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林散之书法精神

林散之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以书名震天下,诗画为书名所掩。其书风向来淡然立意,书境深邃老迈,宛如深山老道,凡胎脱尽,满纸烟云,被日本当代书道泰斗青山杉雨先生称为“草圣遗法在此翁”。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画集》、《林散之书法选集》出版。

林散之早年于家乡学道授业,驰情艺事,师从清代进士张栗庵学习古代文辞,学业日进。张栗庵见林散之于诗文之外对书画艺术钻研尤为刻苦,便对林散之说:“书画之道,各有师承,非可臆造,此汉儒经师所以有家法也。汝今力学深勤,岂可骛于虚名,空度岁月,应求真师,以谋深造。现有黄宾虹海内名宿,宜急求之。汝欲求之,当书为荐。”林散之对于黄宾虹书画独步古今之盛名,早已有所耳闻,心窃慕之,现在有老师为自己推荐,心中兴奋可想而知,毅然辞去塾师,负笈到上海,拜见黄宾虹先生。由于张栗庵先生推荐,黄宾虹先生对林散之分外热情,认真地看过林散之的书画作品,对林散之说道:“汝之书画颇具才气,唯笔墨二字,未知古人之法。书画一道,要以笔墨为主,古人千言万语不离其宗,口传手授,自有真诠。”林散之于是租下房子,朝夕问道,黄宾虹亲授以笔法墨法。苦学三年,临行之时,黄宾虹对林散之寄予厚望,依依不舍握住林散之的手告诫说:“书画玄旨,重在参悟,不是言语所能尽其绪,汝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君其勉之。”林散之认真地聆听老师的临别赠言,决心按照老师的谆谆教诲去做。历时八个多月,孤身一人,“挟一册一囊作万里行。自河南入,登少室、攀九鼎莲花之奇。转龙门,观伊阕,入潼关,登华山,攀苍龙岭而觇太华三峰。复转终南而入武功,登太白最高峰。下华阳,转城固而到南郑,路阻月余,复经金牛道而至剑门,所谓南栈也。一千四百里至成都,中经嘉陵江,奇峰耸翠,急浪奔湍,震人心胆,人间奇境也。居成都两月余,沿岷江而下,至嘉州寓于凌云山之大佛寺,转途峨眉县,六百里而登三峨。三峨以金顶为最高,峨眉正峰也。斯时斜日西照,万山沉沉,怒云四卷。各山所见云海,以此为最奇。留二十余日而返渝州,出三峡,下夔府;觇巫山十二峰;云雨荒唐,欲观奇异。遂出西陵峡而至宜昌,转武汉,趋南康,登匡庐,宿五老峰,转九华,寻黄山而归。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记游若干篇;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阻,风雨艰难,亦云苦矣”(《林散之书法选集·自序》)。壮游归来,已觉奇峰怪石,森列胸中,云海松涛,翻腾笔底,随手写出,实虚相随,黑白相生,宜其所选,超凡脱俗,书画技艺大变。

综观当今书坛,有几人能与林散之先生学习书法精神相比,有的是浮躁之心,名利之功,追逐之风,而无实学之本,因此,对于今天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学习林散之先生书法精神意义特别重大。

首先,学习林散之坚持不懈的学书精神。林散之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晋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代学习《礼器》、《张迁》、《孔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南北朝学习《张猛龙》、《贾使君》、《爨龙颜》、《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代学习阁帖,于唐代学习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李邕,而学习李邕时间最长,于宋代米芾,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王铎,林散之都曾下过工夫学习。林散之草书以王羲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铎为友,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先生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苦苦修炼几十年,未有一日停笔,辛苦寒灯,为求实学,入古出古,造化自然,六十岁以前学习楷书行书,六十岁以后始作狂草,作狂草同时,每日学习汉隶百字。林散之书法植根于碑,致力于帖,形成独特的放笔为草、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与之相比,当今一些学习书法的人,基本功不扎实,没有坚实的临书功夫,就早早地求变、求新、求异,最终,只能以花架子取悦于人。有一些学习书法的人,获得了一些奖项,不是以此为动力,激发自己学习书法的热情,而是以此为荣耀,睡在已有的奖项上,吃老本,卖资本,缺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书精神,眼光短浅,只为得一时之名,图一时之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将逐步被人们所淡忘。

其次,学习林散之字内与字外功同修的精神。林散之走的是一条书画并举的路子,“以作画之理写字,以写字之法作画,互为影响。以畅其机趣”(《林散之书画集·自序》)。由于林散之师从黄宾虹先生,而黄宾虹先生主张“以书悟画,以书入画”。这主要是因为元明以来,书画结合,以书入画蔚然成风,并延续至今。如赵孟“写竹还须八法通”,融“八法”于绘画“六法”;元倪云林“逸笔草草”,寓书于画。大凡元、明、清三代诸多名家,大都受惠于书法,而且,往往本身就是书法家。赵孟、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沈周、徐渭、陈淳、董其昌、朱耷、石涛、金农、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等莫不如此。这些自然影响到林散之,然而,林散之能够把字内与字外功夫结合起来,不是以书入画,而是以画入字,使线条浓淡枯润变化万千,加大用水,满纸淋漓,淡中见骨,“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燥裂秋风,润含春雨”、“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这是发扬之功。林散之诗词作品主要收集在《江上诗存》中,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是自成体系的,其深刻独到的认识,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时下很多书法家不能相媲美的。现在,有一些书法作品,缺乏文学修养,知识浅显,想走书画同修的路子,但是不得法,粗制滥造,作品勉为其难。

第三,学习林散之提升人格的精神。青年时代的林散之也像传统的文人一样,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仰慕古代行侠仗义的仁人志士,有“仗义能存大铁锥”诗句明志。林散之一生嫉恶如仇,淡薄名利,认为:“身外名利,天外浮云,时间用于治学尚嫌不足,哪有功夫管浮名微利?不超脱也得超脱。”一九七○年春,林散之独自扶杖过桥至澡堂沐浴,不慎跌落开水池里,被人救起,血肉模糊,送进医院。当他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就问医生:“我的手今后能否写字?”得知右手食指与中指皮肉已经长在一起了,林散之请求医生重新开刀,说:“有三个指头就有办法。”再次忍受痛苦,做了切割手术,用所存三指执笔,继续书写绘画,延长了艺术生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书法瑰宝。林散之一生不与世人争高下,立志与古人争高低,心中有所信念、有所追求、有所崇拜,唯有如此才能意志坚定,排除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就是林散之的人格精神。反之,纸醉金迷的人多半是人生空虚苍白,唯利是图的人多半是人生卑俗短暂,知难而退的人多半是人生碌碌无为。

总之,林散之的一生忧国爱民,坦诚做人,为艺术终身勤奋,不惧艰难困苦,始终不忘“写字就是学做人”、“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林散之把做人与学艺结合起来作为真正的目标去实现,表现出豁达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虚心做人的人格精神。所以学习林散之,不但是学习其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其精神,因为,只有这种精神才能够激励后人努力学习和弘扬书法艺术。(吴润平)

林散之先生书法擅精各体,尤以草书称圣。林老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到六十岁以后方学草书,可谓厚积而薄发,故能如此之大成。林散之于汉碑临习尤为重视,《礼器》、《张迁》、《孔宙》、《乙瑛》、《衡方》、《曹全》、《石门》、《熹平》均反复临习。

此《乙瑛碑》临本,系林老1972年临于元书纸上。当时先生76岁,正值功力深厚而精力旺盛之时。此本虽字大不过二寸,但林老必悬肘而执长锋羊毫笔书写,笔笔着力,即使背抛钩出之处,亦绝无率然直过者,而是用肘送笔,故刚健挺拔,遒劲圆润。所书线条直中有曲,曲处见方。笔画边缘处所呈现的 “毛”和“曲”如“壁坼”、“屋漏”正是力量的涨出,功力的表现。林老临帖认真,循规蹈距,起收回放,转折方圆,笔笔合乎法度;结体严谨,布白匀称。此临本的特点之一是布白巧妙,笔笔拆得开,字字不相犯,松灵透气,绝无碰撞、粘连之处。字与字,行与行均能互让照应,融为一体。林老临池讲究墨法,常用宿墨破水,所临之字浓淡有致,故墨趣盎然。这些,对学临汉碑者是定会有所启发的。

林散之墨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散之字好在哪?先看看他是怎么学书法的!
林散之:老笔淋漓臻至善
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自信从哪里来
1929年,林散之携得意作品,拜师书画巨...
刘广迎:谈书法之“用墨”
一代书法大师、当代草圣--林散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