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意空间:63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日获得插入GG功能,2018年05月17日获得返佣商品GG功能,2019年01月14日获得文中插入两条GG的功能,2020年05月30日获得付费阅读功能,2020年7月13日获得认证。

最初名称是“张广祥”,后改为今天的名称:丁中广祥。“丁中”是我工作单位丁沟中学的简称,“广祥”则是我的名字。常有人称我“丁老师”,这是缘于弄错了我公众号名称的含义。


盛夏时节,很多地方都进入了雨季,下雨容易引发自然灾害,造成了很多惨剧,在这里想要提醒大家,夏天出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当然,下雨带来的不光是危险,还有别有情致的自然风光。北方风大,灰尘大,山上的树木总是灰突突的。只有下过雨后,被水洗过的树叶才会焕发出青翠欲滴的绿色。周末去郊外游玩,看到道路两旁的青山扑面而来,脑海里突然浮现了这句“两山排闼送青来”。所以今天,想把这首诗分享给大家。

之前的节目中,我们读了很多唐人的诗,大家应该知道,诗分唐宋,钱钟书先生说“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唐诗之美在于自然浑融的意境;宋诗之美则在于瘦硬坚苍的精思。我们之前讲过的林逋就是处于唐诗与宋诗之间十分出色的诗人,所以他的诗往往能在人工的构思下达到浑融的意境。今天读的这首《书湖阴先生壁》也是一首宋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王安石。

说到王安石,其实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他更应该是一位政治家而非诗人。因为他曾官至宰相,并且发动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王安石变法”。这场变法牵动了很多文人的命运,也令王安石陷入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是非褒贬之中。

历史上很多人都把北宋灭亡的责任推到王安石身上,指责他是赵宋的千古罪人。而今天更多人则被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境界所折服,纷纷感叹王安石是现代社会穿越过去的。时至今日,对王安石的评价,仍然是国际汉学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但总的来说,这场变法的价值越来越被肯定。

那么,这场变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简单说来,王安石为了改变北宋冗官、冗兵、冗费所导致的积贫积弱局面,为了能够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去解决外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既能减轻下层民众负担,又能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措施。但由于变法确实威胁到一些中间阶层的利益,加上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官员的恣意发挥,虽然确有成效,但仍难逃众多非议。

很多非议在变法开始之前就存在,但面对同僚的反对攻击,面对皇帝的迟疑不决,面对变法过程中的两度罢相,王安石大胆地坚持着:“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那种甘忍一切非议甘受一切后果,坚定不移将政治理想付诸实践的气魄,千载之下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这场变法还牵涉到中国历史上另外两位著名人物,一位是旧派领袖司马光,就是我们儿时流传的“砸缸”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著名史书《资治通鉴》的主编者;另一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苏轼。

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最坚决的反对者,两人因政见不合,彼此命运基本是“此起彼伏”的状态,一个当政,另一个就下野。而苏东坡作为一个比较实诚的文人,对两派都不是全然肯定或是否定,一派当政狠命打压对手时,他却往往指出另一派政策中的优点,于是两派均不待见他,以致一贬再贬。

熙宁九年,王安石二度罢相后,退居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以此为界限,王安石诗歌可分为两阶段,前期多议论之辞,充斥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性和富于诗意的激情,成为体现宋诗“理趣”的最好标本。后期诗歌,虽仍有政治傲骨,但却体现着绚丽归于平淡的人生境界,尤以七绝著称,如同这首《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湖阴先生是一位隐士,也是作者退居江宁时的邻伴,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歌前两句写主人家庭院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则转到院外,写山、水、人之间的深情。

“茅檐”可见居室之简陋,但在主人每日的细心打扫下却显得整洁干净。佛教北宗禅始祖神秀的佛偈说过:“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对住所的打扫意味着对心中杂念的清除,是主人专注于眼下幸福的生活态度,那些世事纷扰,不再关心。

一个“手自栽”将隐居生活的自给自足写得灵动自然,而“一水”“两山”的拟人化,也赋予无情的山水以自然灵动的真情。诗人表面上在写朋友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却渗透着自己远离政坛后的心境。

绝句的写作有很多技巧规则,比如没有必要两联对仗,尤其末联,对仗的句子常常会给读者没有写完的感觉。但王安石这首绝句却全部对仗,但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死板,反而显得自然灵动,活泼清新。甚至让你忘了它背后藏着精巧工整的构思。

中国诗学的最高理想,就是能在人工最精巧的构思安排下,使诗歌产生浑然天成、未经人力雕琢的自然效果。用宋代江西诗派吕本中的话说,就是“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王安石晚年的绝句,达到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公元1086年,王安石去世。令人唏嘘感慨的是,力排众议,上书请求为王安石追赠谥号和荣衔的,不是别人,正是抱病中的司马光。就在同一年,司马光去世。

这对诤友,可谓相爱相杀了一辈子。但他们的敌对,从来仅限于具体政治理念,并且光明磊落,从不暗中落井下石。就精神上而言,想必当时没有任何人可以比他们更了解彼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从俭为好
茅檐长扫净无苔|古诗词特辑今日更新
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看民间的士大夫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鉴赏
小52 吟诵书写【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