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徽因抱病设计国徽,一稿没过,二稿让周总理陷入沉思
  • 【前言】

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方面,那些经他们之手编撰而成的中国古代建筑书籍,至今仍旧熠熠生辉,为后世保护古建筑,提供着优秀的范本。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邀请林徽因与梁思成,为新中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之后,被病魔缠身的林徽因,便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设计,早就把自己的身体状况抛到了九霄云外。可当林徽因将饱含心血的国徽一稿呈上去的时候,却并没有通过,就连二稿也让周总理陷入了沉思,指出一处地方要改。

这是怎么回事呢?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图案二稿,哪处被周总理指出要改?经周总理点拨之后的易稿,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才女林徽因,探寻一下国徽的来历。


  • 【一代才女,梁思成之妻——林徽因】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是家中的长女。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在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当过官,叔叔林觉民还是民主先驱,父亲林长民留学日本归国后,又曾任司法总长,在政治上极为活跃。

在家庭的熏陶下,林徽因自幼便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再加上出众的外貌,深受家中长辈的喜爱。

1916年,林徽因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就读。16岁那年,林徽因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游历欧洲。巴黎、日内瓦、罗马、柏林各国,都留下过林徽因的足迹。

这一路上的所闻所感,深深触动着林徽因,她对这些不同于东方文化的人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学至英国时,林徽因还在身为建筑师的房东影响下,对建筑学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从此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次年回国后,林徽因仍在培华女中就读,在文学上的活动颇为频繁,但这并没有埋没她对建筑学的向往。林徽因就是这样,一直在努力积蓄力量,等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而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林徽因与梁思成相识了。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决定共同赴美攻读建筑学。

当两人怀揣着共同梦想,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时,梁思成如愿进入美术学院建筑系。而因为建筑学院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只能就读于美术系,一边学习美术课程,一边选修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凭借着这种方式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

即便有再多的艰难险阻,林徽因也还是将一颗心扑在了学业上。当她以优异的成绩从美术学院毕业后,转身就进入了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此时的林徽因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志愿,反而可以说是有了深厚的功底,那些知识早就已经融进了她的骨血。

4年后,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两人顺利结为夫妻。

婚后,两人开始了一段共同考察欧洲建筑的游历。同年8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学成归国,同时被聘用为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在三尺讲堂上散发着自己的光热,抒发着自己对于建筑学的独特见解,也为我国建筑学的发展开枝散叶。

林徽因与梁思成

如果说,两人因此就停止了对于古建筑持续不断的热爱,那就大错特错了。

从1930年开始,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国内对古建筑进行探访。截止到1945年,在这15年间,两人的足迹遍布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都被他们“收入囊中”。

正因为他们这些年的努力,才让这些古建筑得以在千年的流转下,仍能得到全国甚至是国际上的认知,并且对它们加以保护。这些绵延了千年的财富,终于能够以一种平凡的形式,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而这些,林徽因与梁思成,功不可没。

在林徽因的人生中,她对建筑的热爱已经深入了骨髓,不仅对于身边的地质馆和学生宿舍进行了设计,甚至还多次对晋、冀、鲁、豫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对于全国的古建筑,都是深有研究。从她与丈夫梁思成所出版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等书籍中,能看出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的特殊才华。

但这种对林徽因来说堪称是美满肆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林徽因被迫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外面的战火纷飞,也让林徽因不觉对古建筑的保存忧心忡忡。贫困交加的生活,加上难以舒缓的心病,林徽因的身体就这样被拖垮了。

但即使是缠绵病榻,林徽因那颗心脏也依旧在为建筑学跳动,她笔耕不辍,在病中为编纂《中国建筑史》收集详实丰富的资料。而那些有关建筑的历史材料,也一直常伴着林徽因的生活。

就是这样一个疯狂热爱建筑学的林徽因,在战事平息后,便毫无疑问地收到邀请:

参加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林徽因


  • 【周总理陷入沉思:这里要改】

1949年国内战事平息,新中国成立之际,党中央开始考虑国旗与国徽的设计。国旗早早就定好了,是五星红旗,而作为国家尊严象征的国徽,它却迟迟没有被确立。

眼看着3个月后就是开国大典,这可让大家急坏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各大报纸发布启示,向全国人民征集国徽图案。只要是具有中国特征、政权特征,以及庄严富丽的图案,都有可能入选。

时间过去了1个月,负责国徽征选的小组收到了将近1000件投稿。

但遗憾的是,这些投稿都被淘汰了。

时间紧任务重,谁都明白开国大典的重要性,可如果将一个美中不足的成品作为国徽,又实在是儿戏。还是毛主席亲自下达了指示,才让众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相关单位不必着急,可以交给将来的中央人民政府去决定。

有了毛主席的特批,以及亲自挂帅下来指导工作的周总理,众人终于能静下心来做事。在周总理的建议下,当时还特意成立了两个专门设计国徽的小组,进行竞稿设计。

其中一组是张仃领导的中央美院小组;

另一组就是林徽因与梁思成领导的清华大学小组。

林徽因夫妇的才华,在当时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从躲避战乱生活中“恢复元气”的二人,也已经进入清华大学担任建筑系一级教授。想来邀请这两人来参与国徽的设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但是此时的林徽因,身体也越发得不好,尤其是在经历肾切除手术后,不得不终日卧床,靠着吃药打针来勉强缓解病痛。本来梁思成出于心疼林徽因,并不打算把这件事告诉她,但是出于尊重还是讲了出来,让林徽因自己去做选择。

林徽因得知这个消息后,哪里还有往常的虚弱,她直接从床上坐了起来,眼中闪耀着的光芒,这一举动向大家说明了一切:她要参与国徽的设计,并且不会让自己的病情耽误设计的进度,只要是国家的事情,自己义不容辞。

林徽因、梁思成

林徽因就这样抱病,奋斗在国徽设计的第一线。而梁思成由于工作过于繁忙,只是负责一些领导工作,那些繁重的设计任务也就都落在了林徽因、以及她的合作者与年轻助手的身上。

那些有关国徽的构思,林徽因常常都是绞尽脑汁,一张张的草图,堆满了林徽因的家。当你走进那个如同“小作坊”一般的家,你总会看到坐在床上,拿着一支笔,在面前的木板上勾勾画画的林徽因。

她累了就靠一下,然后起来接着画。

就连林徽因都对自己的朋友说:有时你看到我靠了一下,其实我只是感到一阵晕眩。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林徽因整整持续了1个月,当那张由林徽因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第一稿,摆在众人面前时,说是高兴的落泪都不为过。

但可惜的是,这张选用麦穗、绶带等象征性装饰,以及突出红星和中心玉璧,有着“完璧归赵,天下归一”含义的国徽图案,还是没被通过。就连以张仃为代表,设计出的以天安门为主体的国徽,也被淘汰了。

国徽设计方案

要知道,林徽因为了拿出这张国徽的草图,奋斗了整整1个月的日夜,根本就没睡过一个好觉,换做常人这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林徽因却并没有气馁,而是满怀激情,投身到了国徽的二次设计当中。

一场场的讨论,一张张的图纸,一次次地修改,为的就是能够设计出一个充分展现出当今中国新形象的国徽,这包含的可是亿万国人的爱国梦。林徽因始终都在精益求精,即便是身体再虚弱,也一直凭借着坚强的意志而奋斗。

历时3个多月,经过无数次改稿,保留有天安门主体,采用中国人最爱的红金色样式,带有五角星与齿轮、麦穗、红绶带的二稿终于完成。

就在稿件完成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病倒,只能由秘书朱畅中去参加评选。

当评审委员们展开激烈讨论时,周总理也匆匆赶来,让大家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这两份来自中央美院和清华大学的方案,都获得了不同的支持。还是李四光先生发表完意见后,周总理才在仔细端详中,投了清华一票。

可是这并不代表稿件完全通过审核,因为周总理沉思了一会儿还是开口说到:这里要改。

周恩来


  • 【多次易稿,国徽方案最终尘埃落定】

当朱畅中肩负林徽因嘱托来参加评选时,以周总理为首的一部分人都中意清华大学的国徽设计。可正当朱畅中激动万分,想给林徽因打电话报告这一好消息的时候,周总理的声音却响了起来:“清华大学的梁先生来了没有?”

当周总理从张奚若口中得知,梁思成与林徽因都双双病倒,派来秘书朱畅中时,便连忙将朱畅中叫到了跟前。朱畅中一边在心里打鼓,一边听着周总理的提问。

原来林徽因的这张设计图哪里都好,可就是这稻穗设计得有些差强人意:图上稻穗的身姿实在算不上挺拔,如何能够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面貌?稻穗可是比金子还珍贵,要所有中国百姓都不用为了吃而发愁,过上好日子,就是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早在1942年,周总理在与宋庆龄会面时,曾说过:等全国解放了,就把稻穗画到国徽上去。

现如今怎样能让这稻穗,变得更为优美,更能展现时代的气息,就成为了林徽因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就在朱畅中将周总理的修改意见转达给林徽因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二人在兴奋之余,便又投入到了国徽设计的改进任务中,即便是拖着病体,对于稻穗造型的细节改进与优化,还是没有丝毫的马虎。

直到那个庄严雄伟的国徽跃然纸上时,两人才总算松了一口气。除此之外,林徽因还特意用红纸剪了国徽二字,在设计图下方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它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6月23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上,这张融进了林徽因生命的国徽设计图,终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得以通过。

参会的林徽因,那一刻被泪水模糊了双眼,这是对她所有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林徽因人生的肯定。但这时的林徽因,却并没有办法站立起来向所有人答谢,因为她实在是过于虚弱了。

当林徽因次年看到由自己亲手设计的国徽,高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方时,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没人能知道当时她的心中所想,但是这一幕又确确实实让林徽因盼望了好久。这是她身为建筑家的骄傲,也是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设计国徽的工作成就了林徽因,但长时间没日没夜地工作,让身体本就虚弱不堪的林徽因,更要时刻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直到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被病痛所彻底击垮,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1岁。

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家林徽因,就这样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悄然离世,她的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直到去世,林徽因都没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落成。

但看着那个刻有“建筑师林徽因墓”的白玉兰圈墓碑,林徽因仿佛并未走远。

林徽因之墓


  • 【小结】

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色彩,提到她,我们总能想到她的感情纠葛,也能窥见她在文学上的风姿,而她终其一生热爱着的建筑学,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

这“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只领略了短短51年,但她在历史上的风华绝代,才华横溢,以及满腔爱国情却永远不会消逝。当我们看到那枚凝聚着林徽因毕生心血的国徽,也就能让林徽因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永存。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热爱一生的事业,也能用自己的一生,去热爱自己的祖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9年林徽因抱病设计国徽,多次被驳回,周总理:添上麦穗就好了
1950年林徽因抱病设计国徽,改稿数次,周恩来:添上稻穗就好了
国徽为何不用康乾线条,用汉唐线条?林徽因:到霍去病墓前看看
“把这里改了就好 ”1949年,林徽因带病设计国徽,修改多次后,
49年林徽因抱病设计国徽
林徽因不愧是才女,当年提交的4张国徽设计图,每个都精美绝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