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解《前出师表》
userphoto

2022.09.20 河北

关注

背景

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蜀汉已从夷陵(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呈现兴旺景象。

当时诸葛亮已经为出师伐魏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包括派邓芝出使吴国,劝其与曹魏断交,再次与蜀国结盟,取得一个外交上的大胜利;深入南方,七擒孟获,稳定了大后方,为出师伐魏扫除了后顾之忧;制定律法,赏罚严明,使蜀国政治清明,统治稳定;休养生息,为出师准备了充分的战略物资。

在这前一年,魏主曹丕病故,曹睿即位,派司马懿守西凉。诸葛亮巧施反间计,使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

伐魏时机臻于成熟。诸葛亮决定伐魏,以攻为守。

时年刘禅20岁,诸葛亮46岁。

正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为什么益州疲弊?

说“益州疲弊”,则是因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主观方面的有利条件,因此,只有出师伐魏,才能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的处境.。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让刘禅意识认清自己的地位,即“主公现在年轻没有作为,大家忠心辅佐与你并不是承认
你的能力,而只是为了向先帝尽忠啊”。

诚宜开张圣听

作为一名管理者非常重要的素质,即广泛听取意见。好的管理者在心理上不可能是极度内向的人或极度自负的人,忽视与下属的意见交流绝对会导致失败。

恢弘志士之气

如何带动团队士气,坚强有力的团队,高昂的士气是企业活力的体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只有士气高昂,朝气蓬勃的团队才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团队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团队经理人要有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负面的情绪的能力。失落、愤怒、大喜、大悲等、这些负面情绪是影响自身能力发挥、击倒团队士气的杀伤性武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应该如何管理下属,诸葛亮给刘禅的意见是一视同仁,赏罚分明。关于赏罚分明的故事。

晋文公打下了卫国和曹国,以前逃难时候所受到的那口气总算出了。大家伙儿全挺痛快。赵衰提醒晋文公,说:“大丈夫有怨报怨,可别忘了有恩报恩哪。”晋文公可不是忘恩负义的人,虽说他把仇人比恩人记得更清楚些。这会儿听到赵衰的话,就说:“当然,当然,请问报谁的恩?”赵衰说:“当初主公不是说过吗,要是您能够回到晋国的话,必定报答僖大夫的情义。”晋文公急着说:“哎呀,真的,他在哪儿啊,怎么曹国大夫的名单上没有他呢?”细一追究,才知道僖负羁革了职,这会儿住在北门,做了老百姓了。晋文公立刻下令保护北门。他要报恩,就得像个样儿。跟着又下了一道挺厉害的命令,说:“不论谁,要是碰了僖家的一根草,就有死罪!”城里留下一部分人马,他自己回到城外大营里去了。

魏犨和颠颉两个人听到了 这道命令,心里挺不服气。于是,想把僖负羁捉出来杀了。魏犨和颠颉偷偷地跳上屋去,不料屋瓦一塌,人便翻下来,跟着一根大梁压住魏犨的胸膛。幸好颠颉赶到,才将他救了出去。晋文公知道这件事,认为两人不听他的号令,擅自行动,要杀魏犨和颠颉的头。大臣赵衰觉得不要,便对晋文公说:“他们都立了功,杀了太可惜吧。”

晋文公说:“功是功,过是过,赏罚必须分明。”他又说:“魏犨看来是残废了,就杀了他吧。”

赵衰说:“让我去看看,如果没有残废,还是让他戴罪立功吧。”赵衰走后,晋文公便下令杀了颠颉。

魏犨听说赵衰来看他,便忍着痛楚,爬起来装着没什么事的样子迎接赵衰。赵衰问他觉得怎么样,魏辈一口咬定说没什么,说着还施展功夫,跳上屋去又跳下来。赵衰回去报告了晋文公。晋文公说:“他没残废是好事,但他犯法却不能不办。”便下令革去他的军职,叫他戴罪立功。上下三军全知道了国君赏罚分明,谁也不敢擅自行动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首先,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这些人,正如其所说,都是“志虑忠纯,性行淑均”之辈,这些人不见得有多大的天赋,多大的才干,也达不到国士无双的高度,但是他们非常忠心且性格温顺,显然对于刘禅这位新晋且天资笨拙的三流管理者来说,这样的下属是再好不过的了,倘若刘禅能好好珍惜这些元老忠臣,想必也会有些许作为的。

其次,是诸葛亮给刘禅的关于和这些他推荐的大臣交流的方式“悉以咨之”,“悉以咨之”也就是什么都去问的意思,虽说管理者应该和下属多沟通,多交流,多听取意见,但是如果所有事的处理意见都去询问下属的话,身为管理者,何来的威信与尊严,没有丝毫主见,万事依赖他人的管理者,又怎么能够带领团队成功呢?何况刘禅还是一国之主,皇权的稳固就更显重要了。

这些诸葛亮想必也是知道的,但是他既然能看清那么多大臣的特点,当然也很清楚刘禅的能力。他可能认为刘禅凭自己的能力肯定什么事都做不成,于是为了防止刘禅犯错误,干脆让他事无巨细都去请教好了,这无疑耽误了刘禅管理能力的锻炼。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千叮咛万嘱咐,要刘禅亲贤远佞。当诸葛亮死后,此时大权在握的刘禅却听信于宦官黄皓。董允死后,与侍中陈祗互为表里,开始参与朝政。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总揽朝政、操弄威权,并排挤在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而自己却不思进取,“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当然前提是亲贤臣,亲了佞臣的结局可就截然相反了。本就根基不稳的蜀汉霸业就这样在魏国的攻势下倾覆,而刘禅本人也背了个“乐不思蜀”的骂名,千秋万世都“扶不起”。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山前,东汉天下已经被各路群雄瓜分殆尽。大的集团有曹操、孙权、刘表,小的集团有马腾、韩遂、张鲁。以诸葛亮的能力,到其中任何一家打工都会被录用,但想得到重用却是不容易。因为才能这东西不能光靠水镜先生一张嘴,还得看过去的业绩。诸葛亮此前一直隐居隆中,没做出过任何成绩,所以如果他选择投奔到某家大中型集团,那顶多也就跻身于中下层干部的圈子。这与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的心境还是存在很大距离的。

诸葛亮心系天下,志向高远。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必然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时曹操势力最庞大,但他的阵营中人才济济,群英荟萃。诸葛亮如果选择投奔曹操集团,那么大概率是被埋没到众谋士之中,很难得到表现机会,自然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和荆州集团的老大刘表还是亲戚,而且他一直生活在刘表地盘上。即便如此,诸葛亮都没有到刘表集团打工。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要的不是简单出仕,而是要直接进入核心圈子,能充分施展自己平生所学,否则他宁愿“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也不会选择去当一个默默无闻的谋士。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临崩寄臣以大事,北伐、兴复汉室。

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

1、继承刘备遗志

北伐这几次战争都是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掌握了兵权,可以这么说,没有当时的刘备就没有现在的诸葛亮。诸葛亮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围绕刘备前期的一些指导思想来做的。

刘备的理念就是恢复汉朝的统治,关羽这些大将都是因为刘备的这些口号才跟在了他身边,当刘备死后,那边诸葛亮掌握大权后也必须跟着这个思想一直做下去,这是诸葛亮坚持北化的第一个动机。

2、调和蜀汉内部的矛盾

蜀汉这些军队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刘备自己带的军队,称外来人,客人。一部分是本地人,诸葛亮就利用北伐战争慢慢的提升外部人的地位,这样下来外来人实力就会慢慢压倒本地人。

3、充分利用现有人才

当诸葛亮接收蜀汉的时候算个烂摊子,人才呢也在慢慢的流失,现在大将要不老去,要不死去,要不走了,如果在等过几年或者十多年,那个时候拿什么战争,连大将都没有了。现在魏国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江山了,在不北伐就来不及了。

4、政治正确

在刘备称帝之前,实际上整个中国还是在汉朝民意之下维持的这么一个统治,但是自从曹丕篡汉之后,这个汉朝整个中原地区实际上分划成两派的,一派忠心曹魏,另一派还是向着大汉朝的子民,所以诸葛亮北伐还是向着民心的。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那么十年二十年以后,那么这部分向着大汉朝的子民都老去死去后,再去北伐,就没有民意支持了,也不能打着当初刘备的口号匡扶汉室。这样诸葛亮的战争就不叫讨伐战争了,应该叫侵略战争了。

5、现实所迫

不攻曹魏,蜀汉必亡。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汉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三来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军部队实力。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第一次北伐兵败折损11员大将

北伐结果--不效

此次北伐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损失11位大将

话说马稷失街亭功亏一篑之后,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稷”,除了马稷,与他一同守街亭的张休和李盛也纷纷被诸葛亮斩首,以正军法。毕竟他们对于北伐的全盘皆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至于战神级别的赵云,也因为这场战役积劳成疾,病死在了回去的路上。要知道,这次带兵声东击西,算得上是赵云战史上带兵带得最多的一次,更何况此时的赵云已经垂垂老矣,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进行如此高强度的战争活动,所以,在坚持打完人生中的最后一场仗之后,赵云便溘然长逝了。

白寿、刘达、邓郃、马玉、丁立、阎芝、阳群这七位大将,则是战死在第一次北伐的战场上,他们的死,也都或多或少与马稷失街亭的大失败离不开关系。纵观第一次北伐共折损的十一员大将,几乎占了整个蜀国当时可用大将的半数之多,可谓是人才尽失,让上一次夷陵之战所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困境雪上加霜。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续

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上疏曰: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诸葛亮虽感可惜,但为严肃法度,便斩杀了马谡、张休及李盛,还夺取了黄袭等人之兵权;陈寿之父是马谡的参军,因不劝导马谡被处以髡刑;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为马谡求情,被调回成都。

王平却因有作进谏而被提拔。

诸葛亮自己仍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刘禅接纳,但仍命诸葛亮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赵云亦贬为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亮大嘉赞赏他守卫之功。

后来,有人曾劝诸葛亮再北伐,但诸葛亮认为要更训练士卒,令他们忘了失败之事,才可再行。

孔明第一次北伐,本有望拿下陇右地区,进而威胁关中;可惜用人不明,乃至街亭失守。倘若街亭未失,孔明全吞陇右,再行屯田,训练骑兵,同魏国大打拉锯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之《出师表》中隐藏了哪些秘密?
诸葛亮执政期间,最重要的六篇公文都谈了哪些军国大事
蜀汉后主刘禅简介人物传记
司马懿识破空城计,却掉头就跑,专家:不跑死定了
品三国之揭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正原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败得有多惨?死的11位大将都是谁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