词甚至胡说八道的女孩。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她当晚就被溺死在一个装满苹果的水桶中……波洛出场后,以他一贯的慢条斯理的方式展开了调查,最后当然不辱使命。

以上这几部晚期作品都折射了现实生活的宁静安逸,涉及到的场景包括国际学生宿舍、改造后的大庄园、贵族学校、新式公寓等。安然享受晚年平静生活的阿加莎依旧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读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已变得平民化,谋杀从豪门大院走向了大街小巷,黄金时代孕育无数经典作品的肥沃土壤正随着时代的变迁悄然发生着变化。

1972年出版的《旧罪的阴影》是“波洛系列”中最晚成书的一部。波洛的老搭档们纷纷出场——奥利弗太太、斯彭斯警督、戈比先生,独独没有他最著名的搭档黑斯廷斯。故事的开篇几乎是《啤酒谋杀案》的翻版:一位年轻女子即将与自己的爱人结婚,然而她父母十几年前离奇亡故的谜团却给她的爱情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于是身为该小姐教母的奥利弗太太决心插手此事,并拉上了波洛这个坚强的后盾。为了揭开笼罩已久的迷雾,他们要寻找当年的见证者、那些不会忘的“大象”——正如英文谚语所说的:“大象会牢记。”

1975年,久违的黑斯廷斯终于再次出现,并与波洛重聚在斯泰尔斯庄园。此时距离英格尔索普太太被毒杀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斯泰尔斯庄园也早已变成了一家高级家庭旅馆,由一对上校夫妇经营。更令人唏嘘的是,波洛已经年老体衰,且深受关节炎等病症折磨,行动大受限制,根本离不开男仆乔治的照顾。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停止对正义的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是在尽他一个侦探惩恶扬善的本分……

这部名为《帷幕》的小说完成于1940年左右,当时正值二战,伦敦没完没了的空袭让阿加莎担心自己活不到战争结束,于是她早早为自己和波洛准备好了谢幕的结局,并将书稿存放在银行的保险箱中。书中人物朱蒂丝·黑斯廷斯的原型即为阿加莎的女儿罗莎琳德。

1975年8月6日,《纽约时报》郑重刊登了赫克尔·波洛的讣告。次年1月12日,阿加莎·克里斯蒂告别了热爱她的人们和她所热爱的生活。波洛的身影最终被定格在了斯泰尔斯庄园——他那传奇生涯的起点和终点。而那些逝去的岁月,正如阿加莎在《帷幕》的结尾以赫克尔·波洛的口吻所言:“那是美好的时光。是啊,那都是美好的时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全世界最优秀的侦探小说作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推理小说女王”,作品风靡全球
悬疑只知道东野圭吾?她才是令人尖叫不断的侦探小说女王!
推理女王阿加莎最炸的10部推理小说,推理迷必收!
阿加莎·克里斯蒂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跨越83年的经典,为什么明明知道结局,还是让人百看不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