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偏不偏心 ,孩子说了才算?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加油!妈妈》中,有一幕戳中了无数多子女家庭的痛点。

吴越饰演的妈妈苏青是一名精英律师,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和老公一起经营着一家律师事务所。

但是撇开精英的身份,她也是一位“不成功”的妈妈。

大儿子小夫厌学叛逆,总是说扎妈妈心的话,怪妈妈偏心。小儿子小文虽然懂事乖巧,却唯唯诺诺没有主见。

苏青和老公的婚姻遇到危机,敏感的小夫早就察觉到了父母要离婚,他以为爸爸妈妈都想要弟弟,没有人想要讨人嫌的他。

于是,他找借口支开家里的所有人,想要用放火的方式自杀。

他用抛弃自己、抛弃父母的方式,来对付自己被抛弃的感觉。

一把火,烧出了关于多子女家庭,关于父母偏心的真相。

偏不偏心,孩子说了算

父母总是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个孩子自己都爱。

也许从他们的角度,他们的确已经拼尽全力。

就像苏青一样,她每天忙着打官司,一有时间就关心两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她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就只能抓“主要矛盾”。

于是,她要求大儿子成绩好,给自己赚足面子,懂事一点给弟弟做个好榜样。

小儿子是早产儿又有哮喘,她就对小儿子多一些精细照顾,同时也要求小儿子好好学习。

说她偏心,她可能有一万句委屈,有一万个证据证明自己。

世界上没有偏心的父母,只有偏心还不承认的父母。

偏不偏心父母说了不算,孩子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一个孩子感觉到自己缺爱的时候,就会怀疑父母偏心。

小夫对抗父母偏心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问题少年”。

他厌学,扔同学的书包,打赏主播,用一系列的行为,来刺激妈妈的神经。

就像小时候,一哭闹父母就会安抚,一摔倒了父母就会抱起来。这种用受伤来换取关注的方式,是一种退行。

潜意识告诉他们,只有退行到小婴儿的阶段,给父母惹麻烦,才能得到父母的偏爱。即使这种关注是负面的,那也比没有要强。

小夫对妈妈说:从小到大,我只有犯了事,你才会来接我放学。

潜台词是,弟弟每天都可以被接送,我只有退行到弟弟的样子,才能获得同等的爱。

孩子缺爱的时候,就会有各种不可爱的表现。这些不可爱的背后,都是呼唤爱的信号。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用“你是哥哥”、“爸爸妈妈很辛苦”的说辞,跟孩子讲道理,就是在告诉孩子:我就是偏心,但是我有我的道理,你要理解我。

孩子可以理解,但是他们无法接受。

同样是父母的孩子,凭什么自己是不被爱的那一个。如果不能爱我,为什么要生我?

亲子竞争,是对每个孩子的否定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偏心的时候,他们无法恨父母,就只能投射给自己的兄弟姐妹。

他们会用恶意竞争的方式,从父母那里争夺资源。

苏青在家里组织了一次妈妈聚会,弟弟想出去玩,小夫就偷偷带着弟弟和同学出去玩了。

终于找到孩子后,苏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责备大儿子,质问他为什么要带弟弟去玩,知不知道弟弟有哮喘?

小夫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邪恶”,没错,我就是故意的。我就是想看看,弟弟跑出去被骂的样子。

看到弟弟和他一样痛苦,看到弟弟被父母责骂,他会有一种报复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是对父母的反抗。

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被看见,而父母的“看见”又少得可怜,他们就只能恶性竞争。

生活中,有的孩子会跟父母说哥哥姐姐的坏话,有的孩子会故意让弟弟妹妹出丑,有的孩子会故意给弟弟妹妹制造麻烦。

这些行为都是在向父母“投诚”:你看见了吗,我比他好,你能不能多看我一眼?。

遗憾的是,父母往往无法听到孩子呐喊的声音,他们依然会傲慢地坚定自己的偏心。

父母的偏心,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灾难。

那个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拥有长期的低自尊,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自己不需要任何人。他们会用懂事讨好的方式,换取被认可的感觉。

由于长期被忽视,他们会滋生出强大的自理能力,但是这强大的背后,都是对亲密关系的抗拒,是拒人千里之外的防御。

而那个被宠溺的孩子,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他们享受着独特的资源,也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父母更多的期待,承担家庭更多的压力,与父母高度融合。

同时他们也会对自己的偏爱患得患失,觉得这是从兄弟姐妹手里“抢”来的。为了避免失去自己的资源,他们会认同强势父母,与手足恶性竞争。

父母偏心,是纠缠不清的标志

父母会偏心,是因为他们内在不成熟,需要孩子填补的表现。

他们人生中有太多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而不同的孩子恰好拥有不同的功能,用来满足父母的需求。

就像《都挺好》中苏家的三个孩子,分别满足了苏母不同的情感需求。

老大苏明哲的任务,就是“养心智”。也就是供养父母的面子,让父母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他考入斯坦福,拿到美国的绿卡,成为父母炫耀一辈子的资本。

苏明哲对自己的认知,也是家里的“门面担当”。他即使失业,也夸下海口说要接父亲来美国,即使存款拮据,也给父亲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

因为他的功能,就是父母的面子。

至于老二苏明成的任务,就是“养口体”,在父母身边侍奉,满足父母的依赖需求。

妈妈要每天看见他,不让他出去应酬,他就全然满足。潜意识里他感受到父母的依赖需求,他就让自己啃老,彻底成为父母身上的寄生虫。

满足父母的依赖需求,与父母形成共生依赖,是苏明成的功能。

而苏明玉,一个不被爱的女儿,折射的是母亲对自己女性身份的厌恶。

苏母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把自己遭受过的轻视给了女儿,让女儿体验自己曾经的痛苦。

把对自己的厌恶,投射到了苏明玉身上。

三个孩子,完成了三种不同的功能,满足了父母三种不同的需求。

生活中很多父母也的确如此,有的父母偏爱幼子,因为较小的孩子能够依赖自己,讨好自己,而大一点的孩子太过于懂事,似乎一点都不需要自己。

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因为男孩提供了养老功能,而女孩只需要别惹自己生气,少花点自己的钱就行。

这些偏心都是父母与孩子纠缠不清,把不完整的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表现。

父母会偏心,因为他们需要孩子给他们“养口体养心智”。

被看见独特性,比无差别养育更宝贵

临床心理学家Ellen Weber Libby在《最爱的孩子》一书中指出,父母的偏心分为两种。

一种是刚性偏袒,指的是父母固定偏爱某一个孩子,希望这个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另一种是流动偏袒,说的是不同的阶段,给不同的孩子偏爱。

身为父母,我们很难一碗水端平,也没有必要去刻意端平,我们要做到的是,承认自己的偏心,然后让自己的偏心流动起来。

看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也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被爱。

当每个孩子都吃饱了,他们就不会在意谁的蛋糕更大一点了。

就像《加油!妈妈》中,苏青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现问题后,她做了一段时间全职妈妈。

她耐心陪伴孩子,主动跟孩子承认错误,说自己是个做饭不好吃,牛排都会选错的无能妈妈。

当她开始示弱之后,大儿子反而变好了。

他意识到母亲为自己做出的改变,他看到了母亲对自己“手足无措”的爱,他偷听到父母的对话中,妈妈肯定他的价值,乞求爸爸离婚的话允许自己带走他。

他不再怀疑妈妈,不再纠结父母是否偏心,他的心里有了确切的答案。

多子女家庭,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你就是偏心某一个孩子,如果你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也没有关系。承认这一点,然后不要声称自己的爱无私就好。

如果你努力地想爱好每一个孩子,那就认真去看见每一个孩子的情绪,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爱。

生命的本质需求,就是被看见。

当然,也没有必要说什么“只生一个孩子就好”。独生子女承担父母的全部期待,只不过是另一种悲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挺好》里,那些没说破的事:每个偏爱,都有代价
《都挺好》大结局:真正可怕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拒绝自我成长
家庭治疗师看《都挺好》
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一生,妈妈再不看就晚了!
都挺好
情感丨《都挺好》:“我把你生下来养这么大容易吗?”“我求你生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