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戏与历史】《文明》系列


优秀历史

游戏概述

          《文明》系列


赵天鹭·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美国回合策略(Turn-based Strategy)游戏《文明》,是游戏设计大师席德·梅尔(Sidney K. Meier)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该游戏自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行以来即大获成功,此后的续作亦是好评如潮,多次斩获各类游戏大奖,最终成长为存续20余年而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

席德·梅尔


一、《文明》系列游戏发展历程概述


1
席德·梅尔的早年经历与《文明》的诞生


席德·梅尔,加拿大裔美国人,1954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尼亚市(Sarnia),经典回合策略游戏——《文明》的创立者,享誉全球的游戏设计大师,有“PC游戏教父”的美誉。1982年,时任通用仪器公司(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系统分析员的席德,与商业开发部门的同事——退役空军飞行员比尔·斯特利(Bill Stealey)共同筹资创办了自己的游戏公司——Micro Prose。而创业的缘起,则肇始于两人在拉斯维加斯切磋飞行射击游戏《红色男爵》时的谈话。席德早年的作品,多为飞行模拟(Flight Simulators)和军事模拟(Military Simulations)类题材,这既符合当时电脑游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与比尔个人的偏好有关。


然而,席德却是一个乐于尝试创新的人,千篇一律的军事类游戏难以让他满意。1987年,一部综合了动作(Action)、冒险(Adventure)、策略(Simulation)和角色扮演(Role-playing)游戏的作品——《席德·梅尔的海盗》(Sid Meier's Pirates!)问世了。随后,1990年,席德与布鲁斯·雪莱(Bruce Shelley)合作设计了《铁路大亨》(Sid Meier's Railroad Tycoon)。这是一款以铁路公司经营为主题的商业模拟(Business Simulation)游戏,被视为席德游戏设计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席德的兴趣转向策略游戏,而比尔仍旧热衷军事题材,Micro Prose两位创始人的经营理念开始渐行渐远。


除却上述游戏设计的直接体验,席德在构思设计《文明》时,还吸取了业内其他游戏的优秀成果。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儿时喜爱的桌面游戏《冒险》(Risk),以及在设计《铁路大亨》前开始接触的《模拟城市》(SimCity),对他的设计灵感贡献最大。《模拟城市》让他深切体会到了城市“建设的乐趣”;《铁路大亨》里经济元素的成功展现,令他进而思索将政治、军事、外交等其他元素纳入游戏的可能性;《冒险》则帮他强化了“征服世界”元素的灵感,以及将现实生活映射于虚拟世界的意识,促使他产生了将历史与科技元素纳入游戏的构想。


1991年,席德与雪莱合作设计的首代《文明》诞生。席德主要负责游戏策划与程序编写;雪莱则分担了游戏测试与撰写游戏手册的工作。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部日后注定名满天下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公司高层官员的理解与支持,甚至还遭到了百般阻挠。《文明》派生出了策略游戏的4X——探索(Explore)、扩张(Expand)、开发(Exploit)、消灭(Exterminate)——的经典模式。玩家在游戏中选择扮演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文明,利用为数不多的初始科技与单位,建立城市、开发土地、研究科技、改良政治、抗击蛮族、与其他文明周旋,在公元前4000年至21世纪漫长的数百回合内,体味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全过程,打造属于自己的帝国。《文明》的历史演进线索,是一个被席德称为“科技树”(Tech tree)的发明。科技是游戏中所有进步事物出现的前提。尽管是一种线性演算,却也的确如“树”一般充满“枝杈”——玩家可以随心选择适合自己的科技研发路线。“科技树”系统沿用至今,可见这一设定的成功。

《文明》


同样保留至今的,还有“世界奇观”(Wonders of the World)的设计。游戏中的“世界奇观”,选取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各文明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文化成果,从古埃及的大金字塔(Pyramid),至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United Nations),不一而足。建造世界奇观,需要特定的科技为前提,尽管耗费的工业产值较高,一旦由某个文明率先建成,即可独享该奇观所具备的特殊权益加成。当然,一些古老的奇观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过时”失效。此外,多重胜利方式的设计也始于首代《文明》。该游戏有3种胜利方式:武力征服除玩家外的其他所有文明;至21世纪强制结束游戏时获得最高的分数;率先发射宇宙飞船,成功移民半人马座阿尔法星(Alpha Centauri)。在随后的数代续作中,胜利方式不断增多,但这3种一直存在。


2
《文明II》(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I)系列


《文明》的大获成功,让席德和他的团队遭遇了自身发展完善的瓶颈期。沉寂多年后,1996年续作《文明II》的发行,才让这部游戏重现生机。日新月异的电脑技术成果,也在客观上帮助了这部游戏的自我完善。

《文明II》游戏界面(左)

《文明II》城市管理界面(右)



《文明II》的主要设计者并非席德本人,而是他的学生布莱恩·雷诺德(Brian Reynolds)。这部作品在继承前作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系统优化。自《文明II》开始,该系列游戏发售“资料片”(expansion packs)的传统也被确立起来。“资料片”主要负责扩展本篇游戏的内容,修正一些不合理的设计,以期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与可玩性。《文明II》旗下的“资料片”(再加上重制版)是整个系列中最多的。其中,Micro Prose于1997年发行的《文明II:多人游戏黄金版》(Civilization II: Multiplayer Gold Edition),让该系列首次实现了多人联机对战功能。然而,也正是在《文明II》发售后不久,席德离开了Micro Prose,与布莱恩·雷诺德、杰夫·布里格斯(Jeff Briggs)组建了Firaxis Games公司,并担任创意研发部董事一职。


上世纪末有多部被冠以“文明”的资料片,这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明》卓越的市场口碑,却也涉及到多个游戏制作、发行公司对“文明”版权的争夺问题。2001年,当“文明”的版权转到Firaxis Games的合作发行公司——Infogrames的手中时,新一代《文明》的发售才成为一种可能。


3
《文明III》(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II)系列


2001年10月,《文明III》问世。该游戏由Firaxis Games开发,Infogrames Interactive发行,主设计师为杰夫·布里格斯。在多年的人事与版权动荡后,新世纪初诞生的《文明III》,既拯救了濒临绝迹的老牌游戏,也开启了一个相对持久、稳定与繁荣的新《文明》时代。若以当下视角来重新审视《文明III》系列,则不难发现,许多重要的继承与创新是在这一代确立的。


在发行策略方面,“一个本篇、两个资料片”的模式在此成为定制。大体说来,本篇负责更换游戏引擎、尝试新元素的开发试验;资料片则负责优化既有内容、扩充新元素,延续游戏的“生命周期”。《文明III》的两个资料片即是《文明III:游戏世界》(Civilization III: Play the World,2002)和《文明III:征服世界》(Civilization III: Conquests,2003)。这样的发行模式,让此后每一代《文明》都能成长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小“系列”;而游戏的生命周期,也的确得到了有效提升。

《文明III》系列(从左至右:《文明III》、《游戏世界》、《征服世界》)


在游戏内容方面,《文明III》系列影响最为深远的创新之处,当属“文化”与“文明特色”概念的推出。“文化”的计量标准是“文化点数”,可通过在城市中建造奇观与某些设施取得。当文化点数突破某个预设上限后,就会发生一次文化疆界扩张。文化扩张使城市可控制的地块增多,而文化疆界的边缘最终也是各文明间的“国界”。“文化”自《文明III》系列开始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力指标。自《文明III》系列开始,每一个可选文明皆有其专属的“特色单位”,用以替代某个普通单位。特色单位依据所属文明的历史文化来设计,具有很强的拟真性。同时,它们在性能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成。例如,罗马用以取代剑士(Swordsman)的特色单位——罗马兵团(Legionary),其威力很难延续至中世纪;而德国用以取代坦克(Tank)的特色单位——德国坦克(Panzer),直到工业时代才会出现。于是,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特色单位,也成了游戏中的一个变数。

《文明III》系列 罗马兵团设计模型


“文化”与“文明特色”概念的推出,标志着新世纪《文明》系列游戏设计理念的一次重大扩展。如果说早期《文明》时代创立的“科技树”、城市管理、土地开发等要素,探讨的是所有文明都会面临的一些“共同性”主题的话,那么从《文明III》系列开始,设计者的注意力开始越发关注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这一重要事实之上,游戏的“拟真”效果也更加出色。


《文明III》系列游戏界面 不同颜色标记的文化疆界清晰可见

《文明III》系列 城市建筑外观(从左至右:美洲式、东亚式、地中海式、中东式、欧洲式;从上至下:远古时代、中古时代、工业时代、现代)


除却上述首创元素,《文明III》系列在“科技树”、内政、外交、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然资源、军事单位、奇观和胜利方式这几个方面也做出了较为成功的优化改进。诞生于21世纪初年的《文明III》系列,无疑是一款“承上启下”的优秀作品,它继承的东西与创立的东西似乎一样多。尽管留有些许缺陷与遗憾,本系列仍可视作当代新《文明》走向辉煌的开始。


4
《文明IV》(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V)系列


《文明III》系列完结后,游戏的版权及发行商再度发生变化。2004年,Take-Two公司将“文明”的版权从Infogrames手中购得。2005年10月,由其附属子公司——2K Games发行,Firaxis Games开发,索伦·约翰逊(Soren Johnson)担任主设计师的《文明IV》,在北美地区正式宣告发售。


与前一代系列的发行策略相同,《文明IV》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发售了两部资料片——《文明IV:战争之王》(Civilization IV: Warlords,2006)、《文明IV:刀剑之上》(Civilization IV: Beyond the Sword,2007)。若仍以当前的游戏成熟度为标准,《文明IV》系列或许仍是最成熟、最优秀的一代,在大胆引进新元素之余,仍不失其传统韵味。

《文明IV》系列(从左至右:《文明IV》、《战争之王》、《刀剑之上》)


对玩家而言,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应是3D游戏引擎在《文明IV》系列中的应用。这一代游戏采用的是美国Emergent公司开发的著名引擎Gamebryo。玩家可以通过划动鼠标滚轮,随意放大或缩小观察视野,大至立体的球面地图,小至细微的城市建筑与周边区域设施。


在内容方面,《文明IV》系列最为著名的革新,当属宗教系统、专业人员与历史伟人系统、内政法令系统、商业公司系统,以及对谍报系统、单位归类与晋升系统的全面扩充优化等等。此外,这一代对诸如“健康”、“维护费”、“殖民地与附庸国”、“教皇宫与联合国决议”、“随机事件”、“领袖特质”、“特色建筑”等新概念、新元素的诠释也让人印象深刻。


《文明IV》系列中的精细设计有些不胜枚举,随处可见设计者的诚意。例如,从这一代起,每一项科技都附有一段“科技引言”(Quote)。这段文字大多是一些名人名言,与相应的科技多少有些联系;又如,本作首次实现了对所有文明部分单位的配音工程,所用语言也是各文明的母语。考虑到某些文明近乎消亡或极端边缘化的现实,能够为其实现配音(尽管内容只是一些接收命令的简单语句)也足见制作者的努力。此外,本系列的音乐也达到了一个极高水准:游戏中的背景音乐部分直接出自贝多芬、巴赫、德沃夏克等名家之手;而《文明IV》的主题曲“Baba yetu”更是在2011年获得了格莱美最佳器乐附加声乐编排奖,这还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获得格莱美奖的游戏原声音乐。

《文明IV》系列 游戏界面 (通过鼠标滚轮缩放观察视角,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区域设施,以及城内的各类建筑物,皆可获得细致、动态呈现)(左)


《文明IV》系列 宗教创立动画截图(道教)。宗教对文化、科研、快乐、专业人员培养、内政法令、外交关系,甚至胜利方式皆有关联。(右)

《文明IV》系列 内政法令界面,共有政府体制、法律制度、劳工制度、经济制度和宗教制度5大类25种政策,可根据需要进行搭配组合(左)


《文明IV》系列 单位作战与晋升,常规军事单位分为10个类型,同类单位有着相近的军事特色与晋升模式。(右)


或许更为可贵的是,Firaxis Games公司大方地公开了本作的开发工具包、源代码,以及世界编辑器等诸多工具,让玩家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世界。在互联网技术日趋完善的时代,制造商的这一举措直接造就了《文明IV》系列空前繁荣的玩家模组(Fan Scenario,Mod)文化。


一直以来,单人游戏模式下的剧本游戏(Scenario)就是延伸《文明》可玩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剧本游戏是带有一定故事情节背景的,依托原游戏相关技术制作而成的改编游戏。《文明》系列向来自带官方制作的剧本游戏。在玩家文化日益兴盛的背景下,《刀剑之上》也收录了部分优秀的玩家模组。时至今日,尽管新一代《文明》早已诞生,基于前代最终资料片技术而创作、更新的玩家模组的种类依然不少,显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文明IV》系列近乎完美的设计成果。

《文明IV》系列 官方模组“终极边疆”(左)、玩家模组“坠落凡间II”(右)


剧本游戏的个性色彩较为浓厚,对原版游戏的改造尺度也是不尽相同。有些模组注重的是对原版游戏的整体优化;有些则是注重突出原版游戏难以呈现的某些细节元素(如历史拟真性、军事战争等);有些则走得更远,加入了原版游戏所不具备的某些主题元素(如科幻、奇幻等),让整个剧本游戏实现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宛若一部可独立运行的新游戏。


5
《文明V》(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系列


2010年,由Firaxis Games开发、2K Games发行,乔恩·谢弗(Jon Shafer)主持设计的《文明V》发售。2012年6月,该系列第一部资料片《文明V:神佑君王》(Civilization V: Gods & Kings)在北美地区发行,主设计师换成了艾德·比奇(Ed Beach)。第二部资料片《新奇世界》(Civilization V: Brave New World)则于2013年7月在美国及其他地区陆续发行。

《文明V》系列(从左至右:《文明V》、《神佑君王》、《新奇世界》)


《文明V》系列更换了全新的游戏引擎,传统的四边形地块变为立体感更强的六边形,整个游戏画面水准有了显著提升。与前代获得几乎一边倒的赞誉不同,《文明V》系列似乎一直是一个受到玩家(尤其是老玩家)质疑与批评的作品。然而,该系列也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巧妙设计,并由此获得了新玩家的青睐。这一代最具特色的创新元素是“社会政策”系统和“城邦”概念的提出,资料片《神佑君王》重新阐释的宗教系统和谍报系统,以及资料片《新奇世界》增加的商路、世界议会、魅力、杰作、考古、意识形态等新概念。此外,本作对军事、外交、伟人、奇观、文明特色等旧元素也做了许多修正。

《文明V》系列 游戏界面


长期以来,“科技树”系统是《文明》系列游戏用以展现时代进步的重要线索,甚至是唯一的线索。然而,当“文化”、“宗教”等非科学的、富于人文气息的元素被引入后,“科技树”变得越发臃肿,难以调试。这一代出现的社会政策系统、宗教系统、文化魅力系统,正是一次解放“科技树”,将科学研究系统与人文艺术培养系统分离并举的大胆尝试。


《文明V》系列 创立宗教。共有11种宗教可选,每个宗教由不同的“信条”组合而成,包括神系信条、创立者信条、追随者信条和强化信条。玩家需积累信仰点数创建神系,并消费伟人“大先知”来创立、强化宗教。




《文明V》系列 社会政策面板(本篇、《神佑君王》)。政策法令消费文化点数解锁。社会政策共有10个分支,每个分支下有5个政策树形。有些分支需特定时代才能解锁;部分分支不可同时存在。



《文明V》系列 社会政策面板(《新奇世界》修改版)。九大政策“传统”、“自由”、“荣誉”、“虔信”、“赞助”、“美学”、“商业”、“探索”和“理性”与三大意识形态“自由”、“秩序”和“独裁”分开独立,九大政策之间不相互冲突。



《文明V》系列 意识形态面板。当某个文明进入电气时代或建有3座工厂,即须选择一种意识形态。每种意识形态由三级“理念”构成。不同的意识形态有着迥异的发展模式,会对该文明的内政外交,乃至胜利方式产生显著影响。



《文明V》系列 杰作(由伟人“大美术家”、“大文学家”和“大音乐家”创造),每件杰作都可产出文化和魅力。



《文明V》系列 文化胜利。当某个文明累积的魅力输出超过其他存活文明各自累积的文化产出时,即获得文化胜利。



《文明V》系列 城邦。城邦是各自独立的小文明,不会建立城市,不竞争胜利,分为文化、航海、军事、商业和宗教5个类型。与城邦交好不但可以获得可观的奖励加成,还可左右外交形势。



《文明V》系列 世界议会。当某个文明发现了其它所有文明且拥有印刷机科技时触发。各文明有机会以“决议”的形式,决定游戏规则变化的影响,并作为获得外交胜利的途径。


总之,《文明》系列游戏绵延20余年而不衰,至今仍在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与自我完善的工作,其未来的形势或许仍难下定论。2016年10月,新一代《文明》游戏——《文明VI》(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I)即将发售,这一老牌游戏的传奇故事,仍未完结……

二、《文明》系列游戏的特色与价值


1
《文明》系列游戏的“魅力”何在?

回顾《文明》系列游戏20余年的发展史,人们或许会思索一个问题:这个游戏经久不衰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要解释这个问题,应从游戏设计者、游戏内容和玩家三个层面来分析,有以下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游戏设计者勇于创新,积极进取,不断奉上优质的设计成果。创新是《文明》系列游戏历久弥新的源泉,也是席德和他的团队最为珍视的财富之一。席德出走Micro Prose,组建新公司时所采用的“Firaxis”之名,即是单词“Fiery”(火爆)和“Axis”(轴心)的组合,表达出一种对创意和灵感的崇敬。正如前文所述,从《文明III》系列的文化扩张、文明特色,到《文明IV》系列的宗教信仰、公司经营,再到《文明V》系列的城邦外交、社会政策系统等等,每一代游戏从制作技术到游戏内容,无不生动而深刻地体现着设计者追求进步、打破传统窠臼的勇气与魄力。

左:《文明:变革》,右:《文明世界》



正如《文明IV》较早采用Gamebryo引擎试水3D技术那样,为进一步扩大游戏的影响力,《文明》系列也在近年开始尝试将游戏移植到新的操作平台之上。例如,以《文明IV》系列为原本的衍生作品《文明:变革》(Sid Meier's Civilization Revolution,2008-2012)即陆续实现了在诸如PlayStation 3(PS3)、Xbox 360、Nintendo DS、Windows Phone、iOS等各类掌上游戏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应用。2011年,席德亲自全程参与设计的多人在线网页游戏——《文明世界》(Civilization World)成功登陆Facebook。作为一款网络社交平台中的休闲游戏,它的着眼点在于玩家的交流与合作。这些新出现的《文明》系列游戏,在不失传统精髓的同时,也让“经典”跟上了时代的发展节奏。


第二,在游戏内容方面,它做到了历史性与趣味性、拟真性与能动性的和谐统一。《文明》系列游戏因其主题而带有很强的历史性与拟真性。这既是一笔可资利用的财富,也带来了一个旷日持久的挑战:如何让这一特性,在不损失游戏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合理使用?


席德确立了“当真实性与趣味性冲突时,趣味性优先”的原则——“我们不是在尝试复制历史,而是在尝试提供历史的工具与元素,让你亲自去体验使用它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一原则是该系列游戏长期坚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趣味性才是游戏的核心属性。

RFC西班牙文明稳定度地图(左)、移民地图(右)。上述地图与其真实历史中的殖民帝国版图的相似性极高。这与西班牙历史上热衷于殖民美洲的情况十分贴切。其他文明的人工智能原理基本与之相近,因而它做到了让各登场文明基本按照其历史扩张模式发展壮大,如葡萄牙经营巴西、俄罗斯殖民西伯利亚、英国在世界各大洲组建“日不落帝国”等等。



现以《文明IV》系列收入官方游戏的玩家模组——“文明的兴衰”(Rhye's and Fall of Civilization,RFC)为例。RFC具有高水准的历史性与拟真性:制作者设计了逼真的世界地图,为每个文明都安排了较为合理的出场时空设定、不同的特色专长(Unique Power),以及3个专属的历史任务(Unique Historical Victory),全部完成可获得历史胜利。此外,制作者还为每个文明制定了稳定度地图与移民地图,并较为细致地编写了城市与政权的命名法则。移民地图与稳定度地图互为表里,它决定着电脑操作的文明在不同地区建立城市的偏好程度和先后次序。


然而,RFC所能提供的历史拟真效果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即使玩家被稳定度或是历史任务所牵绊,这些限制性规则并不会减弱《文明》游戏固有的趣味性与能动性。虽然大部分历史任务带有时间、空间或数量上的要求,但是对玩家完成任务的方法则没有明确限制。事实上,RFC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文明IV》系列并无太多不同。玩家仍然身处一个每回合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环境,历史拟真也只是一种大体上的宏观感受,任何背离真实历史的情节仍然可以轻易上演。玩家在游戏中可以选取新诞生的文明继续游戏;在无法赢得历史胜利时,原版游戏中其他类型的胜利方式仍然可以尝试。


至于去除了RFC历史拟真元素限制的原版游戏,玩家的自由发挥更能有所伸张,举凡游戏难度、速度、地图类型、气候、海平面,甚至登场的电脑文明都可以得到预设。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体会到一种叫做“再一个回合”的“上瘾”现象。对于该游戏可玩性的内在原理,席德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文明》确实有那种让你期待(下一回合)的特质。总有一两件事情你盼望达成,比如建筑的完工,或者获得新的单位,或者完成一项科技。所以并没有一个特别合适的时机停下来……我常常玩着玩着才意识到开会迟到了,或者丢三落四的……游戏里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利于重玩价值的体现……不同的文明,不同的起始地点,还有每次地图都是随机生成的。每一局游戏都会有所变化,有着不同的取胜方式。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上你所作的决定也都不相同。你常常会在“到底是创造一个新单位呢,还是建造一个新的建筑?”这样的选择之间徘徊。游戏里有太多的理由让你重新开始……因为有着太多不同的游戏方式,而每一种都看起来很有趣好玩,使得你希望在完成游戏之后再重新开始。


第三,全球性玩家社区交流平台的发展壮大,既增强了玩家群体的凝聚力,又延续了游戏的生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文明》系列游戏的繁荣,离不开全球玩家的支持。步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全世界《文明》玩家的沟通与交流,不再是一个难题。


全球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两个《文明》玩家网络论坛是“Civilization Fanatics Center”(CFC)和“Apolyton Civilization Site”(ACS),皆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国人自办相关论坛的时代稍晚,较为知名的是创建于2001年的“塞爱维·文明联盟”俱乐部。

CFC论坛(左)、Steam创意工坊(右)网页截图


这些专属大型论坛的建立,方便了各代《文明》游戏玩家的直接交流,更延续了游戏的生命力。以CFC为例,它已建成了较为详实的各代《文明》游戏资料库;许多知名大型玩家模组的设计者在此发布最新的设计成果,还可在此直接获取各国玩家的修改建议。中国的“塞爱维·文明联盟”俱乐部,除有数量可观的玩家战报交流文章,一些会员还会翻译转载部分CFC、ACS论坛上的优秀分析作品。论坛旗下的汉化小组对各代《文明》系列游戏的汉化成果,体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准,也制造了配套的网页在线百科。从某种程度上说,《文明IV》系列的制作者将游戏开发工具赠送给玩家,是一种巧妙的经营策略:制作者从繁重的剧本设计中抽身,动员全球玩家的集体智慧,为原版游戏制作出优质的衍生作品,让玩家自己来维系、延长游戏的生命力。近年来,基于《文明V》系列而制作的玩家模组,也在Steam创意工坊上不断发布。


1
《文明》系列游戏设计理念的积极意义


第一,坚持多元文化主义,尊重世界各族人民的文明成果,有较强的文化包容精神。若将《文明》系列游戏诞生的时代,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情境下去考察,我们将会发现:这个游戏的创立和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美国)逐渐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全球史(Global history)研究与教学普及紧密相关。


多元文化主义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流行于西方社会,它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归根结底是一种民族理论的范畴,它的广泛出现与相关民族文化宽容政策的施行,是西方国家在民族关系上实践“平等”的突破,标志着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歧视政策的终结,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诚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主义全面崩毁的时代:殖民地人民纷纷获得了独立;而在西方国家内部,弱势族群发起的政治运动迫使各西方国家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外民族政策。最终,承认少数民族(外来移民、原住民及非主体民族等)文化的平等地位,通过法律对其语言、宗教和传统习俗给予保护成为了一种共识。


反观《文明》系列游戏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看出一些多元文化主义的进步精神。游戏中可选择的文明数量日益增多,从首代《文明》的16个,现已增至43个;而在地理分布范围上,早期《文明》游戏所收录的成员,多是欧美大国、强国,或是那些无法回避的“文明古国”(如埃及、中国之类)。此后,尤其是21世纪《文明》游戏开始重视发掘文化系统与文明特色的时候,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文明才陆续登场:如亚洲的高棉、暹罗,非洲的马里、桑海、埃塞俄比亚,美洲的玛雅、印加、易洛魁、肖肖尼,以及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等。如席德所言:“我们试着加入了更多女性领袖,引入更多第三世界国家和东方的领袖(他们在其他游戏里并不常见),加入更多世界各地的文明。随着我们的扩展,确实使得文明和领袖的多样性变得更明显了。”

《文明V》系列 波利尼西亚文明领袖卡美哈梅哈


制作者不仅将现今居于边缘弱势族群地位的文明纳入游戏之中,为其设计了精致的特色属性。事实上,在更普遍的层面上看,《文明》系列游戏的运行规则还默认了如下假设: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所有文明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与合作的;每一个文明都有机会去改变命运,成为世界强国;文明的兴衰沉浮,在于自身决策的优劣,而不是文化、民族或种族的优劣。无论游戏的制作者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至少在客观上,这个规则做到了真正的一视同仁。


除了多元文化主义,另一个需要考虑的背景是美国全球史研究的兴起与历史教学的革命。鉴于《文明》诞生于美国,因而美国国内的一些情况也需要额外加以留意。席德在设计制造首代《文明》时,对历史方面的知识推敲较为随意,他不主张过于复杂的历史内容削弱游戏的趣味性。但无论如何,席德承认自己的确参考了一些历史书来帮助自己理清历史脉络。此后,随着后续《文明》游戏的设计团队越发致力于扩充文明、彰显民族特色的事业,相关历史类资料的收集与使用终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准备工作。


美国的历史研究与教学旨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新现象之一,即是全球史的崛起,这与美国国内外形势变迁、对外政策导向和需要密切相关。在全球史兴起之前,美国各大学、中学传统的世界史课程是“世界通史”和西方文明史,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宗教和种族主义色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力日盛的美国开始卷入广袤而缺乏了解的世界战场。无论是出于战时需要还是战后支配世界秩序的设想,美国对其他地区的历史知识有了更紧迫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联邦政府与私人基金会都在支持着美国史学界的地区史研究。战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崩溃、美国大学非西方裔学生群体的成长等原因,西方文明史课程的局限性越发明显。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全球史的先驱史家斯塔夫理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和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撰写的中学、大学教材已被广泛使用。


步入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节奏的加快,美国的全球史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美国大中院校开设了全球史或世界史课程,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教材的篇幅越来越大,但欧洲、西方部分的内容比例却在降低。全球史研究重视横向的跨文化交流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强调世界各文明间的互动关系,这在客观上有助于部分化解“西方中心论”的谬误与成见。考虑到这一背景,后续《文明》系列游戏的设计者长期痴情于对文明多样性与特殊性元素的开发利用,似乎也能找到一些原因。


第二,寓教于乐,提供丰富的基础性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除却拟真性与能动性的高度统一,《文明》系列游戏另一个特色便是其独立于游戏之外的“附产品”——《文明百科》(Civilopedia)。《文明百科》是游戏内置的程序,一部在游戏中可随时打开翻看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既包括游戏概念与游戏规则的说明,也有对诸如文明、领袖、单位、建筑、奇观、政治制度等事项的介绍,而这种介绍不仅仅是罗列游戏的数据设定,更附有大段的背景知识。也正因如此,《文明百科》得以部分独立于游戏内容与纸质游戏手册而存在,成为自《文明》创始以来的保留设定。


翻阅《文明V》系列最新的《文明百科》,信息量最大的部分基本集中在对文明、领袖、城邦、奇观、宗教等部分的讲解。其次是对科技、建筑、单位等词条的介绍。因此,《文明百科》在游戏概念与规则介绍外,最重视收录的是历史知识。其中,百科内对各文明、领袖相关知识的描述,其内容得到了显著扩充,已可达到简明国别史和人物小传的规模。例如,在解释“中国”的时候,百科就将论说主体分为“历史”(概述)、“地理”、“早期历史”、“后来的历史”、“中国的发明”、“中国与世界”、“今日中国”和“中国逸闻”几个段落,不仅简明扼要地将中国历史进行了高度提炼,还突出讲述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近代的遭遇、当代的复兴和面临的困难等等。于是,一部部串联古今、凸显文明特色的国别史就这样被呈献给全世界的玩家,无论他/她是否真的很了解那个国家。

《文明V》系列 《文明百科》界面


百科内的历史知识大多为一些背景材料,与游戏内容存在一定的脱节。若玩家不清楚某个文明的领袖或某座奇观的历史,似乎也不会妨碍他/她的游戏进程。然而,这终究会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刺激,可能会促使一些有耐心的,对历史较为感兴趣的玩家去翻看相应的百科词条。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消费品,电脑游戏并无为玩家提供优质的基础知识学习的责任与义务。考虑到这一点,《文明百科》的贡献就显得格外可贵。《文明》系列游戏有助于培养玩家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笔者对此感同身受),而席德本人对此也是大为赞赏:

游戏里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胡编乱造的,我认为《文明》是学习历史基本常识很好的材料……我也听说有许多人在孩提时玩了这个游戏,并获得了一些在长大后仍然适用的有益知识。所以我绝对赞成使用《文明》鼓励人们(学习历史),将他们带入历史的世界,并将其变得激动人心。


抛开阅读百科词条,《文明》系列游戏的学习功能其实并不尽如人意。美国学者科特·斯奎尔(Kurt D. Squire)在波士顿的一所高中——媒体与技术学校(Media and Technology Charter School)、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主办的课外电脑俱乐部等地进行了一项运用《文明III》教授世界历史的研究试验。尽管他乐观地认定“《文明III》是一个学习世界历史的特别有趣的工具,它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地理、政治、经济和数千年历史之间的联系。”但在多方考察之后,他也不得不承认:“《文明III》在向学生介绍相关地理和历史概念上是卓有成效的,但它在促进概念的深入理解上却不那么优秀……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概念表现为新的游戏能力,并很少有历史学的解释。《文明百科》介绍了这些术语,但最终它们被从其所产生的历史参照物中分离开来。”


第三,《文明》系列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玩家的社会责任心,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有人将席德的《文明》系列比作“上帝的游戏”——玩家在游戏中宛若那创造并主宰一切的“上帝”一般。这个比喻是符合事实情况的,暂且不论这样的游戏设计是否合理,它在客观上赋予了玩家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玩家对科研、行政、外交、贸易、军事等事务是否真的了解,有时或许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玩家要勇于承担责任,谨慎而果断地做出选择和决定。体味“选择”和“决定”,这也是《文明》系列游戏的重要主题之一。如席德所说:

在《文明》里,玩家学到的是历史,不同的科技,政府如何运作,开拓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事件……《文明》提供了足够多的有趣的选择,你得斟酌后才能决定……游戏的很伟大的一点在于你是其中的明星。你是真的在作决定。



如前文所述,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能直接学到的,在现实世界可用的知识,其实是有限的。游戏的规则设定与现实社会的实际运作有很大差别。然而,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游戏对培养玩家的社会责任心或许另有贡献。玩家所操控的文明,其兴衰沉浮皆仰赖于他/她每一个重要的决断。没有人愿意接受游戏失败的结局,为了赢得胜利,玩家必须尽力守护自己的“国家”与“人民”。


此外,也正是由于《文明》系列游戏高度的拟真性与能动性,它也有助于培养玩家的民族自豪感。试想一位中国玩家,扮演一位熟悉的中国领袖,建造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城市”,修建长城、大报恩寺、紫禁城、兵马俑这类中国奇观,赢得各种各样的胜利,或许也是一件较为惬意的事。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玩家可以努力重现汉唐雄风,也能避免近代的耻辱。改变“历史”,随意创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帝国”,这虽然只是一个幻境,但那份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之心,对民族复兴事业的自信之感,此时又不完全是虚无的。


三、《文明》系列游戏的缺陷与谬误


诚然,作为一款美国人制作的游戏,《文明》系列至今仍难以摆脱明显的美国式的价值评判标准与意识形态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其西方中心、唯科学的线性历史进步逻辑,以及因强硬堆砌历史知识所造成的时代错置现象,已成为该游戏的一大顽疾。


1
混乱、偏颇的世界观与历史观


“科技树”系统是《文明》系列游戏的保留设定,是推动游戏中各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工具。至《文明IV》系列,整个“科技树”已包含多达92种不同的科技,这一数据现在看来是空前绝后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一代,“科技树”的局限性也显露无疑:以欧洲——美国历史演变为参照范本编排的“科技树”系统,一直没有走出“西方中心”的窠臼;人文学科、艺术和宗教等非科学“科技”的扩充更凸显了这一缺陷。

《文明IV》系列 科技树(部分)


当然,《文明IV》系列的“科技树”编排也有许多合理之处。如文字(Writing)被设定在字母表(Alphabet)之前,这显然是考虑到人类最早的文字多是画图与象形文字这一重要事实。然而,系统中不尽如人意的设计又比比皆是:如音乐(Music)被安排在了中古时代后期,或许更多指示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而印刷机(Printing Press)需要机械(Mmachinery)、字母表和造纸(Paper)三项科技为研发前提,被设定为进入“启蒙时代”的关键科技之一。依据相关百科词条内容可知,它主要指的是15世纪德意志人古登堡(Gutenberg)发明的印刷机,而不是中国的印刷术。游戏中的“启蒙时代”,主要指中古时代与工业时代的过渡时期,按照其科技编排构成来看,它往往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和启蒙运动相联——这些都是欧洲独有的历史经历。此外,在“科技树”系统内,宗教也是一种可被研发出来的“科技”,这多少有些不伦不类。科研系统的“西方中心”倾向招致了一些批评,席德在回顾游戏发展史时也不得不承认:“《文明》是一个有点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就拿科技推动发展来说,更多的是从西方的视角而非东方视角来的”。


除却“西方中心”视角,“科技树”另一个重大缺陷是过分强调了科技在人类历史进步中的作用,犯了线性历史进步观的错误。该游戏重视科学技术的设定,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有些偏颇。在游戏中,科研自始至终是触发一切进步的机制(甚至是唯一机制)。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效果对各文明是基本一致的、即刻生效的,也往往是积极的。既不存在历史上科技与生产力转化的时间差,也没有不同国家利用科技方式与效果的差异,更体现不出人类历史可能出现的偶然、意外、停顿,甚至倒退。《文明》系列一直没有完全解决“线性历史进步观”的困扰。在这里,随着科研的进步,文明也随之进步,未来一定好于过去。尽管进步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这显然不是一个直线行进的过程。


《文明》系列在游戏内容上的许多缺陷,其根源在于设计者历史观层面上的重大失误——时代错置。所谓“时代错置”,就是用当代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反向建构历史上的情况,处处体现着“后见之明”。在具体的游戏内容上,游戏设计者最终失掉了明确的历史观。


以“科技树”系统为代表的设定,会让人以为《文明》系列的历史观是线性历史进步观、西方中心论与唯科学主义的混合体,但这只是一种表象。真实的情况或许是,《文明》系列是“非历史”的历史知识堆砌。探索世界、建设城市、开发资源、研究科技、训练军队……一切活动都是那样有条不紊、顺理成章,宛若机器运行,毫无疏漏。在游戏中,科研是可以做长远规划的,科技带来的功效是整齐划一的,那种“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统一的民族国家,高效的政府管理,科学的发展规划,这些在游戏初期通过努力即可实现的事物,在现实世界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文明》系列游戏的“时代错置”,凝固了历史,将现代国家的治理经验延伸至它本不该广泛存在的时代。新世纪《文明》系列的设计者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得到了显著进步,但这似乎并没有让他们发展出有逻辑、成体系的历史观。


“时代错置”的痼疾始于席德创立《文明》之时。作为一个以分类学为专业的人才,他十分擅长将复杂事物内部各组成单位分类整合的工作。然而,席德及其团队固守的“趣味性优先”原则,让历史知识作为背景材料服从于游戏内容。这样做的后果便是,《文明》系列游戏的历史拟真性做得看上去十分精巧,却处处经不起推敲。


2
对西方——美国文明的粉饰


最近两代游戏中的百科全书,在汇集丰厚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改变了过往“述而不作”的编辑方式,加强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与评判。由于材料所限,笔者暂时难以解释这种变化。它或许只取决于百科编写者个人的政治立场,也可能与当前国际形势的微妙变化有关。


百科全书内的思想主张,大多是维护甚至袒护西方国家的历史与价值观念的,这一点我们似乎不会感到很意外。《文明》系列是一款地道的美国游戏,它并不掩饰美国所珍视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对任何与之相悖的言行也不吝使用最严厉的批判性语言。在这一点上,其他西方国家有时也无法幸免。换言之,与其说《文明》系列的百科全书守护的是整个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倒不如说它其实只为美国的意识形态张目。


近几年《文明》系列游戏的百科全书,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有沦为美国意识形态宣传工具这一不光彩角色的倾向。摘录百科全书中偏袒西方与美国的段落是较为困难的,这与它的写作手法有关:在相关国家与领袖的词条下,读者只能看到“帝国”的荣光,却看不到“帝国”背后的血泪史。


在游戏的百科全书中,美国似乎总是近乎完美的国家;而美国的领袖们也看不到什么缺点。美国那些不太光彩的历史,如屠杀印第安人、奴隶制度、种族歧视、侵略弱小国家等等,都尽量采取措施加以淡化。在具体的游戏内容上,设计者也没有掩饰对美国文明的“包装”。作为一个立国至今不及300年的年轻国度,美国也获得了在公元前4000年与其他文明一起出场的机会。而在奇观建筑的名单中,美国奇观占据了相当可观的比例。据笔者统计,最极端的数值应出自《文明IV》系列:在全部66种奇观中,选自美国的竟有14种,比例高达21.2%,远远超过了希腊(9种)和中国(5种)的奇观数。

《文明IV》系列 奇观摇滚名人堂建成动画截图。实指美国著名摇滚歌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故居(后改为他的纪念馆)。


至于百科中对历史与当代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甚至朝鲜的相关记述,更是极尽批判、嘲讽与谩骂。历史与当下,游戏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不再模糊不清,而是充满矛盾纠葛。不过,尽管游戏在内容设计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明》仍然算得上是一款制作精良,且带有一定教育功能的优秀历史类游戏。它的未来,或许仍需时间的考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明3中文版
《苏三大历史:忽然》连载:作者简介
统治200年就能称霸地球了?
网络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你没玩过的真《雷电Ⅲ》,你不知道的“H版《雷电》”丨触乐
浩瀚宇宙等你来! 10款最佳太空类PC游戏推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