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之洞在武汉:一个人撑起一场运动


张之洞是慈禧扶植起来以抗衡湘军和淮军势力的重要人物,又是清流派重要成员,一生在清廷权力中心周旋。他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了解甚深,是继曾国藩、李鸿章后,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


武汉,依长江带汉水,号称“九省通衢”,历来是工商辐辏之地。清朝末年,张之洞治理湖广近20年,这位出身清流派的封疆大吏,以一己之力推动武汉乃至湖广洋务,办企业,兴学堂,练陆军,使武汉成为国内瞩目的洋务重镇,也吊诡地禁锢了洋务的发展。


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张之洞


张之洞与李鸿章


洋务运动意在民族生存危机中自强求富,然而,在顽固派和洋务派之间,甚至在洋务派内部各派系之间,都暗藏着激烈的权力斗争。李鸿章和张之洞这两位洋务重臣,亦深陷其中。


张之洞出身清流,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在1883年至1885年间的中法战争中,张之洞切身感受到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紧迫性,战后便向清廷上书,提出“储人才”“制器械”“开地利”三项主张,于是,广东枪炮厂便应运而生。基于造枪炮离不开钢铁,如果“仰给于人”势必成无米之炊,要实现“开辟利源”还必须有自己的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张之洞又办起了铁厂和织布局。


然而,一纸调令打乱了张之洞的部署。原来,李鸿章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日益壮大,变得财大气粗,他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创办了为数可观的洋务企业,成为满清王朝中根基最深厚的汉人力量,自然也成为大清朝当家人慈禧太后的心头隐忧。由于湘军势力在左宗棠1885年去世后瓦解,清廷不愿意让李鸿章一家独大,便有意培植另一派势力与之抗衡,而两广总督张之洞就成为不二人选。1889年,张之洞被调往武汉任湖广总督。在朝廷看来,此举有一石二鸟之妙,两广偏远无法就近监视,而两湖则利于朝廷控制;同时,调张之洞到武汉,还能制衡北洋大臣李鸿章。 


从粤造到汉阳造


接替张之洞继任两广总督的是李鸿章的长兄李瀚章,他对洋务不感兴趣,可李鸿章对初见雏形的枪炮厂垂涎许久。他不愿看到张之洞因为拥有枪炮厂而壮大起来与自己抗衡,更何况这家枪炮厂购置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德国克虏伯机器,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式小口径步枪和新式快炮。


于是李鸿章率先奏请朝廷将枪炮厂移至天津、通州,“由直隶督臣派员就近经理”。支持张之洞的醇亲王奕譞立刻向张之洞通报,由张出面要求将枪炮厂移至湖北,并要求“所有机器后半价值,仍应由粤省先行垫付。”


李鸿章兄长看迁移不可逆转,便在经费上大做文章,百般抵赖拖延。以致将近一年后,厂址才最终定在汉阳。1890年汉阳枪炮厂成立,4年后机器安装完毕。


汉阳枪炮厂向德国力拂机器厂订购制造各种炮架和克虏伯炮弹的机器,每年能生产6-12厘米口径大炮的炮架、炮车100套,炮弹100颗;定购了小口径枪弹机器一套,每日生产枪弹25,000枚,共计投入白银278,000余两。至1894年11月,张之洞又增开炮弹、炮架、枪弹等三厂,花去白银约149,000余两,后来在枪炮的更新换代、机器改造、无烟火药厂等项目上又花去数万两,共计458,000余两。


张之洞筹集这笔款项颇为不易,因为他深知朝廷给予的拨款肯定不够,只能依靠广东官绅、盐商的捐款和加收湖北当地税收以备工厂使用。由于张之洞的多方筹款,枪炮厂每年的实际收入远远不止30万两。


随着分厂越开越多,厂名已非“枪炮”二字所能包括,张之洞于1904年改名为湖北兵工厂。从此,“汉阳造”成为中国近代以来军工及军事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名词之一。到军阀混战和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大量使用的武器就是“汉阳造”,即由湖北兵工厂制造。


先天不足带病前行


随着张之洞调鄂,原本设于广州凤凰岗的铁厂搬往湖北。然而,选址工作颇让张之洞头疼。


铁厂选址以资源和交通为考虑重点,大冶盛产铁矿成为最佳选址。1891年4月初,张之洞计划“运煤就铁”,在大冶设厂,但盛宣怀的几份电报,让张之洞改变了想法。


盛宣怀属淮系,他于4月7日给张连发五电,表达希望入主大冶的愿望。在第五电中,盛宣怀为其侄盛春颐谋求大冶县令一职。事情紧急,张之洞不得不在第二天正式宣布放弃大冶,考虑交通和人才因素,将铁厂选在汉阳。


选址同时,张之洞还主持购买炼钢设备。由于建厂初衷是制造铁轨,根据国外经验和英国技师建议,张之洞订购了两座熔铁大炉(每座日产生铁100吨)、两座容量8吨的转炉、一座容量10吨的平炉以及压板和抽条工序中所需要的相关设备,总价值是85,639英镑(约合40万两白银)。加上其他用品共计1160100两白银。1893年工厂竣工。


然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当地优质低磷铁矿石逐渐减少且大量出口日本,工厂只能大量使用高磷铁矿石,导致生产的钢铁含磷超标,无法销售。另外,由于中国关税不自主,无法保护本国产品,加之汉阳产钢材价格居高不下,即便汉阳铁厂能够生产出合格的钢材也很难获得市场青睐。1896年汉阳铁厂每吨钢轨成本约46两,合140德国马克,而当年德国每吨钢轨的成本只有90.7马克。


虽受各种弊端制约,汉阳铁厂在张之洞的扶植下,在国内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1896年,汉阳铁厂因资金问题不得不改为官督商办。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失势,盛宣怀转投张之洞。1896年盛宣怀正式接管汉阳铁厂,并在1908年将其与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成为亚洲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专业性炼钢企业。在进行生产革新和添置设备后,公司逐渐适应市场,经营回归正轨。


毁誉参半的张之洞


如果说李鸿章是中国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撑起了当时整个中国的洋务运动,那么张之洞就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武汉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张之洞是慈禧扶植起来以抗衡湘军和淮军势力的重要人物,又是清流派重要成员,一生在清廷权力中心周旋。他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了解甚深,是继曾国藩、李鸿章后,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


张之洞为官清廉,主政湖广多年,百姓口碑颇佳,他在湖北的建树成为日后辛亥革命的基础。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但是他为支撑工厂庞大开支而滥权募资,得罪了不少当地富商。因此,张之洞虽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树敌颇多,死后毁誉不一,而且毁多誉少。


张之洞去世后,《天津大公报》评论称,观其一生,“张相国毫无宗旨,毫无政见,随波逐流,媚主以求荣之人也。”梁启超则称“张之洞,浮华之人也”。袁世凯曾盛赞张之洞学问,但又消遣其不够务实,“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


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死后却不得安宁。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将其位于河北沧州南皮县老家的坟墓掘开。张氏夫妇的遗体被抬出放在坟坑暴晒,后遗骨不知去向,直至2007年才被重新发现,安置在南皮县公共陵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重工业之父张之洞:为中国抗日居功至伟,死后却无钱下葬
话说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洋务经济特区”
【第二届燕园杯全国特等奖作品】筚路蓝缕的挣扎 ——从张之洞督鄂前期汉阳铁厂的兴衰 看晚清洋务企业的发...
于永昌:张之洞的“改革创新”对当今的启示
晚清第一巨商盛宣怀的浮沉人生
首席官商盛宣怀与晚清的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