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天士中医脾胃学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它 的形成是历代医家不断努力,经过临床实践进行总 结升华的结果。 从《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基本脾胃理论,至仲景《伤 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 整的体系, 直至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补充发挥, 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 它不断地 发展完善,一直指导着临床。 同时,也在临床中得到 验证,证明了其科学性。 这期间叶天士以其对前人 脾胃观点继承的全面性和对胃阴学说的创新阐发, 使中医脾胃学说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叶 氏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贡献值得我们后人进一步挖 掘和整理,以期有效地指导临床。

叶天士对脾胃理论的贡献

纵观《临证指南医案》中对内伤杂病的辨治, 叶氏对《脾胃论》推崇备至,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 垣”“内伤必取法乎东垣”。 对脾阳不足之证,他继承 了东垣补脾升阳之法,善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升阳 益胃汤加减化裁, 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了通补胃阳 说。 叶氏鉴于东垣详于治脾、略于治胃,重在温补、 养阴不足,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脾胃 分治、胃分阴阳的观点,创立了胃阴辨证论治理论, 从而完善和丰富了中医脾胃理论。

提出脾胃异治

叶氏认为,脾与胃虽同属中土,但其功能有别, 喜恶不同,故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 他指出: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 刚燥,胃喜柔润也。 ”不仅指出了脾与胃的不同特 性,弥补了东垣温补脾阳学说之不足,而且为创制 养胃阴一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认为东垣升降之 法,常用四君、异功、补中益气汤等是针对脾气虚所 设,对胃腑而言,提出“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 下行,则有效验”。 如《医案·脾胃》陈案曰:“知饥少 纳,胃阴伤也。 宜麦冬、川石斛、桑叶、茯苓神、蔗浆以养胃阴。 ”强调治胃不可采用温燥治脾之法。 因 此,叶氏指出脾胃应该异治。

创立胃阴学说

叶氏在临床中发现口干口苦、纳运不良、津枯 肠燥、大便干结,尤其是饥不纳食、胃中灼热、时有 烧灼感、干呕呃逆、渴欲饮冷及形体消瘦等症状实 为胃阴损伤所致。 因胃阴受伤,津液不能上承则口 干口苦,津液不能下行则大便干结;胃阴不足,功能 失常,则不饥或饥不欲食;胃气上逆则干呕呃逆。 对 此,叶氏反对概用升补脾阳之法,倡导保护胃阴,运 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濡养胃阴。 《医案·脾胃》 华案曰:“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 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 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 ”以张仲景的麦 门冬汤之意化裁用药,常用麦冬、沙参、石斛、蔗汁 等甘平、甘凉濡润之品濡养胃阴。 叶氏所创胃阴虚 的理论和治法,弥补了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

重视胃阳之论

叶天士在继承李东垣重视脾阳观点的同时,也 突出胃阳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他在东垣升发脾气的 理论基础上又有所发挥,提出“食谷不化,胃火衰 也”“阳腑之阳非通不阖,胃中阳伤,法当温阳”“用 刚远柔,通补胃阳”。 认为胃阳在消化食物、开合纳 谷、镇逆降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如《医案·呕吐》所 载属胃阳虚或与胃阳虚相关的病案有20 个, 常用 附子、干姜、吴茱萸、半夏、益智仁、茯苓、人参等辛 温通阳,使胃中阳气升而浊阴降,行使纳谷化食之功效。

提倡胃以喜为补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凉喜润。 叶氏在诊疗时 注意保护胃气,常用甘平清香轻灵、甘润有情之品 来恢复病家的胃气。 他在创立甘凉濡润胃阴大法的 基础上,提出了“胃以喜为补”的观点。 叶氏根据胃 气强弱,胃之阴阳盛衰,常采用益胃、化阴、醒胃、养胃之法扶助胃气。 如用扁豆、薏苡仁、山药、茯苓等 药甘平益胃;用乌梅、五味子、木瓜、白芍、生甘草等 药酸甘化阴;用鲜佩兰、荷叶、香豉、生麦芽等药芳 香醒脾开胃;用人乳、牛乳、蜂蜜、猪骨髓等甘润爽 口之饮食调养以及调神静养法养胃调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天士中医脾胃学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
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述要与《临证指南医案》脏腑辨证用药的相关性研究
《临证指南医案》研究叶天士的杂病辨治理论
当归四逆汤治疗肩周炎68例临床观察
(4)中医升降学说荟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