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业科普: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知识

吴医生说:“中药琳琅满目、汗牛充栋,甚或滥竽充数,下货充统货、统货充上货,上色、熏硫......乱七八糟的、唯利是图的,种种因素制约了中医学的发展。所以需要专业的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以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寻找扩大新药源的途径:①通过普查,从生物的亲缘关系上寻找野生资源。从有效成分筛选。③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新药。④从古本草中寻找。

▲①《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明,成书年代约在西汉时期,公元一二世纪左右。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在序录中记载,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并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形态真伪的重要性,有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各药的记述,则以药性和功效为主。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已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

②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成《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本书对药物的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有的还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原书已遗失,现存敦煌残卷。其主要内容却散见于后世本草中。

③唐代李勣、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载药850种,新增山楂、芸苔子等114种新的药物,其中不少是外来药物,如由印度传入的豆蔻、丁香等;大食传入的石榴、乳香等;波斯传入的茉莉、青黛;南洋传入的木香、槟榔、没药等。该书有较多的基源考证。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原书已散失不全,现仅存残卷。现有尚志钧的辑本《唐新修本草》。

④宋代在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基础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至嘉祐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祐补注本草》或《嘉祐本草》,新增药物99种;又令苏颂等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二十一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这些本草虽已散失,但为后来本草所引录。

⑤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是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将《嘉佑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本草、图经合一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在大观、政和年间,都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于书名上冠以年号,作为官书来刊行,以后遂简称为“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等。此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共三十一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质量远远超过以前各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⑥明代的本草著作甚多,其中对药学贡献最大的,当推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参阅了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800多种,历经30年,编写成五十二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有11000余条。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每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的先驱。如第14卷所载药物高良姜、豆蔻、缩砂密、益智子等排列一起,属于芳草类。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姜科植物,含有挥发油,与自然分类相符。对药物的形态鉴别方法和内容也是较为完善的。如描述丹参谓:“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这些描述都较为逼真。李时珍在“集解”项中,引录了很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本草对药物鉴别的记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17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有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⑦是清代著名的本草,赵学敏编撰,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⑧是清代吴其濬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植物1714种,对每种植物的形态、产地、性味、用途叙述颇详,并附有较精确的插图,其中很多植物均经著者亲自采访、观察,并重视其药用价值;《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一书摘录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载有植物838种。给近代药用植物的考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建国以后的成绩:①中药鉴定学的产生:中药鉴定学的产生是在全国成立了五所中医学院后,有的院校1959年设立了中药系,1964年就开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后改为中药鉴定学)。1977年正式出版全国协编教材,在全国20多所中医学院使用,1980年、1986年又两次编写。

②中药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已对200余种(类)常用中药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每种中药包括文献查考、药源调查、分类学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商品鉴定、化学成分、理化分析、采收加工、药理实验、结论和建议等十项。

③本草考证:本草学就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药物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持得最为完整的药学体系之一。它是内容丰富有待发掘的宝贵药学资源。现今已有专门从事本草史研究的专家先后对200多个中药品种进行了全面考证并出版了《历代中药文献精华》、《本草学》等专著,辑复了《唐·新修本草》等,出版了《本草纲目》校点本、《滇南本草》校订本等著名本草。

④基源鉴定:基源鉴定通过多次药源普查和品种整理研究,特别是“七·五”、品种质量研究的完成,对一些常用中药基本上搞清了品种和多基源中药全国使用的主流情况,如防风、秦皮、钩藤、大黄、丹参、木通、贝母、黄芪、厚朴、辛夷、诃子、党参等。这说明目前已做了大量中药的品种鉴定和质量研究工作,有的还相当系统和深入。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药志》50年代末共出了4册,现在正在再版已出了5册。《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中药大辞典》上、下册,《新华本草纲要》,目前正在组织编写的《中华本草》1~10册已确定收载中药8000种。50多年来国家先后出版了七部药典,其中后六部已将中药材、中成药单编为各版的一部,同时还出版了卫生部药品标准、各省、自治区也出版了地方习用中药标准。药品标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药用的基源更明确、法定有效。其他论述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也不少,如《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等。

⑤性状鉴定:性状鉴定,是识别中药的传统方法,过去全靠人的感观来掌握,由于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它更准确而有利学习和推广。如1990年再版的《中药材手册》做了重大修改,加上学名,增加成分和伪劣品的记载,更适用于当今中药鉴定工作的发展。性状特征在大量药学著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药材资料汇编》、《药材学》、《中草药学》、《生药学》、《中药鉴别手册》《中药材真伪鉴别》、《中药材鉴别彩照集》、《动物药材鉴别》等,性状鉴别是广大中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性状鉴定主要是用于定性,即解决真伪的主要手段,有的还能初步反映质量好坏,如木瓜、乌梅要求越酸质量越好,这与它的有机酸含量高有关。大量科学实验研究证明,中药材性状特征的好坏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这是值得重视的。目前决定中药商品的等级还主要取决于药材性状优劣程度。

⑥显微鉴定:显微鉴定作为鉴别中药、中成药的手段之一,发展也是很快的。特别是在药材及类似品、混淆品、外形相似或一些同属的近缘植物的区别上离不了它。除有关的著作外还出版了专著多本,如《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资料》、《中药粉末显微鉴别手册》、《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叶类药材显微鉴定》、《常用中药材组织粉末图解》等。对贵重药材的鉴别如麝香、牛黄、羚羊角,显微鉴别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珍珠经磨片显微鉴定研究发现珍珠结构环及珍珠虹光环,伪品则具平行排列的结构,或具有棱柱结构,为珍珠的鉴定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动物药材的显微磨片、切片鉴别走出了一条新路。在多基源和类似品的鉴定中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当前中药的显微鉴定不仅用在单味药,也大量使用在中药复方方面。近十多年来应用扫描电镜来鉴定中药的报道不少。近年来应用电子计算机检索中药显微特征来鉴别中药也取得一定进展。

⑦理化鉴定:近30多年前中药材的理化鉴定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中药成分研究工作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新的理化方法不断扩大和引用,使中药的理化分析工作发展很快。有的过去只用在分析化学结构上的仪器,发展到对中药及浸出物的分析,使许多手段成为当前中药鉴定工作的热点。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气质联仪、薄层色谱和薄层光密度法、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蛋白电泳、微量元素分析、扫描电镜等。在这个期间出版了不少专著,如《中草药成分化学》《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分析》、《中药制剂分析》等。

▲科学的采收应包括:药用植物的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和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既要考虑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产量。

▲不同的药用部分,采收时间也不同。

植物药类:

根及根茎类①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怀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较好。

茎木类、皮类②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 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③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等。采皮时可用半环状剥取、条状剥取或砍树剥皮等方法。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取,如川楝皮、肉桂等,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根皮通常在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十多年来在皮类药材生产上,杜仲、黄柏等的剥皮,推行了一种“环剥技术”。即选在一定的时间、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从树干地面以上 15~20 cm处向上至分枝处的树皮全部环剥下来,剥皮处用塑料薄膜包裹,其后可长出新皮,一般三年内长到正常原皮厚度,又可环剥。

叶类、花类④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但桑叶需初霜后采收。

⑤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开放过久几近衰败的花朵,不仅能影响药材的颜色、气味,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丁香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等。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有些药材如蒲黄、松花粉等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会自然脱落,影响产量。

果实种子类⑥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等;有的在成熟经霜后,采摘为佳,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有的采收未成熟的幼果,如枳实、青皮等。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过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响质量,如木瓜等。种子类药材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白芥子等。

全草类⑦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等。全草类中药采收时大多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取,全株药用,如细辛、蒲公英等。根据近年有效成分研究,茵陈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幼苗高 6~10 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藻、菌、地衣类 ⑧藻、菌、地衣类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过迟则孢子飞散;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动物药类:

不同的种类和药用部分,采收时间也不同。 昆虫类必须掌握季节,因虫的孵化发育皆有定时。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前采收,过时卵鞘就已孵化;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有翅昆虫,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红娘子、青娘子、斑蝥等。两栖类夏秋两季捕捉,如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蟾酥等;白露前后捕捉,如黑龙江林蛙等。脊椎动物大多数均可全年采收,如龟甲、鸡内金、夜明砂、五灵脂、穿山甲等。生理、病理产物捕捉后或在屠宰场采收,如熊胆、牛黄、马宝、猴枣等;但鹿茸需在清明后45~60天(5月中旬至7月下旬)锯取,过时则骨化。鹿角多在春季拾取。

矿物药类:

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矿物药大多结合开矿采掘,如石膏、滑石、雄黄、自然铜等;有的在开山掘地或水利工程中获得动物化石类中药,如龙骨、龙齿等。有些矿物药系经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如密陀僧、轻粉、红粉等。

中葯加工的目的和要求:中药材采收后,除少数要求鲜用,如生姜、鲜石斛等外,绝大多数均需进行产地加工,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是促使鲜药材的干燥,符合商品规格,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包装、贮藏、运输。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都应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破坏少等要求,保证药材质量

常见的加工方法有:拣、洗,切片,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

干燥:除少数药材,如石斛、紫花地丁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干燥的方法通常有晒干、烘干、阴干等。

晒干 利用阳光直接晒干,但需注意: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采用此法,如薄荷;色泽和有效成分受日光照射后易变色变质者,不宜用此法,如白芍、黄连、大黄、红花及一些有色花类药材等;有些药材在烈日下晒后易爆裂,如郁金、白芍、厚朴等;药材晒干后,要凉透,才可以包装,否则将因内部温度高而发酵,或因部分水分未散尽而造成局部水分过多而发霉等。

烘干利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温度对一般药材的成分没有大的破坏,同时抑制了酶的活性,但对含挥发油或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不宜用此法,如杏仁、芥子等。要注意富含淀粉的药材如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须缓缓升高。

阴干将药材放置或悬挂在通风的室内或荫棚下,避免阳光直射,利用水分在空气自然蒸发而干燥。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如薄荷、荆芥、苏叶等。在干燥过程中易于皮肉分离或空枯的药材,必须进行揉搓,如党参、麦冬等。有的药材在干燥过程中要进行打光,如光山药等。

远红外微波目前已有远红外加热干燥器、微波干燥器等。远红外加热干燥具有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节约能源以及对细菌、虫卵等杀灭作用。近年来用于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等的干燥。微波干燥具有干燥速度快,加热均匀,产品质量高等优点。一般比常规干燥时间缩短几倍至百倍以上,且能杀灭微生物及霉菌,具消毒作用。经试验对夜交藤、山药、生地、草乌及中成药六神丸等效果较好。

中药的贮藏

1.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②生霉③变色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⑤风化(芒硝.明矾.胆矾)⑥自燃(柏子仁.海金沙.紫苏子.菊花.红花)⑦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贯众.樟脑.冰片)。

2.中药的贮藏和防治变质的方法:

(1)仓库的管理:贮藏的方法可根据药材的特性分类保管:①剧毒药与非毒性药材分开,专人管理。②容易吸湿霉变的药材注意通风干燥。③容易自燃的药材不能堆垛太高,应特别注意通风干燥④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易虫蛀的药材,应贮存于容器中⑤贵重药材应与一般药材分开,专人管理。⑥有效成分不稳定的不能久储

(2)储藏方法:①经验贮藏②冷藏③高温处理④化学药剂处理⑤气调贮藏(气调养护)⑥除氧剂密封储存⑦60钴辐射灭菌。

中药的鉴定

依据:《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

取样方法

1.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1)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2)100-1000件,按5%取样(3)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4)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5)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破碎或粉末装药材的取样: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

(1)一般药材100~500g(2)粉末状药材25g(3)贵重药材5~10g(4)个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供试品

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一年

(三)《中国药典》中规定“精密称定”系指被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规定“称定”时,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规定“精密量取”时,是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规定“量取”时,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

中药鉴定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

1.“性状”系指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折断面或切断面)特征及气味等

2.“鉴别”系指鉴定药材真实性的方法,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3.“检查”系指对药材纯度进行测定的方法,包括水分.灰分.杂质等检查。

(1)中药的杂质是指①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②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③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尘土。

(2)水分测定方法及适用对象

①第一法(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干燥温度为100-105℃)。②第二法(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③第三法(减压干燥法):适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材,干燥剂为新鲜五氧化二磷④第四法(气相色谱法)

(3)灰分测定法

①总灰分测定法:样品过2号筛,温度在500-600℃②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用无灰滤纸过滤)

(五)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1.取样2.鉴定3.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

1.取样:样品的来源包括抽检与送检两样。所取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均匀性.并留样保存

2.鉴定:(1)中药品种(真.伪)的鉴定:包括原植(动.矿)物的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及生物鉴定等

(2)中药质量(优.劣)的鉴定:包括①中药纯度的检查[杂质.水分.灰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农药残留量]②中药质量优良度的检定(包括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3.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

1.检验记录:是出具报告书的原始依据,应做到记录原始.数据真实.字迹清楚.资料完整

2.检验报告书:是对药品质量做出的技术鉴定,包括鉴定的依据.试验内容.结果.结论及处理意见等

(六)中药鉴定的方法有:来源鉴定(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法。

1.来源鉴定(以植物药为例)的步骤:①观察植物形态②核对文献③核对标本

2.性状鉴定①特点:简单.易行.迅速。②内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形状:党参根头部称“狮子头”.款冬花形如“火炬头”.海马外形“马头蛇尾瓦楞身”;大小;颜色:丹参色红.黄连色黄.紫草色紫.熟地黄色黑;表面特征:白介子表面光滑.紫苏子表面有网状文理.海桐皮表面有钉刺.合欢皮的皮孔棕红色椭圆形.8辛夷表面被灰白色有光泽的长绒毛;质地;断面特征:“菊花心”---黄芪.甘草,“车轮纹”---防己,“朱砂点”---茅苍术,“星点”---大黄,“云锦状花纹”---何首乌;气:阿魏---蒜样臭气,檀香.麝香---特异芳香气;味:乌梅.木瓜.山楂---味酸,黄连.黄柏---味苦,甘草.党参---味甜;水试:红花加水浸泡,水液染成金黄色,秦皮水浸液日光下呈碧蓝色荧光,苏木投热水中,水呈鲜艳的桃红色,小通草遇水表面显黏性,熊胆粉末入清水中,在水面上旋转并呈黄线下沉而不扩散;火试:麝香火烧有轻微的爆鸣声,起油点似珠.浓香四溢.灰烬白色;海金沙易点燃并产生爆鸣声及闪光)

3.显微鉴定法

[1]显微制片方法:(1)横切片或纵切片(2)表面制片(3)粉末制片(4)解离组织片包括:①氢氧化钾法:适用于样品中薄壁组织占大部分,木化组织少或分散存在。②硝铬酸或氯酸钾法:适用于样品坚硬,木化组织较多或集成较大群束。(5)花粉粒与孢子制片(6)矿物药磨片(7)鉴别由粉末药材制成的中成药

[2]细胞壁性质的鉴别

①木质化细胞壁:加间苯三酚及盐酸,显红色或紫红色。②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加苏丹Ⅲ试液显橘红色至红色③纤维素细胞壁:加氯化锌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④硅质化细胞壁:加硫酸无变化。

[3]细胞内含物性质的检定:淀粉粒:加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糊粉粒:加碘试液,显棕色或黄棕色。加硝酸汞试液,显砖红色。脂肪油.挥发油或树脂:加苏丹III试液,显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菊糖:加10%α-萘酚乙醇溶液,再加硫酸,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粘液:加钌红试液,显红色。

草酸钙结晶:a.加稀醋酸不溶解,加稀盐酸溶解而无气泡发生。b.加硫酸溶液,逐渐溶解,片刻后析出针状硫酸钙结晶。碳酸钙(钟乳体)结晶:加稀盐酸溶解,同时有气泡发生。硅质:加硫酸不溶解。

[4]显微常数测定:如叶类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脉岛数和脉端数等

[5]显微鉴别时常用的试剂有:水.稀甘油.甘油醋酸.水合氯醛

4.理化鉴别方法有:(1)物理常数的测定(2)一般理化鉴别:①化学定性分析②微量升华③荧光分析

④显微化学分析(丁香切片滴加3%氢氧化钠的氯化钠饱和液,油室内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析出.北柴胡横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1:1液,木拴层.栓内层和皮层显黄绿色至蓝绿色).⑤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的测定(3)常规检查:①水分测定②灰分测定③膨胀度的测定④酸败度⑤色度检查⑥有害物质的检查(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检查.重金属的检查.砷盐检查)(4)色谱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蛋白电泳色谱法)(5)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色法)(6)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法(7)浸出物测定(用水.一定浓度的乙醇.乙醚作浸出物测定,分冷浸法和热浸法)(8)挥发油含量测定:甲法-用于测定相对密度1.0以下的挥发油。乙法-用于测定相对密度1.0以上的挥发油

5.新技术和新方法:(1)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2)中药指纹图谱鉴定技术:特点--①通过指纹图谱的特征性,能有效地鉴别样品的真伪或产地②通过指纹图谱主要特征峰的面积或比例的制定,能有效地控制样品的质量,确保样品质量的相对稳定。(3)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材鉴定主要的四大鉴别(药材鉴定四大方法)
中药鉴定学自考习题
国药大家金世元:如何利用传统经验轻松鉴别中药材?
中药材鉴别图谱(下)
药工手册
2020版药典新鲜出炉!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增修订,划重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