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了10年IB中文课,“范跑跑”说学生感谢我教会他们思考

看点  很少有人知道,汶川地震期间深陷舆论漩涡的“范跑跑”(范美忠),已在IB课程讲台深耕10年。接受外滩君的专访中,范美忠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依然“犀利”,而他十年IB中文教学经验更有令人启发之处。他颇有些自得地告诉外滩君,有一届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对他的感谢语是“Mr. Fan 教会了我们学会思考”。


 文、编辑 | 马用雷


他一“跑”成名。舆论贴在他身上的“范跑跑”标签,阻隔了外界进一步深入了解他。

 

以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范美忠”。也鲜有人好奇,他的书究竟教得好不好?


从北大毕业的他,一方面,继续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他对鲁迅的深度解读之作《民间野草》业已面世,未来他还要写本关于庄子的书;另一方面,早在国内国际学校还未如今日这般火爆的10多年前,他就已在国内第一所私立民办寄宿学校“四川光亚”教授IB中文课程,一教就是十年(2005-2015年)。虽然校长不舍,但范美忠还是因种种原因在去年离开光亚,并因妻子的关系后来又接触到华德福教育体系。

 

他时常在媒体上发表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对传统应试教育做了很多的批判和控诉,给人振聋发聩的冲击,同时也帮助我们反思: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究竟问题何在;比之IB和华德福,我们的问题又出在了哪?

 

 

范美忠:

“我被应试教育教傻了!”

 ━━━━━━


范美忠,1992年毕业于四川隆昌二中,以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被北大历史系录取。可是在北大求学四年的范美忠,本应该好好享受这个光环带来的荣耀的他,却一直以这个状元身份为耻。

 

初进北大,范美忠回忆说,那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当他见识到真正的北大时,深受震动。他突然觉得自己曾应该引以为傲的“会考试”的优势一下子没了。


 


◎  陷入沉思的范美忠


在北大,这里有国际马拉松冠军,有全国围棋、田径和乒乓球比赛的冠军;有父母是大学教授从小家学渊源、读书很多的人;有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的金牌获得者;有能独立举行舞蹈和钢琴专场演出的学生,唯独没有特别会应试的学生的地位。

 

“我这才意识到我在某些方面是多么的无知、无能和贫穷。”

 

能上北大的学生,学习成绩都不会差,而且也没有人会拿过去的一次考试成绩夸夸自谈。可他发现,自己身上,除了这个可怜的分数外,既没有在体育和艺术领域的显赫战绩,也没有培养起与时代接轨的个人兴趣爱好。同寝室的北京同学听的唱的英文歌曲和摇滚,看的米兰·昆德拉等作家的小说,这些都是他所不知道的,所未曾接触过的,甚至连看都看不懂!想比之下,他觉得自己是多么的自卑和贫穷,多么的没有远见。

 

“我被应试教育教傻了!”

 

痛定思痛之后,他没有选择当一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而是延续过往的骄傲劲,一方面严厉地反思和控诉传统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和问题,他说:“对于传统教育犯下的错,对于我曾经的中小学老师,我一个也不原谅!”

 

他反思,教育本应该关注的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人,何以被简化成了一个变态或者异化了的分数?

 

对于传统教育的弊端,他最痛恨的就是活灵活现有生命的人被当成了死的工具,而不是鼓励学生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所有的结论都是老师给的,为了分数,学生只是一味地在机械练习,搞题海战术。这样的教育势必要失败收场,因为它切断了人自由追求真理的快乐,让人忘记该如何思考和表达自我。

 

过去太多的经验和教训在反复告诉我们:只有当人的内心被真理和梦想的光芒所吸引,并能够自由自在地追求真理和梦想的时候,人才是有激情的,才是真真正正感到快乐和幸福的。

 

“如果老师上课自己都没有激情,自己都不相信,他要如何感染和激励他的学生?”

 

另外一个弊端,在范美忠看来,传统教育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天性、个性差异和内心需要。因为,不管你热爱什么,艺术或者体育;不管你不热爱什么,讨厌数学或英语,高考考的你一定要学好,高考不考的,想学也没有。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心的真实需求完全被牺牲和抹杀掉了。

 

他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都会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但是这些我们的教材中都不给你,四书五经的经典不读、圣经佛经等宗教经典不读,可是这些都是关乎每个人未来生命终究关怀的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不一样,可是我们教育的出口就只有高考那么小的一个口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从历史到中文的跨越和兼容

 ━━━━━━


北大毕业后,范美忠选择了回家乡的一所中学教书,这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以致刚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同事们都感到很惊奇:堂堂一个北大学生到中学来干什么?甚至还有学生和老师私下里传说:他在大学一定犯过错误!

 

其实,范美忠毕生奋斗的目标是想成为学贯古今中西,博通文史哲,继往开来的思想家或者学术大师,但想到现实压力和自己已经落后太多的底子,他深感已经追不上了,于是产生了要到中学去改变基础教育现状的强烈冲动。他想,虽然自己成为大师已经很难,但如果能够培养出未来的大师,这何尝不是一条曲线救国的法子。

 

那时他就为自己谋定了改变传统教育毒害的三条原则:

 

第一,   大量给学生介绍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好书,介绍各种文学和艺术的流派,哲学思想,让他们在进大学之前就积累大量有价值的知识;


第二,  因为痛感自己中学时的上当受骗,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思想的启蒙;


第三,  高度重视艺术和体育教育。

 

“我要是能培养出鲁迅、王国维这样的人,作为他们的老师该是多么幸福呀!”他为此激动不已。

 


范美忠时常喜欢在校园里边走边思考


不仅如此,他还“抛弃”了大学学了四年的历史专业,转投中文的怀抱。这种转变,在他看来并不特别为意。他说,历史并非最爱,文学或者哲学才是真爱。而且严格来讲,文史哲本不该分家,像苏东坡这样的大家都是文史兼修,反而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几乎不在其他专业涉及哲学等其他通识课程。

 

具体来看,针对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大量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抽离于具体时空独立发生的,它是具体时代的人、写的具体时代里发生的事情。一首反映作者内心感受的诗,也一定有很多外在时代的因素掺杂在里面。历史为文学提供了更好理解当时的人和作品以及与时代关系的背景,就像一场戏,台幕拉起来,戏才能鲜活地演起来,是一台好戏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方面,他认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历史素养不够的话,是很难真正教好文学的。”

 

他说,历史可以帮助语文老师避免仅仅只是一个语文老师,改掉只懂抽象、抒情的坏毛病。如果语文老师缺乏必备的理性、逻辑和历史重事实的素养,他会很容易沉浸在一味的抒情之中,而忽视了在思考问题、解读文学作品时所必须的逻辑线索、历史脉络和时代思维。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素养恰好正成为他与大多数语文老师不同的地方。

 

另一方面,他坚信,“文学比历史更真实、更鲜活、更深入。”

 

比如读杜甫的诗歌显然比安史之乱的史书记载更加接地气;读《红楼梦》,可能比清史稿更能帮助我们认识清朝后期当时的社会状况,甚至远远要鲜活的多。文学家往往能比历史学家更真实、更鲜活、更深入地切入一个时代的肌理和当时人们的内心真实感受。少了文学,历史是干瘪的、缺乏感情的,只会非常枯燥,就像一个人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

 

 

找到教育理想国:

IB和华德福,完全不同于传统应试教育

 ━━━━━━


范美忠的骨子里有一种如鲁迅一般的执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真理有着近乎癫狂的执着追求,乃至发展成一种孤立的自我。这种天生斗士般的性格和偏执自然也让他在工作中处处碰壁。

 


◎  范美忠对鲁迅的研究专著:《民间野草》


北大四年的埋头苦读和辛苦追赶,他与另外一名同学成为别人眼中最有可能和潜力走学术之路的人,然而另一名同学选择了读研深造,他却到全国中小学到处求职当老师。但性格使然,最短的时间是不到两个星期他就被家长赶出了学校,由于言辞和观点过激。

 

他感觉到,泱泱大国,竟然没有一个自己的容身之所。但就在他绝望无助之时,经朋友举荐,来到了四川光亚国际学校,至此,他的文史功力、才学和思想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校长卿光亚十分器重他,08年的新闻事件让他饱受舆论之苦的时候,为了让范美忠踏实留下,屡次做出妥协。他说班上的学生文学素养太弱,于是专门为他修改选课制度,从学生选老师到师生双选;而且给予他更多个人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他的课都安排在早上11点,并且可以不坐班。

 

当然,范的表现也自没有让校长的赏识失落。IB中文满分7分,他的第一届学生平均分就在5.62分,相当于百分制均分80分,这份成绩单对得起校长的伯乐之恩了。

 

光亚十年的自由,IB课程体系的先进、开放,让范美忠的教育抱负终于有了一展才能的天地,简直是如鱼得水。

 

“这不就是我想要的中文课程和教学理念吗?文学经典审美,自由地教学和思考!”

 

每到一所新的学校,范美忠都会给学生们放映他最喜欢的电影,《死亡诗社》。那个孤独却饱含激情,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的“船长(O Captain! My Captain!)”,在曾经的他眼中,正是自己的化身。

 

是呀,难道教育不就是要教会孩子怎么思考吗?教会孩子懂得自由之可贵吗?

 

对于这一点,范美忠分享了他的一个故事。

 

在光亚IB中文的第一年,范美忠的班上来了个从应试名校成都外国语过来,成绩很好的学生,有一次他问范老师问题:

 

范跟他说,“你先想一想,过两天给我说说你的看法,我再跟你讨论。”

学生不解:“你不给我答案,要你老师干吗?,而且你上课完全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海阔天空,充分的讨论,这样我没法做笔记,没东西背我要怎么考试呢?”。

 

在范美忠的印象里,可能越是所谓名牌中学、往往越用功的学生,脑瓜子被整得越死。好在一年之后,他以非常自由的教学风格,鼓励学生思考、充分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个学生的脑瓜子似乎也慢慢开窍了,后来进步很大,进了美国一所不错的大学,校方要求新生推荐一个中学时代对自己影响重大的教师,标准是这个教师让自己突破了似乎难以突破的极限。这个学生推荐了范老师,他因此还收到这所美国大学发来的一封感谢信。

 

“这届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用不同的说法感谢了每一个老师,对我的感谢是:感谢Mr. Fan 教会了我们学会思考。”,而且很多已出国留学之后回来的学生说,“我让他们提前适应了美国的教学。因为美国的大学很多都是讨论,是presentation。我的课就是这么上的,所以他们很习惯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范美忠分享了自己十年深耕的IB教育的看法,以及IB与华德福教育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别。相比于死板、局限的传统应试教育,这两种教育体系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1. 还教师以教材和教法上的双重自由

 

IB是没有固定语文教材的,直接就是文学名著阅读。这一点就足以让范美忠兴奋不已了,他觉得IB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

 

IBO所限定的只是100多部涵盖中西方经典文学的庞大书目,在这个范围内,老师只要按照时期、题材、风格等分类标准选择15部文学名著給学生上课即可,其中中国文学作品十部,世界文学作品五部。

 

首先,“100选15这是多大的自由啊,这样我喜欢的《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鼠疫》《一九八四》《呼啸山庄》《里尔克诗选》《穆旦诗选》《北岛诗选》《呐喊》《彷徨》《红楼梦》等都可以直接成为我的教学内容,而且是直接文学原著阅读,不是节选哦!”

 

其实,“IBO很聪明,因为他们只要划定了书目范围,规定了作品的编组方式和最后的考试评估,其余的他们就可以都不管了。老师只要能够达到最后的目标即可,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可以相对自由,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平衡。”

 

不像传统应试教育,看重统一和规范,将老师看的死死的。范美忠反复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教材、课堂里发生的活动连老师都不喜欢,都不热爱,他要如何感染和影响他的学生?”

 

具体来看,区别于传统的语文课,IB中文有一下几点不同:

 

内容上,IB中文课程全部是以文学经典作为学习对象,没有什么说明文,杂文之类的作品;

 

目标上:很单纯,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文学欣赏,“促使学生从文学阅读中获得愉悦,并对文学产生终身兴趣。” 更关注专业的文学批评技巧,强调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文学研究;而通过对世界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欣赏不同文化影响并形成全人类共有的生活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在弘扬世界精神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培养他们“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尊重。”

 

能力培养上,则非常注重学生写作文学批评论文的能力;强调激发学生“独立的、原创的、批判性和清晰的”思考方式。总的来说,即关心文学审美和文化层面,尤其强调文学批评能力。更没有所谓的“语文味”、“语文基础知识”这样的说法,也没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的政治任务。


2. 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全是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兼顾口语表达”

 

与中国高考一卷定高下不同,IB中文A1考试明显要复杂很多。分别由四个部分构成:

 

校外 - 写作为主(70%):   

 (1) 从3部学过的世界文学长篇小说作品中选2个分别写小论文(20%)

 (2) 从学生没学过的诗歌或散文作品中,2选1,完成文学评论(25%)

   (3) 根据文学命题,6选1,在2小时内完成专题论文(EE),至少4800字(25%)


校内 - 口试为辅(30%)

    口语表达,即presentation(15%) 15分钟作品片段评析的录音口试(15%)


这样的课程和考试,“让学生学了诗歌欣赏之后,就真正学会了如何欣赏诗歌;学完两年IB课程,学生至少可以从头到尾踏实读完15本文学名著”。

 

而学会了欣赏诗歌,读了那么多的文学原著,自由讨论和思考了很多更深的问题后,考试还会难吗?“其实,素养培养和考试本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范美忠一语为大家点破了这层砂纸,只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似乎很难放手一搏。

 

十年IB的教学经历,显然让范美忠感触颇深,他回忆说,每一届刚开始给学生上课时,学生基本都不知道怎样结合文本本身和个人的感受自由地进行审美和思考,对于一部作品基本上没什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也提不出什么有质量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传统的那种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就是在把学生教傻”。

 

而IB对学生来讲一大难题就是写文学评论和论文。“记得刚开始考学生诗歌评论的时候,有两个男生楞是在考场上坐了两个小时而一个字没写,写文学评论对他们来讲实在太难了。”通过这些考试,他发现中国学生普遍思考论说的能力太差,胡编乱造的能力倒挺强。

 

“但我的对话课堂就是必须依赖学生的问题和看法来推进。”

 

比如他给学生上《狂人日记》或《孔乙己》,学生的观点往往就是“谁谁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封建礼教的迫害”之类的八股教条,他通常就会以尖锐的甚至有些强硬的反诘打破学生头脑中僵化的教条,有时候则提出问题逼着学生发表看法,必要的时候,甚至自己站出来强行发挥以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细节和语言分析入手进行审美。

 

他补充到:“一般来说要一学期过后,学生的脑袋才会逐渐从僵化状态中重新变得自由灵活而趋于正常,我的课进行起来才会显得相对容易。”其实,“很多孩子都不笨,一旦领略到了审美和思想的快乐,他们是非常喜欢这样自由讨论进行审美和思考的上课方式的。

 

在范美忠接触IB中文的中国名校生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不会审美,对诗歌和散文的美完全是茫然的、懵的;二不会思考,他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不会自己思考稍微深一点的问题,总是期望老师直接給答案。

 

在他看来,“中国学生不懂审美、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的脑袋已经僵化了,我要让他们的脑袋柔软过来。柔软才能有活力。这其实是我们教育很大的失败,教育本应该让学生自由思考,生命体验更鲜活,反而使学生变得更僵化。学生基础差,我不在意,天赋差,我不在意,最要命的是没有热情。而接触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全部丢失热情了,没有欣赏一个文学名著的热情,思考一个高深问题的热情,他们满足于看一些很弱智的东西。”


3. IB和华德福各有长短,能够互补最好

 

“我觉得它们都很优秀,差别就在于华德福教育是针对所有人的,从小学到高中都不挑学生。但IB从根本上是大学预科性质的教育,就像我们的名牌高中,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很高,比如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附中、北京的人大附中那样优秀的孩子才能够读得下去,是比较难的。”

 

具体来看,范美忠认为,二者在知识的重视程度上亦有所不同。华德福一开始并不那么重视知识,更重视学生精神和灵性的发展;相反IB则高度重视知识。

 

另外,华德福尤其强调认识每一个人、认识自我,鼓励学生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天命,然后成为你自己。IB则强调追求现实世界中的成功,学术上的成功,知识上的成功。

 

而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IB和华德福同样各有偏重和不同。IB将知识的板块分割得比较严谨,华德福则更重视整体,把所有的知识融合为一个整体。而且华德福特别强调动手,甚至编织一个毛衣,做一个蛋糕。他们认为动手能力的训练,心灵手巧的训练,其实是在同时训练我们的心灵,因为身心是统一的,不能只偏于书本知识

 

真要说IB和华德福孰优孰劣,其实很难草耍立断,他们各有长短利弊,如果能够相互吸收是最好的状态。所以,范美忠的选择更倾向于在自己孩子的幼小阶段接触华德福教育,而到了中学,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IB很可能就是更佳的选择。当然,现在的范美忠更愿意自己在家教学。

 

“据我的观察,华德福最大的长处还是它的幼儿园和小学的阶段。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灵)的保护,对孩子天性的关注。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极大地保护了孩子求知的热情。没有用过难的知识去伤害孩子求知的热情。它等待孩子成长,等孩子到了三年级(恰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难的问题,让孩子自己焕发出求知的热情,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中学阶段我觉得IB的教育比较好,更加符合现实社会对人才能力和素养的各方面要求。”





精品微课,即买即看!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你不是一个“学霸”,也能在她的IB课堂闪闪发光
感知人间,认识脚下的大地
范跑跑之今昔
一个IB中文老师的自我修养
问问教师:您是搞教育的还是搞教学的
国际幼儿早期教育:华德福,蒙台梭利,瑞吉欧,高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