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综述:临床实践中对肠易激综合征与炎症性肠病的正确认识


来源:中华消化杂志

作者:张明明 林佳欣 李延青


IBS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肠道疾病,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精神心理相关的疾病,属于功能性肠病。IBD包括UC和C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道疾病,主要与自身免疫失调有关,环境和基因异质性参与其发病,属于器质性肠道病变。一般而言,IBS和IBD属于不同的两种疾病。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部分IBS患者肠道黏膜存在低度炎性反应,且这种炎性反应在IBS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处于前驱期或缓解期的IBD患者亦可表现出类似IBS的症状,进而可能造成该类IBD与IBS相互混淆。该类IBD表现出IBS样症状,而IBS存在肠道黏膜低度炎性反应的现象,使IBS与IBD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故有学者以此提出针对IBD和IBS的新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了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认识IBS和IBD,现从两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3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诊断


随着对IBS、IBD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断标准也随之不断更新。对于IBS患者而言,根据目前广泛应用的罗马III诊断标准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体格检查,并结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和结肠镜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一般不难做出IBS的诊断。同样,虽然目前缺乏诊断IBD的金标准,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活组织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结肠炎,依然可以做出IBD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诊断IBS和IBD会面临各种问题,进而产生困惑和疑虑。


1.面对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的患者,可否放心地做出IBS的诊断:初始诊断为IBS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定期随访后,部分IBS患者可能会被诊断为IBD。Potr等对9341例IBS患者和18678例非IBS患者进行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IBS患者中IBD的发病率是非IBS患者的8.6倍。Halpin和Foid纳入13项临床研究共1703例IBD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在所有IBD患者中,IBS的合并患病率为39%。即使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临床医师仍可能对是否做出IBS的诊断心存疑虑。在临床实践中,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体格检查,排除警报征象和其他功能性疾病不能解释的症状、体征后,对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积极做出IBS的诊断。Bcgtrup等进行的一项诊断302例IBS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基于症状的积极诊断策略效果并不低于排除性诊断策略(95%CI:-2.74~1.45,P=0.64)。即使有IBS样症状的IBD患者正处于IBD的前驱期,未能表现出典型的IBD临床特点,而是以IBS样症状为主,此时做出IBS的诊断,进行针对IBS的治疗,也能合理并有效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定期随访,也将更有利于IB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面对表现出IBS样症状的IBD患者,可否做出合并IBS的诊断:有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处于IBD缓解期的患者 可以出现IBS样的症状。考虑到IBS在人群的发生率(0%~20%)此阶段的IBD患者不应做出合并IBS的诊断。首先,此类IBS样症状是可以做出合理解释的。IBD缓解期的患者,虽然结肠镜检查可表现为黏膜愈合,但此时的黏膜仍存在一定炎性反应和免疫激活,导致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异常,表现出IBS样症状。IBS样症状的出现正是IBD患者肠道功能未恢复的表现。其次,在临床实践中,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应的辅助检查,通常情况下可以得知患者既往有IBD病史,此时患者即使表现出IBS样症状,就 临床诊断原则而言,在能用一种疾病进行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不应再做出合并两种疾病的诊断。


3.IBS与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的关系:MC是一种近年来才逐渐被发现和认识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水样腹泻,也可伴腹痛、腹部不适,与IBS的临床表现相重叠。MC主要分为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和胶原性结肠炎(collagcnous colitis,CC)两大类。 LC病理学诊断要求每100个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中有20个以上的上皮内淋巴细胞,黏膜固有层有单核细胞浸润。CC的病理学诊断要求结肠黏膜上皮下存在>10μm的异常胶原带。老年腹泻患者MC的发病率约为10%,病因学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失调和服用某些药物有关,该病经皮质醇激素或美沙拉秦等抗炎药物治疗后可有效缓解。鉴于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相似性,有研究显示MC与IBD的发生具有递进关系,病理学家多认为MC是IBD的前期阶段,也有认为MC是IBD的一种亚型。IBS与MC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表现相似,感染后IBS的组织学标本显示肠黏膜炎性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肥大细胞、肠嗜铬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明显增多,但未达到MC的诊断标准。 因此,推测发展为IBD的“IBS”患者可能是被误诊的MC患者,不能就此认为IBS与IBD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病进程。


4.如何面对“阴性”结肠镜诊断:结肠镜检查对于IBD的诊断必不可少,相应的病理活组织检查更是IBD诊断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实践中,由于IBD患者可能只处于前驱期, 肠道黏膜仅呈现显微镜下炎性反应而未表现出典型的IBD症状;或者病变位于小肠的CD患者,常规结肠镜检查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出现“阴性”结果此时,除加强对患者的定期随访外,必须完善相应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为了避免因“阴性”结肠镜诊断造成IBS和IBD误诊情况的发生,临床工作中也迫切需要应用新型鉴别方法。新型的生物标志物为IBS和IBD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并初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仍需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


二、治疗


IBS的传统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解痉药物、益生菌、止泻剂、导泻剂、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物和抗焦虑抑郁治疗。IBD的治疗原则是基于抗炎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升阶梯和降阶梯治疗方案。随着对IBS和IBD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提出以下一些新型的交叉治疗方案。


1.IBS的抗炎治疗:美沙拉秦是轻中度IBD治疗的首选抗炎药物。IBS尤其是感染后IBS患者的肠道黏膜存在低度炎性反应,就此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美沙拉秦治疗IBS的临床研究。Dorfcycv等对360例IBS患者进行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发现,与未使用美沙拉秦的患者相比,美沙拉秦组患者腹痛程度、腹痛持续时间、粪便性状等均明显改善。Barbara等在21家医疗中心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 对照研究发现,在腹痛(腹部不适)和腹胀程度的缓解方面,美沙拉秦并不优于安慰剂(63.80%比58.80%,P=0.903;62.41%比57.06%,P=0.184)存在低度炎性反应的部分IBS患者可能对于美沙拉秦治疗有持续应答。Lam等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平行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美沙拉秦改善腹泻型IBS患者腹痛、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的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但是对感染后IBS患者的腹部症状和粪便性状有所改善。美沙拉秦对IBS的疗效仍有争议,并非适用于所有IBS患者,存在低度炎性反应的某些亚型如感染后IBS可能从美沙拉秦治疗中获益。部分被误诊为“IBS”的MC患者可能也对美沙拉秦治疗有效。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评估IBS 与IBD的关系时,可能需要进行更好的异质组表型分型。


2.IBD的益生菌治疗:益生菌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IBS的治疗。研究表明IBS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厚壁菌和拟杆菌比例增加,菌群多样性减少,黏膜相关菌群数量增多及其组成成分改变。益生菌可能通过影响宿主的微生物菌群,保护上皮屏障的完整性,提高免疫调节功能,维持肠道正常运动进而发挥疗效。


随着益生菌应用的推广,不少学者在探讨益生菌对IBD的治疗效果。基于对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认识,尤其是厚壁菌门减少和变形菌门含量增加,研究人员一直在尝试应 用益生菌治疗IBD。益生菌对IBD的疗效有待商榷,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研究。


3.饮食预防:饮食控制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一级治疗策略,包括传统IBS饮食和低可酵解的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饮食,主要针对可引起症状的不被小肠吸收的短链碳水化合物、脂肪、咖啡因等。提倡定时、定量、少食多餐。IBD患者由于肠道黏膜的器质性损伤,其营养治疗主要强调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针对IBD的饮食尚未达成共识。


三、预后


IBS患者的病情可在经过治疗或不经过治疗后得到缓解,也可因某些饮食、药物、心理或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再次发作。IBD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亦可得到症状缓解,但因黏膜尚未达到组织学愈合,仍存在炎性细胞浸润,从而表现出IBS样症状;或者根据黏膜炎性浸润的严重程度,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Garcia Rodriguez等对新近诊断为IBS的2956例患者进行平均为期3年的随访发现,IBD的发病率显著提高(相对危险度为16.3,95%CI:6.6~40.7)。Card等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15.2%的IBD患者曾被诊断为IBS或进行过IBS相关的治疗,这一比例是普通人群的3倍。虽然这些研究表明IBS与IBD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相关性,但IBS转变成IBD仍无确切的证据。因此,推测部分表现为IBS样症状的MC患者易被误诊为IBS,而MC具有发展为IBD的倾向性,从而造成这种IBS可转变为IBD的假象。


四、结语


在临床实践中,能否正确认识IBS与IBD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对于IBS与IBD的诊断,应严格遵循相应的诊断流程,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及时做出相应的诊断。对于IBS与IBD的治疗,虽然目前提出了许多新型交叉治疗方案,但缺乏充足的支持证据,治疗效果仍存在较大争议,相关共识意见《中国IBS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和 《IBD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推荐的治疗原则依然是IBS与IBD治疗的根本策略;对于二者的预后,IBS能否最终转变为IBD仍需进一步探索。


文献来源:中华消化杂志,2017,37(5):356-35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沙龙速记 | 文军宝医生:非常情况,试试粪菌移植
腹泻是怎么引起的
食物不耐受和肠易激综合征
新文速递 | ①Microbiome:吸烟的危害远超过你的想象!②GUT:菌群移植对IBS患者真的无害吗?
饮食习惯影响IBS发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