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潍坊博物馆藏《义葬墓志铭》考论

博主说明:

寿光同乡刘文涛同学就读山西大学,专攻魏晋碑文。由于谦虚好学、尊师爱友,学业很有长进。《义葬墓志铭考论》,是参加一次家乡学术会议的论文, 一通碑文引出了一段生动复杂的历史。受文涛同学委托,现将此文发表在科学网上,供与对此问题有兴趣者继续讨论。

 

潍坊博物馆藏《义葬墓志铭》考论

刘文涛

(山西大学)

内容提要:潍坊博物馆馆藏唐代义葬墓志铭的形制、内容都较为罕见,本文通过对志文的校读,并结合史料对志文所载安史之乱及义葬问题进行考论。这不仅能补史料之缺,也能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新材料。

关键词:墓志; 出土地点; 安史之乱; 义葬;

《义葬墓志铭》刊于唐广德元年,系早年出土,志石今藏潍坊市博物馆碑廊中。墓志高36厘米、宽60.5厘米、厚9.5厘米,墓志呈横扁方形,右半部斜向断裂,志文略有残损(图一)。志文行楷书,文28行,每行字数不等。为方便叙述,录原文如下,“□”表示残损不辨之字,“?”表示原文空格,“」”表示另行,凡碑别字和繁体字均改作规范简体字。

 

图一

 

义葬墓志铭并序,」大唐受命百卌年,七帝相承,光于四海,远方贡献,」重译来仪。??我圣文武应道皇帝,一登太极,四」纪有余,天下晏然,八方无事。至天宝十五载两蕃频差,禄山镇遏范阳,狂胡不顾重恩,窃弄神器。?天子□」食,诸侯奔驰。中原丧乱,死伤遍野。禄山既殁,思明继□」,自河南北,涂炭颇多。忠臣义士,有死于名前;立功成劳,无□」于苦节。大军之后,有阙耕耘,仓廪既空,人皆饥餧,诗人致叹,道殣目击,有彼乱麻。赖??我广平王圣武□」飞,四夷慕化,□祲云消。平卢淄青节度□」使候尚书忠贞贯古,勇义超群,扫逆除氛,有征无战。」十将、左金吾卫大将军、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摄北海县令,即」广平郡宋候晃之裔也。自隋唐历叶二百余年,继第□」传,公侯不绝。惟忠惟孝,乃武乃文,德化普及于幽明,抚空」无遗于一物。睹邑里之破坏,见枯骸之狼藉,以斯感怆,亲」收葬焉。首春兴功,冬中毕事,属秋有?赦,复令埋祭。」宋公先举悬合??天心,父母之恩,孰能如此,其致墓也。选」高固于县城之南,建大墓于营丘之北,东临白水,西枕青」山,灵柩既多,男女合杂,各归房户,共为一墓。衣冠服饰,」车马牛羊,什物器玩,悉宋公之自费,无赋敛于地人。」以广德元年岁次癸卯十一月庚子朔廿五日甲子葬」事毕矣。恐桑田改变,劫火消融,人移代移,□知攸□,」爰命石工,乃为铭曰:」

太公余化,稷下英贤;传芳万古,何止千年。虽即」时移代改;风俗终无变焉。逆胡作乱,荐食□」原;东驰马奔,鼎沸连天。将士或终于战阵;黎□饥死于荒田。白骨狼藉,目之潸然。我君致叹,礼」葬坟茔;自春收拾,冬中乃成;装饰备具,生」死同荣。魂安宅兆,永闭泉扃。」

    志文主要记载了安史之乱对当时造成的深重灾难,重点是北海县周边死伤遍野,尸骨狼藉,当时的北海县令宋公上应敕诏,下恤民心,收敛骼胔,妥善义葬,并义葬的时间、地点、经过都记载详细。志文中多处记载能补证史载,本文拟就上述内容做进一步考论:

一、关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

志文中对安史之乱记载详细,战乱之始,战乱之中,战乱过后,都着墨丰富,多能补史。如战乱之始,志文载:“至天宝十五载,两蕃频差,禄山镇遏范阳,狂胡不顾重恩,窃弄神器。天子□食,诸侯奔驰。”安禄山本为营州柳城胡,自“天宝三年代裴宽为范阳节度使、河北採访使,仍领平卢军。”[]虽屡受皇恩,一路升迁,但此狂胡不顾重恩,窃弄神器。于范阳起反兵。神器此处代指国家皇位、政权。《三国志》中载:“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其义与上述相同。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叛军围攻长安,天子大臣奔蜀避难,新旧唐书皆有详载。惟志文中记载安史之乱爆发时间与史载稍有不同,《新唐书》载:“(开元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陷河北诸郡。”[]而志文中所载开元十五载,笔者推测此或为战乱延及当地的时间,或为取其约数。

又如战乱之中,志文载:“中原丧乱,死伤遍野,禄山既殁,思明继□,自河南北,涂炭颇多。忠臣义士,有死于名前,立功成劳,无□于苦节。”至德二年,安禄山被安庆绪、李猪儿等杀害,其子安庆绪袭伪位。再至“乾元二年正月朔,筑坛,(史思明)僭称大圣周王.......兵四出寇河南。”[]使大河南北,遍遭涂炭,前后历时八载。志文中提到的战乱中涌现出的忠臣义士,史籍中多有记载,如殉命于叛军之手的颜杲卿父子,擎架李唐王朝于危难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

再如战乱后,志文载,“大军之后,有阙耕耘,仓廪既空,人皆饥餧,诗人致叹,道殣目击,有彼乱麻。”志文所载,应是整个中原地区的普遍现象,《新唐书》载:“(战乱后期)洛阳诸郡人相食,城邑榛墟”[]可与志文记载相兑读,可见战乱之惨烈。叛军所至,烧杀抢掠,涂炭生灵,叛军过后,仓廪皆空,白骨遍野。志文中载之“诗人致叹”,哀咏当时战乱惨况的诗句,流传至今的依旧不胜枚举。

关于北海县境所遭战乱的影响,志文载:“睹邑里之破坏,见枯骸之狼藉,以斯感怆,亲收葬焉。”可知当时的北海县境,破坏严重。此次义葬的群体有因战而亡的将士,有饥馑冻饿而亡的黎民,现虽不能确考是战乱中哪一次战争所致,但当时北海县为战乱付出了巨大牺牲却是肯定的。

二、关于志文所载的“义葬”

义葬即对曝之于外的无主尸骨进行掩埋。埋葬的公墓称为义冢,又称“义阡”。[]关于义葬,据文献载周代即有。如《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是月也。”[]以后再如东汉永寿元年六月桓帝诏“被水死流失屍骸者,令郡县鉤求收葬。”[]到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四月,曾诏令“掩骼埋胔,古之令典......今或有孤老馁疾致死,暴露沟堑者,洛阳都尉依法棺埋。”[]以上史籍记载可知,唐代以前,国家政府已经关注并组织处理无主尸骸的问题。

唐代对义葬的记载较多,如“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班师途中,“诏集战骸葬柳城,祭以太牢。”[]安史之乱后期,宝应元年,朝廷下“瘗京城内外暴骨”[11]的诏令。本志文中又载“属秋有赦(敕)”,此次瘗埋敕诏,颁于广德元年秋,史书中无载,可补史缺。以上记载都属于国家行为。唐代个人行义葬之举的也有记载。如《唐国史补》载:“大历初年,关东人疫死者如麻。荥阳人郑损,率有力者,每乡为一大墓,以葬弃尸,谓之乡葬。翕然有仁义之声[12]本志文所载的义葬,先是县令宋公见无主散骸,心存不忍,欲亲收葬焉。首春兴工后,至秋有赦,而最后义葬的费用又是宋公自费,故这次义葬是个人行为与国家行为相统一,是较为特殊的一次。

关于安史之乱后北海县出现义葬墓,笔者考虑有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此地在安史之乱之时,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争。当时,淄清地区作为主战场的侧翼,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战乱起初,安禄山谋士何千年劝其“使蔡希德、贾循以兵二万绝海收淄、青,以摇江淮,”[13]此计虽未采纳,但足以说明淄青地区的重要性。战乱爆发后,屡有战事涉及此地,如“上元二年二月乙亥,青密节度使尚衡破史朝义兵,斩首五千余级。”[14]“六月甲寅,青密节度使能元皓败史朝义将李元遇。”[15]如此多的战事,很容易让此地尸横遍野,骼胔狼藉。

 再者战后朝廷屡颁瘗埋诏令,地方主政者体恤民情,多行“仁政”。朝廷有诏,一则是尊崇儒家道义,再即标榜施仁,以得民心。县令宋公,出身名门,素养较高,倡导义举,悬合天心。节度使候尚书“初领淄青,甚著声称,理兵务农,远近美之。”[16]此外,出于对尸腐多产瘟的考虑,尽快埋葬,隔绝瘟疫,也是客观原因之一。

关于这次义葬的具体位置,因墓志早年出土,记载不详。志文中载墓葬的地理位置:“葬于县城之南,营丘之北,东邻白水,西枕青山。”,这里的县城应指北海县,唐北海县城位于今潍坊老市区潍城一带 。“营丘原为太公所封之处,隋开皇六年于故城置县,属潍州。大业八年因贼陷具废。唐武德二年复立营丘县,至九年,州县又废。”[17]墓志刊刻之时,并无营丘县,但营丘县治所营丘故城尚存。故城中心位置在今昌乐县马宋镇古城村周围,营丘故城确定,南面坐标点可明确。白水应指白浪河,白浪河源于昌乐县境,蜿蜒北流,穿潍坊市区,自潍坊寒亭区入莱州湾。据前辈学者考论,在今昌乐至潍坊市区南境这段河道,千数年来,基本未变。[18]故白浪河西岸西去这一坐标点也能确定。西枕青山,在三个坐标点能确定的范围内,距离最近,最突兀的山体就是浮烟山。由此可知,义葬墓的大体位置就是在这四个变标点之内范围不大的区域内。当然,更为准确的具体位置,还有待科学的考古勘探与发掘来解决。

 三、志文所载人物考略

志文中记载有两位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广平王与候尚书。广平王为代宗李豫。“(李豫)年十五(开元二十八年)封广平王。禄山之乱,京城献贼,从肃宗募兵灵武,以上为天下兵马大元帅。”[19]可知李豫在平定安史之乱,尤其是在平乱前期,他是重要的中枢指挥,后终得平乱功成,顺利登基。平定叛乱,当是李豫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故此志刊于广德元年,虽是李豫当朝之时,但下属官吏们论及平定安史之乱,仍以广平王称之。至于广平王平叛之时,是否率军到过淄青地区,正史中未有详载,本志文也未明言。那志文中费此笔墨来述此,笔者认为撰文者有拍马之嫌,极力的歌颂当朝圣主的英明神武,与后面的“圣武□飞,四夷慕化,□祲云消。”是为异曲同调。

候尚书为候希逸,“原为平卢节度使,与叛军屡有战争,后率军二万余人且行且战,自平卢至达青州。朝廷任其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宝应元年与诸节度同讨袭史朝义,平乱后,加检校工部尚书。赐封图形凌烟阁。”[20]由此可以确候尚书即候希逸。墓志刊刻之时,正是候希逸春风得意之际,史载此时之候希逸“初领淄青,甚著声称,理兵务农,远近美之。”[21]此与志文中所载的“忠贞贯古,勇义超群,扫逆除氛,有征无战。”基本相合。

住持此次义葬的宋公,名讳无载,稽考困难。志文载其为广平郡宋候晃之裔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楚有上将军义,义生昌,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世孙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广平利人。”[22]由此知宋晃是宋氏迁广平郡的第一代始祖。宋晃,生活于十六国之际,前燕慕容皝二年,“燕王分兵讨诸叛城皆下之......封抽、宋晃、游泓奔高丽。”[23]前燕慕容儁二年,“高句丽王钊送前东夷护军宋晃于燕,燕王儁赦之,更名曰活。”[24]“(光寿元年)十二月乙巳,燕主儁入邺宫。”[25]前燕国都自蓟迁邺,宋晃一族应随迁至广平郡。上述乃宋公之祖传略。

惟志文载宋晃为宋侯晃,候或为爵位,宋晃官至前燕中书监,史籍不载其爵。侯爵或因开宗广平,后世追封。宋公因不载名讳,有从志文所载宋公勋爵来看,“左金武卫大将军为正三品。”[26]赐紫金鱼袋,唐“景云中,诏衣紫者鱼袋以金饰之,(开元以后)百官赏绯字、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27]“ 上柱国为勋爵,视正二品。”[28]而县令为正七品,摄为代理之意,尚不及正式之职。一个七品小吏却有如此高的勋爵,应该是或有功绩,或出身高贵。志文载宋公祖上“继第□传,公侯不绝,”广平宋氏在有唐一代,高官辈出,玄宗贤相宋璟即宋晃之十一世孙,北海县令宋公与宋璟有无亲缘关系,还有待更多资料加以详考。                                                                                  

小结

通过上述考论分析,主要收获有三,一是墓志中关于安史之乱的记载多能证史籍之信,尤其是对战乱后北海县的记载,更能补史缺。二是关于义葬及北海县出现义葬的原因义和埋葬地点进行了浅考,为浮烟山周边地区在唐代历史文化研究上增添了一件较有分量的出土材料。三是关于候希逸与宋公的记载,也能补安史之乱及之后一段时期,统辖北海县的藩镇将领及地方官员的研究之缺。当然上述考略粗浅,志文中尚有许多历史信息有待进一步挖掘。此外,志文的书法灵动飘逸,许多字形与右军尺牍中字形相近,颇有二王遗风,期待众学者专家再做进一步探究。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恩师张庆捷先生及李沣先生指点迷津,浮烟山暨世家望族研讨会期间,又蒙潍坊博物馆孙敬明先生、山东大学谭景玉先生悉心指正,在此深表谢意。



[]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传.6412,中华书局,1975.

[] []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二)先主传第二.889,中华书局,1959.

[]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150,中华书局,1975.

[]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五).史思明传.6430,中华书局,1975.

[]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史思明传.6432,中华书局,1975.

[]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五七)郭敦传.4290,中华书局,1974.

[] 文锦译解. 礼记译解.月令第六.198,中华书局,2001.

[] [刘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桓帝本纪.301,中华书局,1965.

[] [北齐]魏收.魏书(卷八)世宗本纪.202,中华书局,1974.

[]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十).东夷高丽传.6194,中华书局,1975.

[11]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六).代宗本纪.168,中华书局,1975.

[12] []李肇.唐国史补(上卷).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传.6417,中华书局,1975.

[14] [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唐肃宗上元二年.7113,中华书局,1956.

[15] [北宋]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唐肃宗上元二年.7114,中华书局,1956.

[16]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二四).候希逸传.3543,中华书局,1975.

[17] [北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十八)河南道潍州.365366,中华书局,2007.

[18]  孙敬明.潍坊古代文化通论.第六章.240,齐鲁书社,2009.

[19]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十一).肃宗本纪.267,中华书局,1975.

[20][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四).候希逸传.3543,中华书局,1975.

[2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四).候希逸传.3543,中华书局,1975.

[22][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五上).宰相世系五上.3356,中华书局,1975.

[23][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九八)晋成帝咸康四年.3021.中华书局,1956.

[24][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九八)晋穆帝永和五年.3100.中华书局,1956.

[25] [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一百)晋穆帝升平元年.3167.中华书局,1956.

[26][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四上.1279,中华书局,1975.

[27][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526,中华书局,1975.

[28][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1189,中华书局,197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魏《北海王妃李元姜墓志铭》
唐诗三百首其094:旧国见青山
唐朝安史之乱究竟多乱?8年战乱人口骤减三千万,大唐一蹶不振!
東晋《李缉墓志》
墓志铭
潍坊当年的北海国际购物中心,你还记得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