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冬至佳节说冬至


一、前言



今年11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喜讯一出,举国沸腾,皆为我国灿烂文化又一次得到世界肯定而感到自豪。同时,逐渐被遗忘的二十四节气又回到大家的视野,人们开始主动地查阅数据,了解祖先这一悠久的文化,而网上关于节气、历法等内容的讲解也层出不穷,二十四节气之名之实在这个冬天火起来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來的,也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自古以来广受人们推重,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曰:“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类似记载冬至盛况的书籍还有很多,皆体现了古人对冬至的重视。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我们就简单谈一谈我国的冬至文化,以增长我们对冬至文化的了解,进而从饮食、民俗、养生等方面契合冬至的习俗,过好一个丰富而有内涵的冬至佳节。


 

二、冬至之名义



《说文》:“冬,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本义为冬季,冬季为四季之终尽,冬过则为来年,故训“四时尽”,北方冬天寒冷,常有冰雪,小篆“冬”作


,下之“仌”即“冰”之本字,以结冰表冬天之显着特征。“夂(??)”为古文终字,甲骨文作

     乙七一六五


前八五·七 ,像绳子两端打结,以会终结之义,为古代结绳而治之体现。“夂(??)”为“终”,冬季为一年之终,冬天天寒冰冻,因而后加仌(冰)以作冬天之“冬”。冬、终同义,《玉篇》、《广雅》、《汉书·律历志》等皆训“冬,终也。”“冬、终”上古音皆属“冬”韵,而“冬”为“端”钮,“终”为“章”钮,声钮相近,为准双声。是以“冬,终也”为声训。古代“冬、终”一字,《老子》五十五章“终日号而不嗄”,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冬日号而不嗄”。据郭沫若考证,金文中冬字均用为终字。纵上述,是知“冬”有结束、终止之义,而“冬”之声也是声中喻义的。《说文》:“至,鸟飞从髙下至地也。”本义为鸟从高处飞到地上。“至”字甲骨文作

乙七七九五
,金文作

盂鼎
,小篆作

,构形为飞鸟(或矢)由高处落到、抵住地面,有到达、抵住之义,故“至”引申为到、来到,用作常用义。地面位于最低处,故“至”引申为极、到极点。《易·坤卦》:“至哉坤元。”孔颖达疏:“至为至极也。”“冬至”之“至”用的“极”义,故“冬至”不是冬天到了,而是“冬之极日”,即“冬天的最极点”之义。同时,冬至之日日影最长,达一丈三尺五寸。所谓“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故冬至又名“一阳生”,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今广受人们重视。



冬至之起源



冬至的确定及起源可以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而建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定都镐京,而鎬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故武王西周初年即有意于中原建都以扩大领土,克商既三年,武王则崩,其志未遂。继而“三监”叛乱,周公东征以平之。为完成武王营建东都之遗愿,且为巩固周初政权,达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的目的,故周公东征之后,即着手在洛邑营建东都成周。


经过一系列的测量,最终确定中原之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位于“天地之中”,以此为天下(九洲)的中心,因而于阳城西南的洛阳建都,名为“洛邑”,即周成王“宅兹中国”之处,所谓“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而定阳城为天下之中的依据何在呢?《周礼·大宗伯》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大义指以土圭测日景,夏至正中午,经阳光投射,圭表两侧日景的长度为一尺五寸,则此地即是天地的中心,王者于此建国,则阴阳协和,物阜民丰。经测定,他认为阳城(今登封东南告成镇)为“天下之中”。于是,周公就在此立圭表测日景,夏至那天,八尺表的影子都是一尺五寸,尺寸果然与《周礼》所记土圭测日景之说相符。实际上,阳城正是位于当时国土南北的中心线。今天,在河南登封告成镇,有周公测景台遗址,即周公当年测景之处。


测日景之法,一则圭与表成垂直角度;二则圭表设置必须与当地子午线相吻合;三则观测时间必须在每日正午。如此日日测影,记录每日测量的影长数据,根据每天日影的变化,进而找出季节变化。周公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此日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此日日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古人将一年中的日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回归年”。又将一年中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周公在侧日景定四时中,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而“冬至”则是最早制定的一个节气


后来古人根据测量规律逐渐增加,至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就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时至秦汉,则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淮南子》就载有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四、冬至之物候



冬至的节气确定了,而具体到来的时刻即其它气节的具体时间是如何确定的呢?古人有具体的测量方法,即以律吕来定时节、调物候。《千字文》“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即言此事。相传黄帝的乐官伶伦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吕氏春秋》记载,伶伦取长三寸九分之竹吹响,以它的声音作基本音,定为“黄钟之宫”,以此为标准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依次为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依次为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六律之首为黄钟,六吕之首为大吕,故音乐有“黄钟大吕”之称。其中最长的“黄钟”为九寸,九是阳之变,有穷究万物之意,九又代表天,“黄钟”也代表天,所以长九寸。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平齐,下边长短不一,然后插到土里。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葭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盖上房屋,以确保不被风吹到,用它来候地气,到了冬至时则起变化,所谓“冬至一阳生”。阳气一生,则葭莩受腾升之阳气相催,首位九寸长的管子里的灰就自己飞出来了,发出一种“嗡”声,这种声音即叫黄钟,此时就是子时,节气则为冬至,杜甫《冬至》诗之“吹葭六管动浮灰”即指此事。


周代以“冬至”为一年之始。而夏商周三代对于每年岁首的时间有不同,《史记·历书》云:“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即所谓: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此即古代古天文学之“斗建”,或称“十二月建”。斗建的意义是《史记·历书》集解所谓“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古人观察天象,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北斗斗柄的指向有别,故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鹃冠子》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此即是指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进一步发展,人们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西南为辰、巳等。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指东北方丑、正月指东北方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此即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春秋战国时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之不同,故也称“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夏历正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周历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为岁首。周代建子,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换句话说,就是以周公所测“日影”一年最长的一天为新年开始,故古代及其重视“冬至”。周秦两汉,以“冬至”为作岁首一直延续不变。《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后来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汉武帝后,采用夏历,正月与冬至分开;《后汉书·礼仪》云:“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全体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因此,专门过“冬至节”肇端于周秦,始自汉代,盛于唐宋。唐宋时期,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是知当时无论贫富贵贱,皆重视冬至节的盛况,而后,代代相传,迄于今日。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而晚上时间最长的一天。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白居易“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皎然“从公惜日短,留赏夜如何”等诗句解是描写“冬至”日短夜长的情状。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所谓“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一候蚯蚓结。据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十分强盛,故土中的蚯蚓受寒冷的侵袭依然蜷缩着身体,保持冬眠的姿态。二候麋角解。麋即麋鹿,也叫“四不象”,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角似鹿。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随着阳气不断增加,故麋得以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指泉水流动。阳气在三候时愈加腾升,山中泉水已感受到阳气之温热,虽然还是冰雪苦寒,但冰面之下的泉水受阳气所温而能流动


五、冬至之娱乐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形成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人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就到来了,伴随的则是春暖花开。流传广泛的《九九消寒歌》即:“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九九中,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如河北省流传的九九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九九之后,再过九天就是“春分”,春耕季节就开始了。


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所谓“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今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另外还有关于“九九消寒图”的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所谓“画九”,就是用图画来记录“九九”的进程。方法是画素白梅花一枝,枝上共有白梅81瓣。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瓣白梅涂红,待到白梅红遍时,“九九寒天”便结束了。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相传“消寒图”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个画出来的,他被元朝统治者关在北京监狱里,创作了这种图,以后逐渐流转开来。源流如此之远,传播过程中便免不了有些出入。有些“九九消寒图”便是画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每九个一组,根据进九以后的天气,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方法,每天在一个圆圈里做记号。等八十一个圆圈画完了,天气也就暖和了。


“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繁体),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这种方法传到汉族民间后,也有写“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也有写“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总之一句九字,每字繁体九画,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人们盼望春天的心情。这类文句,有人称之为“九九消寒句”。


六、冬至养生



  冬至是养生的重要季节。人的养生要顺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能够“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如此则必能身康体健、延年益寿。冬天則万物有闭藏之象,树木凋零,气候寒冷,河水结冰,动物蛰伏过冬,都是具体表现。《黄帝内经》称冬天为“闭藏”,指导人们顺应冬天的闭藏规律,早些休息,晚些起床,不要有剧烈的活动,以免耗散体内的阳气,所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天气更加寒冷,故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动等等。总之,能够守住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绝欲去忧、神清气和等重要原则,则胜于一些灵丹妙药,可称养生的无上妙方。



七、冬至之饮食



食补也是冬至养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享用美食也是冬至的普遍风俗,千年以来,各地皆有专为冬至享用的美食。在诸多冬至美食中,饺子是最为普遍也最受人们喜爱的食物。谚所谓“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就是这种习俗的体现。相传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之事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学重要典籍。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则为其名言,深受后世医家推重。张仲景在东汉时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加入馅中,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饺子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风俗》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至今,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


八、冬至之民俗礼仪



中国自古以礼乐治国,凡节日、庆典,其中皆蕴含了祖先的教化,使人们在生活中常常能够学习落实,修养身心,而冬至更是如此。古代在冬至日的祭祀分祭天、祭祖两种。昔在周代,人们已在冬至日祭祀天地鬼神,以求获福禳祸。《周礼春官·神仕》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是周人通过冬至祭祀,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云:“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可见,到了汉代,依然延续周代礼制,天子于冬至日祭祀天地祖先



古代冬至祭祖,为古代宗庙之礼的“时享”范畴,是“荐新”之祭。《仪礼·既夕礼》:“朔月,若荐新,则不馈于下室。”《礼记·檀弓上》:“有荐新,如朔奠。”孔颖达疏:“荐新,谓未葬中间得新味而荐亡者。”当代礼学专家李冠云先生于《寒食节与荐新之祭》一文指出:


荐新,是一种用新熟的五谷或别的新食物祭祀祖先的祭礼,在大的原则上属于时享的一种,(时享,四时之祭。)属于家祭的范畴。在中国文化里,对待祖先要“必敬必诚”,所以,“礼,未荐不敢食新,孝敬之道也。”(通典)


先生又于《荐新之祭》一文云:


“荐新之祭,由来已久。古之“尝、烝”即源乎此。《尔雅·释天》:“冬祭曰烝。”郭璞注:“进品物也。”《王制》亦云:“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谛,秋曰尝,冬曰烝。”《周礼》则谓“春祠、夏禴、秋尝、冬烝。”然此二说何以不同耶?烝者,本荐新于宗庙之礼典。稻麦初熟、新酒甫就,敢不先荐进于宗庙先祖以“尝新”乎?《诗·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注家皆谓四时之祭也。然,《逸周书·尝麦解》:“维四年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太祖。”《管子·轻重已》:“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左传·襄十六年》:“春,(晋)烝于曲沃。”《桓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


——凡此等等,又作何解也?盖古之“荐新”,衍生蒸尝二祭也。


《通典》云:“按旧典,天子诸侯月有祭事,其孟,则四时之祭也,三牲、黍稷,时物咸备。其仲月、季月,皆荐新之祭也。大夫以上将之以羔,或加以犬而已,不备三牲也。”又云:“其四时新物初登,皆先荐寝庙而后食。二月献羔开冰。(春分方温,献羔以祭司寒,而后开冰。左传曰:'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先荐寝庙而后食。)四月以彘尝麦,(麦之新,气尤盛,以彘食之,散其热。)七月登谷,(黍稷之属,于是月始熟,而先荐。)八月尝麻,九月尝稻,(皆初熟而荐之。)十二月尝鱼。(此时鱼得阳气,洁美。) 汉惠帝之时,叔孙通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遂献宗庙。(颜师古曰:‘礼记,仲夏月,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即此樱柧也。’)诸果之献由此而兴。””


最后,李冠云先生总结古代祭祀之礼曰:


古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祭品享物的变化无一不体现着“礼时为大,但必协诸义”、和“必洁、必丰、必敬、必诚”的特点。从历史宏观上来看,宗庙祭祀的起源很早,可远溯三代,这是当时先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商时期是祭祀的成长期,以“社”的面貌散现在史籍记载中,至周代时候,逐渐成熟而完备。周代的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大庙”以供奉祖先,并把其作为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加以对待。故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殷道亲亲,周道尊尊。”随着周代人文伦理精神的凸显,夏商之时祖先祭祀原有的宗教意识逐渐淡化,强调尊卑、亲疏伦理纲常的蕴义日趋明显。宗庙祭祀的形式相应也有繁趋简,有些古代的祭礼,更早已失去了其本来的面貌。《礼记·祭统》说:“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通过李冠云先生以上讲述,可知冬至祭祖,即“荐新”之祭之要义及古人制礼之广大教化与深远内涵,我们能够认真学习,诚敬祭祀,则能够使我们获得深厚的福慧。


冬至日也是古人斋戒静心的时日。《吕氏春秋》:“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弇。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行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言君子要在冬至日斋戒,禁绝各种欲望,身心安定,达到身宁事静,以待阴阳的转化。古人认为,冬至是死而复生的关键点,因此,冬至绝事、安身静体便是敬护身心,以待回归,此为古代农事信仰的反映。



此外,古人在冬至日还有拜访师长、访友探亲等活动,以促进交流,增进师生、亲友的感情。同时,冬至节也是古代流传已久的敬老节。冬至日给长辈献鞋袜是从古至今的习俗。早在汉朝,就流行冬至日儿媳妇向公婆献鞋袜的风俗,《中华古今注》:“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献姑舅。”曹魏时,曹植亲自制做了七双白纹鞋加上许多双袜子,在冬至这天送给了父亲曹操。作鞋袜给父母的寓意是祈求父亲能够迎祥纳福,路途畅通,曹植《冬至献袜履表》所谓“国家冬至,献履贡袜,以迎福践长”。曹植给父亲献鞋袜之事因此文得以流传。此后,历朝承之,直到清末,此俗还盛行于北方,光绪《荆州府志》记载:“袜之献姑舅,仪如北地。”


此外,冬至日还有迎日、测日影、添线、飞灰、履长等习俗。


九、结语



如上所说,我们对冬至的命名、定义、起源、测定、养生、饮食、娱乐、民俗教化等内容,做了一个概要了解。可见,我国冬至日的由来是悠久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化是深刻的,而风俗、娱乐等也是精彩、多元的。学了以上内容,对祖先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不得不感佩祖先广大的智慧与良苦用心。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把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此文结合古代典籍并参考网络数据,整理而成。因笔者德学微浅,加之时间仓促,定有错漏之处,付望读者指正、海涵。同时,文章有引用诸位方家之文,有些因未能知其尊名而引用,一并致谢


最后,祝愿大家冬至吉祥!和乐安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讲记(54)
二十四节气:古代的中国人是如何度过的?聊一聊继承至今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从秋分到丰收节,继承古人顺应自然节律的智慧
冬至的文化和习俗
冬至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从天时到日用之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