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体验异国家教
体验异国家教之一:管孩子“抓大”“放小”
父母对孩子,管要有度,不把孩子管死;不管应有不管的原则,绝不放任自流。把握好这个度,对孩子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王洋同学在学校的安排下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美国一年,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美国孩子家,和那里的孩子一起吃住,共同学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回国后,他非常留恋美国和睦的家庭关系和宽松的家庭环境。
王洋说:“他们的家庭关系挺和睦的,人与人之间很亲切,父母对孩子在管教上比较宽松。我住的那家有三个孩子,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孩子出去活动,父母要求他们一般是晚上10点之前回来,至于去哪里,跟谁在一起,就无所谓了,家长并不过问。像一些小事,比如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出去玩一会儿,都可以由孩子自己决定,不用告诉家长。但是一些大事,比如参加学校的篮球队,就要跟父母说一声。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女孩找男朋友家长是一定要管的,尤其是小孩子。在这个民宿家庭中,有一天小妹妹对她妈妈说,她碰上了一个小男孩,长得特别帅,她特别想成为他的女朋友。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国内,妈妈肯定会说:‘你怎么能这样呢?可别弄这样的事情,回去好好学习!‘但是小女孩的妈妈却说:‘哎呀,是吗?等哪天领回家给我看看。‘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很轻松,也许小妹妹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妈妈并没有大惊小怪的。如果以后真的有什么事,小妹妹肯定还会乐于告诉妈妈,妈妈丝毫不必为孩子担心。”
肖玲同学在德国生活了一年。她说:“这个家里的妈妈不唠叨,对于我这个外国孩子的照顾当然不能像我自己的父母,但他们给你一定的空间,不像咱们的父母整天围着你转,只是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或需要帮助时,父母马上就会出现在身边。”
王老师曾多次带学生出国,对此深有感触:
“在欧洲,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对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摈弃那些消极的东西,很有作用。一个同学在挪威孩子的家里,全家人对他比较好。但是那里的爸爸妈妈不像中国的爸爸妈妈那样对孩子管得那么具体。穿的、戴的全有。穿不穿,你自己看着办,天气不好,帽子、手套你愿意戴就戴,不愿意戴就不戴,自己照顾自己,而不是靠家长来告诉。可是我们有的同学对这就不习惯,刚到挪威时竟然挨饿。在中国,到别人家吃饭是主人紧着让,客人总是客气。在挪威那里没有这样的习惯。饿了,你就吃,要是不饿,就别吃,从来不让。这就是一种文化差异。他们既然请你到他家作客,他家里所有的东西你都可以使用。当然我们作为客人应当有礼貌,不能随便祸害。但是吃饭、洗衣服就不用问了。你把脏衣服脱了、洗了、晾上都是你自己的事,不用问。在他们看来,大人没有必要在这些具体事情上管孩子,孩子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而我们的家长正相反,对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管得非常具体,孩子没有自己处理自己事情的自主权,也不懂得自我管理的基本原则。”
西方国家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的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当中去享受;西方的父母小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自己去管。让孩子这样管下去,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的小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参加民宿活动的学生在中西方父母对孩子管教方式的差异中切身感受到自身由于父母管教太多而缺乏独立性的弊端。
在平等相处中沟通——体验异国家教之二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越来越难了。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隔膜。
在国外,参加民宿活动的同学看到那些洋爸爸洋妈妈像兄弟或朋友一样与自己的孩子相处,忙里偷闲和孩子聊聊天、与孩子一起玩耍,全然不是板着面孔的长者的样子。
辛双悦同学说:“美国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亲密得有点让我想像不到。他们的孩子每天出门的时候都要和父母拥抱一下,亲一下父母然后再走。晚上睡觉前孩子们也会和父母拥抱一下。每天放学回来后,他们会帮着父母做各种各样的家务活儿。孩子们每次考试后都会主动把成绩告诉父母。每天他们无论做了什么事,都会和父母交流一遍,他们的父母会特别耐心地去听他们讲这些事。记得有一次我们开联欢会,开完之后又去看电影,直到夜里12点多才回去。但他们的父母一直都在家等着他们,还做了一些小零食,等孩子回来和他们交流一下一天都发生了些什么事,然后才去睡觉。其实,他们父母工作了一天也挺累的,但父母就是要等着孩子回来交流交流。我觉得这种家庭气氛特别温馨和睦,挺令人羡慕的。”
肖玲同学说:“德国的父母总是创造条件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比如到了圣诞节,德国人不像我们在国内,大家坐在一起看电视,而是认为这个时间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感情的时间,不应该让电视占据了。在吃饭前会去专门的幼儿教堂,虽然有汽车,但是这时不开,孩子们穿着裙子,大家有说有笑一起走着回来。一家人走在雪地里,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和谐、温馨。”
在民宿过程中,对方和睦、轻松、亲切的亲子关系给中国的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国、德国,孩子称呼父母很随意,对于爷爷、奶奶这样的长辈也可叫名字,中国孩子同样可以对他们直呼其名。肖玲说,刚到国外时听到孩子喊父母的名字感觉很别扭,但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觉得和父母的关系就跟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似的,很平等,很亲切。她在德国的家庭中生活了一年,和他们一家人相处得很愉快。回国后也想在自己的家中拥有这样的关系,但是以前没有叫父母名字的习惯。有一天趁爸爸高兴,就试着喊了他的名字,没想到爸爸勉强答应了一声,紧接着就说:“你以后不许喊我的名字!“肖玲想不通:“你们长辈不也是相互之间叫名字吗?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尽管想不通,但以后再也没有试过。
肖玲认为,在我们许多人的观念中,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就意味着大逆不道,就是孩子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德国的民宿家庭中,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绝没有不尊敬之意,相反,缩小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感,亲子间非常友好、平等。她说,在德国期间,没有看到父母以长辈自居和打骂孩子或对孩子大喊大叫的。即使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也是非常柔和地问他:“你这样做对吗?”孩子可以叫着爸爸妈妈的名字跟他们讲自己的理由。有时候孩子和妈妈发生矛盾,孩子就自己关在屋里,但过一会就好了,下楼和妈妈有说有笑,他们之间没什么太大的冲突。
美国家庭的和睦关系,对周苗苗同学影响很大。她说:“我回来以后,觉得跟父母更近了,甚至小秘密都可以跟家长说,特别是跟妈妈说。在国外,我觉得人们比较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有的时候看到孩子不理解妈妈,妈妈的那种失望和痛苦,心里就想,怎么女儿不理解妈妈呢?然后就突然想到自己可能也有不理解妈妈的情况,尽管自己的妈妈没有像美国妈妈那样流露出来,我想她们的心情是一样的。所以,回来以后就很注意与爸爸妈妈相互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做起来越来越容易。出国前,当自己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或父母误解了我时,我就发脾气,气急了就什么话也不说了。现在能沟通了,一般是用讨论的方式商量问题。比如能不能上网的问题,爸爸听到一些关于上网的负面报道,就不让我上。我就据理力争。通过讨论,我们的看法取得了一致,达到了相互理解的目的。再比如,高中毕业后选择志愿问题,父亲希望我学计算机专业,我自己认为学生物工程或医学专业对社会贡献大。我们最后达成共识,看高考成绩如何再决定报考哪个院校和专业。”周苗苗同学觉得,像这样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讨论问题,要是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她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改善,应当说得益于在美国家庭生活的一年里,在父母与孩子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的耳濡目染。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体验异国家教之三
美国人强调让孩子懂得怎样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做出自我选择,这是美国家庭教育的基本观点。在谈到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时,儿童早期教育专家布朗先生说:“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国一样重视道德教育,但更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要孩子学会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怎样自己做决定。美国人强调让孩子懂得怎样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做出自我选择,这是美国家教的基本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下,美国家庭重视创造机会给孩子自由,比如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发展的问题。中国人一般要求孩子的选择必须跟家长的意见一致,美国人却要求尊重孩子个人的选择。在美国家庭,孩子不但可以参与家庭各种活动,还可参与各种大事的决策。”
周苗苗同学介绍说:“美国的父母很重视孩子多方面的发展。我那个美国小姐姐功课不是很好,可她很擅长艺术类的活动。有一次她考试考得不理想,把成绩告诉妈妈后,她妈妈不仅心平气和,而且还为她开脱说没关系,挺有意思的。我想,如果是我妈妈肯定就不会这么说了。那儿的父母不会说孩子哪儿不好,很重视他们个性的发展,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性的东西比较多,要求性的东西比较少。美国的父母强调孩子的自由发展,不会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孙宁同学觉得:“中国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特别迁就,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挪威的父母不这样,该怎样就怎样,大家都是平等的,注重从实际出发。比如,孩子有任何事如果不需要别人帮助,父母绝对不会过分热情地去帮孩子;你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能帮就帮,不能帮就会直接地告诉你帮不了你,你再想别的办法。不像咱们这里的父母,热衷于插手孩子的事,有时候自己做不到也要勉强为之,百分之九十九地满足孩子。这样,别管父母是真爱或是溺爱结果都一样,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没有什么好处。”
周苗苗同学说:“我在的美国家庭的父母特别注重对孩子的表扬,比如学习进步了、晚会打扮得漂亮、熟练操作电脑等等都会得到父母的一番夸奖。孩子会认为父母是重视自己、尊重自己,心里总是很愉快,愿意做得更好。”
肖玲同学觉得国外的父母对孩子同样也很疼爱,但绝不是溺爱,和我们爱的方式不一样。她说,每周双休日,我们的父母都是让孩子上各种课、补习班,但是美国妈妈会抄起电话给邻居或同学打电话:“你的孩子有时间吗?请他到我家里来玩,我开车去接或送都可以。”国外的父母都很忙,但他们一定会抽出时间来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肖玲说,她在的那家孩子每天看的节目妈妈都有安排的,很严格,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事先跟孩子讲好,而且她会把对孩子有益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提前录下来。
谈到民宿活动对个人的影响时王洋同学说,西方的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挺大的,在国外,当一个孩子18岁时,在成人仪式上,市长会给每个学生签字,这就意味着孩子应开始为世界、为社会做些事了,这是孩子的责任,不要再依赖父母了。
谈到尊重孩子,周苗苗的母亲说:“过去只是把她当个孩子看,尽量让她生活上满意,感情上交流少,很难与孩子沟通。她出去学习回来后,向我们讲了美国的父母很注意孩子情绪上的变化,发现情绪不好就问遇到了什么困难。从孩子的谈话中,我们感到不能再把她当成小孩子了,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注意她的感情生活。有一次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我现在看问题不像以前那样狭隘了。’这时,我就肯定她,鼓励她,她非常高兴。接着又跟我说了许多心里话,我终于找到了与她沟通的接合点。”
看来,民宿活动不仅使中国青少年亲身体验了西方家庭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多了一分独立意识和对父母的理解,也改变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认识,进而引发了对我们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反映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也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趋于保守,管孩子事无巨细,而西方国家趋于开放,一些父母对孩子只管原则,不拘泥于小事,给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中国的父母习惯于站在“长者“的位置上对待孩子,西方的父母更愿意做孩子的朋友;中国的父母疼爱孩子,热衷于替孩子做事,西方的父母把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作为爱孩子的基本准则。习惯了服从、依赖的中国中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与国外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体验了西方的家庭生活,他们由不习惯到习惯,由好奇、欣赏到融入其中…… 我们试想,如果中国的家长也能为孩子创造宽松、平等、有尊严的生活空间,我们的孩子是否也会有所改变,是否可以生活得更愉快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决定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美国家庭12条家教法则
“钻石的背面”究竟是什么
美国家教三句话
797 家教
父母要明白预防比惩罚更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