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您是否因为惰性影响了血糖控制?(上)

问:对于新诊断糖尿病的门诊患者,您多久调整一次降糖方案?

  医生甲:每次我都会告诉患者复诊时间,如果按时复诊,我就会根据血糖监测记录调整方案。

  医生乙:我担心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做不好,调整方案太快会发生低血糖,习惯每3个月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调整方案。

 

问:您多长时间去医院复诊一次?

  患者A:去医院看病太麻烦了,要没什么不舒服,我会一年去医院做一次系统检查。

患者B:以前我都是按医生要求按时复诊,时间长了就有点懒了,差不多两三个月去复诊一次。


临床治疗惰性是指糖尿病患者没有及时开始或强化治疗,而及时开始或强化治疗很可能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与糖尿病结局直接相关,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此外,血糖控制不理想还会影响其他合并疾病的管理。血糖控制不佳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有调查显示,如果把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目标,欧洲人群的总体达标率为62.6%,中国人群达标率只有35.3%。尽管影响血糖达标率的因素很多,但治疗惰性一定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2017年一项来自英国的大型研究显示,仅有8.1%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达到了控制目标,而此时间点控糖未能达标,24个月时治疗目标失败风险将增加5倍。而来自中国的研究数据显示,近一半病程超过10年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仍然在仅仅依靠口服降糖药来控糖。您是否也是其中之一呢?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2型糖尿病在诊断之时,患者的胰岛功能就已经降低了50%左右。随着病程延长,胰岛功能还会进一步减退,只是不同患者下降的速度有所差异,所以病程8~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人都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了,只是所需的胰岛素方案不同而已。大家又可能都听说过,磺脲类药物会发生失效。其实,其他降糖药最终也可能失效,毕竟胰岛功能在衰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是磺脲类药物失效发生率更高一些,出现的时间更早一些,磺脲类药物原发性失效(首次应用,剂量用到最大且持续1个月以上,控糖效果仍不佳)发生率约5%~10%,多见于胰岛功能严重缺陷和/或存在严重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说明:血糖很高的新诊患者由于高糖毒性抑制胰岛功能,导致磺脲类治疗无效,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解除了高糖毒性,患者仍可以转为磺脲类药物治疗);使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每年约有5%~10%的人会出现继发性失效(服用磺脲类药物后曾有一段时间能有效控糖,但治疗数月或数年之后,即便加量到最大仍不能有效控糖),这主要与胰岛功能进行性衰竭和胰岛素抵抗加重有关。那么问题又来了?有多少患者即便血糖控制不理想,仍在继续按原来的方案治疗着呢?

说了这么多,其实从治疗惰性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涉及到医患两方面,简单来说就是,面对患者时,医生没有根据其病情积极地起始治疗,没有积极地予以随访,没有积极地调整治疗,以致患者的血糖没能及时达标;面对医生时,患者没有按照医生的建议去治疗、监测和复诊,以致血糖未能及早达标甚至至今仍未达标。

  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2017年年会上,CDS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郭晓蕙教授在报告中特别指出,研究分析显示,治疗惰性会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增加,与不存在治疗惰性的患者相比,存在治疗惰性(定义为使用两种口服药且糖化血红蛋白≥9%超过3个月仍未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更易发生微血管病变;然而相关证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达标时增加新的口服药及开始强化治疗所需的时间均不理性,尽管指南有明确的推荐,但联合治疗延后的情况仍然很常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打针,不吃药,血糖稳定甚至糖尿病逆转,它这么香,为什么有些人还不要?
判断你的患者是否需要打胰岛素,依据在这里
防控糖尿病的四早
糖尿病在什么时候注射胰岛素最好?
药物篇|糖尿病什么时候注射最好
糖尿病人血糖超过多少,需要吃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