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密)丝绸之路背后的故事(上)

丝绸之路的故事(上)

来自李涵说历史

00:00 23:00

点击上面绿色圆圈即可收听 

丝绸之路是联结世界各类文明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与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古国的文明相识相知、相辅相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的摇篮。它孕育和催生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代发明创造,一些影响人类的思想流派都产生在丝绸之路的各枢纽地带,并最先通过这条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丝绸之路上还曾经发生过众多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大变化、大发展。

那么,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怎么会是一个德国人起的?据史料记录,古埃及最早在何时就已经用上了中国丝绸?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是何时传到国外的?汉朝的张骞又是如何将民间交往的小路,拓宽成国际通道的?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在中国人的脚下。是中国人首先迈出了第一步。但是,“丝绸之路”的命名却是一位德国人。他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出身于普鲁士名门贵族世家。他自幼聪慧好学,富有冒险精神。他对地质学犹为着迷,因此,他报考了柏林大学地质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亚洲。

当时,日本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状态后,终于实行开放政策,即脱亚入欧,于1854年与美国签了第一个对外贸易协定。当时的欧洲强国普鲁士政府不甘落后,于1860年派出一支考察队。该队的任务是考察普鲁士与中国、日本、东南亚诸国签定贸易协定的前景。当时只有27岁,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地理学家的李希霍芬是这支考察队的成员。他随考察队到过多半个亚欧。考察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诸多方面,学术收获极为丰厚。

李希霍芬在行万里路之后,发现在他已经到过的十多个国家中,唯有当时还在闭关锁国之中的中国,有着谜一样的吸引力。从一个欧洲人的眼光看,中国是当时所有知名文明国家中人们了解最少的国度。他决心要对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家做一次深度探索。他怀着激动和敬畏之心,开始了一次让他最终名震世界的考察之旅。

1868年到1872年间,李希霍芬的足迹踏遍了中国18个省中的13个,一路惊险不断,几次出生入死,因为当时正值同治年间,大半个中国都处在清军与太平军鏖战之时,但他度过了一道道险关。从东部的贸易大都会上海到西部的青藏高原,从蒙古大草原到南部诸省。他踏访港口、码头、商家、村镇、作坊,与中国各地的商人、工匠、贩夫交谈,“他脖子上总用绳子挂着一支长长的铅笔。”不停地问着、看着、写着、画着、思考着。他将所见所闻所思的事,都一一记录在册。

在他的研究范围内,最为关注的是人文领域。而最吸引他眼球的是丝绸。养蚕、种桑、缫丝、织绸、刺绣以及与此有关的古老神话传说、祭祀“蚕宝宝”的民俗活动等。这种遍及大江南北的养蚕制丝生产活动,民风民俗以及各大码头上堆积如山的丝绸织品,震撼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灵,甚至使他入迷。

 

 

回国以后,李希霍芬潜心研究从中国带回的数十卷笔记。最终编成五卷著作《中国》。这本有关中国地理人文的巨著,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使他一举成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在《中国》一书中,他给中国丝绸以很高的评价,称其为“东方绚丽的彩霞”。并且,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永载史册的、世界性的命题:“从公元前127年开始的,中国与中亚两河流域,经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线”,被他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命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1910年,德国著名的东方学家艾伯特·赫尔曼主张把这一名称的涵义延伸到叙利亚;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其所著中提出:“丝绸之路是人类自古使用的远距贸易路的总称。”他的这个学术见解很有道理,因为在汉代大规模外贸兴起之时,中国与北方匈奴,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西方向的中亚、中东远至北非的埃及、欧洲的罗马帝国等地区和国家,就有了以丝绸为主的规模贸易活动。因此,丝绸之路所覆盖的面积、国家、人口是任何一条国际贸易通道无法相比的,其主打商品是丝绸,还有瓷器、茶叶、麝香、纸张、金银器、各种药材、南北特产,品类繁杂、数量庞大,难以细说;而丝绸之路是双向流通货物,产之印度、西域、中亚、北非远至欧洲的各类货物也都源源而来。这一来一往,东方与西方的物资文化交流延续了数千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丝绸之路功莫大焉!

作为地理学家的李希霍芬慧眼独具,看准了这条国际贸易通道的核心所在,加以冠名,名留史册。这次命名成为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枚生命力最强的硕果。

 

李希霍芬

自从丝绸之路登上学术殿堂后,随着中外学者的考古发掘和有关史料的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的形成时间越来越向上推移,范围也越来越向四方拓展,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丝绸情况,绘制了一张陆上丝绸之路简图,图中标出从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跨越帕米尔高原,经过中亚各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直达地中海东岸的港口,全长7000公里,这是汉代的陆上丝路。

其后,在此线的周边不断发现南北朝至唐中期的丝绸物,丰富和拓宽了这条丝绸主干道的内涵。1982年起,考古学者在青海柴达木都兰县陆续发现二千余座的古墓群,出土大批南北朝至唐代中期的丝绸。

这幅图上标出的发现古代丝绸的地方西至地中海东岸的港口。所发现的丝绸多为东汉至唐代之物。实际情况是丝绸在西周之初就可能到达了埃及。《新华文摘》1993年6期《世界文化之窗》刊出一则题为“3000年前埃及已用中国丝绸”的消息:“奥地利科学家发现,埃及人从中国引进并使用丝绸的时间比原来估计的早得多。奥地利科学家最近在研究一具埃及木乃伊时发现其头发中有异物。经用电子显微镜分析,异物是丝绸的纤维。这具木乃伊是3000年前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时期的一名30至50岁的妇女,由此可以断定当时埃及人已使用丝织品。科学家们指出,当时除中国外世界上无其他丝绸生产国,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中国的产品。”

3000年前的埃及文明昌盛,其贵妇们已用上了来自中国的丝绸。那么,这些丝绸是来之陆上丝绸路,还是海上丝绸路?已无法考证。也许陆上、海上两丝绸之路同样古老。

 

 

当中国的丝绸传到欧洲的心脏希腊、罗马和埃及时,很快就受到国王、法老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青睐,进而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热捧。由此,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丝国)。罗马地理学家斯脱拉波引用希腊史学家亚波罗多刺斯的记载,说公元前三世纪地处中东的大夏国王拓土至“赛里斯(中国)”。说明东周时期即有丝绸商贩往来这道上;有商业就有市场,据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后几世纪,罗马城内多斯克斯区,就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而且品类繁多。生活在近2000年前的罗马博物学家普休尼,在其著作中写到,赛里斯(中国)将丝织成绢锦等贩运罗马。简言之,罗马人、埃及人都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最初为权贵们的专用品,其后才成为平民百姓也可用的物品。

罗马史学家马赛里奴斯在公元四世纪写到中国丝绸时说“昔时吾国贵族始得衣之,而今各级人民,无有等差,虽贱之走夫皂卒,莫不衣之矣。”既然“走夫皂卒”也要丝绸衣物,其市场需求一定十分旺盛。他们不但生时穿戴,死了还要随葬,这就是从西安到罗马的丝路沿线先后出土了大量不同时代丝绸的原因。

夏鼐先生写道:“意大利境内气候潮湿,古代织物不易保存下来。但在当时罗马属下的埃及境内的卡乌和幼发拉底河中游的罗马边城杜拉、欧波罗,都曾发现公元四世纪左右时候由中国丝制成的织物。第五世纪以后,在罗马属下的埃及和叙利亚各地出土的利用中国丝在本地织制的丝织品更多。”这段话的要旨是到五世纪时,罗马的属民们不但进口丝绸制品,还进口中国蚕丝自己织制丝织品了。

那么,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是何时传到国外的?

 

 

罗马人有一个传说,罗马皇帝垂询诸臣下,丝绸这么珍贵而又美丽,它是如何产生的?无人以对。最后有一个祭司说,中国丝是树上长出来的。虽然这位祭司博古通今,皇帝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便派出两位智足多谋的修道士到中国。这两人很快就弄清楚了丝是怎样产生的,关键是要有蚕种。两人便将蚕种藏在空心手杖中,带回罗马都城复命,从此,罗马人开始也养蚕制丝了。

大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时,行到瞿萨旦那国(今和阗)时,听到此地的老人说,很早以前,中国的一位公主嫁与和阗国王,迎亲的国王向公主私下求情,请她发慈悲心,务必将东国的蚕种藏在她的帽子中,赐福于敝国之民。公主答应了夫婿的请求,果然,出国境时,“海关”人员不便搜查公主的帽子,就这样蚕种就落户到和阗,当地的养蚕制丝业由此兴旺发达,名震西域,并传到他国,此事记在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

据史书记载,养蚕缫丝的技术数千年来都是中国的专利。直到公元前夕时才首传至朝鲜,公元三世纪传入日本,其后传入印度、欧洲。如今世界上生产蚕丝的国家已有近40个,首屈一指的是中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多。

是中国人把养蚕缫丝的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市场的活跃发达,千年不衰。有的国家在引进养蚕缫丝技术后,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发展出了富有民族地方色彩的丝绸制品。如波斯织锦,在唐代名闻四域,其织法、设色、图案无不来之中国又不同于中国的丝制品,成为那个时代波斯国的大宗商品。

那么,这条民间贸易的小路,是如何被开拓为影响世界的国际通道的呢?

 

玄奘塑像 

公元前139年,是汉武帝刘彻即位的第二年,汉武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派出一个外交使团,出使西域月氏国。使团的团长叫张骞,是陕西汉中人,时任宫廷侍卫官。张骞当时多大年龄?相貌如何?有何特长?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推想其一定是位能文能武,敢于担当,身体健壮的中青年人。由于常随侍在皇帝左右,甚得信任。所以当他得知皇帝正在物色一位去万里外执行外交使命的人时,便挺身而出,向皇帝请命,得到了汉武帝的同意。

汉武帝为何要派使团去西域?还得从头说起。大汉帝国建立之初,就受到了强大的北方邻居匈奴的不断攻掠,东起辽东,西至陇西数千里边界地区,数十年中,战火不断,大批财物牲口被掠夺,官吏百姓遭杀戮。汉朝的第一任皇帝刘邦是一位从刀枪林中夺下江山的人。坐上皇位不久,他就决定御驾亲征。公元前200年10月,刘邦统军32万北进,他求胜心切而狂放,不知匈奴早以张网以待。刘邦在视察白登前线时(今山西大同市),被匈奴单于的40万大军包了饺子。整整七天七夜无法突围,势如累卵。

此时,陈平献上一计,派出密使,携大量礼品,连夜潜入单于老营,晋见匈奴王后,说了不少求情服软的话。终使王后出面请求单于停战,并说,刘邦有神护佑,攻之不吉。老单于耳朵软,再加上有其他考虑,便撤了白登之围。刘邦君臣惶惶然逃了回来。从此,汉对匈奴采取和亲,纳币等笼络政策,以此换取和平。但匈奴贪得无厌,仍不断攻打边境,得寸进尺。公元前166年,匈奴大军攻至国都长安近畿,举国震动,其后匈奴主动撤出。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上皇位。这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帝王,雄才大略,目光高远。根据多年汉匈相斗的经历,他深知匈奴不灭,则国无宁日,强国无期。所以继位之初,就不断与大臣反复讨论应对匈奴的方针策略,并加紧战备工作,最终确立了打败匈奴为重要国策之一。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位从匈奴汗国归降的人向汉武帝建言:“那故土在敦煌的月氏国(今甘肃敦煌市),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70多年前被匈奴打败。那匈奴单于杀了月氏国王,还用他的人头做成了酒壶。月氏人大部逃到了西边很远的地方又建立了月氏国。他们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如果能跟月氏国结盟,可以东西夹击匈奴,取得胜利。”

汉武帝是一位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因此,就有了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妙算。但这只是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

武帝之前,汉朝经历了文帝、景帝之治,采取了“与民休息”、“轻徭减赋”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国力大增。《史记·平淮书》记:“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万钜,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积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是一幅民富物盛的场景;商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路商贾走南闯北,开拓市场,积累财富;各种手工业蓬勃兴起,与农牧业、商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其中又以养蚕制丝业一枝独秀,在中国制丝业史上达到了新的高峰。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襄阳俗织锦,纯妇无不巧。”


汉武帝时,物质极大丰富,汉朝就有了拓宽国内外市场的强烈需求,这就成了汉武帝派出使团联络西域各国的又一动因。而以汉锦为代表的丝制品,已成为高档奢侈品,是皇室、贵胄们的身份象征;五彩缤纷、品类繁多的丝绸也成为外交必备的礼品,成为皇帝外交的金名片。

那么,张骞为何会两次出使西域?海上丝绸之路又是在何时打通的?档案揭秘,明天李涵继续为您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下)

《群文天地》程起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化亮点 | 文明发展的大动脉: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任务虽失败,但他却创造了历史,也就是开辟了丝绸之路
凯风智见:天马与蚕-开辟丝路的异域传说
国际因素与汉朝在西域的兴衰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八)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文明的曙光 -“丝国 ”和“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