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
X

  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
  脾衰比腎虛更可怕、脾衰人就廢了一半
  爲什麽脾衰比腎虛更可怕呢?
  先從生命力量的動力談起吧,通常人們認爲:
 「生命的動力源頭源于“心臟”,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因此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然而現實中許多西醫醫師從來就沒拿著脾當回事兒,說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不知道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另有一些人誤認爲生命力量的動力是腎,這是錯誤的,因爲只有脾分泌的物質強壓給腎臟,腎臟才有力量過濾血液中的雜質。
  當然腎影響脾,但脾又反過來又影響腎,先天在脾,後天亦在脾,人出生後,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也還是那麽大小,始終沒有變化,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歲時,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
  如果將脾再次填實,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
  脾與肝相輔相成,脾也存血。
  脾切除之後,肝失去了脾的滋潤,肝臟就會暴裂,人也就會全身沒勁兒,常患血毒疾病,皮膚上總起疙瘩。
  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爲什麽能夠音訊可以傳得很遠呢?
  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
  脾衰會有哪些現象呢?
  像頭部五官不清,視力下降,眼球內玻璃體混濁,眼球內熱、澀,眼球在運轉時覺得空、暈,眼球脹,這些都是脾衰所致。
  頭脹、大腦發空、昏沈、困乏,根在後腦,也可說是脾的問題。
  脾衰則力不從心,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
  頭暈的源頭在于後腦發空,淺層
次明著是脾的問題,深層次暗中則是腎的問題;只有解決了脾衰的問題,後腦所表現的症狀和感受才能明顯好轉。
  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患者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爲是闌尾炎。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于心衰,病情發展隱蔽,變化微小,由于檢查不出來,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即使是在病情惡化時,也難以找到實質上的證據。
  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就會極度疲勞,接著就昏睡過去;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就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麽,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沈沈、疲勞至極。
  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脾有病,人就廢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響到大腦的功能狀態,腦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腎枯竭的背後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腎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腎還重要!
  腎有問題影響脾~脾出了問題直接就影響到腎。
  心臟衰竭的背後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
  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個詞,其實“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
  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濕就不存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濕;脾臟濕,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脾衰,人會挺不起胸,在兩乳爲一水平線處塌陷;牙齒連根脫落,嚼食物時沒有力,就在于脾衰沒力氣;關節疼,是脾腎衰老,不平衡所致。
  脾衰在平時體會不出來,用手法檢查時,只要一推動脾的能量,全身的虛損就會暴露出來~眼球鼓,頭暈,全身乏力,下肢沒勁,數日才排便一次;睡眠時,經脈與絡脈沒有力量。
  大腦的問題益在遠程治療,距離大腦越遠,神經就越敏感,反射的速度越快,療效也就越明顯。
  心肝脾腎既是相通相連的,又是互相制約的。
  脾衰源于“一臟器衰,另一臟器同樣也衰”。
  在一定特定的環境下,五臟互相幫助,互相制約,互相依賴,又各自保養,反之則形成枯竭。
  脾真空能是暗的真空能量,不明顯表現出來,難以被人們發現。
  胰腺癌、白血病、淋巴癌等源發于脾被暗的真空能量所焚而至脾焦;若要將腎水輸送到胰腺,需要一年的時間方能到達,而實際上患者此時早已經沒有提升的能量了。
  治療時,要抓住一臟,其餘爲輔,以主要的臟器帶動其他臟器,心肝兩個臟器就要加大能量推動循環。
  在損傷中,惟有脾的損傷最殘忍。
  脾膨脹(脾大)究竟能到何種程度不好說,因人而異。
  脾損傷大了,五臟六腑下垂,需要往上提氣,不然損傷者也就臥床倒下了。
  脾繼續增厚,增厚的狀況又無法具體準確地測量。
  脾大壓迫得人喘氣困難、行動不便,但卻沒有脾衰躺下的症狀。
  脾增大是由于脾在吸收能量的同時,向外代謝氣體泡沫的通道被堵塞所致。
  脾大患者的脾已不同于正常人的脾,已沒有功能,必須人爲地疏通,慢慢地進行;只要一動,人就會感到虛,只要有虛就會有反應;再看看肝有什麽變化,是否有問題,疏通心腎;在上腹肌膚下八寸深的任脈上,兩個並列穴位是個堵塞的鎖,此點打通才能做到上下貫通。
  現實情況是,脾雖然也有些力量,但這是虛的,不是實的。
  脾其實並沒有實質性增大,脾實際很小,脾內組織間充滿了氣體泡沫,逐漸通過置換,可以將氣體排出來。
  脾大的産生因人而異,不是都增大,這說明脾大者是脾先天不健全。
  脾若沒反應,就是它被真空能燒壞,脾只能松弛,燒壞死性,再也不能回縮産生反應,若是這種情況,用什麽辦法都已無效了,凡關系到脾的問題則不能輕易動手。
  治病本身很難,原則是要順勢利導;排毒之後,遺留下的損傷更是難以治療,要順其自然,不能強人所難。
  其他的臟器損傷,如肝硬化、經治療後的肝纖維化、胃潰瘍等經過三至四年時間的休養可以恢複,因爲臟器自身具有再生能力;人體五臟六腑中,只有胰腺沒有再生能力!
  因而遺傳病誰也解決不了。

  關于脾虛~脾是幹什麽的?
  脾不適的症狀分類
【脾熱】指脾受熱邪或過食燥熱食物所引起的熱証。主要症狀有唇紅、咽乾、心煩、腹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黃短等。
【脾氣虛】指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臨床表現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後易脹,伴有眩暈,倦怠,面色萎黃等氣虛症狀。多見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慢性痢疾,貧血等。
【脾虛濕困】指脾虛內濕阻滯的病理。脾主運化水濕,爲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主要症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泄瀉,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多見於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陽虛】即脾胃虛寒。主要症狀有胃脘冷痛、腹脹滿、唉逆、嘔吐、食少、便塘或久瀉久痢、倦怠、尿少、浮腫、消瘦、舌淡苔白、脈虛緩。多見于胃十二指揚潰瘍、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腫、白帶等
【脾陰虛】指脾胃的陰液不足而影響受納運化。主要症狀有唇燥口乾,喜飲,口淡無味,飲食減少,大便乾結,舌紅苔少或舌面光滑等。(脾胃陰虛)
【心脾兩虛】即心脾兩臟俱虛。主要症狀有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食欲減退,腹脹、便塘、倦怠、面黃、苔白、脈細。多見于神經官能症、貧血等。
【脾胃濕熱】指濕熱內蘊脾胃。主要症狀有身目俱黃,腹脹脘痞,飲食減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黃,苔黃膩,脈儒數。多見于黃膽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膽疾患。有些皮膚病如濕疹,膿庖瘡等也和脾胃濕熱有關。
  轉(一):
  中醫脾虛證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雖較繁雜,但就筆者長期的臨床觀察,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等,我在治療方面積累了點滴經驗,現略述如下:
  脾虛嘔吐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儒弱。
  脾虛嘔吐爲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虛泄瀉證見大便時塘時瀉,遷延反複,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方選參苓白術散化裁。
  脾虛水腫證見身腫,腰以下爲甚,按之凹陷不易恢複,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沈緩。
  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爲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
  轉(二)~肝郁脾虛
  中醫肝郁脾虛證最常見的五個症狀依次是脈弦、胸脅脹悶、納呆食少、舌苔白和神疲乏力
  轉(三)~脾腎陽虛
  脾腎陽虛證,外邪入裏、勞倦內傷,久病虛損均可導致脾腎兩臟陽氣虛衰。
  久瀉久利、水邪久踞,致脾腎兩臟陽衰,或他臟虛損漸及于脾腎,均可造成兩臟同時虛衰而爲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提示脾腎兩臟機能減退、運化失職,水濕停滯、陰寒內盛、全身臟腑功能失調。
  脾腎陽虛是以虛爲主夾有實證之證候。
  主  症:下利清谷、腰膝酸軟、肢體浮腫、形寒肢冷。
  臨床表現:下利清谷或久瀉滑脫或五更泄瀉,少腹冷痛,腰膝酸軟,小便不利、面目肢體浮腫,甚則腹脹如鼓,形寒肢冷,面色蒼白。
  舌淡胖,苔白滑,脈沈細。
  轉(四)~心脾兩虛
  (1)症  狀: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多夢,易醒,醒後再難入睡,或兼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無味,或食後腹脹,不思飲食,面色萎黃,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象緩弱。
  此種不寐臨床上比較多見。
  (2)病  機:由于心脾兩虛,營血不足,不能奉養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夢、醒後不易入睡;血虛不能上榮于面,所以面色少華而萎黃;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爲氣血不足之象;脾氣虛則飲食無味,脾不健運則食後腹脹,胃氣虛弱則不思飲食,或飲食減少;舌淡、脈緩弱,均爲氣虛、血少之征。
  本型病人多爲勞心過度,傷心耗血,或婦女崩漏日久,産後失血,病人體衰或行大手術後以及年老氣虛血少等,引起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而致不寐。
  有的病人則飲食勞倦傷及脾胃,胃氣不和,脾陽不運,食少納呆,氣血化生來源不足,無以養心,而致心脾兩虛。
  正如《景嶽全書·不寐》中說:
 「無邪而不寐者,必營血之不足,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
  因而辨證施治時,必須將以上病機及辨證要點結合起來,辨證方能更加準確。
  (3)治  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4)選  方:歸脾湯。
  (5)用  藥:黨參30g,黃芪18g,當歸12g,龍眼肉12g,白術9g,木香6g,陳皮6g,伏神15g,酸棗仁18g,遠志15g。
  (6)方  解:方中黨參、黃芪補心脾之氣,當歸、龍眼肉養心脾之血,白術、木香、陳皮健脾暢中,伏神、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
  共奏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效。
  (7)加  減:如心血不足者,可加白芍10g,熟地、阿膠珠各12g,以養心血;如不寐較重者,酌加五味子12g,柏子仁15g,有助于養心安神,或加合歡皮12g,夜交藤、龍骨、牡蠣各30g,以鎮靜安神;如兼見脘悶納呆,苔滑膩者,加半夏、厚樸各10g,陳皮12g,伏苓15g,以健脾理氣化痰。
  脾虛便塘者,宜溫脾安神,可選用“景嶽壽脾煎”(人參、白術、山藥、乾薑、炒棗仁、遠志、蓮肉、炙甘草);偏于氣虛者,可選用“六君子湯”(人參、炙甘草、伏苓、白術、陳皮、半夏)加炒棗仁、黃芪;偏于血虛者,宜養血安神,可選用“伏神散”(伏神、熟地黃、白芍、川芎、當歸、白伏苓、桔梗、遠志、黨參、紅棗);若偏于心氣虧虛者,宜益氣鎮靜爲主,可選用“安神定志丸”(人參、伏苓、伏神、遠志、石菖蒲、龍齒);偏于心血虛者,可用“甘麥大棗湯”加味。
  轉(五)~心脾兩虛 病例
 「女,32歲,單身,企業管理人員,工作較忙,不沾煙酒。」
  症  狀:
 「1,早醒,睡眠質量差,易做夢。
  2,最近半年腰腹長了很多肉,食欲未明顯增加,運動量及生活方式均正常。
  3,臉上和頸部長痘痘。
  4,記憶力減退,精神不好,面色黯淡,發黃,易疲勞。
  5,早起口苦。
  6,怕冷,久坐腰部會酸累,受不住。」
  在中醫看過,說是心脾兩虛,我隨口問了一下,是不是腎虛,他未明確認可,卻同時開了“歸脾丸”和“百令膠囊”藥給我。
  想問一下,我究竟是腎虛還是心脾兩虛?
  如果是腎虛,是陽虛還是陰虛?
  問題補充:
 「本人身高158,體重50公斤,基本無性生活。
  無盜汗現象,近兩月經量減少。」
  醫生所開中藥已快吃完,並無明顯改善,應該怎麽辦?
  如是心脾兩虛,在飲食方面應注意什麽?
  謝謝。
  百度回答:
 「那位中醫說的對,你確實是心脾氣血兩虛,且心腎不交。
  所以有你所說的那些症狀。
  但是不是腎虛,自然就不存在陰虛或陽虛的了,不過不及時治療的話是會對腎造成影響的。
  因爲心主火,脾主土,腎主水,相信你也了解中醫五行學說中的相生相克的關系。
  歸脾丸是適合你的,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
  上述諸症雖屬心脾兩虛,卻是以脾虛爲核心,氣血虧虛爲基礎。
  脾爲營衛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曰: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爲血。」
  故方中以參、芪、術、草大隊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心;伏苓(多用伏神)、酸棗仁、遠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複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用法中薑、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
  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爲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
  歸脾丸分析
  轉(六)~脾肺氣虛
  脾肺氣虛證是指由于脾肺兩臟氣虛,出現脾失健運,肺失宣降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食欲不振,腹脹便塘,久咳不止,氣短而喘,聲低懶言,乏力少氣,或吐痰清稀而多,或見面浮肢腫,面白無華,舌質淡,苔白滑,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主要以咳喘,納少、腹脹便塘與氣虛證共見爲辨證要點。
  脾爲生氣之源,肺爲主氣之樞。
  久咳肺虛,肺失宣降,氣不布津,水聚濕生,脾氣受困,故脾因之失健。
  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濕濁內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虛損。
  久咳不止,肺氣受損,故咳嗽氣短而喘;氣虛水津不布,聚濕生痰,則痰多稀白。
  脾運失健,則食欲不振,腹脹不舒;濕濁下注,故便塘。
  聲低懶言,疲倦乏力,爲氣虛之象。
  肌膚失養,則面色晃白,水濕泛濫,可致面浮肢腫。
  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爲氣虛之征。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單純的肺氣虛證、脾氣虛證相辨別。
  單純的肺氣虛證以咳喘不止,短氣乏力等肺的定位症狀爲主;脾氣虛證以食欲不振,腹脹便塘等脾的定位症狀爲主。
  本證除了見一般氣虛症狀外,還同時見肺脾兩虛的定位症狀。
  轉(七)~脾虛忌食物品
  脾虛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鴨肉
  性涼之物。《飲食須知》中曾說:
 「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
  清.王孟英亦云:
 「多食滯氣,滑中,凡為陽虛脾弱,......皆忌之。」
  因此,脾虛之人,尤其是脾陽不足者忌食鴨肉。
 ※甲魚
  有涼血滋陰作用,屬于清補食品,滋膩之物,多食久食則有礙脾之運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尤其是脾胃素虛之人,應當忌食之。
  正如《本草從新》中所告誡:
 「脾虛者大忌。」
 ※田螺
  性寒,味甘鹹,有清熱解暑作用。
  正因其性質大涼,《隨息居飲食譜》中才明確告誡:
 「多食寒中,脾虛者忌。」
 ※螺螄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作用,但對脾胃虛寒之體則不相宜。
  正如《本草彙言》中指出:
 「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
  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洩不實,不宜食之。」
  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說:
 「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故凡脾虛者,法當忌食之。
 ※蚌肉
  性寒,味甘鹹,能滋陰、清熱,但脾虛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傷脾胃陽氣。
  所以,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告誡:
 「蚌,甘鹹寒。多食寒中,脾虛便滑者皆忌。」
 ※牡蠣肉
  性質微寒,味甘鹹,雖有滋陰養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則導致脾胃虛寒,加重消化系統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虛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瀉者均忌多食。
  清.黃宮繡還說:
 「脾虛精滑者忌。」
 ※梨子
  生梨性涼,脾虛切忌。
  正如《飲食須知》中所言:
 「多食令人寒中,損脾,生食多成冷痢。」
  如《本草經疏》亦云:
 「脾虛洩瀉,法鹹忌之。」
  清.王孟英也曾指出:
 「中虛寒瀉者忌之。」
  因此,凡脾虛之人,尤其是脾胃虛寒腹瀉便塘者,切勿食用。
 ※山查
  又叫棠株、山裡紅。
  能開胃消食,但有損害脾胃之弊。
  如《本草綱目》中曾說:
 「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于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
  如《本草經疏》中也指出:
 「脾胃虛,兼有積滯者,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
  元.朱丹溪還認為:
 「山查,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發之氣也。」
  因此,脾虛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甜菜
  又叫君達菜。
  其性涼,有損脾氣。
  如《本草求真》中指出:
 「脾虛人服之,則有腹痛之患,氣虛人服之,則有動氣之憂,滑腸人服之,則有洩瀉之虞。」
  由此可見,對脾氣虛弱,尤其是脾虛便塘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枸杞子
  性平,味甘。
  但古代醫家也有認為,枸杞性寒。
  如《別錄》中說它:
 「微寒。」
  于《食療本草》認為:
 「寒,無毒。」
  在《本草求真》中還說:
 「枸杞,甘寒性潤。」
  正因如此,對平素脾胃虛弱,或素有脾胃虛寒便塘者,皆當忌之。
  正如《本草經疏》中告誡:
 「脾胃薄弱,時時洩瀉者勿入。」
  此外,脾虛者根據其宜忌原則,應當忌食或少吃:
 「阿膠、馬奶、牛奶、海參、甲魚、螃蟹、蛤蜊、蚌肉、蜆肉、鰒魚、芝麻、蕎麥、柿子、柿餅、荸薺、柑、橘、香蕉、桑椹、無花果、獼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蘿蔔、水芹菜、落葵、菊花腦、筒蒿、菠菜、蓴菜、髮菜、蕺菜、地瓜、絲瓜、生菜瓜、生黃瓜、紫菜、地耳、金針菇、草菇、菊花、金銀花、地黃、決明子、西洋參、胖大海、薄荷。」
  睡覺常流口水可能是脾虛
  人在睡覺的時候容易流口水,原因有很多個:
 「睡覺姿勢不恰當的話,比如說趴在桌子上睡覺,或者壓著臉睡覺、張著嘴睡覺,都可能導致睡覺時流口水。」
  劉主任說:
 「此外,如果口腔內不健康的話,也會在睡時“控制不住”口水。
  如果人每次刷牙刷得不徹底,齒縫中食物堆積,就會導致牙齒患病,炎症會加大唾液的分泌量。」
  據介紹,如果口腔被細菌感染的話,口腔內出現潰瘍,且潰瘍處有明顯的疼痛感,那麽人睡覺時也會流口水。
  此時只要用藥使潰瘍處愈合,睡覺時就不會流口水了。
  劉主任說:
 「有時口水的味道和顔色也會反映出一些疾病。」
  例如:
 「如果口水鹹鹹的,顔色淡黃,則可能是因爲牙龈發炎或是牙石多了。」
  所以,口腔專家總是強調刷牙、漱口的重要性。
  睡時磨牙也會導致流口水
  知道嗎?
  如果人在睡覺時總是磨牙,這樣的人也很容易在睡時流口水。
  據劉主任介紹:
 「晚上睡覺總磨牙,會刺激大腦神經促使口水分泌,這也是人在睡時會流口水的原因之一。」
  另外,人的飲食習慣也會導致人睡時流口水。
  喜歡吃辣的,喜歡喝酒都可能導致流口水。
  如果牙齒有畸形的話,人也會流口水的。
  劉主任說:
 「有些人的前牙形狀特殊,向前凸出的很明顯,睡覺時嘴唇就不能很好的覆蓋住凸出的前牙,睡覺時上下嘴唇之間總是有個縫隙,不能完全的閉合在一起,口水就很容易流出來。」
  由此可見,不單單是口腔內環境出問題會導致睡時流口水,牙齒不健康也是原因之一,這需要到醫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確定治療方式。
  劉主任說:
 「脾虛是流口水原因之一
  很多人對睡覺流口水並不在意,覺得是睡得太香太熟了,才會流口水。」
  劉主任說:
 「還有一部分人認爲流口水是人的正常表現,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尤其愛流口水,覺得這些都是人體正常現象,不用太擔心。」
  據劉主任介紹:
 「口水,醫學上又叫做唾液,是無色透明狀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潤滑口腔保護牙齒。」
  正常情況下,人體唾液的分泌量每天大約是1500毫升。
劉主任說:
 「人有時睡覺流口水是身體某些疾病的表現。
  像是人體脾虛的話,面部肌肉得不到足夠的涵養,很容易變得松弛,人在睡覺時自然就會流口水。
  這個原因經常被大家忽視。」
  一般脾虛的人會有這樣的表現:
 「日常飲食沒有食欲;
  腹脹腸鳴;
  大便時乾時稀;
  腹痛,身體消瘦等。」
  劉主任說:
 「一些胃病患者在發病前也可能有流口水的症狀。」
  調脾虛從節制飲食開始
  劉主任表示:
 「脾虛和人飲食無節制有關系。」
  現在很多年輕人吃飯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遇到好吃的就多吃,時間來不及了就不吃,吃飯沒規律加上暴飲暴食,都會産生脾虛。
  如果飲食上吃了太多的辛辣、寒涼、油膩等食物的話,很容易會傷害到脾的健康。
  另外,甜食如果常吃多吃的話,也對脾的健康不利。
  脾虛的人可請中醫詳細號脈,確知病因後再行服藥。
  劉主任說:
 「脾虛的人飲食上適宜吃清淡的東西,像是山藥、薏仁等熬成的藥粥都較適合脾虛的人食用。
  盡量遠離辛辣有刺激性的東西。」
  另外,生活中很多食物都有健脾的功能。
  像是蓮子、扁豆、大棗、栗子等,都對緩解脾虛有效,飲食上不妨多安排一些。
  脾虛吃什麽??
  直接吃藥就吃“歸脾丸”吧。
  脾虛證的宜忌食物
  宜食食物,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
 「粳米、籼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蔔、馬鈴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
 「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交白、莴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
 「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
 「蕎麥、山查、蘿蔔、香菜等。」
  食療
  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臟腑,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亦不可缺少,但必須根據病人平素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來選擇飲食,即所謂“辨證施食”。
  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薑、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欠實、蓮子”肉等。
  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乾寒生津之品。
  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蔔、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一、藥點藥飯
  藥點、藥飯是將谷物與某些食物和藥物一起制作成飯、糕、餅、包子、饅頭等主食或點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1、橘紅糕:鮮橘皮10克,打碎成細粒後用糖浸漬,再和入面粉制成糕點。
  適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饅頭:白豆蔻粉6克,撒入適量的面粉內,再蒸煮成饅頭。
  適用于腹脹、食欲不振。
  方3、紅棗益脾糕:紅棗30克、白術10克,乾薑1克,雞內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將汁與面粉500克及適量的糖制成糕。
  適用于胃呆納減,大便塘薄。
  方4、山藥飯:山藥、蓮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淨切碎,蓮肉去皮,芯後煮爛,再與粳米一起煮飯。
  適用于脾虛泄瀉、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黃芪、白術、山藥、山查、伏苓、陳皮、湘蓮末、黨參各5克。先將上述藥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
  適用于脾虛泄瀉,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適量,將砂仁、三七研爲細末,拌勻即成。
  適用于胃脹痛、嘔吐納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紅糖適量,將火麻仁研末、芝麻洗淨,放入玉米粉拌勻,再加入紅糖用水和面做成糕。
  適用于脾虛名血虧損引起的便秘。
  方8、薑糖山芋:山芋500克,生薑2片,蜂蜜適量同煮。
  適用于腸燥便秘。
  二、補脾的食譜
 ※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藥蛋)
  味甘、性平。
  作  用:補氣、健脾。
  宜于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作  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
  宜于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
  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
  味甘、性平。
  作  用:益胃氣,托痘疹。
  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
  屬于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藥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
  作  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
  宜于脾氣虛弱,食少便塘,慢性泄瀉。
  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
  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
  作  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
  宜于脾虛食少,反胃,瀉泄。
  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
  作  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
  宜于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
  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
  作  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
  宜于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
  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兔肉
  味甘、性涼。
  作  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
  宜于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
  虛寒、泄瀉者忌食。
 ※豬肚(豬胃)
  味甘、性溫。
  作  用:補益脾胃。
  宜于虛弱、泄瀉,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牛百葉)
  味甘、性溫。
  作  用:益脾胃,補五臟。
  宜于病後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
  味甘、性溫。
  作  用:補虛弱、益脾胃。
  宜于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牛肉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作  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
  宜于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桂魚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作  用:補脾胃,益氣血。
  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
  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泥鳅
  味甘、性平,歸脾、肺經。
  作  用:補中益氣,利水祛濕。
  宜于中氣不足、泄瀉、脫肛。
 ※粳米(大米、硬米)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作  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宜于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塘,脾胃不和,嘔吐、泄瀉。
 ※籼米
  味甘、性溫,歸肺、脾、心經。
  作  用:補脾胃,養五臟。
  宜于脾虛濕盛腹瀉。
  熱證、濕熱證、陰虛證忌食。
 ※糯米(江米)
  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
  作  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
  宜于脾虛腹瀉,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
  作  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
  宜于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
  氣滯腹脹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
  作  用:健脾,補腎。
  宜于脾胃虛弱,腹瀉,嘔吐。
  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
  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
  作  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
  宜于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潰瘍。
  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莴苣同食。
  脾虛是,指脾氣虛弱的病理現象。
  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
  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脾虛則水谷精微無以傳輸運化,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儒養,從而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身倦乏力、食後困倦、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塘瀉;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怯冷,婦女脾虛帶下;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細弱無力等一系列脾虛表現。
  脾虛的人宜食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
 「粳米、籼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葡萄、紅棗、胡蘿蔔、馬鈴薯、香菇等。」
  忌食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
 「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萊、交白、莴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其中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
 「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
 「蕎麥、山查、蘿蔔、香菜等。」
  當然,這些也不是絕對的,是個人體質而言。
  食療參考方
 ※粳米粥
  粳米50克,葡萄乾10克,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乾,共同炖煮至稀爛即。
 ※番薯
  俗稱甘薯、山芋、紅薯。
  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
 《隨息居飲食譜》中說:
 「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益顔色。」
 《綱目拾遺》認爲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
  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大棗
  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
  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
  明·李時珍稱“棗爲脾之果,脾病宜食之。”
  對脾虛便塘、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
  健脾,可用:
 「山藥、白術、苡仁、土豆、白扁豆、紅薯等。」
  只要是長在地裏深處的都可以健脾。
  用它們熬粥、炖肉、單煮均可,如果放一點荷葉,醒脾效果會更好。
  特別注意
  脾虛一般不會單一出現,或夾寒,或兼熱,或有氣滯之象等,所以一般沒有固定的方劑。
  要調理好脾虛,你需要請中醫爲你辯證清楚後,用藥才會收全功,否則雖脾虛有所好轉,而其它症隨之而起,得不償失。
  至于飲食上的調理:
 「一般宜清淡易消化飲食;
  藥粥一般用山藥,薏苡仁,等爲基質,並可長期服用。」
  治以疏肝理健脾除濕。
  中成藥可吃“負方加味歸脾顆粒”(同仁堂佳),“附子理中丸”對脾虛有用,很燥,不能久吃,我用一瓶後發現血壓升高,“藿香正氣丸”對濕盛好一些,脾虛最好用“補脾益腸丸”,我是吃“藿香正氣丸”吃好的,可長期食用。
  胃寒,脾虛,“附子理中丸”和“人參健脾丸”可以一起服用嗎?
  可以。
  飯前半小時,飯後半小時吃。
  附子理中丸、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散,我適合服用哪一種?
  我常年手腳冰涼,體型偏瘦,面色暗啞,容易腹瀉,身子很容易乏力,有時痛經。
  去年吃過中醫開的湯藥,他說我是供血不夠,導致血液不能通達與四肢末端,方子裏有附子,吃過藥後手腳曾經溫熱過,停藥後不過持續時間也就2、3個月,現在還是老樣子。
  他說我脾胃虛寒,還有腸炎,列了一些禁食的東西。
  我是否應該吃些健脾胃的藥?
  哪種適合我?
最佳答案:
 「按照你所描述的症狀“常年手腳冰涼,體型偏瘦,面色暗啞,容易腹瀉,身子很容易乏力,有時痛經”,應該是屬于脾陽虛,脾胃運化不力,所以氣血不足,消化不好,身體疲乏,畏寒怕冷,時有痛經。
  附子理中丸、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散雖然都有健脾補中的功效,但附子理中丸溫補脾陽,更適合你使用。
  附子理中丸由附子、乾薑、人參(或黨參)、炙甘草組成,有溫陽健脾益氣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納差、怕冷、腹痛等症狀。」
  歸附地黃丸、附子理中丸、參苓白術散、歸脾丸、補中益氣丸,請問我該服用哪幾種?
  我長期口臭、鼻臭,舌苔白、膩,舌面粗糙、乾燥,咽喉異物感強烈、口乾、嘴發酸、腸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鼻炎、咽炎,以前手淫頻繁,現在戒了,手腳冰冷,冬天怕冷,夏天怕熱,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大便以前稀塘,現在吃了藥好些了,睡眠還好。
  我現在主要是被口臭和鼻臭困擾,做了很多檢查(鼻咽部CT、食管鋇餐、胃鏡、喉鏡),沒查出什麽大問題,是濕熱、脾腎陽虛嗎??
  請問我該吃什麽中成藥啊??
  桂附地黃丸補腎陽,補中益氣丸,提升中氣,補脾陽;
  附子理中丸則脾腎雙補,脾虛不能喝涼的水或飲料,要溫熱的,吃水果最好在暖氣上放一放,並且食補配合,山藥熬粥,薏米熬粥,黃豆打豆漿(打的時候可以放入薏米或山藥)這都是健脾的,另外每天早晨一個煮雞蛋(一定要整的),健脾的,有強效。
  可以吃“同仁堂”的“當歸健脾丸”
  我經常肚子痛(喝過冷的東西和肚子受冷就會痛)拉稀。
  是不是胃寒脾虛的症狀,要如何治療和預防?
  是屬于脾胃虛寒,宜“理中丸”合痛瀉要方:“人參10g白術10g 乾薑10g 炙甘草6g 防風6g 陳皮10g白芍10g。”水煎服。
  我性別男。
  前幾年得了胃病,主要症狀是飯後胃脹嗳氣,渾身沒有力氣。
  當時我吃的藥是“同仁堂”的“舒肝和胃丸”,稍微好了一些,不過經常反複(這藥是親戚推薦的)。
  後來我考慮到可能是心理因素致病,就慢慢調理身心,前不久,飯後胃脹嗳氣的症狀漸漸消失了,偶爾還會反複。
  我現在的主要症狀是“身體虛弱,沒有精神;嗜睡,經常要睡九個小時以上,醒後還是乏力;手心常常出汗,站立一個小時後就疲倦;大便塘稀。”
  我去藥房,藥師對我說,我是脾虛,不應該吃舒肝和胃的藥,否則加重脾虛,應該吃健脾的藥。
  前幾天我去醫院看中醫,醫生說是濕氣太重,給我開了一點中藥,試試效果。
  我現在正在煎藥服藥,好像沒什麽效果。
  藥方如下:
 「茵陳、陳皮、柴胡、佩蘭、厚樸、薏苡仁、藿香、五指毛桃、豆蔻、伏苓、槟榔、白術。」
  我想請教一下,從我的症狀來看,是不是脾虛濕盛?
  應該吃什麽藥好呢?
  因爲住在宿舍,煎藥很麻煩,吃什麽中成藥好?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幫助,謝謝。
  脾虛有濕
  脾虛有濕,是一個中醫學術語,指脾虛濕困和濕困脾陽兩個臟腑辯證方法。
脾虛濕虛,指脾虛內濕阻滯的病理。
  脾主運化水濕,爲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
  主要症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泄瀉,甚或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
  多見于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這是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産生的病症,是內因。
  簡單來講體內有濕是因爲脾虛,病機在脾,故要補氣健脾,佐以燥濕。
濕困脾陽,與脾虛濕困症狀大致相同,但病機上稍有差異。
  濕困脾陽,是因外濕影響脾陽的運化,脾臟本身無病,只因飲食或氣候環境等外因引起水濕過重,脾困其中,阻礙運化功能。
  這種病症簡單來講就是脾虛是因爲有濕。
  故治法應以燥濕利濕爲主,醫學上很難治。
  總之,脾臟惡濕喜燥,無論是外因還是內因,都要以此爲治法原則。
  脾虛痰濕的症狀
  病  史:精神不好,大小便不好、沒有。
  患者性別:女
  患者年齡:42
  脘腹脹滿,痞塞不通,食欲不佳,或有嘔吐,便塘或利,苔白膩或厚,脈沈且弱或所以認爲當溫陽化痰,健脾散寒,組方如理中化痰更好。
  人參、白術、乾薑、甘草、伏苓、半夏,各六克
  你是因爲脾胃虛寒,造成的痰濕內阻,證如有:脘腹脹滿,痞塞不通,食欲不佳,或有嘔吐,便塘或利,苔白膩或厚,脈沈且弱或滑。
  a.粳米粥:
  粳米50克,葡萄乾10克,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乾,共同炖煮至稀爛即可。
  b.香菇牛肉湯:
  香菇10克泡好,瘦牛肉30克先用粉面裹好,湯沸後入香菇,再撥進牛肉片,同時點入適量味精,食鹽,香油,煮沸後即可。
  c.炒牛肚土豆絲:
  熟牛肚50克切絲,土豆(馬鈴薯)80克,切絲後以清水淘洗掉表面澱粉,油鍋熱後加入少許蔥絲和碎蒜,遂入肚絲土豆絲爆炒,並點入適量牛肉湯和鹽,味精,土豆絲丸成熟即可。
  d.扁豆餡包子:
  鮮扁豆兩份,雞肉一份,剁碎後加鹽,味精,鮮薑汁和花椒水拌勻作餡,以小麥粉起面作皮,捏成包子後,置籠中,旺火蒸20分鐘。
  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
 「粳米,籼米,鍋巴(焦鍋),薏米,熟藕,粟子,山藥,扁豆,豇豆,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桂魚,葡萄,紅棗,胡蘿蔔,馬鈴薯,香菇等。」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
 「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萊,交白,莴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
 「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
 「蕎麥,山查,蘿蔔,香菜。」
原文轉載自: 土登希热登达的博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e93f7850102wao9.html?vt=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医忠告】脾衰比肾虚更危险,脾衰人就废了一半
健脾的九种美食
健脾除湿的食物
脾和肝不好,吃什么比较好?
想要健康、长寿先要养好脾胃!来测测你的脾胃好不好?
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脾胃虚弱,道医告诉你调理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