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带你走进巴利语佛典的世界:探径于《长部》(上)

般认为,在现存各种语言的佛典中,巴利语佛典最为古老,对研究原始佛教思想意义深远。巴利语大藏经以《律藏》为始。巴利语大藏经的顺序,反映的是原始佛教文献进行结集的顺序。首先结集者,是《律藏》。不过,相较而言,还是《经部》最能体现佛教的教义,原始佛教的思想体系。


(巴利三藏)

《长部》在巴利语三藏的经藏排列首位,由三品34篇长短不一的独立经文组合而成。大部分经文,可在汉译的《长阿含》找到相应译本,一些篇章经过多次译出,例如第一篇《梵网经》,有后秦弘始年间(公元399-416)译出的《长阿含·梵动经》,还有于三世纪中期译出的《梵网六十二见经》。

《长部》集为三品:戒蕴品、大品、波梨品。这些品的划分,内容上有关联,尤其是第一品的各篇。但更多的,应是注重形式的分类法。汉译佛经有相应的记载,如《四分律》:“彼即集一切长经”。《长部》的大部分经文,相对于《中部》来说,篇幅较长。印度古代思维的习惯是形式与内容并重。例如大品,“大”字起始的经文是多数,有全书篇幅最长的《大般涅槃经》。不过,尽管《长部》的集成多半以篇幅的长短为收文准则,但整体读来仍有贯穿于整部的脉络。《长部》之于佛教,更多是“破”的过程,是原始初创的佛教思想、伦理、逻辑,以及修行方式,与其他思想流派、宗教门派的对峙。大抵上,佛生活的那些年代印度社会思想领域的形形色色,均在《长部》登场,并遭到佛教创始人的一一驳斥。

(法胜版巴利语《长部》封面)

长部 ·戒蕴品

第一篇《梵网经》,内容可大抵分为两个层次,先细述了佛倡导的戒,进而由戒转入说定。佛教戒行,不杀生,不偷盗,不淫行,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伤害草木,不异时食,不接受金银,不暴力。佛的弟子拒绝世间的种种享乐,不迷于赌博、享乐、谈论名利,不以算命、看相、掐算吉时为业。诸如赌博、算命、看相等类,被佛称为傍生术,真正的佛僧,不以傍生术为生。然而,《梵网经》所罗列的纷繁细密的佛教戒行,虽然赢得普通信众广泛至高的赞誉,但如此周全的操行,在佛看来,仍然是些琐碎的、微不足道的戒行。佛真正的殊胜在于独树一帜的修行方式,以此有别于古代印度众多思潮、派别。佛认为其他外道婆罗门的修行方式不可取,非正确的修行,仅可导致诸多邪见,例如无因生论、〔我〕恒常在论、世间无边无际、现法涅槃,等等。这些持有邪见的沙门、婆罗门,只有无知、无见的感受,只有沉溺于渴爱的焦虑与纠结,犹如被渔人之网所束缚。唯独佛的修行,通过对苦集灭道的领悟,可达到现实应验的沙门果。整部经,初读以为是杂陈,实际上以戒为先导,再做禅定观想的修行,以实现智见之线索牵绾起整部经。


(佛陀说法)

关于六师

第二篇《沙门果经》,是《长部》阐述佛教体系的十分重要的一部经。摩揭陀国王阿阇世韦提希子欲知当沙门的现世果报,遍访当时著名的六师,而引出六派外道的基本理论。国王的问题是,出家做沙门,可否得到现世应验的果报,什么是现世应验的作为沙门的果报呢?六师的回答概略如下:

六师之一的富楼那·迦叶,认为自己遍知。他告诉国王,即使抢劫偷盗杀人如麻,这世上也没有罪恶;即使再做更多的施舍,更多的供养,这世上也没有福报。富楼那·迦叶,是道德否定论者。

末伽梨·瞿舍利,曾经是耆那教创始人大雄的弟子,喜欢向大雄学习预测。后被师傅逐出师门,而独立出自己的学派。他告诉国王,一切众生的一切,都是不可控制的,烦恼无因,净化无缘,轮回有限量,苦乐皆有量,因此,所谓通过修行而获得业的成熟,是不可能的。正如一个线团被扔出去时会滚动直到完全松开,如此这般,愚者和智者流转转生后即灭尽苦。此师之说,是命定论。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印度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即著名的顺世论的代表。他告诉前来讨教的国王,人由四大组成,当死去时,地回归地体,水回归水体,火回归火体,风回归风体,感官归于虚空。所谓布施,是傻瓜想出来的。无论愚者和智者,身坏之后皆毁灭,消失,死后不复存在。

婆浮陀·伽旃那认为,地、水、火、风、乐、苦、灵魂,是人的七要素。它们非造,无造作者,非幻化,非得助幻化,如同山顶和石柱般屹立。它们不移动,不变化,不互相阻碍,不能使彼此或乐或苦或苦乐。

尼乾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创始人。在佛陀的时代,耆那教特以苦行著称。他告诉前来讨教何为沙门果报的国王,却所问非所答地向国王宣说他的戒律。耆那教弟子,受四重律仪的禁锢,不喝冷水,一切戒律森严。


(现代耆那教修行者)

散若夷·毗罗梨沸,也曾经是佛的两名著名大弟子,即舍利子和目犍连的老师。他是不可知论者。例如若有人问,是否有善恶业的果报,他说有,但不说如何果报,如此果报,怎样果报。他也说没有,但不说如何没有,等等。

以上这些,所问非所答,未能令国王满意。唯独佛陀,层层递进,令国王茅塞顿开。佛依次讲述了为奴、为匠、为家主等各阶层的人出家作沙门后获得的尊重,再说依此修行能达到的境界。佛教的修行者,可以感受没有过失的安乐,心如湖水般清澈,了知苦、苦的集起、苦灭,以及苦灭之道,最终达到心解脱,超脱苦海的轮回,“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便是殊胜美妙的现世应验的沙门果。

佛生活的年代,是印度的列国时代。十六国中,摩揭陀最为强盛。阿阇世王的父亲,频毗娑罗王,曾是佛教的扶持者,为佛施与了第一座伽蓝,即位于王舍城北门外的竹林迦兰哆园,以供僧团坐雨安居时使用。后来阿阇世王急于登上王位,曾趁夜闯入父王的卧室行刺。行刺未果,但厌倦了权力阴谋的父王却主动把王位让给了他。阿阇世王不但不感激,反而把父亲活生生地饿死。所以,在本篇的末尾处,佛说:“若国王不杀害自己的父亲,即那位合法的法王,他本应在这个座位上生起无垢无尘的法眼。”


(阿阇世王见佛)

关于婆罗门教

戒蕴品的其他几篇,《阿摩昼经》、《种德经》、《三明经》,皆是针对婆罗门教展开不同的宣说。

婆罗门教的特点之一,信奉吠陀,吠陀至上。三吠陀中的咒语,据说是早期婆罗门仙人所创作。《三明经》、《种德经》给出了这些创造了吠陀咒语的大仙的名字。真正的婆罗门,必须精通这些三吠陀,精通这些咒语。信奉吠陀的婆罗门认为,通过唱诵古代集结的咒语诗句,便得与梵天为伴,通往解脱。佛说婆罗门的三明,是三明荒漠,三明丛林,三明灾难,因为连那些缔造了三明咒语的人,也未曾见过梵天,不知梵天在何方,不识通往梵天之道,后世的诵读者,如何能知路在何方?

婆罗门教的特点之二,人有种姓之分,婆罗门最为尊贵。尊贵者,要上溯七代,血统纯正,而且要生得貌美,白皙。《阿摩昼经》,梵童阿摩昼自恃出身高贵,在世尊面前显出不恭敬,站着与坐着的世尊说话,认为“秃头沙门何等卑微黝黑,生于梵天的足部,如何堪与精通三明的婆罗门交谈。”佛以自己高贵的出身,比过阿摩昼,又以三十二贵人相,令婆罗门折服。

《种德经》展开了大婆罗门种德与佛的对话。婆罗门认为,具备五种特质,即:血统纯正,精通吠陀,相貌俊美,庄严持戒,执掌祭勺,如此方可称得上是婆罗门。佛以反问的方式,逐一破解这五种品质。婆罗门种德自己也说,如果一个婆罗门,杀生、偷窃、邪淫、妄语、饮酒,纵然颜貌端正,纵然精通咒语、出身高贵,又有何为?

在佛看来,婆罗门的特质,不能使人尊贵。唯有拥有戒定慧者,才是世界最殊胜的人:“犹如以手洗手,或以足涤足。慧由戒而清净,戒由慧而清净。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戒。凡德高者有慧,有慧者则有戒。拥有戒和智慧的人于此世间当为最殊胜。”

婆罗门教的特点之三,祭祀万能。婆罗门应是会举行祭祀的人。然而,《究罗檀陀经》却是准备施行大祭祀的婆罗门究罗檀陀向佛请教真正的祭祀。他听说沙门乔达摩通晓包括十六辅助条件在内的三分祭祀圆满之功。佛揭晓,祭祀以无杀牲的为最好。所谓三分,即祭祀所需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一个完美的国王,他必须血统纯正,身形端正,广有钱财,力量强大,慷慨大方,博学,全知,能知晓过去未来今世之意义;一个完美的主祭司,他必须血统纯正,精通三吠陀,戒德全面,智者,精通祭祀仪轨;还要有藩王、大臣、广有财富的婆罗门、家主的参与。如此,经过精心的准备,才能举行祭祀。如此圆满的祭祀之后,作为主祭司者,确实可以转生善趣,转生天堂。佛说,他曾经就是那个主祭司,主持完成了那场完美的祭祀,所以他知道这一切。有学者认为,《究罗檀陀经》体现了佛教理想的道德伦理规范。

然而,佛说,另有功德,比这纷繁的祭祀,节俭,少麻烦,却得大果报。这便是皈依佛、法、僧,断杀生,离偷盗,不纵欲邪淫,不欺骗,不饮酒,远离令人懈怠的麻醉品,实行禅修,获得正觉。

通过《长部》的经文,其实可以看到,佛对待婆罗门教,虽持否定的立场,然而并非站在完全对立的立场进行批驳。多数时候,佛以更胜一筹的姿态,先使对方折服,继而宣说自己的能导向解脱的理论。佛的超越,在于亲验、亲历,并且胜出。

关于苦修

在佛生活时代,印度社会活跃着沙门思潮。所谓沙门思潮,以出家、四处游走、乞讨为生为特征。一些沙门,甚至修极端苦行,思索着如何升上天堂,获得善趣,与奉行祭祀万能的婆罗门教相左。佛教,耆那教,实际上产生在活跃的沙门思潮之下。除了佛教,一些出家游走的沙门,尤其是耆那教的教徒,采取极端苦行作为修身的方式。众所周知,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拜师修习苦行。严酷的苦行,没有帮助他达到正觉。成佛之后,他对外道的苦行,多有批判。在《长部》之中,多篇经文反映了佛对外道修行方式的批判。


(佛陀曾苦行六年,未获正果)

《大狮子吼经》裸形外道迦叶枚举了种种苦修的方式,吃穿住,皆有严酷的修法,例如修一日一食,两日一食,七日一食,乃至半月一食。传说富楼那·迦叶正是修此种苦行,长达十多年,将自己活活饿死。衣着也是极其破烂,穿墓地中间捡的破烂衣、粪扫衣、马鬃衣、枭羽衣,等等,睡卧在荆棘、木板、泥垢中,皆是不可思议的苦行方式。外道认为,这些皆是至难完成的苦行,如此修行者,才是沙门婆罗门。

然而在佛看来,这些苦行,普通百姓,甚至女奴都能做到,并非难以施行。一个舍离杀生、拒绝杀生、放下棍棒、放下刀枪、有惭愧〔心〕、怀有怜悯、始终利益、同情一切众生的比丘,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者,真正意义上的沙门。唯有修习得无恚心、无害心、慈悲心,才是真正的修行,以达到灭尽诸漏,于现世体验心解脱、慧解脱,唯达到境界的人,才是沙门,获得沙门果。

关于“我”

人的本质,是古代印度哲学探讨的核心。婆罗门教认为,“我”,即“灵魂”,是存在的。正是因为“灵魂”的存在,人才在轮回中死而复生,无穷无尽。佛教也相信轮回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没有灵魂,没有婆罗门教探讨的“我”。面对婆罗门教的强势,佛不可能避开对“我”以及“灵魂”的追问。《长部》的一些经文,反映了佛对印度宗教核心问题的见解,例如《布吒波陀经》。

布吒波陀经》显示,佛的时代,印度思想界百家齐鸣,各家各派修习各自的沙门行。佛可自由访问外道沙门。一段时期,佛住在位于舍卫城城外的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城,是印度列国时代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乔萨罗的首都。那时后,统治乔萨罗国的,是国王波斯匿,他的王后是摩利迦夫人。国王与王后,皆乐善好施,崇尚哲学。摩利迦王后曾捐赠园林供游方的婆罗门教沙门居住。

一天佛进入舍卫城乞食,感觉时间尚早,于是来到摩利迦王后捐给外道的异学园,与那里的外道沙门展开了关于“想灭”、“我”、“灵魂”的讨论。

关于“想灭”,婆罗门沙门认为,“想”的产生无因无缘,“想”即是人的自我,由天神决定它的来去。这些婆罗门沙门知道佛擅长“想灭”,向佛求教。佛说,想因学而生,一些想因学而灭。若要修得想灭的圆满,首先需持戒德,进而修禅,经过层层修禅,便可实现逐次灭除妄想。

针对什么是“自我”,婆罗门沙门纷纷提出自己见解,或认为“自我”由四大元素组成,以固体为食,或认为“自我”是意所成,由想所成。佛则坦然援引婆罗门沙门的自说,一一破解他们的观点。最后,有人问,想是人的自我吗?或者,想与自我不同吗?佛对此没有给出“是”或者“否”的答复。继而针对世界是否永恒、灵魂是否与身不同,如来死后是否有等,佛皆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运用了否定,否定了所以问题。之所以运用否定,是因为在佛看来,这里使用的,皆是世间概念,世间词源,世间言语,非真谛。讨论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不能使人离贪,不能帮助人证知,不能帮助实现觉悟,不能导致脱离轮回。佛只说苦,苦的起源,苦的灭止,以及达到苦灭的通途。


戒蕴品的其余各篇,也各有侧重。《坚固经》阐说了佛对神变的态度。《摩诃梨经》宣说佛教的修行之道,消灭贪、嗔、痴而成为一来者。《露遮经》宣说唯有佛拥有正确的为师之道。如果身为师者持有邪见并以传道,将落得堕入地狱的业报。尽管各篇经文所处理的中心议题不同,然其揆一也,有一样的思想贯穿始终。阿难所说《须婆经》指示出贯穿正品经文的一致思想,这便是佛所教诲的,走戒、定、慧的正确修行之路。

以上是对《戒蕴品》十三篇经文进行的初步梳理。纵观《长部·戒蕴品》,内容丰富,各篇经文各有所侧重,从原始佛教的视角出发,将印度古代社会的种种思潮保留下来。《长部》既是佛教的重要文献,也是重现印度古代历史、思想史的原始文献。


“梵佛研”微电台开播

回复消息“微电台”收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带你走进巴利语佛典的世界:探径于《长部》(下)
印度史上
《佛教十五题》-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卷一 第一品 第二章 第三节
1203年,阿拉伯人摧毁了超戒寺,佛教在印度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