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朝之殇:一个被文人摧毁的大一统帝国
userphoto

2023.03.14 山东

关注

公元266年,司马氏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然而,这个只持续155年的王朝,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黑暗时代,落得被外来部落蚕食殆尽的结局。

图源网络

要知道,作为乱世之后的大一统,俨然有重塑历史巅峰的实力。比如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开创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时代。但是,晋朝却落得被世人遗忘,甚至被唾弃。

而导致这一后果的始作俑者,竟然是弱不禁风的文人。

晋朝因何能够一统三国?又为何走向末路呢?

空有统一三国之力,却无长久发展之势

图源网络

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东汉末年自董卓乱政后,从朝廷到地方,逐步失控,东汉政权最终走向灭亡。赤壁之战后,形成曹操、刘备、孙权为主公的魏、蜀、吴国。

三足鼎立,但也是迎来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三国”时期。各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不过,司马家族在夺取曹魏政权的同时,也拉开三国归晋的序幕。

图源网络

其实,早在曹魏后期,控制在曹操手中的魏国政权就发生多次叛乱。特别是与其同为权谋之臣的司马懿,更是发动高平陵之变,逐渐夺起曹魏的政权。

司马懿死后,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几乎完全掌握曹魏的政权,特别是司马昭时期,俨然有了谋权篡位的野心。老话中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是出自于此。

不过,司马昭低估了曹氏后人的魄力。

图源网络

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不甘心做司马家族的傀儡皇帝,出兵讨伐司马昭,最后被杀。虽没有实现最初的目的,但政治方面却给司马昭造成不小的影响,导致其不得不延后“废帝自立”的计划。

既然不能从内部走上权力中心,那可以借助外部因素。司马昭决定启动“伐蜀之战”。

图源网络

公元263年,18万魏军分三路进攻蜀地,占领汉中后,打通通往成都的道路。而后,强势而下,大军围城,刘备之子刘禅素有“扶不起的阿斗”之称,竟然不战而降,蜀汉就此灭亡。

公元266年,司马昭的嫡长子司马攸继承其父的衣钵,逼迫曹帝曹奂禅位给自己,自此建立西晋政权。

魏蜀灭亡后,东吴成了三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但也难逃厄运。因为其内部争斗与积贫积弱的国力,早就无力阻挡魏军的大举进攻。

图源网络

公元280年,东吴最后一位主公孙皓“自绑双手”,宣布投降,他也因此被称作“归命侯”。

虽然一统三国,但司马家族弑君夺位,也是令世人诟病无限。其子孙晋明帝曾说:以如此手段得到这天下,安能长久。这也预示着晋朝的悲惨结局。

落败的两大原因:帝王与读书人

晋朝政权完全成立,上到达官贵族,下达平民百姓,都希望能有一个安稳的太平盛世。然而,随着司马家族两三代的更迭,治国谋略已经大不如前。

图源网络

首先是消灭东吴政权的司马炎,或许因为早年励精图治的时间太久,竟然沉迷享乐。不仅贪恋女色,下诏“全国禁断嫁娶”,而且卖官鬻爵,朝廷大臣中可堪重任者屈指可数。

他还开起“历史的倒车”,任用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然选拔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并齐,但因为遗留下来的门阀势力过于强大,渐渐演变成只剩下“家世背景”这唯一标准。

图源网络

一时间,西晋朝野上下,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平等局面,权力都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

另外,更严重的是,司马炎将全国分为27个封地,且按照“上中下”的等级,分别控制不同数量的军队。而且,他还下令减少州郡军队,使得封地之王的军队成了地方的主要武装。

图源网络

“八王之乱”则也由此埋下伏笔。

可以说,晋朝君王的昏庸无能,是晋朝黑暗统治的诱因,但是,当时读书人的所作所为,却是导致晋朝走向灭亡的根源。

图源网络

其实,自古以来,读书的目标是受大环境影响,如果处在“社稷安危”的险境中,则人人都胸怀大志,想要有所作为,反之,则会陷入一种停滞状态,也就是现代人口中的“摆烂”。

比如一统六国的秦朝,如果没有“商鞅变法”,与其他诸侯国的下场相比,并无二致。而三国时代,刘备“三顾茅庐”,只为请的天下第一谋士诸葛亮,才有了蜀汉的巩固国本。

图源网络

可惜,晋朝只学得前朝的弊端,却看不到优点

另外,上文中也提到,这些“寒门弟子”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早早地失去被列为上品门族和坐上公卿之位的机会。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得不到任何回报。

图源网络

这里要提一下上文中“寒门弟子”的原始含义,并非是我们经常理解的“普通人”,而是魏晋时期不属于士族的家族中人,具有一定的家族势力。

而我们所理解的那些“普通人”,早在战乱时期就丧失了读书的机会,自然也无法左右国家的发展。

图源网络

不过,即便这些读书人不努力,也不会损失掉所处国家的任何待遇。因为他们靠着家学渊源,已然取得相应的政治、社会与经济地位。

既然“谁当皇帝对我来说没差”,那在魏晋争夺政权中,这些读书人保持冷漠旁观。这幅景象也是《晋书》中“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的体现。

图源网络

然而,这种对国家易主而熟视无睹的读书人,不仅不作为,而且掀起一股“享乐主义”之风。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涌现出不少拥有治国谋略的读书人。但是,晋朝的文人们,过度沉浸在《庄子》、《老子》的学说中,将“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奉为真理。

图源网络

简单来说,读书人道家思想与儒家经义相糅合,结合老子、庄子的玄妙高深,结合成一种新的思想,称其为“玄学”。而嵇康的《广陵散》则是典型的代表作,其“放浪言行”也成了整个晋朝时期的读书风气。

首先是日常生活上,要表现出对任何功名利禄都宠辱不惊,而且追求气质与风度,行动缓慢、喜怒不形于色等等。

图源网络

之后便是审美方面过于女性化。许多名士要熏香抹粉,而且为了变成柔美的体态,不惜食用五石散,导致很多读书人都出现““骨脆体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其死仓猝者往往而然”的后果。

另外,继玄学后,读书人又陷入对佛学的狂热浪潮中。特别是“因果循环”、“生死轮回”等之类的思想,似乎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一种寄托。

不过,鲍敬言提出的“无君论”,反对国家统一、君主专制,显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图源网络

诸如此类消极、病态的思想,在晋朝的读书人中由上而下形成顽固的风气。不过,即便他们始终保持无所谓的态度,晋朝皇帝们也不敢做出任何制止的行为。

一是因为这些读书人大多掌握土地与人口,握住国家经济命脉。一旦自身利益受损,他们就会控制国家税收与兵力来源,致使皇帝无权无势。

二是读书人拥有永世流传下来的地位与丰富的学习资源,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离得开皇帝,而皇帝的权力离不开士族文人的支持。

图源网络

比如令后世敬仰的书法家王羲之,甚至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却被赋任“武将”。而晋武帝为孝敬舅舅王恺,更是赠送他一棵三尺高的珊瑚树。

文人没有了风骨,如同上阵杀敌的将士们没有武器,怎能维持住晋朝的长久兴盛呢!而且这些文人的风流潇洒,虽被后人向往,却是建立在普通百姓生不如死的基础上。

悲惨现实,触目惊心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图源网络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晋朝的和平局面从此走向末路。先是痴呆的司马衷继位,称之“晋惠帝”,君王权力被外戚所控,而后太子司马遹被杀,爆发“八王之乱”。

东晋时期,依旧内乱不止,甚至在长江以北地区,竟然出现20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而少数民族的崛起,导致中原政权被严重破坏,灭亡之态初现。

图源网络

可以说,整个晋朝时期,底层百姓在高额的赋税下苟延残喘,不少人都沦落成部曲、佃客、奴婢等,古代中国将近一半人口都成了奴婢。后来胡人入侵中原,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吃食人肉。

图源网络

“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意思是:老而瘦的男人不好煮,需要加些柴火,而妇人煮过后类似于羊肉的味道,小孩煮过后连骨头都化了。

可见,晋朝的黑暗封建社会,带给底层百姓的伤痛。而这都是因为掌握知识的文人没有做到管理国家的应尽义务,还亲手摧毁了一个朝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解读“禅让”在历史中的症结
司马懿的后代篡夺曹魏政权,最后却惨遭灭族,司马家得罪了谁?
司马懿在政事上的造诣是万里挑一的,为什么形象却一直被妖魔化
一口气读不完的中国五千年简史|两晋(西晋、东晋)
曹爽无能?刘禅昏庸?这才是史书没告诉的晋朝一统三国的真正原因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晋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