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王”名帖摭谈(完) | 墨池头条

十七、风行雨散润开花——《鹅群帖》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言为心声,清雅流美,晤对之际再度穿越历史隧道,努力去浸润“风行雨散,润色开花”之风情。应该说,此等审美感觉是从被专家疑为米芾的临本中才能读到的。相比《阁帖》,米芾临本更见生动畅达,甚至在拜赏时不容你的视觉停留在其中某个瞬间,必须自始至终一气赏完方作罢。这或许就是经典名帖中的时间性艺术特征决定的吧!因此,笔者试以此摹本与诸君共赏。

项穆《书法雅言》云:“夫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逾也。”此一段落正可用于解读此帖。试看,在八行之中大小不拘,欹正时变,聚散相依,虚实相生,在看似点画曼舞之中却给人一种多而不乱、动中有静之美,相同之字更是一任变化,自如天成,真可谓“不乱行伍,不逾体格”之上品也。

张怀瓘《书议》云献之“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也可以说,所谓风流就体现在笔法与体势之中。此法帖既含一拓直下法,又有篆籀意。此两种笔法,前者在《廿九日帖》中多见,后者在《鸭头丸帖》中更为突出,兹不赘述。正是由此两种笔法的灵活穿插出现,带来了非行非草、行行草草之风流。“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从而有“神俊”之独绝高誉也。具体而言,除行书占大多数以外,诸如“献之”“再拜”等,线条流美婉约,为此帖更增添了无穷魅力。

而体势多变更为此帖独特之处。乍观之,全篇几乎融于一种欹正变化之中,左倾右倒,前仰后合,真正体现出倜傥不群之风姿。首行“献之”右倾,第二行“上”“下”左右欹正平衡,第三行体势之变则超乎常态,自上而下,宛若游龙,顺势而下,平添贯通之势。第四五两行居全篇之中,略归平正,以稳定乾坤,而第六行又复荡开,在左右回旋中逐渐向第七八行过渡,最后在“献之等再拜”五字中渐归平静。整篇通过体势的不同变奏,构成了一部优美的乐章。

单字之大小对比不仅利于体现流畅性,亦可增强空间变化,诸如“事”“崇”“鹅”“谢”之大,“再”“不”“上”“士”之小。若不单独审视,反而不易察觉,为何?因为这些变化并非忽而写大或忽而写小,而是在渐变之中出现。这也符合旋律行进之则。在一段和谐乐章中总是会逐渐地进入一种或强或弱的情绪,而不是突兀地出现。这也符合人的生理机能。诸艺皆然。再细赏此帖,小字出现在一般书就两三字之后方渐渐变大,而大字出现亦非凌空独立,也是有几个较大之字前后衬托,从而形成了一种视觉欣赏中约定俗成的渐变式的和谐美。

全篇虚虚实实,云花满眼,而视觉上右上部分的实与左下部分的虚形成对比。右下角之“不审”较重,又与左上角“复归”处形成一个小的呼应。如此以来,阵势明了,出奇制胜。中间四行之下部用笔略重,给全局增加了稳重之感,亦可谓妙绝。而体现重与实,除用笔多按、笔道加粗以外,笔画多用并笔,如“海”“静”“无”“虚”“归”等字,而这在米芾用笔中为常用之法,以此亦可佐证此法帖为临本之说。

单字造型之美多体现在字内空间的营构上,虚实之中多有潜虚半腹之法,如“动”“无”“刘”“道”“谢”诸字,皆注重松紧对比,虚实同构,从而也进一步体现了“小王”结字外拓之独特美。

当然,面对经典,膜拜之余,不能无视其中不和谐之处,且对于任何法帖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并反思,并且合理取舍,方能真正得其主旨。笔者以为,“常忧”二字相连处笔画冲突,这在“二王”其他名帖中较为少见,也与不激不厉之魏晋风韵相左。此权为一家之言。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从取法方面来说,当下众多学“米”者欲寻高境,必须上溯“二王”等晋唐经典,而此帖因为多有“米家法”,故由此入手,或易窥其门径,再扩而广之,或可登堂入室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晋·—王献之—《鹅群帖》
王献之《鹅群帖》赏析
京东网上有《怀仁集圣教序》墨皇版、刘铁云版、官方版、董其昌题字版,哪个版本最好?
王羲之现存的一部“神帖”,赵子昂学到了5成水平,便成为了一代宗师
微头条
王羲之死前,留给王献之800字的“书法密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