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读】梁实秋与“舌尖上的老北京”

“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说出这句话的,是近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

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想到“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不过,如果抛开这些争论的是是非非,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梁实秋。

梁实秋为人熟知的事迹,除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外,恐怕就要数他在美食上的造诣了。

在民国文人中,梁实秋可谓是最善吃的那一位。别看他平日里风度儒雅,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莫不中节而有道,私下里却对口腹之欲有着超乎常人的嗜好。早在就读清华学校时,他就曾创下一顿饭吃12个馒头、3大碗炸酱面的纪录。这样令人咋舌的纪录并不说明梁实秋就是个“饭桶”,很大程度上,恐怕还是纯粹出于追求一种大快朵颐的快感。

归根结底,作为他那一代文人中最具有“中国性”者之一,梁实秋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对传统美食的嗜好,不过是这种审美趣味最为典型的外现。

追溯梁实秋的美食家之路,和他自幼的成长经历也密不可分。梁实秋出生、成长于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北京,自小对老北京就具有一种亲切感。家庭的熏陶,使梁实秋自小便对饮食之道产生了异于常人的兴趣。随着年岁渐长,他开始走出家门,走街串巷,来往在三教九流之间,流连于饭庄酒肆当中,打听各色食品的名称、沿革、制作、销路,揣摩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渐渐地,由纯乎兴趣到形成学问,梁实秋触摸到了北京饮食文化的真味。

“豆汁儿”是老北京最普通且又最具代表性的饮食。味微酸又带一点霉味,但北京人没有不嗜豆汁儿的。因此,梁实秋十分肯定地说:“能喝豆汁儿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儿时每逢夏天,梁实秋喝豆汁时,必先脱光上衣,然后一饮而尽,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他对老北京饮食的痴迷,可见一斑。

除了嘴馋之外,梁实秋的人生还带有几许乡愁。中年以后,他飘零孤岛,与故乡一别30余年,再未能回返。思乡之余,只能以笔谈“吃”。他在美食集《雅舍谈吃》中,从生炒鳝鱼丝、“满汉细点”、虾蟹鱼翅、佛跳墙、咖喱鸡、鲍鱼面,到馄饨、烙饼、锅巴、豆腐、茄子、菠菜,无所不谈,且无不谈得精妙绝伦,由此又触及人生哲理,令人为之回味思索。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遗嘱中称:“觅地埋葬,地势要高。”他的夫人解释为何如此时,曾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狐死首丘,往事已矣。当年那一场笔战的余波散去后,双方最终倚之传世的,其实并不是剑拔弩张的抨击与弥漫着硝烟气味的文章。在这个深秋的夜晚,我们不妨暂且放下论争,透过不饰浮华的文字,再度回味这位散文大家笔下,“舌尖上的老北京”。

螃蟹吃过之后,烤肉涮肉即可开始。肉是羊肉,正阳楼的切羊肉的师傅是一把手,他用一块抹布包在一条羊肉上(不是冰箱冻肉),快刀慢切,切得飞薄。黄瓜条,三叉儿,大肥片儿,上脑儿,任听尊选。一盘没有几片,够两筷子。如果喜欢吃涮的,早点吩咐伙计升好锅子熬汤,熟客还可以要一个锅子底儿,那就是别人刷过的剩汤,格外浓。如果要吃烤的,自己到院子里去烤,再不然就教伙计代劳。正阳楼的烧饼也特别,薄薄的两层皮儿,没有瓤儿,烫手热。撕开四分之三,掰开了一股热气喷出,把肉往里一塞,又香又软又热又嫩。

吃过螃蟹烤羊肉之后,要想喝点什么便感觉到很为难,因为在那鲜美的食物之后无以为继,喝什么汤也没有滋味了。有高人点指,螃蟹烤肉之后唯一压得住阵脚的是汆大甲,大甲就是螃蟹的螯,剥出来的大块螯肉在高汤里一汆,加芫荽末,加胡椒面儿,撒上回锅油炸麻花儿。只有这样的一碗汤,香而不腻。以蟹始,以蟹终,吃得服服帖帖。

我最欢喜的吃法是要两个清油饼(即面条盘成饼状下锅油煎)再要一小碗烩两鸡丝或烩虾仁,往饼上一浇。我给起了个名字,叫过桥饼。致美斋的煎馄饨是别处没有的,馄饨油炸,然后上屉一蒸,非常别致。沙锅鱼翅炖得很烂,不大不小的一锅足够三五个人吃,虽然用的是翅根儿,不能和黄鱼尾比,可是几个人小聚,得此亦是最好不过的下饭的菜了。还有芝麻酱拌海参丝,加蒜泥,冰得凉凉的,在夏天比什么冷荤都强,至少比里脊丝拉皮儿要高明得多。

核桃腰也是异曲同工的菜,与一般炸腰花不同之处是他的刀法好,火候对,吃起来有咬核桃的风味。后有人仿效,真个地把核桃仁加进腰花一起炒,那真是不对意思了。最值一提的是生炒鳝鱼丝。鳝鱼味美,可是山东馆不卖这一道菜,淮扬馆子做的软儿或是炝虎尾也很好吃,但风味不及生炒鳝鱼丝,因为生炒才显得脆嫩。厚德福还有一味风干鸡,到了冬天一进门就可以看见房檐下挂着一排鸡去了脏腑,留着羽毛,填进香料和盐,要挂很久,到了开春即可取食。风鸡下酒最好,异于熏鸡卤鸡烧鸡白切油鸡。

(本文综合文汇报、《文史博览》等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雅舌尖上的往事故人
《雅舍谈吃》一、饮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舌尖上的美食 #优质农产品 #我们都是为了生活在努力 北京的美食讲究的就是一个地道!豆汁儿也要喝出仪式感!
民国吃货梁实秋、唐鲁孙,他们眼中的豆汁儿是什么味儿的?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 之四 麻豆腐
梁实秋:煎馄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