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昆吾之惑

老悶在博文《昆吾之墟》中說:昆吾之墟就是楚丘,而楚丘在帝丘之西南(蓋在今之河南滑縣)。但是,昆吾是夏之同姓,其所在該當在有夏之居才是。學界普遍認為,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在二里頭時代,中原地區的文化分佈如下:

 


(來自朱彥民《商族的起源、遷徙與發展》一書)

 

從圖中可以看出,滑縣處於先商文化漳河類型和輝衛類型之中間區域,遠離二里頭文化分佈區。這不很奇怪嗎?

 

《詩·商頌·長髮》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韋,或曰豕韋,西晉杜預認為在“東郡白馬縣東南”(《左傳·襄二十四》杜注),也即今河南滑縣東南,古今無異說。顧,王震中先生在《商族的起源及其早期遷徙》(2004)一文中認為,它在安陽之東,或在河南范縣,理由是:

 

殷墟卜辭中有作爲地名的“雇”,有的是“在雇卜”(《合集》24348);有的是卜問“王步自雇”有無災禍(《合集》24347)。在征人方卜辭中也出現有“雇”,如“癸亥卜,黃貞:王旬無禍?在九月,征人方在雇彜”(《合集》36487);“癸亥王卜,貞:……禍?在九月,王征人方在雇”(《合集》36485)等。如前所述,若人方是東夷,因征人方途徑雇地,那麽辭中的雇必在商都安陽之東。若人方是淮夷,征人方時也許先到東邊的雇地,再折而南下。此外,也有雇與河見於同版的卜辭,如“壬戌卜,行貞:今夕無禍?在河。……卜,行〔貞〕:……無……雇。”(《合集》24420)雇與河見於同版占卜,而河又在安陽之東自南向北流過,那麽,雇在商都以東是完全有可能的。

 

王先生的分析是合理的。至遲在殷商後期,顧仍在安陽之東(具體地,范縣位於濮陽東部不遠處)。如果昆吾之墟在滑縣,那麼它與韋、顧二地均相距不遠,三地形成一個弧線,弧線把帝丘包圍在其中。如此說來,按照地理的比例尺,夏桀之居位於帝丘倒很合乎道理,怎會遠在200多公里外的二里頭呢?

 

按《左傳·昭十七》的記載,帝丘乃是顓頊之墟。《左傳·文十八》曰:“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國語·周語》曰:“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祿信于耹隧。商之興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夷羊現於商沬,夷羊蓋周神也;鳳凰現於周岐,鳳凰蓋商神也。如此,則“梼杌”蓋是夏神。於是,顓頊乃夏之先也。另,《竹書》、《史記》等皆云顓頊乃鯀之父,而鯀為禹父,也可證顓頊之身份。

 

 

那麼帝丘是不是夏桀之居呢?《竹書》中有昆吾氏先遷至“有蘇”、后遷至“許”的記載。《國語·晋語》曰:“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姓己,昆吾亦是己姓,戎州己氏當然也姓己。己,見母之部,glə。夏之國姓為姒,姒,以母之部,nglə。已、姒上古音同,實為一姓。看來,《竹書》之說可信。如果說昆吾氏後裔有過遷徙,那韋、顧(顓頊氏蓋時代較早,不與韋、顧、昆吾氏同時)之後裔會否也同樣發生過遷徙呢?很有可能!在《竹書》關於夏代的記載中,豕韋自始至終出現,可見韋之後裔尚在,但有遷徙。顧雖少見,但想必亦然。

 

《長髮》是商人的史詩,它開始就說:“浚哲維商,長髪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這裡,“禹”就是帝嚳(高辛氏),“玄王”就是契(啓)或商侯冥(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四世該當從先商世系中剔除,具體參見老悶博文《昭明相土》)。在這個時代之前,有部份商人渡黃河向東南方向發展,他們在與東夷發生密切接觸并取得優勢后,定居於黃河之東(《禹貢》之兗州),他們是顓頊氏(高陽氏)。顓頊氏後分化為韋、顧、昆吾氏等同姓國。他們雖然後來被稱為“夏人”,但此時的他們,其實就是商人無疑。後來,大河以西由契、冥領導的商人渡河東進,他們攻城略地,陸續打敗了韋、顧、昆吾氏等部,後者之殘餘勢力不得不流亡。這是商人(契、冥及其後代)對韋、顧、昆吾氏進行的第一波打擊,與其說是一族對另一族的攻擊,不如說是族內之爭。

 

《國語·周語》謂“梼杌次于丕山”,則丕山是商人之始興地。丕山,或作邳山,也即今之大伾山,又名黎山,位於上古黃河之東,乃是平地拔起之孤巒,有圣貌。老悶在博文《文王的征伐》和《黎之搜》中指出,此地即是“西伯戡黎”之“黎”。西伯打下了商人之發祥地,“祖伊恐”就毫不奇怪了。值得注意的是,楚丘與丕山非常之近,二者之距離當在20公里之內。

 


(遠望大伾山)

 

昆吾諸氏并沒有消失,他們向西、向南流亡,歷經輾轉,先在古南陽之地(所謂“西河”),最終在河洛一帶落腳。這個輾轉的時間有多久,倒是難以估計。《長髮》一詩在“禹”和“玄王”之後緊接著就提到了“湯”(又曰“武王”。一直到此詩結束,并未再提及其他商王):“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武王载旆,有虔秉鉞。…… 苞有三蘗,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商湯領導的這一系列戰爭,是商人(契、冥及其後代)對韋、顧、昆吾氏進行的第二波打擊—— 後者此時已在河洛一帶活動了。

 

商人(契、冥之後人)在楚丘、帝丘一帶繼續生息,期間或許仍不時與昆吾諸氏反復纏鬥,導致後者越遷越遠。商人還曾與東夷(岳石文化之主體)發生過衝突,而這反映在了王亥、王恒、上甲微的故事中,進而被扭曲為太康、仲康、少康的故事。比對夏、先商世系,太康、仲康、少康的承繼關係與王亥、王恒、上甲微的承繼關係,其相似性昭然若揭。另外,觀之《竹書》中有關太康、仲康、相、少康(“相”無非是“商”,蓋是竄入)四世的記錄,斟灌、斟鄩二地名顯得突兀,與前、後所記夏之地望不一致。老悶認為,斟灌、斟鄩,或許是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在東夷口中的版本,并被代代流傳—— 因為,從後世的地名承繼關係來看,它們的地望“漂移”到了魯西。

 

這裡插一點。據說,浚縣、滑縣、濮陽、范縣一帶存在著田野考古方面的巨大困難,因為幾千年來黃河氾濫的泥沙已經將夏、商時代的地表深埋於地下十幾米深處!

 

昆吾諸氏在古南陽的盤桓,使得他們與當地土著發生了文化融合,這種融合或許反映為先商文化輝衛類型。當地土著是什麽人?老悶認為,可以用“虞舜”之“虞”來稱呼他們。最終,他們南渡黃河,進入河洛地區,也即“虞”民的核心區。虞人的文化恐怕就是二里頭一、二期的文化,而名“夏”實“商”的昆吾諸氏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文化。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後來所謂的“夏”文化,也就是二里頭三期文化。血統的融合形成了“夏”人。夏,匣母魚部;虞,疑母魚部。二字的上古音是如此接近,大概,此時的昆吾諸氏已成為契、冥後人眼中的虞人了吧?另外,周初,舜之後人被封於陳,陳是媯姓。媯,音為,云母歌部,與虞上古音頗近。偃師商城之所在,今稱“尸鄉溝”,先秦稱“尸”或“尸鄉”。偃師商城與二里頭有明顯的依存關係。老悶在博文《輿尸》中提出,“尸”字與“陳”字音、義皆近,蓋是同源字。陳之得名,不是憑空而來。

 

昆吾以鑄造青銅器著稱—— 這是虞人的視角所見,并流傳於後世。《逸周書·大聚》曰:“乃召昆吾,冶而銘為金版,藏府而朔之。”另,《墨子·耕柱》有云“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以祭於昆吾之虛,上鄉!’”在二里頭文化四期里,一、二期完全看不到青銅器,三期青銅器驟然出現(二里頭正在此期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都邑),這正意味著此時有掌握青銅文化的族群遷徙而來。

 

 

河南滎陽的大師姑遺址也屬於二里頭文化範疇,而且是一座單純的二裡頭文化都邑。它興起的時間約相當於二里頭文化二、三期之交—— 正是二里頭成為大都邑的時間。注意,二里頭無城,而大師姑有城。如果說二里頭是夏之首邑,那大師姑相當於它在東方的防禦堡壘—— 防禦的是東方來犯之敵。如果二里頭堪當“夏桀之居”,那麼大師姑正堪當轉世之“昆吾氏”!

 

到了二里頭文化四期,偃師商城(在二里頭東方不遠處)和鄭州商城(在大師姑東南不遠處)同時拔地而起。從考古發掘來看,前者的功用,具有明顯的軍事防禦性質,而後者的規模,具有天下首邑的氣度。顯然,這是商湯戰勝夏桀的結果。商湯先伐昆吾氏,再伐夏桀之居,夏之餘民被迫西遷、南遷—— 其中的一支很久以後成為楚人。注意,防禦性的偃師商城在首邑鄭州商城之西—— 防禦的是西方來犯之敵。《左傳·僖三十一》中,蹇叔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這段記載若有所本,則可證夏人在西部早有經營。

 

 

二里頭和大師姑在被征服之後,仍有人居住,直到某一個時候,它們和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幾乎同時被廢棄。商人的新都隨後崛起於安陽!


*** 補記:此文與地望有關的說法存疑。詳見後文之《堯舜禹湯》諸文。


老悶在博文《昆吾之墟》中說:昆吾之墟就是楚丘,而楚丘在帝丘之西南(蓋在今之河南滑縣)。但是,昆吾是夏之同姓,其所在該當在有夏之居才是。學界普遍認為,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在二里頭時代,中原地區的文化分佈如下:

 


(來自朱彥民《商族的起源、遷徙與發展》一書)

 

從圖中可以看出,滑縣處於先商文化漳河類型和輝衛類型之中間區域,遠離二里頭文化分佈區。這不很奇怪嗎?

 

《詩·商頌·長髮》云:“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韋,或曰豕韋,西晉杜預認為在“東郡白馬縣東南”(《左傳·襄二十四》杜注),也即今河南滑縣東南,古今無異說。顧,王震中先生在《商族的起源及其早期遷徙》(2004)一文中認為,它在安陽之東,或在河南范縣,理由是:

 

殷墟卜辭中有作爲地名的“雇”,有的是“在雇卜”(《合集》24348);有的是卜問“王步自雇”有無災禍(《合集》24347)。在征人方卜辭中也出現有“雇”,如“癸亥卜,黃貞:王旬無禍?在九月,征人方在雇彜”(《合集》36487);“癸亥王卜,貞:……禍?在九月,王征人方在雇”(《合集》36485)等。如前所述,若人方是東夷,因征人方途徑雇地,那麽辭中的雇必在商都安陽之東。若人方是淮夷,征人方時也許先到東邊的雇地,再折而南下。此外,也有雇與河見於同版的卜辭,如“壬戌卜,行貞:今夕無禍?在河。……卜,行〔貞〕:……無……雇。”(《合集》24420)雇與河見於同版占卜,而河又在安陽之東自南向北流過,那麽,雇在商都以東是完全有可能的。

 

王先生的分析是合理的。至遲在殷商後期,顧仍在安陽之東(具體地,范縣位於濮陽東部不遠處)。如果昆吾之墟在滑縣,那麼它與韋、顧二地均相距不遠,三地形成一個弧線,弧線把帝丘包圍在其中。如此說來,按照地理的比例尺,夏桀之居位於帝丘倒很合乎道理,怎會遠在200多公里外的二里頭呢?

 

按《左傳·昭十七》的記載,帝丘乃是顓頊之墟。《左傳·文十八》曰:“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國語·周語》曰:“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祿信于耹隧。商之興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夷羊現於商沬,夷羊蓋周神也;鳳凰現於周岐,鳳凰蓋商神也。如此,則“梼杌”蓋是夏神。於是,顓頊乃夏之先也。另,《竹書》、《史記》等皆云顓頊乃鯀之父,而鯀為禹父,也可證顓頊之身份。

 

 

那麼帝丘是不是夏桀之居呢?《竹書》中有昆吾氏先遷至“有蘇”、后遷至“許”的記載。《國語·晋語》曰:“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姓己,昆吾亦是己姓,戎州己氏當然也姓己。己,見母之部,glə。夏之國姓為姒,姒,以母之部,nglə。已、姒上古音同,實為一姓。看來,《竹書》之說可信。如果說昆吾氏後裔有過遷徙,那韋、顧(顓頊氏蓋時代較早,不與韋、顧、昆吾氏同時)之後裔會否也同樣發生過遷徙呢?很有可能!在《竹書》關於夏代的記載中,豕韋自始至終出現,可見韋之後裔尚在,但有遷徙。顧雖少見,但想必亦然。

 

《長髮》是商人的史詩,它開始就說:“浚哲維商,長髪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這裡,“禹”就是帝嚳(高辛氏),“玄王”就是契(啓)或商侯冥(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四世該當從先商世系中剔除,具體參見老悶博文《昭明相土》)。在這個時代之前,有部份商人渡黃河向東南方向發展,他們在與東夷發生密切接觸并取得優勢后,定居於黃河之東(《禹貢》之兗州),他們是顓頊氏(高陽氏)。顓頊氏後分化為韋、顧、昆吾氏等同姓國。他們雖然後來被稱為“夏人”,但此時的他們,其實就是商人無疑。後來,大河以西由契、冥領導的商人渡河東進,他們攻城略地,陸續打敗了韋、顧、昆吾氏等部,後者之殘餘勢力不得不流亡。這是商人(契、冥及其後代)對韋、顧、昆吾氏進行的第一波打擊,與其說是一族對另一族的攻擊,不如說是族內之爭。

 

《國語·周語》謂“梼杌次于丕山”,則丕山是商人之始興地。丕山,或作邳山,也即今之大伾山,又名黎山,位於上古黃河之東,乃是平地拔起之孤巒,有圣貌。老悶在博文《文王的征伐》和《黎之搜》中指出,此地即是“西伯戡黎”之“黎”。西伯打下了商人之發祥地,“祖伊恐”就毫不奇怪了。值得注意的是,楚丘與丕山非常之近,二者之距離當在20公里之內。

 


(遠望大伾山)

 

昆吾諸氏并沒有消失,他們向西、向南流亡,歷經輾轉,先在古南陽之地(所謂“西河”),最終在河洛一帶落腳。這個輾轉的時間有多久,倒是難以估計。《長髮》一詩在“禹”和“玄王”之後緊接著就提到了“湯”(又曰“武王”。一直到此詩結束,并未再提及其他商王):“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武王载旆,有虔秉鉞。…… 苞有三蘗,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商湯領導的這一系列戰爭,是商人(契、冥及其後代)對韋、顧、昆吾氏進行的第二波打擊—— 後者此時已在河洛一帶活動了。

 

商人(契、冥之後人)在楚丘、帝丘一帶繼續生息,期間或許仍不時與昆吾諸氏反復纏鬥,導致後者越遷越遠。商人還曾與東夷(岳石文化之主體)發生過衝突,而這反映在了王亥、王恒、上甲微的故事中,進而被扭曲為太康、仲康、少康的故事。比對夏、先商世系,太康、仲康、少康的承繼關係與王亥、王恒、上甲微的承繼關係,其相似性昭然若揭。另外,觀之《竹書》中有關太康、仲康、相、少康(“相”無非是“商”,蓋是竄入)四世的記錄,斟灌、斟鄩二地名顯得突兀,與前、後所記夏之地望不一致。老悶認為,斟灌、斟鄩,或許是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在東夷口中的版本,并被代代流傳—— 因為,從後世的地名承繼關係來看,它們的地望“漂移”到了魯西。

 

這裡插一點。據說,浚縣、滑縣、濮陽、范縣一帶存在著田野考古方面的巨大困難,因為幾千年來黃河氾濫的泥沙已經將夏、商時代的地表深埋於地下十幾米深處!

 

昆吾諸氏在古南陽的盤桓,使得他們與當地土著發生了文化融合,這種融合或許反映為先商文化輝衛類型。當地土著是什麽人?老悶認為,可以用“虞舜”之“虞”來稱呼他們。最終,他們南渡黃河,進入河洛地區,也即“虞”民的核心區。虞人的文化恐怕就是二里頭一、二期的文化,而名“夏”實“商”的昆吾諸氏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文化。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後來所謂的“夏”文化,也就是二里頭三期文化。血統的融合形成了“夏”人。夏,匣母魚部;虞,疑母魚部。二字的上古音是如此接近,大概,此時的昆吾諸氏已成為契、冥後人眼中的虞人了吧?另外,周初,舜之後人被封於陳,陳是媯姓。媯,音為,云母歌部,與虞上古音頗近。偃師商城之所在,今稱“尸鄉溝”,先秦稱“尸”或“尸鄉”。偃師商城與二里頭有明顯的依存關係。老悶在博文《輿尸》中提出,“尸”字與“陳”字音、義皆近,蓋是同源字。陳之得名,不是憑空而來。

 

昆吾以鑄造青銅器著稱—— 這是虞人的視角所見,并流傳於後世。《逸周書·大聚》曰:“乃召昆吾,冶而銘為金版,藏府而朔之。”另,《墨子·耕柱》有云“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以祭於昆吾之虛,上鄉!’”在二里頭文化四期里,一、二期完全看不到青銅器,三期青銅器驟然出現(二里頭正在此期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都邑),這正意味著此時有掌握青銅文化的族群遷徙而來。

 

 

河南滎陽的大師姑遺址也屬於二里頭文化範疇,而且是一座單純的二裡頭文化都邑。它興起的時間約相當於二里頭文化二、三期之交—— 正是二里頭成為大都邑的時間。注意,二里頭無城,而大師姑有城。如果說二里頭是夏之首邑,那大師姑相當於它在東方的防禦堡壘—— 防禦的是東方來犯之敵。如果二里頭堪當“夏桀之居”,那麼大師姑正堪當轉世之“昆吾氏”!

 

到了二里頭文化四期,偃師商城(在二里頭東方不遠處)和鄭州商城(在大師姑東南不遠處)同時拔地而起。從考古發掘來看,前者的功用,具有明顯的軍事防禦性質,而後者的規模,具有天下首邑的氣度。顯然,這是商湯戰勝夏桀的結果。商湯先伐昆吾氏,再伐夏桀之居,夏之餘民被迫西遷、南遷—— 其中的一支很久以後成為楚人。注意,防禦性的偃師商城在首邑鄭州商城之西—— 防禦的是西方來犯之敵。《左傳·僖三十一》中,蹇叔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這段記載若有所本,則可證夏人在西部早有經營。

 

 

二里頭和大師姑在被征服之後,仍有人居住,直到某一個時候,它們和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幾乎同時被廢棄。商人的新都隨後崛起於安陽!


*** 補記:此文與地望有關的說法存疑。詳見後文之《堯舜禹湯》諸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焦氏易林新譯 - 第25無妄之 葉欽民
明誡第十一
诗补传  卷二十八
通鑑紀事本末 卷三
班固《漢書》(《前漢書》)傳·杜周傳
竹本纪年(卷上) 分享 分享 网联郜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