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批 评】高岩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集评



高岩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获奖作品集评



高岩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规格240cm×120cm




朱以撒点评:

  高岩此作(如图)沉着大气,和书写密集的小行书不同,是一眼可见其豁畅的,其中可见其学《张迁》《石门颂》的痕迹,质朴无华却耐看。

  读当代隶书总是觉得聪明气多了,写得巧,写得多姿多态很有装饰味。直爽的情调少,风花的成分多。所谓很好看,也就是近于俗,这种风气漫延开来,学隶书的人也就避秦汉而学今人,聪明于眼前。只有有识见者依然故我,追慕古人,得古风、汲古意,这样的审美不合于时俗,却合于道。

  高岩的隶书无奇无巧,只见朴素大方,写来便是,因此直率果断之力贯于其间,毫无扭捏作态。这和高岩的用笔有关,浑厚朴拙,不浮不滑。观其用笔,可谓笔笔送到,入于纸内,故有筋骨。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扎实功夫,不论笔画短长,一笔一画皆能落到实处。从他的用笔来看并不复杂,直接果断,充实沉郁。同时在长短笔画中进行了调节,增添了些许活泼气息。譬如笔画的书写,一画之书,起始重而后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控制甚好。由此笔画显得有涩势,是功力在焉。

  其次是墨色的变化。此作以浓墨为主,间或飞白。飞白产生在行笔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这就使色调有了一些趣味。作品除了有功夫,以功夫为根本,也还需一些情调,不能宛如印刷品一黑到底。飞白的出现不经意,却是自然,显得墨色丰富,粗朴中见细微之变。

  其三是造型。隶书非草书,没有造型之多变的跌宕、奇诡。作者以中正造型为主,时而调节,长者使之长,短者使之短。造型上已不全是汉隶之型,更趋于挺拔,挺拔中有欹侧、收放,见不变之变的用心。

  质朴是此作的根本,质朴是纯给人美感的,使一个人的书写心态一目了然,简单而有效果。只是末了两行的诗及落款的行书,浮薄无味,于一幅作品里难以协调、匹配。如果有如隶书的浑厚笔法就大不同。我们读吴昌硕的《石鼓文》及行草落款,如此相得益彰,大家如此,故高岩在行书上尚须多下气力。


杨吉平点评:

  隶书的笔画过于简单,因此,要使简单的隶书变得不那么简单,办法大概只有一个,便是让隶书高古。然高古却并不简单,这是简单的当代书法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当代隶书创作的状况可以“惨淡”二字状之。

  高古首先是人的高古。第一当然是人品的质朴高尚,次则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高深、厚重。隶书时代离三代不远,正是民风还比较淳厚的时代,这种淳厚自然表现于书法之中。同时,隶书盛行的两汉时期又是中华民族最为自信,人的胸怀最为宽广博大,人的思想最为自由开放,艺术创作最为简洁大气的时代,时代的整体人格特征无不微妙地体现于隶书书法之中。汉隶当然有丰富的风格,或绮丽、或古拙、或瘦硬、或丰肥,等等,可谓不一而足,但格调则均能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其主要原因,当然是书写者品性的质朴自然。然秦汉历远,今人不及,所谓时代压之,不能高古,这就需要今人揣摩古人的心思,心摹手追,冀有所得。此处之揣摩古人心思便是通过读书研究,理解秦汉书家的心境,向高古境界努力。

  高古还须取法对象的高古。汉隶虽然整体风格较为高古,但其中的有些碑刻已经透露出俗化的趋向,研习时便要进行选择。而魏晋以下,隶书式微,汉隶之后、清隶之前的隶书均不可学。清隶成就虽然远高于汉隶之后的各代隶书,但毕竟还是从汉隶学得,故原则上仍不是取法的上选。取法对象高了,才有希望达到高古之境界。

  当代隶书的整体状况基本上是在困境中徘徊。汉隶被认为是传统,而今人讲究的是个性,所以一味的继承在当代书坛暂时很难立足,于是,将取法对象下降再下降便成为一种新常态。早些时候是写清隶,后来写民国隶书,现在干脆写当代获奖书家的隶书,可谓每况愈下。高岩的这件获奖作品就整体而言,应该属于取法乎下的追摹时风之作。

  虽然高岩的整体风格属于时风范畴,但其对汉隶的学习也是显见的,《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汉碑巨制在书作中均有迹可寻,其中也不乏简书的影子。而其中的笔趣则是清人的格调,比如其字形的修长便有吴昌硕的风格,也有当代书家金意庵(1915—2002)的特点,而线条笔法则多受时人濡染。应该说,其追求方向与学书路径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整体上则明显存在成熟度不足的问题。第一个表现是太飘,沉着不够。单字不够稳重,整体不够紧密,但表面上却给人努力沉着的印象,欣赏起来颇觉吃力。其次是落款与正文风格差异过大,正文追求质朴厚重,款文则表现为清丽秀媚,落款的瘦削单薄与正文的厚重朴拙形成过大反差,视觉上极不协调。就细节而言,落款行书的单字结构多支离松散,臆造成分很多。作者也许是有意将颜真卿、米芾、汉简的特点相互融合,但效果并不理想,显得松散而杂乱。究其原因,还是作者的心态问题,心浮气躁则很难与古人对话,欲臻高古之境界便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周德聪点评:

  隶书,在总体格调上应趋向于雄强与豪迈,无论是汉隶,还是清隶,它们在笔法与笔势之中所蕴藏的排奡之气都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汉隶中以拙朴厚重见称的《张迁碑》,对后世习隶者影响甚大。高岩此作即是对《张迁碑》笔法体势熟稔之后,整合借鉴了清隶的特点及当代隶书高手的优秀因素。

  就其用笔而言,可谓笔酣墨饱,沉厚峻宕,于起笔处尤见裹锋濡墨,重按所形成的雄肆蕴藏其间,为行笔的铺排做好了充分准备。细观每一笔画呈现的点线形质,也是有意味的,粗细交织,曲直互渗,短长有度,收放自如。观其收笔,或铿锵斩截、或圆行方止、或宕逸生奇、或萦带生势,都表现了一个成熟书家驾驭柔毫的能力——“软毫生遒劲,涩行见畅达”的用笔之妙。

  此作的结字,势呈八分意味,左展右拓,然其造型,却尽显字之真态——大小、长短、纵敛、方扁一任自然。随字赋形、依形就势,呈端严雅正之态,内含雄强之意。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欹正对比,也没有采取集古字的方法,而是注重隶书特有的精神塑造及其某种人格的象征意味。

  此作在章法上,硕大纸幅的满布,更显隶书整饬之美。两行小行书与主体正文互相映衬,主次分明。在墨色上,作者亦在追求浓枯与清润之变,墨痕在宣纸上的洇化,不仅使其线条富有层次的丰富性,也令书写的时间意味更具节奏的韵律感。

  书法的创新是有难度的,因为要时时受到传统技法的检验,数千年积淀的一切书写法则,对于我们而言既是束缚也是挑战。因为书法的精神应当是常写常新的,而非一味地摹古,在新意与古意之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创造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届国展前:关于中书协十一届国展的回看与反思
第十一届国展中的隶书作品创作现象摭谈兼论当代隶书艺术的地位
一场走心的书法展:获奖作品由评委逐一点评,研讨会现场解惑!
中国书法简史9
清代碑学书法珍品,都在这了!
清对联——丁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