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评价清人书法以及这个朝代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清代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

从早、中、晚三个阶段来看,早期仍是帖学的天下,至中期,碑学兴起,晚期则盛行碑学。

明清之交,许多明末遗民,隐迹山林,寄情翰墨,涌现出一批书风独特、个性鲜明的书法家。如傅山、朱耷、石涛等人。



傅山追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艺术趣味,草书纵横跌宕,真率拙朴;朱耷的行草融汇篆书之法,运笔细匀圆劲,斜正错落有致;石涛在行楷中参以隶法,字体凝重倚侧。另外,王铎的行草书纵而能敛,苍郁雄畅。



这些都是宗法晋唐法帖而有独特风貌者。至康熙朝,由于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书法,董书遂风靡一时,出现了许多专学董字的书法家,如沈荃、笪重光、姜宸英、查昇等。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喜爱赵孟頫书法,朝野风气又为之一变,由崇尚疏淡的董字转为圆腴的赵字,代表书家有张照、董浩、汪由敦等人。

这个时期,承绪帖学比较著名书法家有:北方号称四大家的翁方纲、刘墉、永瑆、铁保;南方与翁、刘并称的梁同书、王文治,还有钱澧、钱坫、汪士宏、姚鼐等名家。

他们大多数宗法晋代钟、王,唐代颜、柳,宋代苏、米,元明时期赵、董,在真、草、隶、篆诸方面各有建树。其中以翁方纲、刘墉最负盛名。



乾隆年间,敢于冲破帖学樊篱,自辟新路的书法家当推“杨州八怪”,他们不但在绘画上追求“怪”,在书法上也力图变革,有意识地从汉隶中汲取营养,并将绘画用笔融入书法,使靡弱的帖书得以宽其气、强其骨,如黄慎的草书,汪士慎的隶书,高凤翰的左手书,都能突破旧规,自成一格。郑燮、金农则是其中佼佼者。郑燮的行楷参以隶法,形成自称的“六分半书”;金农的隶书横粗竖细,凝重拙朴,被称为“漆书”。这些书法,无论在用笔、结构、布局上都新颖独特,他们变革帖学的尝试,无疑是碑学兴起的前奏。



乾嘉时期,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勃兴,大量金石碑版被发掘出土,不少人由考据进而学书,书法逐渐入碑学。尤其有几位理论家,大力倡导碑学,著书立说,更推进了碑学的传播。如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对当时书坛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至嘉道时期,终于形成了碑学蓬勃发展的书道中兴局面。涌现出许多成就突出的书法家,如邓石如、伊秉绶、丁敬、黄易、桂馥、包世臣、陈涛寿等,其中以邓石如、伊秉绶两家造诣最深。伊秉绶的书法上追秦汉,隶书成就突出,两人书名并重当世。



清代晚期,书坛已是碑学的天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总结了前朝碑学的理论与实践,并竭力推崇北碑,尊魏卑唐,遂使中期南帖善存的地盘,完全让位于北碑。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均从北碑中吸取营养,如当时最负盛名的两位书家:何绍基和赵之谦,早年均师法颜真卿,后为一代大家。

其他碑学名家尚有包世臣弟子吴熙载、宗法邓石如的杨沂孙、富有金石意趣的吴昌硕、擅长篆隶的莫友芝、杨岘等。当然,也有少数书法家不以北碑为宗,如翁同龢专学颜真卿、林则徐承帖学余绪,但建树则不如何、赵诸家。



总之,清朝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人书法也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并影响至今。但如今对清代书法的承绪,却糟粕盛于精华,走向了变革的极端。形成这种局面,与现今国学断层与理论的缺失有深刻关联,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事相关教育同仁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们沉下心智,清本溯源,找出一条符合时代的中国书法之路,这将是任重而道远的探索……!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丛文俊:书法复古之风与碑学
为何清代草书衰落200余年?根本原因竟然是......
邓石如
中国书法史话(清)
邓石如其人其书
吴玉如:世上那有什么'北碑',都是人为的割裂方便“丑书”罢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