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金千两救不了儿子性命?范蠡丧子悲剧背后的权谋和道德

韩非子曾有一句极其深刻的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一个平等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应该是高于一切的,哪怕是王子犯法,也当与庶民同罪。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好好的社会秩序就都被这些'能力卓绝'的人给搞坏了。在一个迷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环境中,有钱足以买到一切商品,包括重获生命;有钱可以摆平一切难题,包括践踏法律。正所谓'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只要你舍得花钱,什么勾当也有人替你干。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富人的形象不佳,奢侈、贪婪、腐败正在成为描述富人形象最常用的词。今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在拥有了相当的财富之后,不是想着如何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而是倚仗'家产万贯'的底子,以一种'财大气粗'的骄横和无知,屡屡有恃无恐地践踏法律底线,制造各种非正义的社会麻烦。为富不仁,已经成为商人群体的致命硬伤。

范蠡在以勤俭持家,以智慧兴家,以道德传家的同时,有没有以智乱法、以财谋私,让自己成为法外特权阶层的代言人呢?

范蠡(网络图片,侵删)

01 在情理与法理之间纠结的范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范蠡在陶地居住期间,有一次,他的二儿子在楚国经商时,因为过失杀人被当地政府拘禁了。杀人者偿命,面对着极有可能被判处极刑的儿子,范蠡陷入了情理与法理的矛盾之中。

作为父亲的范蠡,首先应该具备的家庭伦理道德就是'慈爱'。为了尽到一位父亲的天职,范蠡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牛车装载了黄金,准备安排小儿子前去楚国打点关系,营救出自己的二哥。没想到,范蠡的这项安排引起了他大儿子的严重抗议。

大儿子说:'家里的长子就是家督,有协助父母管家的责任。现在二弟被抓,父亲不派我去,却让小弟前往,肯定是我这个做哥哥的不好啊!'认为自己颜面尽失的大儿子,强烈要求以长子的身份代弟出行,如果范蠡不予允许,他就会当场自杀。

大儿子这一抗议,让范蠡更加为难了。妻子西施劝范蠡:'就让老大去吧。我们只不过是抱着一线希望去尽力而已,哪怕小儿子去了,也不一定可以顺利营救出老二来。但是你不让老大去,这样又会白白搭上老大的性命,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

西施为什么这么劝范蠡呢?因为长子不是西施亲生的,她作为继母要体现出宽容的仁德;而小儿子是在陶地后西施亲生的,她作为生母可以让亲生的孩子让出这个机会。

范蠡不得已,只好改派老大前往营救。临行前,范蠡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范家老大到了楚国以后,在一穷屋陋巷内找到了庄生的家,献上了父亲的书信和黄金。庄生对他说:'你赶快回去吧,不要留在这儿,等你弟弟放出来后,也不要再问清被放的原因。'

这样一个贫穷之人,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有什么本事救出二弟?范家老大有些不相信眼前之人。救弟心切的他私自留在了楚国,没有听父亲的安排,也没有听庄生的劝告,而用自己另外准备的黄金结交楚国权贵,四处活动打点关系。

02 范蠡的儿子为什么把事办砸了?

范蠡为什么交代长子找庄生呢?

因为庄生以廉洁正直闻名楚国,连楚王也尊他为老师。庄生为了让范蠡长子放心,收下了范蠡送来的金子,交代夫人妥为保管,待事成以后再如数还给范家。然后,庄生安排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去面见楚王,说:'大王,草民近日夜观天象,楚国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要赶紧修德免灾、消除不利呀。'如何消除不利呢?庄生建议,大赦天下,体现上天好生之德。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为了国家利益,我完全照办。'于是,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这时候,范家长子花钱打点的楚国办案人员就告诉他:'楚王将要实行大赦了。'长子问:'怎么见得呢?'官吏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

范家长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撞大运了。楚王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交给庄生没有发挥作用,太可惜了。一贯节俭的家风让范家长子犯下了人生中不可弥补的错误,他重新敲开了庄生的家门。庄生看见他很惊奇:'你没离开楚国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我为了营救二弟在楚国四处打点关系,终于听说楚王大赦,我想弟弟自然会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那意思很明显:你没帮我办成事,那黄金你得退还给我。庄生也是个聪明人,就让他进到内屋,自行取回金锭,再次装进了牛车。

看着得意扬扬而去的范家老大,庄生十分气恼,活了一辈子居然被年轻人耍了,太没面子了。为挽回面子的庄生于是再次面见楚王,说道:'您即将实行大赦,做好事为楚民免除灾祸。但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此事源于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让您实行大赦。所以君王并非因为道德水准高,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而是由于金钱左右和践踏了法律的公正,大赦是为了帮助朱公儿子获救的。'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楚王当场下令,先杀掉陶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

这场本来万无一失堪称完美的策划,因为掺杂了面子工程的因素,范家长子最后只能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03 财富的积累并不一定能够给人带来尊严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老大回到家里,范家上下都悲痛欲绝,只有陶朱公范蠡独自苦笑,他说:'我早就知道老大会把这件事办砸。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执着太多不能做到放弃。

老大从小和我一起,过惯了创业的苦日子,知道生活艰难,因此对钱财看得很重。小儿子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因为他舍得弃财;自从长子出发后,我就早有思想准备了,日夜等待的就是他把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史记》中说:'唯朱公独笑。'范蠡的笑,是老年丧子后的强颜欢笑,也是心情释然后的坦然之笑。在这场情与法的较量斗争中,范蠡其实早就预知到了结局,他难道不能干预和改变吗?完全可以。为什么范蠡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扭转事态向良性发展呢?这是身为黄老道家学者的范蠡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

黄老学派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性是驳杂不纯的,要让社会秩序回归到有度,仅仅依靠道德、仁义的教化是不行的,必须重视刑与法的力量。

《文子》中说:'故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大环境中,不能单纯从自私的功利目的出发,以一己之私破坏天道的公正,以'妄为'和'强索'的行为去扭曲社会的正义。'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无罪。是故,公道而行,私欲塞也;人莫得恣,即道胜,而理得矣!故反朴无为。'

《淮南子》告诉我们:

财富的积累并不一定能够给人带来尊严,尊严是靠我们每个人的言行来赢取的。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传承的不一定是有形的产品,而是无形的思想和精神;一个真正的道商,留下的不仅仅是如山的财富,而是符合天道的价值观念。在熙来攘往的如梦繁华中,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循天道而行,宁可自己独自承受生命中最大的痛苦,也不违逆游戏规则,随时保持和坚守着公正严明的修身、治家道德底线。

《史记·货殖列传》载:'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范蠡后来年老力衰,就把经营产业的事情完全交给了子孙,自己则安享晚年。在子孙们的经营下,范家的产业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积累的家族财富更加庞大。

范蠡通过'传人'和'传家'两条途径,成功地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实现了道商事业的基业长青。

范仲淹,网络图片(侵删)

清白廉洁、慈善朴素的“范式家风”

千年以后,自称'范蠡后人'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越州绍兴城翠峰院范蠡旧宅留诗曰:'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常居山水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这位被朱熹夸赞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氏后人,对范蠡推崇备至,倍感荣耀,并以'爱青山'作为范氏'家风'。

范仲淹身上,同样也承传了先祖范蠡好公、好德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清白为操守,以廉洁为自好,以慈善为宗风,以朴素为家教。'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乐施,意豁如也。'在范仲淹为官杭州恰逢大饥荒之时,就运用先祖的道商之学,一改开仓赈济的老办法,开创了'以工代赈,募民兴利'的救灾新模式;同时,又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粮价,以经济手段确保了杭州城'民不流徙'。

范蠡的后代除了范姓子孙外,还有部分以陶、朱、忻为姓。据悉,全国各地共6 万多忻姓人,他们都是范蠡之后。为什么要姓'忻'呢?原来是心中要有斤两的意思。据其家谱序言称:'范蠡灭吴后,隐居四明东田湖,取名陶公山,自号陶朱公,改姓为忻,至今宁波忻氏独盛……'而东田湖就是今天的宁波东钱湖,亦称东钿湖。

范蠡作为我国民间传说和正史评议中,唯一有着完美形象和圆满人生的魅力男人,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等多重身份,从政到商的成功经历,史上绝无仅有。

让人费解的是,对这样一位完美的历史人物,为何历代统治者不曾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其功呢?为何太史公不能在《史记》中单独为范蠡立传呢?更有甚者还恶意诋毁污蔑范蠡,称其在越国与西施私通,归隐后靠官商勾结牟利,行慈善意在洗钱漂白,未救子实智慧不及…… 实在可笑至极。

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只能从道家看问题的立场回答解释为——大成若缺、大美不言、大功不赏。范蠡的完美颠覆了很多人的价值观。你看,范蠡辞官而去,不愚忠;富甲天下,不清贫;美人相伴,不寂寞;救子消极,不尽心……这样的人怎能成为道德模范,享受荣誉尊荣呢?

殊不知,道家先祖老子早就说过:

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在道家的眼里,最高的荣誉就是无荣誉,也就是无须通过别人的赞美称誉来抬高和标榜自己。具备最高荣誉和道德的人,不要求别人称赞他为晶莹的宝玉,而宁愿坚守坚硬质朴的山石。在见仁见智、各执一词的红尘浊世里,如果我们能够抛弃大众所追求的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世俗价值观,随时保持一颗清醒的、纯朴的、欢乐的心,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状态常作逍遥之游。久之,则可以打破心灵上的种种隔阂和限制,'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达到自身与外物相冥合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让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彻底解放。

-

END

文:李海波《道商范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揭示6:掌握了舍得的三重境界,就能开启幸福的密码!
范蠡救子
陶朱公为何能发迹?懂得了这些规律你也可以年入百万
范蠡
知子莫如父
大儿子自以为聪明害死弟弟,父亲笑着说:这就是我所期盼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